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11读后感

欢迎阅读《苔丝》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苔丝》读后感 篇1

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纪的文学巨匠,其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纯朴美丽的农村故娘苔丝来到贵族德伯维尔家当女佣,被恶棍少爷亚雷克诱骗失身怀孕,因而受到邻里的耻笑和指责,从此开始陷入痛苦的深渊。后来苔丝遇到了出身富裕牧师家庭的克莱尔,两人真心相爱。新婚之夜苔丝将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告诉了克莱尔,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克莱尔的无情离去。苔丝吃尽了难以想象的各种苦头,却没有得到克莱尔的原谅和任何消息。为潦困的生活所迫,绝望中的苔丝再次落入亚雷克手中。此后醒悟了的克莱尔重新找到了苔丝,苔丝追悔莫及。为了与心上的爱人克莱尔生活在一起,苔丝杀死了毁掉自己一生的亚雷克。几天后苔丝被捕,以杀人罪被判处绞刑,克莱尔则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她的妹妹丽莎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读过的外国小说中,《苔丝》大概是最具诗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对19世纪英国西南部农村自然景色的优美描述,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他采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与人物的细腻感情结合起来描写:通过自然景色来揭示人的心境,又通过人的心境来使自然景象充满人的情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产生出诗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来真觉得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小说中哈代以生动的笔触,深挚的情感塑造出了一个善良美丽的少女苔丝:宛若“一个清新、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在气质和体貌两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尊贵的端庄,俨然是个皇后”,“她周身洋溢着诗意,一举一动都是诗,把诗人只在纸上写写的诗,活生生地显现出来了”。虽然苔丝是个失贞的女人,甚至最后沦为了杀人犯,但作者还是大胆地摒弃了世俗的观念,赞扬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远远胜过别的处女的清新”。

苔丝是个悲剧式的人物,究竟谁应当为这一悲剧负责呢?恐怕许多读者都会认为,罪魁祸首是恶棍少爷亚雷克。而在我看来,导致这一悲剧起因的固然是亚雷克,但导致悲剧结局的还有苔丝名义上的丈夫克莱尔。亚雷克只是赤裸裸的剥夺了苔丝的贞洁,从肉体上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克莱尔却在新婚之夜抛弃了苔丝,从精神上导致了悲剧的发展,并最终使这场悲剧落下了帏幕。倘若克莱尔没有抛弃苔丝,没有披着那层虚伪的道德面纱,也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发展与结局。

《苔丝》读后感 篇2

“看吧!一旦原形毕露爱情便会变成仇恨。面临命运的衰败,你的容貌也不再动人。你的生命将如秋雨般泻尽,如秋叶般飘零。你的纱将由哀伤织成,冠冕由痛苦编成。”这样对女人的描述真的让人心生同情与不公。

“那座丑陋的八角平顶塔楼的飞檐上,竖起3根长杆,两双眼睛就盯着这根长杆上。钟敲响了八点,几分钟过后一样东西慢慢爬上长杆——这是一面黑棋。”

这是一部神、兽、人同台演出的悲剧。作为兽的代表——阿历克·德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花花公子。他自私自利、毫无责任心、寻花问柳、逼良为倡。正是他使用花言巧语诱骗生物与苔丝发生肉体上的关系,才拉开苔丝悲剧的序幕;也是他的逼迫,使她再度委身于他,从而引发了最后的悲剧。

而小说彻头彻尾的神——安琪儿·克莱尔就是这样一个极力追求完美纯精神的爱。以至于在新婚夜苔丝向他讲述她悲惨的命运的时,他却想变了个人似的,死死把住理性大门。任苔丝如何解释,他仍然不能接受,竟弃她而去。一个人到巴西逃避现实,待他清醒过来回到苔丝身边时,不知命运已宣告他们的分离。从原则上看,他放弃做个有钱的牧师,娶个农家姑娘,的确能反映他对等级制度的`反对和崇尚平等的个性。然而他对苔丝的不信任,反而加剧了悲剧。

当然,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丰满的人物个性是最吸引人的。在这故事中,我们对苔丝抱以深深的同情,但在同情的同时,也应该探究她命运的悲剧和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女性的贞操。苔丝与克莱的爱情,也逃不过这一关。其实很多时候都会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公平的事,在所谓的男女平等的今天也依旧如此。为什么要给女性套上这一个沉重的枷锁,而为什么男人就没有所谓的贞操?这真的可以作为评判一个女人是好是坏的标准吗?克莱尔既然是深爱苔丝,为何却为了这个缘故,原有的爱情瞬时荡然无存,无情地离她而去呢?一切都是因为苔丝那不堪回首的过去。一个女人走错了一步真的就无法再回头了吗?

做为德伯家族的后人,她继承着高贵的血统;做为一个妙龄少女,她拥有一身容貌和才华。然而,上帝总是爱开玩笑。她本以为克莱尔会成为她再度重身的天使,不料这尊冷酷神却让自己再度绝望。她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依赖。对于那个时代的女人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于是要了她的命。可是坚强的苔丝活着,她是用生命的力量活着。

生命的终结,保全了仍然纯洁的灵魂。所以她是纯洁美好的,只是不幸的大门恰巧为她打开。她是神圣的,无尽的磨难并没有轻而易举的占据她。生命的结束,对她来说更是一种解脱。

《苔丝》读后感 篇3

令人心疼的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脯将变作你的眠床,让你安睡!

