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文城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城读后感 篇1
《文城》一书的作者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作家余华,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在那个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似乎专为与那时的残酷蛮荒相呼应,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场景。在这个故事里,余华写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纪小美与他笔下的任何一位女性相比,都更加复杂多面,柔软又坚硬。她在命运推动下的每一次选择、她在那个慌乱时代的幸与不幸,都更加牵动读者心弦。
余华老师写出了每个人对宿命的抗争,抗争之后的坦然;书中每个人都曾经丢失过信仰,但他们又都找了回来,哪怕像小美,阿强,林祥福等那样,为之舍命。
合上书本,不止主角小美,阿强,林祥福,配角林百家,顾益民,陈永良,翠萍,和尚等人物也会让人记住;配角不是功能性的出现,他们都是乱世下活生生的平等的个体,也是旧社会不同类别人们的写照。
通过读完《文城》这本书,不由得使人感受到旧社会的落后,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很荣幸能生活在当下中国的新时代,并为我们国家快速的发展感到骄傲,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不断进取,坚持学习,坚持跑步!做一个积极进取的新时代人。
文城读后感 篇2
喜欢看余华的小说,《文城》是余华八年之作,最新作品,想看看写了什么?
小说的名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哥哥胡编的,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成为主角一直寻找的地方。故事是主人公写娶妻生女的内容,情节太过复杂。主角是一户殷实的北方人家的儿子,家里有地,靠收成积累下不少钱,还有房子。父亲走的早,母亲织布远近闻名,生意也不错。儿子的教育由母亲安排,除了读书,还负责地里的庄稼和活计,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每年,母亲都会拿一匹织锦去为儿子相亲,如果相不中,布就留给人家作为补偿。直到母亲去世,也未找到合适的儿媳妇。之后儿子自己拿着母亲留下来的织锦去相亲,也未如愿。家里有田家作为管家,跟着林家很多年了。管家老了,儿子田大接着跟着林家继续干。
有一天,两个南方的年轻人出现在林家门口,请求住宿一晚,林祥福同意了。住了两天,男的说他是哥哥,带着妹妹去京城找亲戚不方便,想让妹妹寄住在这里,等待他从京城回来接她。两个人说話都是南方話,林祥福听不懂,看着哥哥阿强和妹妹小美不像是坏人,就同意小美留下来了。
长话短说,日久生情,林祥福和小美在一段拘束的生活过后,过起了小日子。小美除了做饭,打扫房间,还学会了织布,这让林祥福感觉踏实了。他高兴的让小美看了家里的金条,大金鱼,小金鱼,和地契,房契,认为小美是自己的妻子了。可是,小美还是走了,带走了一半的金条。这让林祥福没有想到。半年多了,小美又回来了,说是肚子里有了林家的骨肉。林祥福以为小美不会再跑了,因为有了孩子。可是,当孩子两三个月后,小美还是消失了。于是林祥福抱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之路。最后在溪镇落脚,他找不到阿强说的文城。他在这里靠木匠手艺做起,越来越好,有了上百亩土地,女儿订婚了。想不到土匪将商会会长绑架,林祥福代表全镇去交赎金,结果被土匪活活打死。
女儿在上海读书,林祥福要找的小美就在溪镇,一直躲着他。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后被婆婆休了。阿强偷了家里的银子,接小美去上海花天酒地一番,然后准备去京城寻找亲戚。路上没有了盘缠,借宿在林家。两个人合谋,小美留在林家,阿强在附近等待。结果几个月后,小美偷了金条与阿强一起南行。路上小美发现自己怀孕了,便回头去了林家,打算生了孩子再去与阿强汇合。这次,小美离开没有偷拿金条。两个人最后选择了回家,母亲已经病故,父亲病重,不久也走了。没有想到林祥福带着孩子找到了溪镇,小美和阿强躲在家里不出去,害怕遇到林祥福。在溪镇大雪,祈祷灾难快点过去的时候,两个人被活活的冻死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人性,描写了复杂的内心活动。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人的一面,也有鬼的一面。主人公林祥福和商会会长是比较正面的人物,而小美和阿强,虽然做了坏事,却又让人恨不起来。最可恨的是土匪,惨无人道,造成了故事中太多的悲剧。
