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科技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技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篇1
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 信息技术课程向信息科技课程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突显了素养导向的重要地位,体现课程时代性。近期我又一次学习了2022版信息科技新课标,收获颇多。
一、强化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将侧重点置于素养导向,即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度,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描述事物、总结事物、探寻规律。
二、加强了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系统性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为高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同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境界性,适应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和结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倡导倡导真实性学习
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字化环境规划自我管理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多样性,个体性发展。
四、注重评价育人,强化素养立意
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时间作品创作等方法,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的实施,会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改变其在中小学阶段不被重视或不开课的情况,或者硬件不到位的情况,教师提升学习的机会将得到改善。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教师任重道远,面对信息科技课程的新变化,教师不仅要更新课程理念,更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及教学技能,增强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全面认知,从思想和行动上为应对课程变革做出新的努力,在信息科技教育领域下苦功、练真功、立新功,成为卓越的信息科技教师。
科技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篇2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信息科技、劳动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原来的信息技术学科改为信息科技,把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课程,信息科技课程正式成为国家课程。
粗略浏览后,74页的厚重标准,真正感觉信息科技课程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将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六条逻辑主线开展,围绕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从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项目和问题引领下,运用多学科知识创新地解决真实问题。在具体学习内容上,跨学科主题内容(如:数据与编码、人工智能和无人机互联等)直接呈现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里。
4月22日解月光教授开始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解读,4月27日、4月29日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熊璋教授也对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标进行了解读。熊教授从课标修订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相关情况。他提到从“0”到“1”的.变化,信息科技课程正式成为国家课程的艰难历程,信息科技学科体现的“科”与“技”的并重,以及做为一门学科,把“科学”放进去的重要原因。熊教授还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出发点。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有各自的特征,同时又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只有从核心素养出发,利用、把握好素养表现培育的学科逻辑,组织好未来课程内容,选择好情境案例,才能落实到课程当中去。信息科技课程还要特别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结合,以学科整合的情境开展综合性学习。
最后他还说,课程标准公布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路还非常长。起点是课程标准,目的地是一个健康的课程生态,中间还有很多路要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我们期待新课程教材的同时,也将会再脚踏实地、深入地学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科技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篇3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在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五年前,轻轨只有2号线路,人们出行大都是乘坐公交车或开私家车,如此一来,不仅城市道路拥堵,还增加了尾气排放量,使人们的出行和健康都受到严重影响。然而仅仅五年,轻轨就由2条线路迅速发展到10条线路,将重庆的两江三岸连接起来。原来我们去大学城驾车需要一个小时,现在乘坐1号线20分钟就能到达,大大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由于轻轨以电为动力,所以不会排放对人体有害的废气,减少了空气中成份,使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了保证。
轻轨的一节车厢能容纳100—200人,一列轻轨有5—8节车厢,相当于一列轻轨可以容纳1000—2000人。我以前上学,都是妈妈驾车送,因为我家去学校必经过渝澳大桥,这桥高峰期经常拥堵,导致我常常迟到,现在我改乘轻轨上学,一次都没迟到过。所以,很多上班族、学生都选择乘坐轻轨出行。这样,城市的.交通压力大大得到缓解,使驾车出行的人们也能畅通无阻,节省大量时间。
轻轨大都建设在地下或空中,而且轻轨又窄又长,有效节省了轻轨的占地空间,让生活在重庆的人们不会有紧张和压迫感。轻轨依附在两根粗壮的铁管上,靠电进行移动,全程无音,让生活在轨道旁边的人们也能享受无音生活。
