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理化通俗演义》有感

多美网

2025-08-04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数理化通俗演义》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数理化通俗演义》有感 篇1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不知道是女儿是遗传了我的不开窍呢,还是所有的女生,数学逻辑思维都晚成的原因,总之,闺女在数学上面,学习起来相对文科,还是要吃力的。在为她寻找最好的学习办法之际,我发现她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能持续的进行,就是数学的预习和复习。这,除了是不良习惯,更多的,也是因为兴趣所至吧,没有兴趣的事情,总是难以坚持下去的。但作为重点科目,就算没有兴趣,也是要重点去关注。期待她能够找到自己的弱处,端正好学习的态度,早日找到数学的乐趣!

说到乐趣,我是在初中的时候发生的,当年,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平常数学成绩靠抓瞎得分的我,竟然被作为数学老师的班主任委以重任——学习委员。至此,竟然无意造就了我在数学科目上的拔高。在经历几次考了班级第一的数学成绩后,我竟然因此喜欢上了数学,浅尝甜头后,更是进一步喜欢上将题目用几种方式解答出来的成就感。

今日想起这些,我是不是可以转化到女儿身上呢?欢迎我的朋友来和我讨论关于数学的那些故事,与及如何让孩子学好数学?

读《数理化通俗演义》有感 篇2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这本书其实妈妈暑假时就已经从图书馆借回家,但我一看题目有“数理化”三个字就没有读下去的兴趣,认为一定是一本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书。直到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读这本书,我才开始拿起书架上被冷落许久的书,才读了开篇第一回,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梁衡,他非常有创意,用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写这本书,让原本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就像在读《三国演义》。比如讲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时,他没有直接介绍杠杆原理的定理,而是先写叙拉古和罗马的战争,阿基米德制造了新式武器——抛石机和阿基米德之爪,帮助叙拉古以弱胜强打败了罗马。这两样武器都是因为用了杠杆原理,威力大增。抛石机能把石头抛到一千多米的地方,阿基米德之爪能把敌人的战船抓走,罗马人损兵折将,还以为遇上了怪物。读到这里,我不禁对杠杆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畅想自己在战场上如何用杠杆原理设计更加厉害的武器,秒杀敌人。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科学家都是敢于质疑的,比如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有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理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的怀疑,才发现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下落速度相同的规律。科学家也是善于实践的,祖冲之经历无数个日夜奋战,图形遍地,算筹成堆,才算出了最新的圆周率。科学家还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成功,居里夫人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劳动才提炼出0.1克氯化镭......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这些精神,学习的时候常提出疑问、不断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成功。

读《数理化通俗演义》有感 篇3

从小学步入初中,我们愈发的感到了数理化学习的重要性。而为了清楚地了解到数理化的具体运用以及发展史,这个寒假,我在数学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这本《数理化通俗演义》。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由著名作家梁衡编写的。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中国特有的通俗文学体裁——章回小说,生动地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探索科学真理的艰辛历程。这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作者尝试籍文学之力,引起大家学习数理化的兴趣,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数理化的发展史,且内容幽默风趣,大都通俗易懂,是我们对数理化学习的认识的一个良好开端。

文章记叙了数理化的发展历史,表述了各个数理化方面上“巨人”的追求以及不懈努力,如:“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而献身”、“埃拉托色尼巧算地球周长”、“阿基米德意外发现比重与浮力”……诸如此类的有趣故事非常之多,“宇宙是什么?”“无理数的发现”一个又一个奥妙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揭开了谜底。在书中我见识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举世瞩目的成就世代相传。

其中牛顿的一生让我犹记在心。牛顿从小生活就很艰难,未出娘腹父亲就先去世了,好不容易考进了剑桥大学却又因为大瘟疫而不得不暂时停学,就留在了家乡自学并发现了万有引力。

