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主持人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持人心得体会 篇1
5月11日,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也是我第一次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所以对我而言印象很深刻、终生难忘,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开始害怕表现不好,瞻前顾后,怕到时候掉链子,怕应付不了那样的场面,怕紧急出现状况自己该怎么处理……当一知道这件事时还是有点紧张的,后来自己慢慢去写主持稿,慢慢去了解流程,觉得一切都差不多了,就找李淑琴主任看稿子,没想到李老师非常专业的指导我,一个下午都在跟我过场,教我如何去串接,等等!渐渐我原本的信心瓦解了,我特别紧张。
回去之后自己在家继续练稿子,带着两个小主持人再练习稿子,李主任也是对我很关心,不断的指导引导我该怎样去说,主持人一定要大大方方,声音洪亮,衔接好节目的前后环节。主任帮助我修改主持词,又指导我们如何朗诵主持词,如何主持节目。最后老师告诉我们抽时间背诵主持词,体会节目过程。经过主任的指导,我回家后把稿子认真练习,好好的背熟了,然后在家多练几遍,越熟越好!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才慢慢的平静下来。然后自己想办法能加一些肢体动作之类的,不要让自己站在台上太呆板了。
想象一下比赛时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想一些补救方法,做到心中有数。自己在准备时平时自己就在课上设计了一些同学们能做出条件反射的小游戏以便自己能在比赛时出现一些状况时自己能应付了,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这些小游戏。
当开始主持后,看到台下熟悉的面孔,我一下子就不紧张了,因为大家平时都认识,怕什么!呵呵!然后就按照自己所想的去讲,去主持!
主持下来,有老师给予鼓励,到最后越来越好,我知道这是老师给予的鼓励,可当我主持完看到自己的视频时,自己的表情还是不够自然,笑容亲和力还是不够,语速有点快,这些都是问题。
真的很感谢一年级老师们给我的这次机会,还有李主任给予的指导与鼓励,通过这次主持我觉得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去尝试,只有去尝试,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调整计划措施,最终获得成功。
主持人心得体会 篇2
从“内修”到“传递”——有感于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的分享
本次研修,我们得以与众多优秀的省、市、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近距离学习和交流,无论是x附小“抱团式”的优秀团队、x中学吴x老师“家庭式”的工作室,还是x小学“品牌化”的工作室;在聆听他们无私的分享中,在参观个性鲜明、特色各异的工作室时,我深深被吸引,由衷敬佩的同时,也深切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与责任。从“潜心内修”到“无私传递”是我对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的整体印象。以下分享两个印象深刻的工作室。
(一)吴向东工作室——要把自己当回事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赫赫有名的吴向东老师其貌不扬,话语不多。他给我们分享的第一句话:“要把自己当回事,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科学、综合)工作室成员并不局限于“指派的”学员,他的鸢尾花团队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他工作室的工作时间不只是在“跟岗期间”,而是在每时每刻。吴老师的分享就如他的外形一样朴实无华。吴老师从(学员)“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出成果”三个方面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了他工作室的运作经验。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分享里,我们也许不能“吃透”他的经验,但我记住了吴老师说的:“学习要开放悦纳”,“正确价值观体系的建立才能改变教学行为”,“要让成果系统化”;我更深刻理解了“学习和坚持是个人和团队成长的生命力”。
(二)吴x工作室——有思想,有幸福
x中学吴x老师的名字很硬(三个石头),但她却是一个柔软、美丽、知性的优雅女性。她的(历史)工作室让人留恋:不仅因为工作室内的布置弥漫着“历史感”——红色底板金色门钉的`大门、青瓦红框的陈列墙、明晃晃的“文物”陈列柜、羊皮四方灯笼、古装布衣裙、长案书桌;还因为她命名为“民师——普通的、草根的老师”、“明师——明白的、为明天的老师”、“鸣师——乐于争鸣的老师”的工作室理念;更因为她有内容、有深度、有幸福感的工作室行动。吴老师说话慢慢的、柔柔的,不张扬但透着坚定。在吴老师徒弟——同样成长为名师的双学峰老师的分享中,我更深刻理解了工作室作为环境、平台的角色和责任。我们需要建一个有思想的工作室,做一个有思想的名师,带出有思想的学员;让工作室有内涵,有温暖,有幸福。
从“自话”到“对话”——有感于教师的交流协作意识
本次项目培训最具活力的课程当属“活动课程”,从第一次“认识他人”的拘谨,到“认识自己”的投入,再到“幸福你我他”的疯狂,我们这些以四、五十岁为主的学员们经历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课堂中伙伴及我们自己的表现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团队的关系,认识团队中伙伴的意义。
在韩裕娜博士设计的“七巧板”游戏中,我们领略了“集体失败”的痛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没有全局观,没有对话,不善于合作是根本原因。聪明如我们,在领到任务卡后,很快就明白了老师发的四片七巧板是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一个任务的,必须与其他小组分享与合作;也知道一个课室相互有距离的七个小组,在不能移动座位的情况下,有效的合作是应当产生一个“指挥”。可是,40分钟的游戏时间里,不到5分钟时就明白的道理,却在一片嘈杂声中,“道理”、“规则”不堪一击。在“尽快完成小组任务获得加分”的利益驱动下,主动分享出去的七巧板,不一定能归还回来;希望得到帮助的,只能无助地请求;原想规规矩矩不动的,最终也加入了“抢夺战”中;终于醒悟过来的“领导组”,“号召”无力后最终放弃……
这让我想起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学会合作”这些话,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可是我们老师真的懂得合作吗?!小组中必须产生一名领袖成员,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去当“领袖”呢?!