轻轨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但还有“神器”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大大提升,它就是家喻户晓的——支付宝、微信。
五年前,支付宝、微信大都只有年轻人使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都在用它,连路边卖水果的小商贩也在使用支付宝、微信。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一位阿姨想买水果,却因接小孩,身上没带钱,只好向水果盯了几秒钟,卖水果的小商贩洞察到说:“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阿姨一听高兴坏了,连忙选了心仪的水果,然后“扫一扫”就买到了称心的水果。
支付宝、微信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叫车、叫外卖、交水电费、手机充值等等服务一有尽有,人们只要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能解决你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支付宝、微信操作简单易懂,我家65岁的外婆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学会了如何使用,现在外婆出门只需带手机,就可以把菜和生活用品带回家,外人都叫她时尚老太太了。
我们的国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都越来越便捷。我们无法想象未来再过五年生活会变得多么便捷,但我们感谢这便捷的生活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篇章。
科技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篇4
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而是成为启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这种长远教育价值。那么,怎样开展这项教育活动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中点点滴滴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环境
环境分为自然和人为创设的环境,我们生活的周围,从地上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到天空的太阳月亮、风雨雷电等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现象,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例如:雨后组织幼儿去捉蜗牛,观察蜗牛活动的地方及爬行方式:再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颜色、身体有几部分,有没有眼睛?嘴是怎样的?头上有什么?触角有什么用?用手触摸蜗牛的壳和身体,让幼儿直接感知壳很硬,身体很软。并讨论:蜗牛为什么爬得很慢?最后,比较蜗牛喜欢哪一种环境,分别将蜗牛装在四种不同的瓶子里,即装有水的瓶子,铺有干沙的瓶子,铺有湿沙的瓶子、空瓶子,带回活动室,继续观察。孩子学起来无拘无束,自然而有趣,大自然是幼儿科学教育最好的课堂和材料,大自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对幼儿充满魅力,为幼儿科技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
又如:硬币游戏。为了认识5分、1角、1元,在科技教育实验角投放各类硬币,幼儿随意地玩,于是有的让硬币站起来,有的让硬币转起来,有的让硬币走起来,方法多样,在玩中发现这些硬币是不一样的,从而认识硬币,让幼儿边玩边发现边认识边找,面值越大的硬币越容易站起来;转起来也有多种方法,用尺子引着硬币转,用硬币带着硬币转,用手带动硬币转,而且小面值硬币转得又快又久,走起来可用尺子推、嘴吹、拍着走等,让幼儿融入到这个人为创设的环境当中,创设科技教育实验角,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实验工具、实验方式,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认识在“小天地”里大胆操作,大胆尝试,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玩磁铁时,不急于将磁铁能吸铁这一特性直接告诉孩子,而是提供纸张、木头、石子、塑料、铁片、回形针、小鸡、小兔等材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终了解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起,什么东西不能被磁铁吸起。以至活动的延伸,怎样使小鸡会走,小兔会跳?孩子在愉快地探索中兴致盎然,虽然还不懂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
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为人为创设的环境,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在活动过程中,始终贯彻“四前四后”原则,即“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而后三个都是为第一个原则而展开的
记得在《有趣的螺旋桨》一课中,通过比较直升飞机与其他飞机的不同,引出主题螺旋桨,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范例螺旋桨,思考制作的材料,并说说是怎样做成的?幼儿根据操作材料,以及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螺旋桨,教师在适当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处处体现“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指导思想,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让幼儿想办法使螺桨转动起来,幼儿边玩边想,有的让叶片在同一平面上,去试试能否转动;有的让叶片一个前一个后的方向去试;有让叶片同时朝前或同时朝后的方向去试,最后大家一起来讨论:螺旋桨什么时候转动最快?通过活动,幼儿获得了知识体验,即一边的叶片向前,一边的叶片向后时,螺旋桨转动得最快,从而使“活动在前,讨论在后”原则得到了体现。又如“不同路面的汽车赛”中,教师引导幼儿提问:汽车在怎样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引起幼儿的兴趣,有的说下坡时跑得快,有的说在高速公路上跑得快,有的说在桥面上跑得快,为了找到答案,请幼儿用自带的小汽车试验,教师事先准备了不同质地的斜坡面,如地毯、木板、玻璃、橡胶等多种材料,幼儿在玩汽车比赛中就发现了汽车下滑的速度与斜坡面,以及斜坡面的质地有关,从而体验到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在积极地玩耍、主动地探索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设法思考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在玩中学,玩中发展。
