欢迎阅读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5月15日到17日,我很有幸参加了《实验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师资培训,听实验心理学界专家郭秀艳教授的讲授,感触很深,收获颇丰。郭教授及其团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我启发很大。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讲授过《实验心理学》这门课,但是通过这短暂的三天的学习,使我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了更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对研究性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网培中心精心组织的讨论交流活动也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交流使我了解到各高校实验心理学开设以及教学情况,学到了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下面结合我在高校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立体工程”。
通过郭教授的介绍我深深体会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编好一部教材、上好几节课、做好几个实验,它是一项系统、立体工程,需要教学团队长期不懈的努力,它包括课程特色、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案、辅助资料、教学录像等诸方面的要素,而重要的是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灵魂,这是课程建设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一个教学团队,现代社会任何成功都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的,而是靠一个团队的力量,必须要依靠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努力实现目标。比如《实验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具有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每个人的分工有所不同,发挥自己的特长,如课程负责人是杨治良教授,郭秀艳教授、庄锦英副教授和叶斌副教授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是课程的主讲教师;李林则是基本理论功底扎实的新生代年轻教学人员,课程组还聘请了黄希庭教授、游旭群教授作为教学顾问。课后辅导工作由郝兴昌博士与唐菁华博士负责,课后辅导工作,一方面减轻了骨干教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教学辅导条件。实验指导工作由王新法老师与朱磊博士负责。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工作,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心理学的教学须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心理学”一直是公认的“难讲”课程,对学生而言,“实验心理学”是他们头痛的一门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对老师而言,“实验心理学”是学生不爱听的枯燥的一门课,因此,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授课教师和学生。通过郭教授的讲授以及朱磊老师的实验示范课,通过与同行教师们的交流,我发现“实验心理学”并不是难在课程教学内容,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郭教授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她把教师课堂讲授与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不直接给以答案,而是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分析调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她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问题、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运用学习的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实验心理学”教与学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作为实验心理学的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实验教学应将计算机实验与仪器实验相结合。
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已经成为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比如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具体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信号检测论(包括有无法、迫选法和评价法),反应时方法(包括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信息加工实验(包括刺激编码方式、信息加工模式、句子理解、记忆搜索方式、表象旋转、刺激的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等方面的实验),学习和记忆方面的实验(包括学习迁移、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系列位置效应、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这就对实验心理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老师设计实验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衷心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感谢郭秀艳教授以及朱磊老师的讲授,感谢网络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
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 篇2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是教我们学习生活的好书。我之前接触的所有心理学知识都是对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抑郁症,精神变态,精神分裂症等等。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处理这些负面的东西,所以对心理学印象不是很深。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它讲的都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我们来说,知道积极的事情远比关心消极的事情有用,所以我对这本书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己所用,才能有助于心理健康。如果我们有心理问题,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能解决。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认识世界,发现规律,然后掌握规律,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去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说,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正如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看到光明的一面。当然是严谨的,操作性很强的。就教育方法而言,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与积极思想相反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消极态度进行的教育方式。就像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和惩罚教育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孩子的发展有负面影响,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比如父母悲观,孩子通常也有悲观的性格。或者产生消极、孤僻、偏激等问题,同时不能很好的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和生活,有才能的人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我们可以尊重学生,深刻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 篇3
又一次团体心理学课程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意外地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发现的问题。
说实话,我内心是很抵触这种班级氛围的。因为耽误了,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同学们都围坐成一圈。我的心开始感到焦虑。还剩两个座位,我选了女生旁边的那个安顿下来。没有桌子保护的座位排列方式,感觉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在别人的眼睛里。这种空的不安全感真的让我很难受。
整个活动互动过程中,各种问答、思考、感受环节,让我第一次触碰到了藏在心里的问题。
我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我擅长交朋友。我一直坚信,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没有恐惧的感觉。从来没有发现自己被别人看的时候这么难受。我迫切需要一些东西来遮盖自己。我紧紧握着笔记本,感觉它可以拉近我和别人的距离。每次回答的时候,我都尽量用微笑来掩饰自己的.紧张。我尽量贴在椅背上,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我会时不时开合笔帽,缓解紧张的神经。无数个瞬间,我都有种想要逃离的冲动。
选择一个喜欢的人的过程给了我灵感。我开始尝试去感受如何去接受和理解不同的人;试着去感受一些同学的真实情绪;发现自己好害怕不被别人喜欢;同时也害怕被人喜欢;害怕成为焦点...
