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苏轼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读后感 篇1
一个月,从七品芝麻官升到3品大员。同样是一个月,从京城大员到流放。区区40年的仕途生涯却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牢170天。想来也只有苏东坡这等不通政治之人能在官场上才能如此大起大落经历,究原因无外乎在他那张守不住话的嘴。
“汝必能杀人。”这是苏轼初见章惇时说的话。虽然不知道苏轼是否真的善于看相,但初识就如此直言不讳地指责,苏轼又是多么的口无遮拦。恰如他所预言,章惇最后的确坏事干尽,甚至间接造成苏家的衰败,但这张没有顾忌的大嘴显然得罪了不止一个人。
“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若甘愿放下那份较真,那他何愁不能封侯加爵。上帝虽赋予苏轼前所未有的才气,却令他人生道路崎岖不堪。与之相比,严谨的子由仕途相对是更加平顺,但今天,我们过多铭记的却是他这位乐观奔放的长兄。
从儒家四书五经到庄子佛学,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苏轼不仅脑有万卷书,脚下也同样有万里路。苏轼即使在面对苦难,也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与颓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那无谓与豪放,使他的诗歌不缺华丽无实的靡丽之作。
林语堂曾言“章惇对东坡是唯恐其不死,东坡却望章惇延年益寿。”苏东坡向来是对事不对人,但他的一张大嘴却使他一生落魄,但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正是这张大嘴巴让东坡居士可敬可爱,在这个无知勇敢的老头面前,任何的.担心后怕都是无用可耻的。苏轼的一生满目疮痍,遍布了沧桑,苦难与伟大并存拥有着欢乐与悲情的双重命运,也正是这双重命运,将苏轼推上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苏轼读后感 篇2
之前有浪漫豪放、桀骜不驯的李白;有寄情山水、置身大漠的王维;有忧国忧民的杜甫……之后有领先于近代文坛的郭沫若;有用乡思诠释自我的一代名家余光中;还有那康桥边用彩虹般的梦寄托真情的徐志摩。然而,我唯独对苏轼仰头膜拜。
钦仰苏轼,钦仰他豁达凝练的旋律,钦仰他笔端流淌的华彩,钦仰他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他,永远是中国文学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古今诗坛上的.枭雄。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苦涩中遮不住茗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对他而言,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又是一盏浊酒。“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凛冽的甘甜,乐观的态度,令人豪气顿生,让人豁达满怀。何须再计较?忘却便是所有。
苏轼也是一碗白开水。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谴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不堪忍受“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清。埋葬,便是所有。
于是,苏轼将他人生旅途中的寂寞、痛苦与凄凉深深埋藏于东坡的黄土之中,寄身于“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的生活。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土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也有了《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苏轼,好一个东坡居士,好一个宋代文学新道路的开辟者!
苏轼,这一独领风骚的文坛之霸,让我无不钦佩。他那理念沸腾的思想,他那意识奔涌的篇章,让我忘情。拜读苏轼,让我和他有了超然物外的交流;品味苏轼,让我明白:一切痛楚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读后感 篇3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一直不知此为谁作,读了《苏轼诗词文选评》,才知是苏轼所言。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从着重于政论、史论、哲学论文,而转向以随笔、小传、题跋、书简等文学性的散文,笔法极其灵活,耐人寻味;他的诗,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的洗礼后,从最初的富赡流丽、丰满生动,走向清旷的语句写出厚重的人生感慨;他的词作,由于对人生感慨的抒写,而进一步发展了“诗化”的趋向,有的豪迈雄放,有的高旷洒脱,亦有的婉约清深,可谓出神入化。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何以造就苏轼如此境界的文学成就和艺术修养呢?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水照和教授朱刚合著的《苏轼诗词文选评》会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本书从苏轼的人生轨迹出发,结合各个时期的.诗词文,向我们分阶段地揭示伟人的生活境况、官场沉浮、心理历程、艺术成就,为读者逐渐勾勒出一个超越世俗、随遇而安、善处逆境、为表政见不顾安危的立体形象。
人生之所以痛苦,说到底是由于欲求之不满足,抱负也好,名利也好,权利也好,寿命也好,无论其价值为正面或负面,其出于人心的追求,而不得满足便成为痛苦,则是一致的。解除痛苦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满足之,二超越之。苏轼的达观、放旷的处世理念,对于今天的为名利、为权位而忙碌奔波、尔虞我诈的人不谛是一记清醒剂。
苏轼读后感 篇4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诗的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