故事不错,但是与预期还是有差距,似乎没有超越余华之前的作品。
文城读后感 篇3
多年前读到余华的《活着》时,感受很强烈,今天读完《文城》后,又带给我同样的感受。
余华与其他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作家如莫言,擅长用魔幻荒诞的笔触将过去与现实娓娓道来;陈忠实,将人物形象的刻画深深的烙印在大地之上;路遥,用自己的人生书写着书中人物的人生;余华则更偏向追求小说作品中故事的穿透力,事件架构与人物描写,都是围绕着整个故事的叙述展开的,故事的叙述奠定了整部作品本身的时代肩负感。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余华年少的时光都是在医院中度过的,住房的对面就是太平间。特殊的童年经历,让他对黑夜产生了恐惧。“当时我唯一的恐惧是在黑夜里,看到月光照耀中的树梢,尖细树梢在月光里闪闪发亮,伸向空中,这情景每次都让我发抖。”从一名牙医转变为一名作家,从江南小城海盐来到北京,让他一路走过来的是对文学的喜爱和敬畏。川端康成,卡夫卡,马尔克斯这些人的作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余华的文学之路。通过这些作品的阅读,让余华更多的想到,小说的关键不在于华美和修饰,应该直达故事本身,从故事中挖掘人物内心,强烈的叙事感可以让作品本身更具写实特性,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带着泥土般,粗糙朴实,阅尽千帆后的震撼。
《文城》就是这样一本书。
故事背景发生在八十多年前的中国。这种由时间构成的历史疏离感,我想这是余华有意而为之。历史堆积在肩上的尘土,会在岁月的流逝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文城》的主角是一个北方的男子,林祥福。和余华之前笔下的福贵,许三观一样,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坎坷曲折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都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
林祥福这个人物身上的四个身份,值得人敬佩。第一个身份是作为一个儿子。林祥福家门口前的地上放着两碗水,一碗是母亲为父亲放的,一碗是祥福为母亲放的。五岁丧父,母亲一人将他抚养成人,教他学习知识和手艺,一直到祥福长大十九岁,母亲也离他而去。“行将离世的母亲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显示儿子的身体在小小的凳子和桌子之间越来越大,而书写的毛笔在儿子的手中越来越小。她的脸上因此露出一丝安宁的微笑,似乎是艰辛一生终得酬谢”。祥福始终没有忘记母亲织布的身影,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个身影总是会给他在动荡的岁月中带来一些慰藉。他也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坚持学习手艺,这也使得他拥有了谋生手段。第二个身份是作为一个丈夫。虽然不知道小美的身世,但是朴实厚道的品格让他觉得小美是一个亲近的人。小美的第一次离去,让他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不仅是钱财的损失,更对他的内心造成很大的打击。当小美带着肚里的孩子回来时,他没有拒绝,善良的本性让他原谅了小美,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母亲。小美第二次离去时,他没有选择逃避。“如果你再次不辞而别,我一定会去找你,我会抱着孩子去找你,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第三个身份是作为一个父亲。祥福没有食言,带着孩子,四处寻找小美口中所说的文城。文城到底存不存在,本就是个疑问。千辛万苦,没有找到文城,却来到了溪镇。在陌生的江南小镇,为了养活孩子,一家一家的敲门。“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色的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他的孩子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所以叫“林百家”。第四个身份是作为一个兄弟。在溪镇结识了陈永良,两人一起,凭借着手艺,在溪镇立足。从最初的开木器社,到做大生意,经历官军混战,经历土匪绑票。不同于余华之前《兄弟》里的描写,祥福与陈永良的关系,已经超过友情,和亲情无异。当知道祥福死因后,陈永良下定为了他报仇的决心就是关系亲密的见证。
祥福的一生,充满着一种悲凉,苍劲的气氛。执着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是造成他人生起落的主要性格因素。当田氏兄弟拉着祥福的回到家乡时,余华在此处用了一段充满祥和快乐的语调描写了周围的景色,“此时天朗气清,阳光和煦,西山沉浸在安逸里,茂盛的树木覆盖了起伏的山峰,沿着山坡下来时错落有致。鸟儿立在枝上的鸣叫和飞来飞去的鸣叫,是在讲述这里的清闲。”
