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7-27读后感

欢迎阅读《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篇1

对于书,其实一直都有疑问,总问自己怎样才算是一本好书,是经典、是推荐还是怎样?同时遇见一本好书是什么感觉,结束一本好书又是什么感觉?

总是问,也总是没有答案。直到今日,读完了《秦崩》,心里渐渐出现了答案。什么是好书?好书就是让你“念念不忘,必有回音”的书。遇见好书是什么感觉?我告诉你,没有感觉,你不读你根本不知道它是好书。结束一本好书又是什么感觉?刚开始的失落,后来的期待与心动。而《秦崩》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秦崩》是我断断续续读的,说是断断续续,也不过前后两次,第一次的启读是在暑假的七月,只读了书的四分之一;第二次的再读是在十月的昨日到今日,一口气读完了书的余留。

你放心,《秦崩》不会教导你历史要怎样看待,它只是告诉你“历史总是不断的被重新解释和应时修正”;你也放心,它也不会教导你历史中的这些人物要怎样判断孰好孰坏,它只是告诉你“非常之时,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用非常之手段才能解决”;你放心,它更不会教导你要去历史要怎样记忆,它只是告诉你“国破山河在,山河崩移,历史犹存”。

你若问这书讲了什么,其实也就是以刘老三的大半人生,聊讲秦朝的激荡一世。每个曾经都重要过的历史人物,这次被作者又写于纸上,刘邦的年少、二世的继位、天下的大乱、章邯的撑局、项羽的崛起、刘邦的西进、帝国的灭亡,一步步的讲述一代伟大帝国的崩坏之路。读完书,是失落的,内心告诉自己,为什么就到这里了,为什么它就结束了;合起书再抬头,看到《楚亡》、《秦谜》还在眼前,不由得笑从双脸生。实实在在的呀,因为失落而期待,由于期待而生活。

读完《秦崩》我有多想称赞它的好,但心里明白一丝的偏差就会误导他人的再读,一句话吧,就一句话“称赞不是敬佩,战栗才是”。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篇2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不是拳头,也不是牙齿。我说是舌头,舌头的力量大无边,烛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国古代有很多外交使节以三寸不烂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们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春秋后期齐国的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战国时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国,不畏强,不辱使命;三国时期蜀国的邓芝从容镇定,与吴联盟;汉代的张骞不畏艰险,开拓了丝绸之路;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名垂青史。历数这些历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们无一不是善于辞令的。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就让我们看看春秋末期的郑国的烛之武是怎样颠覆这个观点的。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杀出去无疑是自杀式进攻,此时此刻,拯救郑国,惟有外交。

在这个紧急的关头,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入虎穴。见到秦伯之后,不卑不亢,只给对方讲道理。各位同学,如果烛之武动之以情,哀求秦伯,请求成为秦的附属国,可以吗?不可以,虽然也可以保全国家,但失去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烛之武这是采用的方法先表示谦卑,说郑国要灭亡,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了。这样会满足秦伯的骄傲自满的心理。紧接着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理,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包括三个方面,一你秦国消灭了我们对你们秦国没有任何好处。二你不消灭我们对你们秦国有很多的好处。三你和晋国联盟,晋国说话不算数,忘恩负义,吃亏的还是你们秦国。这番说辞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最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们的联盟。于是连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顺理成章的心悦诚服,一改初衷。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作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至此我们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领略了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古人常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

口乃心之门户,要想练就好的舌头,助你人生收获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头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齿,有铜齿钢牙也不行;舌头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华丽辞藻,有诗词歌赋也不够;舌头的力量,不在于你有悦耳的嗓音,莺歌燕语也无济于事。舌头的力量源泉,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气,你的智慧。

烛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的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气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过人,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

"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学,让我们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篇3

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奔走逃命、妻离子散、无家可归、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叙述了战时百姓亡命天涯的窘态及人人自危的困境。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乱世时的兵荒马乱,黎民百姓的仓惶不堪。真非战乱不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之可贵也!

战争的苦是国家之苦、百姓之苦,那古往今来,为什么还会有大小战争层出不穷?——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确实当一种旧有的制度为新制度所打破所取代之时,必然要经历这样一种阵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不断进步的必经之路。旧有制度的桎梏也必是严重威胁了百姓的生存,才会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定要三思。

如果一种旧的制度为新制度所取代,那么是否真的能做到彻底的革命,根治旧制度的弊病?如果只是打倒了暴政,又建立了新的暴政,那这样的更替又有什么意义?正如张养浩诗中所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苦的还是黎民百姓啊!

一场战争中,最令人感到悲哀的还不是战争本身,却是那些身处其中却愚昧无知的人,国之将亡还在歌舞升平,不知己身已为亡国奴。正如杜牧诗中所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已沦为贼人刀俎下之鱼肉还浑然不觉。活在醉生梦死的假象里,当危险来临之时是无力抵抗的,悲呼哉!须知道有国才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每个老百姓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居安思危。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能力有实力抵御内忧外患。为君不能做昏君,为民不能做妄民,如果人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只乐而乐”,国岂能不富强?

窃不能因为时局之乱、民之不安定,而湮灭希望失去梦想、惶惶不可终日罢,人生还是要有梦想有追求的。如若不然,还有山林可归隐,那里自然有我们的净土、我们的桃花源、我们的风调雨顺、我们的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篇4

秦国出兵威胁东周,索要九鼎。可见东周君早已丧失天子的尊严,沦为偏安一隅的小诸侯。在齐秦等大国面前只能耳提面命。

坐拥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别说行驶天子的权力,就连自己也成了大国嘴边随时想吃的一块肉。在这里,秦国索要九鼎不知是何用意?是秦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想过早的坐拥天子宝器,还只是通过获得九鼎来宣传自己才是继周统的唯一天授者?我想应该是后者吧。

想必后来齐王出兵干涉也是为了此目的。当时已属战国末年,强国拉锯,周室没落,列国都想证明自己具有享祀天子宗庙的待遇,通过占有宝器显示天命所归,从而更有利于自己国家的发展与征战。宝物也是服务于人,撇开利与益的纠葛,宝物也只是一堆废物。而到了真正见弓拉弦的时候,宝物也只能随着时代沉浮。九鼎也不能保证周王室的灭亡,象征只在庄严的宗庙里象征,而在血肉横飞的狂飙中它只是一个等待重拾的破碎的梦。颜率虽用一时的小聪明保住了宝物,但它不能阻止它的最终命运。他有没有考虑到,齐秦也许有哪一天不用借道,拥兵城下,出动九九八十一万人带走九鼎。毕竟身死国灭已经屡见不鲜。

颜率利用齐秦均衡达到了目的,这也说明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纵横天下。可是想永远在做前面,只有拥有最坚定意识者才能坚持到最后。我得不到还不能让我想想吗?只是这时,均衡在逐渐打破,天命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