牛顿因为苹果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人人皆知,却又有多少人知道因此他和爱他的姑娘就此分道扬镳,并且终身未娶。而回到剑桥大学之后,因为观点和立场不同,牛顿和胡克结下了学术冤仇,导致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迟迟难以出版,最后还是在他的好友哈雷的私人出资下才得以问世。《原理》一书虽然一出世就受到了众人的追捧,但是他的《光学》一书硬是等到胡克死后的第二年才得以出版,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出版了《原理》之后,牛顿窝在房间里推演着引力的公式,却意外地发现了光。牛顿又拿出三棱镜研究,在恩师巴罗的帮助下还将光分为了七种颜色,又向皇家学会写了封《光和颜色的新理论》,归纳了十三个命题。这又是一个大发现,牛顿并因此创造了“光谱理论”。后来恩格斯说:“牛顿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从这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牛顿的成就之高。

但是与牛顿有学术之仇的胡克又出来了。他与牛顿的观点不一,极力反驳牛顿的观点,此间荷兰人惠更斯又提出了一个“波动说”,得到了胡克的大力支持。从此,物理学上便开始了一场粒子说和波动说的大争论,一争就是一个世纪。

由于牛顿在光学和引力上做出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科学界的一颗新星。但就在这个本该顺风顺水一鼓作气继续完成一系列课题的时候,牛顿却因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辛劳写作而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又因为科学发明权与人打官司、在光学问题上与胡克争吵、在天文学上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台长弗拉姆斯蒂德闹翻了,在微积分的发明权上更是与莱布尼茨闹得沸沸扬扬,而且不久牛顿的母亲还与世长辞,令他心痛欲绝。而牛顿长期在学校教书,工资不高,单独一个人生活却又不会管理生活。工作、学术、生活使他心烦意乱。而此时财政部长查尔斯·蒙塔吉给了他一个闲适高新的工作,使他一跃成为了大富翁,他的心性与生活却因此而改变。

当他的好友哈雷再来拜访牛顿时,七十三岁的牛顿将自己一生的发现都还给了上帝,而连他自己都做了上帝最顺从的仆人。二十三岁的牛顿连整个宇宙都敢探索,两者一对比让哈雷打了个寒噤,心中不免升起一种惆怅之情。“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个科学巨人,他的朋友,他的师长,正当他在自然的宣战中取得如此显赫的成果,全欧洲都在羡慕他,以他为旗手,为偶像时,而他自己怎么一下子又带着这全部的战利品,全部的荣誉去甘心投靠上帝,去做一名仆人,做一名小卒呢?这的确是个悲剧。”读到这里,我也为牛顿一生的巨大反转而感到遗憾,疑惑不解,以及叹息。后来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替哈雷回答了这个问题:“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始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1727年3月20日,牛顿病逝,享年85岁。

牛顿就这样,在前半生科学、后半生神学的混合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牛顿的故事结束了,数理化的历史却还在继续。数理化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巨人,抗过这个大旗,领着这一时代的人们,上前去。而这个时代,我由们来探索真理。

学好数理化,向自然科学的奥秘,进发!

读《数理化通俗演义》有感 篇4

这学期老师推荐我读了一本叫《数理化通俗演义》的书。这本书上讲了历史上那些有名气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生平故事。

阿基米德有“力学之父”的美称。他总结并严格证明了杠杆原理,发现了浮力定律,确定了各种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创立了“穷竭法”。近代数学史家贝尔就曾说过:“任何一张关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所以他与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

阿基米德生活在古希腊的叙拉古城。他总有很多怪习惯,比如,他喜欢将烟灰留下来,铺在地上,以便他来画图;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疯子。但他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他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撬动地球!”就是有名的杠杆原理。这个原理让他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多次打败敌人,比方,他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一种叫石弩的抛石机,能把大石块投向敌人的战舰;用发射机把矛和石块射向敌人;他制造了巨大的起重机,可以把敌人的战舰吊在半空,然后重重摔下,使战舰摔得粉身碎骨……他的这些神奇的武器让敌人军队惊慌失措、人人害怕……杠杆原理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得也是相当广泛和频繁,如天平、称、剪刀、开瓶器、镊子、锤子、吊车、铲车等等。正因为他具有广泛的可用性,连我们小学教材里都有学到杠杆原理,我为此非常着迷,期待更加深入的学习它!

这位神奇的老人拥有传奇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罗马士兵冲进来准备杀他时,他都能坦然地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道题做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啊!”他这种热爱科学,致死不忘给人类留下自已智慧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