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应急处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急处置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学校为了给我们普及急救知识,邀请了济南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教育培训中心的老师们为我们开展了“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活动。同学们都踊跃的参加了这个活动,从中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教育培训中心的老师先给我们做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他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的救护原理及技术手段,同时介绍了急救的原则、目的、程序、自我保护等诸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老师告诉我们必须要知道生命要素—循环体征,它主要包括心跳、呼吸和意识。我们必须要知道成人、儿童正常的心跳速率和呼吸速率,还要懂得通过观察人的眼睛和手脚俩判断伤者的状况。
进入现场必须要做的四件事:评估现场、保障安全、紧急呼救、实施救护。在救护过程中要坚持“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我们还应该记住“急救不喘气的,优先大出血的,堵住胸漏气的”!与生命赛跑我们需要勇气和智慧。只有正确地把握救护时间,我们才能赢得更多宝贵的生命!
此外,医师还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心肺复苏(CPR)和创伤救护五项技能。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程序:
①评估环境;
②救护员体位;
③判断意识;
④高声呼救;
⑤翻转体位;
⑥判断呼吸心跳;
⑦胸外按压:每吹两次气,按压30次胸廓,循环操作直至呼吸心跳恢复;
⑧打开气道;
⑨人工呼吸;
⑩复原体位。
五项技能: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通气,腹部冲击法、胸部冲击法、背部叩击法;
止血,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加垫屈膝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
包扎,绷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
最后,培训医师指导我们进行心肺复苏和包扎的训练,通过教授的指导,我们对CPR和包扎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基本掌握了一点救护技术。为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我们还跟随红十字会的老师们在进行了现场模拟演练心肺复苏。
关于这次急救培训,我感受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原本以为很容易的事情在实际操作起来就会手忙脚乱,看起来很容易,但我们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总会忘记很多要点。最后,通过努力学习,我们大家都学会了初级急救技能,顺利通过了老师的考核。 通过这次急救培训,大家掌握了基本急救、自救、互救的技能知识和关键性的初级救助实践操作,大大提高了在面对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相信今后我们可以很好的应对突发事件,我们一定会知道该怎么做,不会对伤者造成更大的危害,相信在紧急时刻这些知识能够拯救自己和他人的性命。本次培训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它让我们对紧急救护有了一定的了解,更让我们对医生充满了敬佩。紧急救护就是与时间赛跑,短短的几分钟却决定了一个生命的消失与否。而我们绝不能放弃这微小的机会。
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培训机会,这节课我学到的不仅是星点的救护知识,更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庄严。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很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社会的一份子,将来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在各种危险中能够准确的运用相关的急救知识,不仅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也是一种自我精神的升华。因此,急救知识是我们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必备知识,学好救护知识也会使我们终身受益。今后在紧急时刻,我一定会运用这次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别人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应急处置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二、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特别是网上交流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三、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四、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
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应急处置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为规范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程序,全面提升卫生应急队伍能力,我院于3月13日在三楼会议室举办了卫生应急业务知识培训,参加这次培训的有我院职工、卫生应急队伍各小组成员以及各村卫生室负责人共计66人。
我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和能力建设,这次培训由我院董宜华副院长主持,他充分肯定了我镇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影响面大,若处置不及时可能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因此,要应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常抓不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成立专业的应急队伍,打造一支精锐的预备役队伍;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做好日常培训工作,包括相关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现场流调、健康教育及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最后,他要求大家要提高认识,加强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贴近实战,练就一支拉得出去、能成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强有力的应急队伍,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李建河副院长就突发公共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卫生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及客体;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卫生应急实用条款;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概念、构成、应急机制、医疗机构报告的内容和程序;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等的概念、特点、分类与防控伤病者的现场紧急的医疗处理原则,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伤病者的转运原则;现场个体防护的概念、原则与方法,各种突发事件必先,逃生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生动的授课。
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丰富了卫生应急队伍处置知识,提高了处置本领,增强了整个队伍人员应急作战能力,为有效应对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技术支持。
应急处置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为了加强卫生应急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卫生应急意识和常识,深入贯彻和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从而达到提早预防、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目的,我院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应急相关培训作为日常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展开讨论。
一、演练实践培训
为充分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切实提高应急队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院加强了对应急实践演练培训,使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先后组织开展了传染病爆发流行应急演练、突发大型车祸抢救演练等一系列实践培训,检验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丰富了实战经验。
二、应急知识培训
为了熟悉各类应急相关知识,根据卫生应急人员的组成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急救知识、传染病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处置、医院各项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等知识进行了集中培训,使各类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卫生应急处置人员增强了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卫生应急的组织协调处置能力,达到了卫生应急管理岗位的要求。
三、应急下一步打算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强与区级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确保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科学预防、及时处理。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锻炼卫生应急队伍,提高队伍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与卫生应急组织协调能力,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联防联控,共同采取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