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
曾国藩,作为中国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3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着实不假。通过读书能够轻松了解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作者的一生,看到作者的思想,文字是作者的心血。说实话,我对目前的状态很满意。
我很喜欢曾国藩,尤其喜欢他在给诸弟写信时的谆谆教导,在信中他总要提及诸弟的.学问,他殷切希望弟弟们用功读书,把心思花在读书上。时常以自己举例。读起来有股读书人的傲气和修养迎面扑来,然后将我包围,化作一种沉重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他爱好读书,他每一天都坚持读书,追求上进刻苦努力的,他坚持写作,他尊重才学。他不经意写的家书,成就了流传千古经典文学《曾国藩家书》,是的,何其有幸能拜读读过他的书,给弟弟们写的一封封信,每每读来,宛如有个深爱我的长辈在耳提面命,教我为人做事,使我无端的感动和温暖,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把做学问当做一生的必修课在做,几十年如一日。他每日都读书,给自己定计划!每天都坚持不断读书,每每因故未能及时完成做学问的“任务”,也会懊恼的说几句“牢骚话”,然后一定找时间赶上“进度”。亦时常反思检视自身。
《曾国藩家书》里给弟弟们写的信中曾提到过: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生为庸人,应当以勤补拙;生为才人,应当谦虚稳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时常和弟弟们讲能否考的上科举功名在于天,但正因为如此,做学问更应该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挺然特立,方有一丝机会作一等人物。还提到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哪个学业好的会没有衣食,应该担心的是学业是否精进!书信中往往都是在提别人的优点,分享的也多数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对弟弟们的成绩总会给予鼓励和肯定,再以哥哥的身份寄以殷切希望和督促,教导家弟增进德行,求学要虚心,精进学业!在家庭关系中他懂事,也是少见大孝子,他常常知足与感恩,他看的很通透,他讲了很多人为人处世的东西,待人和气。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4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但人无完人,人性中有三个致命的弱点—懒惰、骄傲、奢华,任何一项都可以导致一个人的失败。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便是懒惰。在以前小学六年的生活里,这样的例案很多。很多学生对学习毫不负责,想方设法地蒙混过关,可能他们觉得节省了时间,可能他们一时“得利”,但考试时必将原形毕露。
从这件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初中的学习难度和小学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几乎每天都做到了十点半,因此我也想到了“抄作业”,但骗的是自己,辛亏被李老师发现,否则我也将“原形毕露”。
有些学生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骄傲。骄傲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同学在一次小测上取得了班级第一的成绩,他便以为自己“天下第一”,结果是在后面的几次考试中越来越差,或者他们的人生道路越来越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不谦虚,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没有把自己放“低”—没有向别人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第二点便是待人很高傲,毫无礼节,毫不谦虚,因而没人愿意与这种人交往,前景将越来越暗淡。
最后便是奢华了,有一句短语可以形容这类人的前景“富不过三代”。再多的`财产,再多的积蓄也是有限的,也会被花光,不要将这种性格特点“传承”给子女,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些孩子的恶习现在还能纠正过来。等他们长大以后成人了,便很难改了。能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古今只有三个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我们如果向他们学习,便可幸福一生,不要到老了才后悔,因为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一个人懒惰说明他没有上进心,一个人骄傲说明他没有警惕心,一个人奢华说明他没有节俭心,这三点都可能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说“勤俭一生,便可幸福一生”,“穷”人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5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备,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