又记得宋春燕博士设计的“我是谁”活动中,在题板上归纳小组类型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时,部分小组成员开始选择离场休息,只留下了几名组员完成任务。还记得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不断“追问”的课堂,朱教授一直努力与老师们“对话”,但显然老师们很不习惯甚至回避这种“毫无准备”的对话,大家似乎更习惯于“准备好了”再回答,习惯于“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们可能会很轻易地批评学生“不会合作”、“不愿开口”、“不懂表达”,作为老师的我们今天以学员的身份,同类型的任务给我们,我们“会吗?”、“愿吗?”、“懂吗?”,我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也许以往的经历使我们习惯于独立思考、自说自话,也许这只是游戏不必太较真。但我觉得,在这开放的、多元的、新鲜的,强调交流、对话、合作的社会里,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不与时俱进、身体力行的老师,不可能带领出“想象中、愿景里”的积极进取、勇于表达、创新协作的学生和团队。我们,肩负责任。
主持人心得体会 篇3
获取对象感的另一方面取决于创作主体——播音员要有“感”。这是根据自我感受而言的。你要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感”;要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要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感”,要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感情是引发共鸣的全部体现,你要时刻感受听者的存在,并努力地把你的“感”与之交流,呼应,深切于一体,浑然于一体!
“感”中要有情。有情的'对话才吸引人。如果播音员是画家,他一定会在用情处用水彩 淡淡地涂抹一层再一遍遍地浸润,而不会狂甩几点火红的油彩了事。情发于声,亦止于意。
“感”中要有“意”。像极了古代的绢画,意在笔先,笔停意存。比如我们最惧怕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播音员陈醇老师的播讲中慢慢化为“魂断康桥”,意于情中,余音袅袅,绕于听者之梁。
“感”中要“畅”。我们在播讲中总想找到一种“畅所欲言”的感觉,这样说起来才有动性,听起来也会舒展。只有让受众在你的语言中觉得“畅”,才可能毫无阻碍地找到你所传达的“情”和“意”。
在所有央视的节目里,一直难以忘怀张悦主持的《为您服务》。曾经不懂得运用专业术语时,总以“舒服、惬意”来形容她的主持,而今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词语——“对象感极强”来概括她的优秀。她用她亲切温和的语言传达方式展示了一种东方的美,非明艳之美,非华丽之美,而是气质之美,人情之美。记得在一次中央台庆的晚会上,张悦总结她的风格时说:“每次上镜都是一次回家,不是‘破门而入’,而是‘翩然而至’”。现在回头想想,才品出其中滋味:心中有情,又怎会矫揉造作?心中有意,又怎会虚张声势?
总之,获取对象感是播音“言之有物”的根据,“对象感”的把握也是“言之有情”的升华。而这一切技巧手段的应用都需要深厚的积累和踏实的付出。我们思想就像是种子,如果你播种的是劣质的果核,就别幻想会结出大大的苹果!寡情心枯才会有淡而无味,言为心声才会有情溢于表!
我曾经一度以为“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优美之声才是播音的光环所在。可一千多天的专业学习让我懂得了:只有发自内心的声音,才是最美的。现在的电视不缺笑料,也不缺信息,可就是缺少了点儿享受后的一缕余音,一点儿回味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众传播个性化成功先例在身边,网络传播个人化别致风景在眼前,我们还有许多希望可以创造,亦有很多艰辛要去闯荡。路很长,古有“莫叹生不逢时,贵在奋斗不息。”今日,让我们“莫叹生无奇迹,贵在奋斗不息!”,且永不止息
主持人心得体会 篇4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主持人的艰辛和快乐,在同学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作为一名班级主持人,我深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影响
文字语言的表达上,注意口语规范化的练习。通过练习使我具备了一定的文字总结、统计分析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主持。
二、学会总结经验和技巧,提高工作效率。主持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我清醒地认识到,主持工作是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同事们教会了我很多行之有效工作方法和技巧,就牢牢记住,在操作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也要好好思考分析。我想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我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主持节目时能冷静办,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
虽然在上学期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我缺乏学习的紧迫感自觉性。二是在工作较累的时候,有过松弛思想;三是工作中有些随意性,主观臆断,这也是自己政治素质不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