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窦娥冤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经过描述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进取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一样种类、不一样主角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立刻》)、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景,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资料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述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我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能够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资料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悲痛。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资料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我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资料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白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唱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期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资料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期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那里又寄期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我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靠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齐,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期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高中二年级语文。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盗跖(zhi)嗟怨(jie)前合后偃(yan)
B.罪愆(qian)衔冤(xian)湛湛青天(zhan)
C.错勘(kan)亢旱(kang)苌弘化碧(chang)
D.埋怨(mai)尸骸(hai)哥哥行(ha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黑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
窦娥冤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窦娥冤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培养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
2.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
3.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l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
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二、谁解真娥女——赏析悲剧形象
主问题:在前文中,窦娥是一个苦命人,是一个遇事能忍则忍的弱女子。这样一个人,一步步被逼上绝路,面临死亡的时候,她的性格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1.朗读全文
2.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
齐读。
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分角色朗读。第三场
指导诵读:I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
教师范读。
2.请学生谈一谈:在窦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么发展?
学生发言。教师随其回答进行深层启发。
(1)反抗性突出,集中表现在[滚绣球卜一曲和三桩誓愿上。
深层启发提问:老百姓遇到冤屈也会呼天喊地。窦娥的不同是什么?
参考分析:窦娥不仅呼天,她还骂天,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深层启发提问: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有内在联系吗?
参考分析:三愿层层深入。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一“胡说”一“打嘴”)也可见出层深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2)性情善良,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
深层启发提问:封建社会孝顺媳妇很多,窦娥行为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参考分析: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三、谁解窦娥冤——挖掘悲剧根源
主问题:窦娥为什么会陷于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窦娥的悲剧能不能避免?我们为她做一点假设。“假如她……不会死”,请同学们设想。
参考分析:
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但是她的善良不允许;
假如她遇到一个清官,就不会死,但从“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看出,吏治黑暗,清官难寻;
假如她当初同意嫁给张驴儿,她就不会死,但作为贞节的女子,她恪守的封建孝道不允许;
假如她深谙官府规矩,贿赂官吏,就不会死,但她深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单纯的良民不会这样做;
小结:窦娥的冤在于她太善良而吏治太黑暗了。具体来说有两点:
1.她太善良了,遵从封建道德,孝顺、安分,却不被封建社会所保护:
2.吏治太黑暗了,相信官府,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
所以说从具体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状况分析,悲剧无法避免。
四、谁解窦娥剧——探究悲剧的艺术效果
主问题:比较以下三种结局,就表现主题而言,
你觉得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选一个侧重来谈。
1.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有导演做了改编。他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结束。
2.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
3.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人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深层启发提问:有人说。原作结尾既对官员绝望,又借官员平反,削弱了批判力度,你觉得呢?参考分析:作家主观上虽有局限性。但客观上作品处理得很好。原作并非出现了一个清官,主动查清了案子。窦娥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她的冤情在父亲的手里获得了洗雪。这恰恰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至于作家说“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词,是其时代局限性。
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出理由。
三桩誓愿处结束:浪漫主义的手法凸现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洗雪冤情:从以上分析可见,鬼魂显灵洗冤,既不影响主题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审美心理。
金锁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题。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落入了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五、总结全文
1.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2.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3.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有节奏,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结课
1.作业:《窦娥冤》之所以深受喜爱,就在于它具有恒久的社会意义。今天,人们依然排演它,如果《窦娥冤》即将上演,请为它写个广告词。
2.齐读晋剧《窦娥冤》的结束唱词:
碧血飞溅素练染,
烈女柏舟意志坚。
六月霜雪三年旱,
感天动地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