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自控力》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自控力》有感 篇1
最近看了这本老外的书,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噢,又看完了一本,如果非要做个总结,我想应该是它告诉了我如何面对压力,抵挡诱惑,什么才是有效地放松,为什么我制定的计划总不能有效的执行,一些坏习惯为什么屡禁不止,随着罪恶感的升温而加剧。作为程序猿一枚,我们都配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那互联网形形色色的内容更在时刻考验着我们的自控力。我们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如果你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也还是看一看吧,因为看一眼又不会怀孕。
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些压力,压力过大,我们的心情就想找个地方释放下,这时你的大脑就会指引你去做它以为能带给你快乐的事情,而往往这些“快乐”(压力勾起欲望)的事情并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是我们误把渴望的感觉当作了快乐的保证,实则不然。
那我们该如何减缓压力,提高自控力,增强意志力呢?
书中给的答案是锻炼。你如果想快速减压的话,你可以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把呼吸放慢加深,让自己放松下来,会能很快的调整当前的心情。当然最有效的解压方式还包括阅读、外出散步、冥想、与家人或朋友相处、做瑜伽、祈祷(这个似乎不大适合缺乏信仰的我们)。再来看看最无效的缓解压力的方式,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上网、花两个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你有没有中招呢)。
曾经我制定过很多次目标计划,但没有一次完完整整的执行成功过。有的腹死胎中,但很多情况下是,取得了一点小进步就沾沾自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每次不能完成计划,内疚感会很强,为了避免这种讨厌的感觉,索性就不再跟自己制定计划。
为什么会这样?如何避免?
为什么会胎死腹中,因为我们有时候以为我们只要制定了目标计划,就以为这个目标将来会实现。这就是我们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成目标本身了。同时我们总是把进步当作放松的借口,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停止了思维进程,而这个进程正是你追求目标的关键,然后那个放纵自我的声音就会响起来……我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从而做出了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避免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要谨记避免关注进步,要专注实现目标本身,常预想实现目标后的喜悦感,同时我们最好可以公开自己的目标。
我现在喜欢把自己的计划量化,用图形的方式拆分成很多小步,每完成一小步就把代表每一步的圆圈涂满标注下,毕竟一小步的快乐很容易。
再者你有没有一些坏习惯,你一直想避免?但反而愈陷愈深。
书中讲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当你又一次责备自己屈服于诱惑的时候,往往会让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来想逃避的事。那我们应该如何做?自我谅解,而不是罪恶感,才能重回正轨。当你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去接受它,认识到它是正常的,反而能让我们更好的控制外在行为。我们要想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足够的自控力,我们就需要认识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相信什么,选择自己要做什么。对内呢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为。
最后,声明下整本书的诸多结论,都是通过一些实验和一些调查研究得出的,我们不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但它适合大众。如果你觉着自己很另类,那就可以省下三十来块的书钱了。这里只是书中一部分观点,还有更多适合你的观点在等待你去挖掘。
读《自控力》有感 篇2
《自控力》书中提到一个科学实验,对我影响最大!
实验是这样的:
话说有两位年轻科学家,在做一个小白鼠实验。他们将电极插入到小白鼠的大脑中,因为他们技术不过关,插错位置了,原本小白鼠应该非常害怕电击的,变得非常喜欢电击。他们将之称之为“快感中心”——意思如果使用电击大脑的这个位置,就会非常快乐。
后来,又有科学家进一步进行了实验,他们设计一个杠杆,使得小白鼠通过学习之后,能自己控制这个电击,小白鼠很快就学到这个技能。科学家惊人地发现,小白鼠每隔5秒就要进行一次电击。
再后来,小白鼠饿死了——科学家将食物放在另一头,以测试是否小白鼠会在饥饿的情况下,跑到另一侧去吃东西而停止电击,结果是小白鼠不愿意放过每一次电击的机会。
我感觉自己有时候就像这只小白鼠,一遍遍刷新博客,一次次游戏结束又点下“开始”——特别是在周末的时候。在上午的时候,告诉自己玩到中午就结束;在中午的时候,错过了吃饭时间,又继续到下午——有时,一天都只能吃上一顿饭(如此也必然会导致暴饮暴食)。
我明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为什么行为还是不受控制呢?如同实验的小白鼠一样。
最终科学上的结论是:“多巴胺”!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获得某种快乐之后,大脑就会把这种快乐给记下来——大脑的一项目标之一就是愉悦自己。
在得到快乐之前,为了保证人有动力去做这件事,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东西,刺激自己的身体细胞去做这件事。
刷新博客,有时能看到新鲜有趣的东西,有时却不能——这是奖励的不确定性(玩游戏也如此,有时能胜利,有时不能),但是大脑的“多巴胺”分泌却不会停止,他总是告诉你“继续,继续,下一次就能得到奖励”。
如果人没有能从这种大脑的指令中醒悟过来,而是任由大脑自由控制的话,那我们很可能深陷于这种错觉中——以为玩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得到快乐——但实际情况是,玩的时间越长,错过吃饭,浪费时间,拖延真正该做的事情,获得的负疚感越强烈。
只有意识到,这是大脑在分泌“多巴胺”,其实我并不需要玩那么长时间的游戏来获得快乐,你才有可能停止下来。
应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是否有过量饮食的情况——总觉得不吃到那块肉,心里就不过瘾?胖子为什么越吃越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从饮食中获得快乐,以为会越吃越快乐;
是否花费大量时间看综艺节目?是不是在想,如果每天都有《快乐大本营》的话,那该有多好?相信我,如果天天有《快乐大本营》,你也不会真的比一星期一期更快乐——只是你觉得会更快乐而已;
电视剧/小说是不是总是熬到半夜,一次性看完?同样,这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反而让你的耐心变得极差——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耗完之后,注意力会分散,显得极没有耐心。
任何让你上瘾、过度的事情,其实并不是这件事情那么好玩、有趣,也许是大脑在分泌了“多巴胺”而已。
总结:
如果你沉迷在某个事情里,提醒自己这是大脑在分泌“多巴胺”而已。