——莎士比亚

也许连上帝也嫉妒苔丝的美,所以让她的一生短暂而又黑暗……

如果说简·爱的美在于倔犟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洁自然,因为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透明澄澈的蓝天,抑或如轻柔晶莹的白雪,虽然偶尔有乌云出现、有泥水溅污,但是只要乌云散去、泥水拂去,依然是最无瑕的蓝天白雪。

也分不清是苔丝的家族还是她的母亲把她推向地狱,但可以说,被德伯维尔奸污是苔丝不幸的开始。在此之前,她至少还怀有少女那甜美的梦想。但从那以后,她的世界变得灰暗。

而安吉尔的爱让苔丝一步一步走出苦痛的深渊,温暖了她的心。她曾多次想向他坦白她悲伤的过去,她希望他可以理解她,但始终没有找到机会说。

悲剧的高潮在于苔丝与安吉尔新婚之夜的到来,这是她命运悲剧的顶点——她遭到了抛弃。或许在此之前,苔丝还有一丝生活的希望,她相信安吉尔的爱和宽容可以理解她的无奈,原谅她的过去,抚平她的伤痛,但这一次的打击无疑具有毁灭性,她的希望彻底破碎了,她的世界彻底坍塌了,她的心也随之而死,只剩下一副皮囊。

令我气愤的是,为什么安吉尔不能像苔丝原谅他不堪的过去那样理解他的妻子呢?为什么吃亏的总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

她是那样的爱他,她把他融入自己的生命。而安吉尔呢?听完妻子那令人心碎的过去,他犹豫了。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苔丝选择了离开。而后,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煎熬,心爱的人始终没有回来,而身旁却一直有个魔鬼在徘徊。谁来救救可怜的苔丝,让她安心地睡?

虽然苔丝和安吉尔度过了最后几天美好的时光,可纯洁的苔丝的结局依然悲惨。苔丝真的是为自己的行为而死吗?不,她是为那虚伪的道德而死!她只是女流之辈,她挣不开命运的枷锁,所以只好为那可笑的道德思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经历深爱——离别——等待——惶——后悔之后,爱还剩下什么?是回忆?还是后悔?

也许,最刻骨铭心的伤和深入骨髓的痛才是爱的真谛,但纯洁的爱情完全可以摒弃世俗的'观念,即使没有伤没有痛,它也照样令人沉醉。可苔丝呢?她的爱情究竟毁在谁的手里?

苔丝的爱情拥有着那种遗憾的圆缺,这也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有时蓦地想起,心头便是一紧,接着便是欲哭无泪的惆怅。

漂亮是天生的,而纯洁则来自心灵。

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

如果你深爱一个人,那就爱她的全部,也包括她的过去,因为人总有许许多多的过去,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接受,你就永远不要走进她的内心,走进她那颗深爱你的心。

《苔丝》读后感 篇4

合上这个小说的时候,才确定苔丝不是一个植物的名字,《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00字。单看小说的名字,有的译作苔丝,有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一开始真以为是作者对某种植物进行的描述,后来逐渐的了解到,这是一个受到凌辱的女子的名字,苔丝这词语本身就给人一种弱势的直觉,似乎受欺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然而在小说的最后,苔丝却把那个欺凌她的男人亚雷克给干掉了,毅然决然的回到她的爱人克莱尔的怀抱中,即使最后他们逃亡未遂,所感受到的幸福却是前所未有的。苔丝最后被处以死刑了,虽然作者在简短的最后一章只是那么一提,我觉得还是太过残忍,他本来在倒数第二章结束就好了,那时候,抓捕他们的.人已经来了,而苔丝说,“我准备好了,走吧。”她平静的说道。

读以前的小说,总是对人物们所受到的那种束缚感到费解,像红字,那种束缚多半来自当时的宗教环境吧,不过现在想想,人们又何尝自由多少呢,宗教啊法律啊社会规范啊总是由不得人们在内心的指引下生活,命运则是同谋,扼杀人们幸福生活的同谋。命运饶有兴致的对苔丝进行戏弄。她是活泼可爱的少女,一下子成了未婚先孕的少妇,孩子生下来了,孩子又死了,她不得不独自一个人为孩子做祷告,她去远方打工,她有了新的爱情,往日的羞耻给她新的婚姻带来不幸,丈夫离她远去,她不得不艰难困苦的度日,幸好,后来克莱尔回来了,思想上的这个弯为什么这么难转过来呢,难道苔丝那持久的旷世的深厚的爱,也不能让他产生宽恕之心么,幸好他回来了,可是这个回归,苔丝等的好苦啊。

可以说,这是诗化小说的代表。小说也是一个载体,有些东西不得不融入到小说中,才能真切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昆德拉的小说,是为了在小说中说明某个观点;哈代的小说,则是为了在其中建立一个意象,最温柔最触动人心的意象;劳伦斯的小说,在试图在其中描述某种情感,最细微最令人恍然的情感。哈代是把苔丝当作一首诗来写的,这从文中随处可见的诗意描写中可以印证。所有的景物都强烈的带着人物的或者作者的情感,就是描写一个猪圈吧,也不会让人感到一点不雅,这就是语言方面的能力了。这让整个苔丝,或者说整个事件,都笼罩在某种诗意的氛围中,因而令人难忘。或许哈代有在乡间的宁静的童年,所以才有那种自然而然的笔触,读之,能让人心灵平静,那种超出读书这种行为本身的平静。

《苔丝》读后感 篇5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了,可从次数上来看虽是第二次,实质上只能说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一次多一点点。

我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才只是一个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读得也很粗略,那时,我对《德伯家的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后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苔丝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

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吉尔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己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直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只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