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心得体会(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心得体会 篇1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记忆力都有极大的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能力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是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的作品,是他常年研究、推广儿童阅读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次数指导老师和家长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图书,进而鼓励儿童愉悦的阅读。
我们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殊不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更是培养兴趣的前提。“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至今还为人称道,就足以说明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你可曾发现,一个再好学的孩子,你若把他带到游乐场,他也会和小伙伴们一起疯狂地玩耍;而一个再调皮的孩子,你若是带他去图书馆,他也会学着他人的样子捧起书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可见环境对于读书而言是多么重要啊!
在我们培养学生读书时,老师和家长们要怎样为孩子打造好阅读的环境呢?
首先我们的身边要有一些可供阅读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种类。其次,除了要有适合儿童读的书,还要有合适的阅读时间。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都是以教材为主,课后也都以做作业为主。而且,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大人的督促,没有阅读的好习惯,即使在家有一些时间也被浪费了。 另外,“心境”和“情境”对营造阅读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在书中提到,所谓“心境”可以说是我们对事情的一种比较情绪化的感性态度,而“情境”指的是所置身的环境与我们所参与的活动是否合宜。作者还认为,心境的影响力比情境更大。因此,很明显不管是还是学生,对阅读的心境都将深深的影响阅读的成果,而这个成果又是因为周围的环境而有所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的思考理想的阅读环境中每一项因素对人们阅读心境的影响。
给学生时间阅读,老师在学校中,家长在家庭中都应该帮助孩子们创造读书环境,帮助孩子们一点点增加阅读时间,品味文学,给他们带来读书乐趣,是老师及家长的一项重要工作。让我们一起来为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环境,让他们能自在的遨游于阅读世界中。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心得体会 篇2
梅教授说:“我们都是点灯人!”,其实他就是一位最好的点灯人,点亮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灵之火,还有我们教师、所有关心孩子的人。我想这就是梅教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所有教师的最亲切的希望。这样的希望是送给老师最真诚的祝福,也是送给孩子最精美的礼物。
对于一些内容,我总是一知半解,主人公灵魂深处的那些最微妙、精彩的地方,总是不大理解。每次读书就像在进行没有目标的机械运动,读就是读,从第一页一直翻到最后一页,读完了那就读完了。尽管有时自己不断的追问自己:“这书到底告诉给了我们什么?告诉孩子什么?”但是总是寻找不到答案。渐渐的也对童书失去了信心。
当看到梅教授的《阅读儿童文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童书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精彩的生活,这些生活无处不影响着、改变着孩子,激起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美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当我读完《一百条裙子》的时候,我想认真地对孩子说:“人是要开心的。富人,有许多漂亮的裙子的人需要开心;穷人,只有一条裙子的人也需要开心。”……“一个以这样方式和水准画出自己的愿望的人,自己的愿望还可能不会实现吗?”……“原来一个不被别人‘看见’的人,竟是可能最优秀的,灵感和热情都让人望尘莫及。”……
这些话深深的刻在了孩子的心理,他们知道了许多:“不要伤害别人!他们也是需要开心的!即使最弱的人!”“原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有很多种方式!”“优秀的人是看不出来的!或许她就在你的身边!”……这些都是孩子告诉我的,而我所说得确是梅教授在这本书中所告诉给我们的。品味着这些话,我无不被梅教授的独特见解所折服。
这是一本凝结智慧的书,希望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我们也将带给孩子,愿他们会幸福,愿所有的人都喜欢这本书。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心得体会 篇3
阅读完《阅读的力量》后,我有继续来《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拿到这本书,给我清新感觉。读完了这本书,才真正感到我是孩子们阅读中重中之重的人物,确实要做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一个自己喜欢阅读的妈妈,一个了解童书出版的妈妈,一个了解儿童心智发展的妈妈,是培养早期儿童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最重要的大人。看完后,我觉得十分惭愧,做为妈妈我做到的甚少,为孩子的习惯培养应从现在开始,因以前忽视,现在知道还容忽视吗?努力做个好妈妈。从另一方面我还是一群孩子的妈妈,更有责任、义务去努力为孩子们打造阅读环境。
关于阅读,永远也不会嫌迟!这句话影响了我,老是觉得自己不如从前什么都记不住,看书非常慢节奏,因此也为自己找借口不读吧!如果阅读不曾影响我们的生活;不曾改变我们些什么,不曾影响我的处地态度,那么它很快就会成为一项过时的娱乐。读书真的是能让我静思,真的像美女同事彩玲讲的从一个评价者慢慢走向学习者,做事都不会像以前那么冲动,结果这样反而会有更多的意想不到收获。读书真是让我彻底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从内心深处感觉到我应该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阅读的力量》给我了惊喜,在教育博客中我得到了第一篇精华文章,田保华局长还浏览了我的文章,阅读的力量真是无穷大。