读《自控力》有感 篇3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读《自控力》。本书以问题引发思考,再随之论证给予科学性回答。作者麦格尼格尔运用精神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意志力科学"这门课程。很快,这门课程成为学院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学评价称这门课可以改变人生。本书以科学的见解,使人们信服,有利于改善个人无奈的现状,摆脱烦恼的纠缠。告知你种种行为的原理、失败的原因,让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为何发生,认识到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从而更愿意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跟随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有意识地解决自身问题。在此,我就本书发表一下浅薄的见解。
现在社会有很多人存在自控力不足的问题,其中我也被拖延的毛病深受困扰。有很多人是手机控、电脑控(也称低头族),也有很多人存在酗酒、抽烟等问题,他们有的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害处,有的能够意识到;但难以改变现状。而这本书正是通过一些实验研究作为例证,来得出一些关于历史上人类心理发展的结论,从本质上解释行为,以及提出周期性建议来改变人的行为。书中部分实验都是理想实验,研究范围太广,人类世界较为复杂,外界影响因素众多。于是难以在人类世界中做这些实验。作者就构造理想模型,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实验,趣味性强,这使我很感兴趣,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的引导走,而不是那种自我逼迫的感觉。
有时候道理人们都懂,但是行动起来却很困难,这也是有些人一直处于肥胖状态的原因之一。本书不是像其他心理指导书籍一样——只提供文字引导,鼓舞人们改变;更可以说是一本教材,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科学性。虽然它所运用的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它确实是人们用来进一步了解"意志力科学"的素材。对于人们自控力的薄弱,它反对强制疗法,反而支持有效地利用自我欲望,将一些负面情绪转化成实现目标的动力。它不仅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自控力,以及如何运用它,它更是向读者解释: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应该采用哪些科学方法;以此帮助读者建立科学思考模式。这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
在一些事物面前,很多人难以抑制住内心的冲动。本文通过举例子,提问题来告知人们如何正确且有效地抑制住冲动。正如它所说"自控力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偏离目标,又不断把注意力收回来".本书建议通过一些锻炼改善意志力,提升与自控力有关的一切生理指标,提醒人们:要想在需要"说不"的时候"说不",在需要"说好"的时候"说好",你还得有第三种力量——那就是牢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当你面对诱惑和拖延症的时候,你得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
文中提到:意志力就是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做"、"我想要"这三种力量。这让我想到,人们有时候后悔地说,我错过了许多本应该坐的事情,许多事情令我们叹息的并不是我们没有尝试,而是我们无法坚持到底,"我要做"是一种力量。面对诱惑,我们会给自己找出千百条理由告诉自己不去拒绝,虽然明知道下一秒就会后悔,"我不要做"就是抵御诱惑的法门。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对要做和不要做的事情才有更深的体会。这就是"我想做"的力量
现在我上了大学,站在新起点,我需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把兴趣作动力,一点一点完成我想要做的,所以我选择阅读这本书,通过阅读,了解作者想教会我什么,而我又能从其中学会多少。书在最后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那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敢于直面挑战,才能得到主动的自由自在;贪图一时慵懒,那只是暂时的惬意,控制自己才是明智的善待自己。大学生活中同样也有许多诱惑,看完这本书,我相信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我能更加明白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出个人性格的缺陷;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追求真正的自由!
读《自控力》有感 篇4
你相信身体里有两个自我吗?
幼年时期的我们,会看见自己想要的东西,产生抢这种行为。在那个年龄,没有太多的思想控制我们的行为,喜欢就想要得到,讨厌就远离。我们称之为天性,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好坏,正如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在天性使然的年龄里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内心的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来自天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了判断,控制和选择,再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大脑的思想会告诉自己,要不要得到它,怎么得到它。这时候便会出现两个自我,“要”还是“不要”的博弈。其实不仅仅是遇到喜欢的东西,在任何出现选择的时候我们都是在两个自我的博弈,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今天要不要出门,要不要带伞等等。
万幸的是,从小到大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从来不会因为早起而责备自己,却会因为多吃肉而良心不安。我们能出现这种想法得益于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是个极其发达的器官,它可以控制我们的思想,思想会引导我们的行为,从而做出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但我们不是一个机器,大脑也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程序,它是植根于天性,在后天的经验上慢慢发展的,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喜怒哀乐,我们也会对未知的情况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是正常的。我们之所以会在选择上失败,是因为在自我博弈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经验,被天性占据了思想。大多数的失败就因为如此。
但天性不一定是错误的,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上,天性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在远古时代,我们为了使交流更方便,产生了语言,为了使经验得到传承,发明了文字,在没有经验可寻的远古时代,这都是天性发挥了作用。天性使我们进步的阶梯,而经验是我们不会走向毁灭的保障。
中国是一向推崇儒家思想的,我个人也是推崇儒家思想的精华,比如“六德”、“六行”。这使得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忍耐力、毅力和判断力,在没有经验的选择上,会控制自己不会走向天性的毁灭。在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里,很多人抵制儒家思想,这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
在有经验可循的选择上选择经验,在没有经验可循的选择上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追寻天性,这是在自我博弈过程中不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