在《会变色的萝卜》中,先认识紫的萝卜,观察其外部和内部特征,切开萝卜,发现里面是紫色的“与众不同”,然后动手试一试,将开水倒入装有紫心萝卜碎块的杯子中,萝卜水变成了紫色。紫色的萝卜水倒入装有白醋的杯子中,由紫→红;倒入装有碱的杯子中,由紫→绿,两杯水合在一起,即红+绿→紫色,如在“怎样使笔和纸立起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大小、轻重不同的积木、纸盒、沙等大量可供操作的材料,操作前,教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选材进行实验,他们有的把笔靠着积木,有的把笔插进橡皮泥,有的将彩笔的大头朝下,笔就立起来了,相反则倒了。将彩笔插进酸奶瓶里,容易倒,放进装有沙的瓶里则站稳了。使“操作在前,结论在后”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在前,教师有后,才能不断激发幼儿尝试、探索、发现,习得的兴趣;幼儿的自信、自主、自立,创造才得以发展,这样的学习才是有创造性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三、提供丰富可供选择的活动材料
在科技活动中,幼儿只有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才能获得相关的认知,所以我说活动材料犹如科技教育活动的左膀右臂,密不可分,紧密相关,如:为了引导幼儿探索“摩擦起电”现象,我提供了纸屑、塑料笔杆、竹筷、玻璃棒、不锈钢勺子、布等材料,又如:“找空气”活动中,除了提供纸片、塑料袋、吸管、瓦片、手绢、气球,还提供电吹风、扇子、气筒等工具,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探索充气的方法,使幼儿的创新思维更活跃。在科技实验区投入了棉花、弹簧、泡沫、木头等各种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认识弹性的功能和用途,同时还提供了装有醋、水、牛奶、药水、酱油等能发出较浓气味的小瓶,各种装有米、黄豆、沙、小石子、纸屑等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小罐子,训练他们的嗅觉、听觉。提供制作放大镜的材料:薄膜、皮筋、纸杯、水,通过不同的方法制作“放大镜”,并与平面镜、凸凹镜、三棱镜、万花筒进行比较,探索他们的奥秘。总之,材料的投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中自发学习,主动探索,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科技活动的延伸在区角活动中得以继续,满足幼儿的个别需要在区角活动中得以落实
在科技活动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学活动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实际上都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表现、自由学习、自由探索的教学活动,但区角活动则更灵活、多样,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活动,即活动的延伸与幼儿的个别需要能得以更好的继续发展。
“神奇的变化”这一集体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知道了红+兰→紫,红+黄→橙,黄+兰→绿,红+黄+兰→黑,课后,少数幼儿还意犹未尽,想了解颜色的秘密,于是将所有操作材料留在区角活动中,留给幼儿一个解谜的环境和条件,使活动的延伸得以继续,也满足了还留有强烈探索欲望的孩子,给他们一扇开启奥秘之门的钥匙。
科技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篇5
自今年4月21日教育部出台2022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来,叶县第二实验学校信息组认真研读新课标,积极参与线上专家课标解读活动,努力把新的理念、新的精神、新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新课程方案中,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了信息科技课程,并从综合实践类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课。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触动很大,可以说,新的课程设计对信息学科的变动是很大的,为这个学科发展提供了相对完备的路径。。
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信息学科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制定课表并分配课时占比,这是第一次。以往,信息技术学科包含在综合实践课程里,学校常常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削减,加到其他课程上面去。而如今,课程方案中明确了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开课情况,其他学科再想占用信息课就很难了。而与此同时带来的,便是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会随之提升,它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并在初中毕业时达到一定的'水平。
其次,信息科技的教学、评价也将逐渐走向标准化、科学化。从前,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上课内容随意,一些地区完全按照综合实践的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教学,学习评价的主观性太大,学生的参与度、掌握程度差异很大。学生的水平几乎均匀分布在0和1之间,课堂活动难以兼顾所有学生。
新课标中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方案,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预计信息科技的评价也将逐渐走向标准化统一出题,统一考察,部分地市仿照体育学科的评价方式纳入中考的评价范围。
标准还对信息技术到底应该以“知识”为主还是以“技能”为主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当前信息技术学习中,大部分教师是以“技术”为主,淡化了信息科学的认识,这样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理解浮于表面。而现在要强调“科”与“技”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在学生体验新科技的同时,也要关注大概念和科学原理的理解,这样更利于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最后,本次变动将有助于信息教育中义务教育段和高中段的衔接。在一线城市,虽然信息技术已经纳入高中选考和学考,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还普遍较低,学生到了高中突然接触到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自然产生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在学考前压力很大,选考的学生少之又少。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领会信息科技思想和方法,到了高中以后,学生对编程等复杂内容的学习将变的容易接受。总而言之,经过这次改革,信息学科的独立性、重要性、科学性、连续性都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希望每一个信息教师都能共同努力,迎着科技力量的曙光,改变信息科技课程的生态,使其向着更好的地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