读了这本书,关于书的陈列方式、阅读时间、掌握阅读状况我们都在行动,而且在不断进步,积累经验,觉得应该现在要做的是,九章、十章中读故事、讲故事,不光是年幼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就连大孩子成人对听故事也是兴味十足。一些我们明知是故事里的人物,却愿意如此真实地相信他们环绕在我们身边,圣诞老人、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听故事,很容易让学生重拾书本阅读的欲望。所以,我努力要做个有故事的人。讲故事时我们更像一名表演者,会给听众留下读故事是更深刻的印象。更重于表演者与听众间互动的活动,读故事则是一项着重于作品内容的活动。我现在开始坚持每天读个故事,希望从读故事,能慢慢走向讲故事,读故事的时候,语速必须要比讲故事时慢一点,自己必须先阅读之后再给孩子读故事,王校长的一句话多么经典,读者造就读者,我想说“读故事者造就读故事者、讲故事者。这样的阅读完美!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心得体会 篇4
认识这本书是在学校的阅读分享会上,小旭老师介绍了这本书。这是专为老师、家长、图书馆员写就的儿童阅读指南,并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必读书书目。作者是英国广受欢迎的儿童文学家兼阅读活动推广家艾登.钱伯斯。
正是读书交流会大家读书的分享,让我想一睹这本书的精彩!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了以下的感受:
没有想到为阅读的选书都要有这么多的准备。首先要有一批有用的藏书,即有我们感兴趣的种类,而且这些书是随时可以拿到手的。这些书如何陈列展示都很关键。当孩子注意到书架上的书,并能在书架上挑出一本她想读的书,最后终于找个地方坐下来好好阅读这本书,就达到了阅读的起点。
没有想到,阅读的回应也很重要。一个人读完一本喜欢的书后,期待能再经历相同的阅读乐趣。这种感觉会去使我们想重读这本书,或想去看看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是相同主题的更多作品。要么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迫不及待地想和人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可以驱使我们想去看看朋友们的书,想去阅读更多的觉得有趣的书。
更没有想到,讲故事和读故事更有讲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每一位听众。如何选择合适的故事?答案很简单,就是在犯错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摸索。可以准备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们适应你的风格,暖场后,在进入讲故事的情境之中。在读故事时,我们要善于把图书当做剧本,将文字转化成一幕幕影像,带孩子走进故事。听完故事后就想立刻再看一遍那本书,开启新的阅读循环。
读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多么渺小无知!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心得体会 篇5
一、阅读时间要有保证。
我们不能期待每个孩子会利用下课或回家后去阅读,而且很多孩子都是来自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中,可能都会因为看电视、电脑、玩耍而虚度了时间。所以可以的话,一定要在学校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在孩提时期或青少年时期若培养阅读习惯,那么他以后一定是个好的读者。
固定的阅读时间长短是指整个时段都用在阅读,这时间不包括准备、调整心情安定下来和老师指导时间。通常7岁左右的孩子,一次大约15分钟;9岁左右的孩子,一次大约30分钟;13岁左右的孩子,一次大约40-45分钟左右。有时我们看学生拿出书坐下来,一会儿又蠢蠢欲动时,也就是专心度减弱了。而在这个时候老师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老师应该避免利用这个时间批改作业本,老师也应该利用这段时间阅读自己想看的书!有时低年级的孩子看书,总喜欢和同学分享有意思的故事情节,进而比手画脚起来,这时间老师不需要刻意去要求他们安静,否则他们会觉得阅读被压抑了。中年级以上的孩子,便要要求他们安静,因为要开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
二、教会孩子做读书笔记。
很少人能够过目不忘,所以当我们再次翻阅这本书时,我们可能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到之前未能注意到的地方,而对一本书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观点。所以,若是我们能对书中做个简单的记录时,就像念书记下重点,那对书中的情节会更有记忆,也会增加阅读的乐趣。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在阅读时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老师和其他人又将如何得知孩子的阅读历程?所以每个孩子都有必要记录下他们的阅读笔记,并善于运用。老师要不断鼓励孩子做这件事。
在记录时不要强迫孩子写下他们对书的感想,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在写评语时大部份只会写“很好看!”“很有趣!”所以不需要特别写读后感。此外,老师也绝对不要将同学之间互相做比较,老师和家长也避免在孩子的阅读笔记本上写“你写得太简单了!”,因为这纯粹是记录阅读笔记,如果将它看成一项作业,那么孩子会有压力的。
三、坚持 “讲故事 ,读故事”。
有专家指出,时常听讲故事的孩子将来也会有机会成为一位读者。讲故事,是着重在说者与听众间的互动活动;读故事,是着重在作品内容呈现的活动。孩子若不曾经历过听讲的话,便很难迈向自行阅读的阶段,为孩子念读故事是帮助孩子成为真正读者的必经历程。而作者也认为针对所有在学的孩子们来说,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必要,不是只有低年级的孩子们。最理想的状况,是应该让孩子每天都有机会听上一段文学念读,这学期开始,我想在班级试着做一做。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将一个故事分成几天来读,每一个重要插曲间不要拖太长,如此一来孩子才有期待。相信每个老师都曾经念读故事给孩子听,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聆听的表情,在这当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彼此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所以若时间允许的话,多花些时间念故事给孩子听吧!
四、举行读书交流会和积极的回应。
有时候我们在选择一本书最普遍的理由,就是从友人处听到某某书不错,于是我们便会拿来看。所以,花些时间鼓励孩子们彼此谈论阅读过的一些书籍,就等于是帮助孩子们阅读更多的书。我们可以安排一个固定的时段,让孩子畅所欲言他们所读过的书,以及他们希望同学也能读一读的书。这时候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主持人,尽可能的让同学交流。读书会的活动,也正是老师引导孩子们发挥同学影响力的最佳活动。
我们最希望孩子们能够有的阅读回应,就是他想再继续阅读,不管是再读一次刚看完的书或是读另一本书,因为孩子能够周而复始的阅读循环,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位爱好文学的`读者。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而当我们每次接到一个新的班级,也是不可能有再重新来过的机会。当我们跟孩子接触到的第一天,我们就应该多协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