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5-17读后感

欢迎阅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篇1

一般说来,虽然我是名老师,但是不大愿意看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一来很多“专家”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不懂一线教师的“苦”。二来每个老师碰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难借用专家们的方法。

但最近忽觉自己的确缺乏理论学习,买了几本书,关于教学的,德育的,班级管理的,还有这本“问题学生诊疗”的。这本书是北京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浅,顿觉自己见识浅薄,看问题太简单粗暴。倒不是说王老师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

1、学会研究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生的研究和诊疗。

什么是“问题生”?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当然,王老师不主张在定义上过分较真。

通常,在我看来,学生的分类很简单,一种看成绩:成绩好,中等和成绩差。另一种是看性格:内向(安静老实默默无闻)和外向(开朗活泼或者吵闹型)。遇到个别“刺头”或者“出问题”的学生,来一个解决一个,工作很被动,从未去想过问题学生大概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习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习,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赌博,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公安等机构。

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学会思考和研究。

2、遇到问题,多种假设,找到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老师总会遇到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学生。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懒,不学,只顾眼前玩乐。而在王老师的书里,他给我们分析了学生不做作业背后可能隐含的六七种原因。

还有学生顶撞老师,早恋,迷恋网络,不听课等十几个专案研究,每个专案(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n条缘由。教师要做的不是凭主观意愿下判断,而是去调查分析,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怎么克服问题或减弱问题严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个专案问题背后竟然能分析出十几条原因时,我的内心是有受到冲击的。王老师的分析有实际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学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这种“琢磨”精神的确值得我去学习。

3、教师是人非神,不对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决问题。

从问题生的分类和严重程度来看,有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师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问题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说的话太对了。教师应该以“稳住大局”,“维持得住”“消极防守”等策略为主,不要对学生甚至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失败感”和“反效果”。

在本书中,另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我们老师通常都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大量精力在管理问题学生身上,而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数学生身上。

说来真心惭愧,我就是这类教师和班主任,总感觉“管理”占据我太多时间,和问题学生的“较劲”太多,教育教学呢?自身专业素质呢?应该改过来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其他学生身上,也许反而能促进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减少问题生问题呐。

4、为人师,勿计较太多,“事实第一,态度第二”。

在“顶撞老师”这块专案上,王晓春老师说教师应该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要抓住学生一时气愤下的不当言语和不礼貌态度不放,而是要重点关注事实,理清事实,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闷气,觉得“寒心”,就因为学生态度不好。如果说,当我们怀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生,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们态度不好,背后的事实才是需要我们冷静去核对的重点,克服了背后的困难,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做错了才能真诚道歉,态度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篇2

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夏书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王晓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看了他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实,没有多少专业的术语、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却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种种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读着读着我不自觉地似乎看到了班级里面一些同学的影子,也为曾经的我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简单不科学的对策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后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需要老师有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会治疗。可是,多数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们往往碰钉子,甚至束手无策。其实,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做法当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说学生顶撞老师,这种现象也许都会在师生之间发生过,做为教师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的这种无礼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在班级大发雷霆,也许会用自己强有力的吼声从气势上去压倒学生,甚至还为自己暂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不是一种民主的作风,学生虽然表面上认错,但思想上有没有做通工作还值得教师认真考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顶撞的呢?是老师冤枉了学生吗?是老师不公平吗?是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吗?是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进行报复?是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是学生缺乏教养?还是他想引起老师注意的一种错误表现?……我认为,课堂上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问题时,作为老师更应该在课后冷静地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积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了解他顶撞的真正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下课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篇3

读完《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晓春老师对学生那种负责的态度,深切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晓春老师,不会这么细节的来区分问题学生,并且在问题学生的诊疗方面有这么深刻的见地。举个例子,比如他对问题学生的定义,在王晓春老师眼中,问题学生是指“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眼中的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单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我读的比较粗略,大致浏览了下全文,发现对待问题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相当复杂且严肃的事情。因为你对问题学生的方式和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你可能会使他更有学习兴趣,也可能让他厌学。这个时候,老师怎么对待问题学生,就显得非常关键。

一、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

在王晓春的老师对问题学生和一般老师的错误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一般老师在处理问题学生缺乏一种耐心。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一节中,王老师归纳了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在其中,第一条(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第二条(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和第四条(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都透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问题学生的处理上,需要老师相当多的耐心。当学生有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稳住事态,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老师需要来观察研究(行为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问题学生,来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然后根据观察研究来提出假设,去验证学生的问题真正原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问题。最后,根据治疗的效果及时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对其修正。

在对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和采用的方法都很积极。积极的方式,无疑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并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在“动觉学习者”这类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就很积极。王晓春老师并没有要求这类学生要像正常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上课,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尽量少影响别人。这样的处理,就不会对影响学生的学习,但这样的处理需要老师有相当积极的心态。

在问题学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师,他们会对问题学生有耐心,理解问题学生,宽容对待问题学生……而,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爱他们的学生。比如说,不是基于对学生的爱,而是一些功利目的,如涨工资之类的话,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说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那么爱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上的不竭动力。

二、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细节:

在全书中,可以发现,王晓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进行了很详细的分类。而这种分类,是需要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细致研究,并对问题行为的细节进行把握的。比如说,王老师归纳总结了12种“顶撞老师”类型,这12种类型,是王老师根据“顶撞老师”这一行为的细节,归纳总结出来的。再比如说,王老师提出,老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表情这一细节来区别“临时顶撞”和“蓄谋顶撞”。临时的顶撞是突然的愤怒造成的,学生可能涨红着脸,一副不满、委屈的样子,还夹杂一些恐惧(小学生尤其如此),说话甚至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类似失控的状态。蓄谋的顶撞则不然,因为学生早有准备,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当镇定。

而在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接触中,学生的问题细节通过老师自己的观察往往是不够的。老师往往要通过和其他学生甚至其他老师的交流来了解该学生的细节。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个打架学生的例子,那个义工如果单单通过观察的话,对于那个打架学生的了解肯定是片面的。但他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掌握了更多细节。进而判断出,这个学生缺乏了认同感,他渴望被其他孩子接受和关注。这样的判断,让他更准确的做出了处理,并成功解决了问题。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总论部分:明白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问题,学生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信这是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要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上有哪些类型呢?一行为习惯型问题生。顾名思义,就是行为习惯方面有问题,对班级的纪律有破坏性,学习不认真,总是出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屡教不改型的。二厌学心理问题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表现为厌倦学习,除了学习习惯之外,其他方面的行为习惯也还可以,只是死活不学习。三心理性问题生,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言行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四品德性问题上,这种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总是冒坏水,让人感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理,他的行为习惯,多数步伐不好,表面上问题不大,多数厌学,学也有学习不错的。五好学习问题上。这种好学新问题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会出突然出状况,一出就是大事,他们多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生很少,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增加的趋势,要值得注意。

问你医生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凡属习惯都有稳定性,因为习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就要特别需要耐心。如今学校的评价体制往往违反教学规律,追求立竿见影的业绩逼的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所以,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周的表现和意向一周相比,一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复,反复可能是常态;不反复,那是极少的,行为习惯问题生尤其是这样,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任何习惯都相当于一种影,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孩子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长的时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