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

《刻舟求剑》出现在部编二年级上第五单元的《我爱阅读》板块,是对前面三篇寓言故事学习的延展补充。将之设计成续编故事,一则承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点,二则从续编着手培养孩子编故事的能力降低了起始难度。

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简单回顾本单元课文轻松导入,阅读寓言故事做到能复述并理解刻舟求剑不可得,想象船靠岸以后的故事进行续编的口头表达,将续编内容写下来,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从学生的写话作品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寓言故事将道理蕴含在故事之中,使其富有趣味性,这是寓言对读者最大的吸引力。同时兴趣也是孩子产生写作意愿的最大驱动力。但我在教学中的着力都集中在工具性的目标达成,对趣味性的.挖掘太过欠缺,自己回顾都觉干巴巴的没甚意思,何况天性好动的孩子呢。

再则,在阅读寓言环节,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己理解体悟,懂得寓言的寓意。但我为了控制课堂时间,这个环节“越俎代庖”,直接以图示来暗示学生刻舟求剑不可能成功是因为船移动了,剥夺了学生充分感知、探寻文本的权利和乐趣,有些“急功近利”。

三则,在本节课教学重点环节——续编故事中,我出示了图片提示学生续编的三个部分内容:船靠岸以后那个人跳下江去找剑,那个人没找到剑怎么想,旁边的人怎么说。这种方式其实已经将学生续编的思维限制在固定的方向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小,对于通过续编慢慢过渡到学生自己编故事的长期培养目标只有桎梏,毫无益处。但上课的当下,我并不是意识不到这个副作用,只是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之法。录课之前我曾试上,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没有图片和语言提示,放任学生自己想象,然而编出来的故事大多是:船靠岸以后,那个人跳下江去捞剑,被大水冲走了、淹死了或是被鲨鱼吃掉了。于是教学的精力都被花在将学生思维拉回不发生这些极端意外的轨道,最基础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课堂的张弛有道、有放有收讲求分寸,这也是本节课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

最后,写作讲评环节应做到先赏读,再评价,我在赏读环节只做到了“读”,未阐释“赏”,是这一环节的缺憾。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如《刻舟求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上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上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捞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设计说写练:

①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

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3

《刻舟求剑》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文言文寓言故事。在本次教学之后,我有了以下几点深刻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传统的逐句讲解与现代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我通过详细的板书和耐心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相关的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刻舟求剑”的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的.荒谬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讲解过程中,我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少。例如,在分析寓意时,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深入探讨,导致部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很好地将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境。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设计了一些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到课堂中来。但问题的设置有时缺乏深度和开放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比如在问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做法的看法时,学生大多只是简单地回答“愚蠢”“错误”,而没有进一步阐述原因和自己的感悟。如果我能将问题改为“如果你在船上,你会如何劝告那个刻舟求剑的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从而使课堂互动更加精彩和富有成效。

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也能说出故事的寓意。但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例如,在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点进行体会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体而言,本次《刻舟求剑》教学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和问题设置,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文言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深度。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4

《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在前几个学期学生们也已接触过多则寓言。寓言是通过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则寓言篇幅较短,内容也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却有点难度。

课堂上,我直接板书题目,请同学们读题,并说说题目的意思。使学生明白“刻舟求剑”的字面解释就是按照船上刻的记号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接着我鼓励引导大家:故事里那个人用刻记号的办法找宝剑好不好呢?大家需要认真读读课文才会知道。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课文俩遍,看谁读的最认真。读完课文后,我提出几个问题,来反馈一下同学们读书的'情况。那个人的宝剑落入江中后,他是怎么做的?别人催他后他又是怎样做的?这两个问题学生都很容易的回答了出来,说明对课文的字面意思都已经理解了。我又提出一个难的问题,等船靠岸后,那个人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想借助此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有几个思想活跃的同学先举手了,回答的比较正确,基本上的意思是,宝剑掉到江里以后,位置没有改变,而船却在行驶之中,人和船舷上的记号都在移动,位置早已发生改变,这时按照记号下水捞肯定是捞不到的。我表扬了他们并提出,读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梁伟权说做人做事不能一成不变,梁穂玲说人要聪明,我相机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要用变化的眼光处理问题。

其实语文课堂离不开思考。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5

上完《刻舟求剑》这一课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在教学伊始,我通过提问学生是否听过一些寓言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们积极回应,课堂气氛较为活跃,顺利地引出了《刻舟求剑》这个课题。在讲解课文时,我充分利用了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来描述故事场景,这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如“楚人”为什么会刻舟求剑,他当时可能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更好地体会到寓意。

然而,教学过程并非完美无缺。在教学节奏上,我发现自己有时会过快,尤其是在讲解一些字词的用法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例如,在讲解“之”字在文中的不同用法时,只是简单地举例说明了一下,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和思考,导致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教学节奏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速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

在课堂管理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听讲,但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的提醒不够及时和有效,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后我要加强课堂管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上,我做得还不够。《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以联系更多的现实生活案例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故事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灵活应变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没有深入展开讨论和分析。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以此次反思为契机,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