这些都是我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更了解自己。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在别人的关注下,我依然可以拥有灿烂的笑容。
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 篇4
上本门课程前,我以为自己心理是很健康的,所以对心理学一直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想过它是否能帮助自己。可是在上了老师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以后,加上做了些小练习和对比案例,我渐渐发现自己心理健康程度也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么好,感觉我还是缺少了“自我认同与自我接纳”。以前以为自己就是这样:没什么特长,不够帅,不够高,不够聪明,也没什么钱,对人生没多大追求,过过小日子就得了。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对自己不满意,别人长相帅我就羡慕他生了一副好皮囊,别人个子高我就羡慕别人高,有钱的我也羡慕,智商高的我也羡慕。这时候难免对自己不满,巴不得赶紧投胎转世到一个有钱家庭,有一个完美的身体。这种心理我自己一直没有注意到,直到我上了《积极心理学》
上本门课程以后,开始懂得了去分析自己的心理,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我也开始对自己进行剖析,了解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照着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理论去想,我懂得了我是没有接纳自己,我不认可自己,我总是在羡慕别人,却没有向导其实自己也有那么多的优点,根本不比从前羡慕的那些人差多少,只是我自己缺少对自己的信任和赞美。优秀的人,也会有不优秀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同之处,正视自己,接受自己,那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方式。
积极的自我。就以我自己为一个例子,我从曾经的不懂得接纳认同自己。自从开始学了《积极心理学》章课后,想通了其实优秀的并不只是别人,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自己在心中永远可以欣赏自己的魅力,接纳并认同自己。积极的认同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的存在和完整性,不因为自己有缺点或一件事做不好而过分自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未经过自己同意而出生的,既然出生了,我们就要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在我们生命中三万天的日子里,我们只能对自己的`生命充满珍惜与感激,充满热爱与欣赏。作为人,我们在人性上应该是积极的,在整体上是可爱的,在生命上是唯一的。我们既然存在了,就别无选择,只能争取幸福和快乐,我们只能选择有利于自己生命的乐观精神。这种来自生命源头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赏就是原本存在于人心深处的积极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只是现实中这种积极性特别容易受到压抑。从前我并没有做到“无条件地接纳自我”,总是用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作比较,所以心里藏着对自己的不满意和对别人无休止的羡慕和欣赏,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自己是“那么优秀”,不再做事那么有积极性,开始懒惰,甚至放弃了很多好的锻炼机会,仅仅都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去相信自己其实也是很优秀的。现在看来,以前的那些心理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我那时对于自己的态度是较为苛刻的,总是在挑剔自我,只是有条件地接纳自我,只是当自己的行动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别人的赞许时才会接纳自己。可是如果根据一个人行为表现不到这些条件时,就会贬低自己。这样,从逻辑上说,贬低自己和够定自己其实几乎就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你不可能永远取得成功。其实,人无完人,是人就会犯错误,而且经常还会在比较重要的事情上犯错误,成功不少时候都是取决于外在条件,所以不应该太较真结果。
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积极的人,在生活的每一天都不会否定自己的人格和人性,从不对自己在整体上做消极的评论,我们要知道,作为一个人是不能被否定的,正如一句名言“一个人,你可以消灭他,都是你永远不能打败他,我们要积极地勇敢地去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面对自我时,对自己坦诚与从容来自一种内心的力量,这种自信导致一个人接纳自我、肯定自我,拥有平凡而务实的精神。
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 篇5
在接触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儿童心理学从未有过深刻的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我曾经认为是幼稚的,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可爱,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杂质。对他们来说,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但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我开始怀疑,这样的教育方式,他们还快乐吗?
电影上映的第一天,一个小男孩哭得死去活来。只有4、5岁的孩子,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真的很难。他们不得不接受新的`环境,对周围的老师和同伴有一点信任。在家里,他们受到每个人的关注,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但在一个有2或30个孩子的班级里,老师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所有的孩子。午饭时,一个小女孩把汤和米饭洒了一地,轻声哭着说:“老师,洒了?”过了几次,老师都没来。一直在哭的小男孩还不忘喊一声“我要回家?”看到这里,我不禁有点心疼这些孩子。也许过两天,他们就会习惯这种生活,不再吵闹。但在我看来,只是他们看不到希望,放弃了奋斗。以后,我也要当妈妈了。一想到要把孩子送到这样一个剥夺了孩子天性的“牢笼”里,我就不禁心酸。但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接受陌生的事物,学会独立,抹去自己天真美好的天性,是多么残酷的事情。
因为是寄宿制幼儿园,这些孩子要在学校待整整一周才能回家。这一周的生活全是老师负责,在他们睡觉的时候一个个叫醒他们去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个班所有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像一群小鸭子一样脱光了衣服,被老师拖去用水洗澡。看足球比赛时,老师命令孩子们坐下来看,为中国队加油,而不是为其他队加油。对于不听话的孩子,老师威胁说要送他去小班,这是对这么大的孩子最严重的惩罚。一位老师甚至用“神经病”这个词骂一个孩子。如果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被如此教育和驯服,他们会怎么想,还会愿意让孩子留在幼儿园吗?快到星期五了,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用手指数着,“今天是星期四,明天是星期五!”当所有的孩子都陆续被接走后,还有一个小男孩在等着妈妈来接他。老师说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镜头里,他在窗前坐立不安,满怀期待地等着妈妈,终于来了。当他看到他的母亲时,他的脸上充满了笑容。我想他一定是害怕被遗忘。我们不知道小男孩的妈妈用了这么长时间,但看着小男孩充满期待的样子,我无言以对。父母应该多关心他们的孩子。难道工作娱乐不比孩子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