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 篇1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看。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
板书:16
青山不老
3、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先来检查一下词语: 土坑 淤泥 肆虐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指名----齐读)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口头回答)适时补充(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在深山造林的故事)
三、创造奇迹
1、过度:是啊,一个老人竟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一片茂盛的森林,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2、师:现在就让我们先来感受这个奇迹带给我们的震撼。请看:(出示图)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到处是绿色等;
师:哪些字眼给了你这样的感觉?(全)
师: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
师:如诗如画的景色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读。
3、那么,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
4、5两个自然段,画下相关的句子
4、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课件出示:
——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自由读 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我们来换算一下:“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我们平常上课的教室又有多大?(50平方米)
师:这3 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万个教室差不多大。
师:这就是“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谁能够读出这种奇迹?先自由练练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过渡:老人还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2: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是的,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奇迹——生读
引读:
师:是啊,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这是当时的大环境(板书)
(一)大环境
师:请同学们也去读读这一段话,读着读者,哪些词语马上跳入了你的眼帘?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师:透过这些词语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补充板书:恶劣
师: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大家看:(出示资料) 你觉得这地方的环境怎么样?
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些词语——生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当时的小环境,(板书)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补充板书:艰苦
师:还有吗?
师:是啊,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1、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2、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3、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是啊,青丝都变成了白发,死亡也带走了他的亲人,他不走,那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因为什么?默读
5、6自然段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另一种东西”你们觉得是什么东西呢?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3、小结: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感动吧!
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人的心中却有着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他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他想对年轻人说,他也想对我们说,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老人对我们殷切的
5、其实,有一个人在聆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用心写下了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读。课件出示:《心的宣言》)
(五)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
情再读课题——青山不老!
七、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奇迹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文字描述,激情导入
1、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林间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青山不老》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得通顺、正确、流利。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晋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用15年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板书:创造奇迹』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一亩”有多少大?667平米,3700亩就相当于1850个实验小学这么大。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
(1)肆虐 什么意思(任意破坏) 哪些词句让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A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B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C 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
像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自己展开想象来理解来读懂词语,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
(2)“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 盘踞 怪物
(3)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啊。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他已经很老了?默读课文,划一划。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生活中,80多岁的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文中句子说说)
80多岁的老人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板书:艰苦』放弃与女儿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先想想它们的字面意思,可是老农能和山水共存,能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博大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3、课堂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