正如余华所说“与其说我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我是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余华通过《文城》并不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寻找到当下人们内心深处共有的情感,把它展示出来,治疗自己,更治疗这个时代。
文城读后感 篇4
时隔八年,余华再一次带给了读者一部惊艳时光的作品——长篇小说《文诚》。故事讲述了主人翁林祥福带着女儿寻找失踪的妻子小美,阴差阳错留在了溪镇,为送赎金死于土匪之手的故事。这部作品是对生命热爱的素朴表达,余华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成为了时代的符号,而林祥福的中国性悲剧故事,弱化了悲剧性,加深了传奇性。他明知目标渺茫、意义虚无,却仍然躬行在人生信念的大地上,也给予了读者对于生命内涵和命运交错的重新思考。
清未民初,天下不太平,溪镇遭到了土匪的洗劫,为送赎金救回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林祥福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往刘村的不归路。书中对听到顾益民已亡的假消息的林祥福同张一斧交涉的场面进行了描写,突出了林祥福虽然只是普通百姓。但是讲义气有担当,有男性血气方刚的勇敢与情义。在临死前林祥福看见长大的女儿林百家,铁骨挣挣的硬汉却瞬间变得柔情起来。他意外地在溪镇落了脚,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儿成为了他所有的希冀,弥补了失踪的小美留下的遗憾。他在微笑,是那种怜爱满足的笑容,这也惊吓了所有的土匪。同样文段也展现了军阀混战、匪祸泛滥背后的民不聊生,人心惶惶。这些凶狠毒辣,趁火打劫的土匪,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揭露了出来,那种粗鄙蛮横在余华笔下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艰苦岁月中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无助也暴露无疑,这也注定了林祥福的悲剧。
陈永良来溪镇谋生,遇到了林祥福,两人共同创业相互扶助,情同手足,林祥福被杀后,他找到了张一斧报仇雪恨。
文段末有描写他的一句话“在宽阔的水面上远去”顿时又令读者回忆起了林祥福十七前从北方渡至溪镇,十七年后又从万亩荡刘村渡回溪镇。生前一句:“叶落该归根,人故当还乡”,并让仆人接自己回北方的家,那份从容与淡然。陈永良和林祥福一样只是溪镇一个木匠,但是老友惨遭杀害后,他没有坐视不管而是与无法逃避的命运进行决绝的交锋。他与张一斧的打斗中,他所表现出的沉着和快狠,都为他的人物形象增添了“江湖气”与“正义感”。陈永良最后的遁迹正是余华为他精心变计的完美归宿。人物群像的塑造,精准到位,立体生动,有血有肉。
小说中最吸引读者的就是爱情线了,第二部分中余华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小美的故事。她受到各种封建制度的约束,被送给阿强家当童养媳,由于救济了弟弟一吊钱被赶出家门。阿强偷了家里的钱和小美私奔。他们一路北上,最后遇见了善良的林祥福。这种情节的安排与标语正相呼应。满怀往事的小美与林祥福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可是后来小美还是不得不和阿强偷了林祥福的金条回到了溪镇生活,在进行雪冻祭拜时被冻死了,与初至文诚的林祥福擦肩而过。仆人田大的四个弟弟在送大哥和林祥福的遗体回北方时途经歇脚的大山正是小美的安葬之地,林祥福的灵枢与小美的墓碑仅咫尺之隔。
这场满是错过的爱情就是余华进述命运的载体。书中小到如田大这种仆人的人物都是精妙而富有感情的。他用一生在侍奉少爷林样福,丧命在接他回家的路上。他忠诚的精神可歌可泣,正是这种渺小而丰满的人物群像正突显了余华对于人物塑造的深厚功底,以及小说的成功之处。
“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阿强和小美撒下了这个谎,却阻挡不了林祥福追寻的脚步,死后遗体再次遇见为这个悲剧多留了份湿暖和爱。或许这就是余华眼中的命运,他丰盈的灵魂世界汇集在了这部《文城》当中,做到了通而不俗。正篇与补篇的结构让小说淌进了浪漫叙事和现实叙事交汇的河流之中,一个有果无实的曲折凄美的爱情航船在传奇般悲情河流中徜徉徐行,直到那页白帆落下,那两根桅杆折断,戛然而止。在迷惘里追寻,在命运里反复,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这就是余华所带给我的《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