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5-13读后感

欢迎阅读《过秦论》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秦论》读后感 篇1

最初接触到贾谊的《过秦论》是在高一下学期语文课本上,当时我被贾谊恢弘的文采所震憾。“奋大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令我印像最深的便是这一组排比句,仿佛胸海中瞬时出现了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的画面。威武而壮观。但随着进一步的学习,贾谊逐渐从肯定秦皇的功劳转向批判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秦皇为了巩固自己的霸业不惜禁锢人民,逼迫服从,与孟姜女哭长城中的暴戾形象相吻合。我不禁产生疑问:秦始皇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为何历史对他褒贬不一?

贾谊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来谏君主汉文帝。当时的汉代虽是历史所歌颂的太平盛世,但在贾谊看来却蕴藏了危机,权贵门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郡国对中央集权造成极大威胁。面对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贾谊以他独到而长远的眼光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作出三篇《过秦论》,劝诫汉文帝调和各种矛盾,避免重蹈秦灭亡的覆辙。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秦王朝政治的成功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提供借鉴,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在钦佩贾谊贵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胸怀之时,我也在思考,秦王朝宣传究竟是否像贾谊据说的那样,是一个“优良的负面教材”?如果是的话,秦皇作为一个只知道劳民伤财的暴君,是如何统一六国平定天下的?如果不是,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为何贾谊要如此编造诋毁他?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过秦论》上篇最为总结性的一句。在列举完秦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等令文人墨客最为痛恨的措词后,贾谊又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获得成功的范例与秦的失败作对比,突出秦王妄图控制天下百姓的野心。这让我想到耳熟能详的惨案“焚书坑儒”,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者痛斥的暴行就如贾谊文书所写那般惨绝人寰,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秦始皇究竟为何要焚书坑儒?他焚的又是什么书?坑的是否是儒生?

公元前213年,李斯认为历代社会动乱,天子威逊,国家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以致诸侯并起,四海分裂,其根源则在于各种儒家学说和私学的存在,使人心不一,思想混乱,建议秦始皇消灭私学,除《秦记》之外的史书一律烧毁;除秦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书外,都要将书交到所在的郡尉监督烧毁;如果有人要学习法令,必须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书,这便是焚书坑儒的前因后果,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秦始皇没有焚烧与科学生产力发展有关的书籍,例如医书、农书,而是只焚烧了各国的史书与文学书籍;2、秦始皇焚烧的书仅限于民间私藏,国家内部仍保留备份发;3、秦始皇并未下令禁止学习,而是取消私学转为从吏为师,由此可见,贾谊所描绘的“以愚黔首”是根本不存在的。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阮术文士,六艺从此缺焉”,这是史记最早提到关于“焚书坑儒”的内容。显然,史记中记载的说法为坑“术士”,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却经常引用“坑儒”作为观点论证,以至后来的史书例如《尚书》、《战国策》等都依据此记载,可见,史记中前后矛盾之处有待考证。更有一些学者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惩罚贪 污犯罪的措施,侯生卢生等人以寻求长生不老药为由贪 污国家财政,结果因抵毁始皇无德而被抓,后又互相告发证据确凿,秦始皇将有贪 污有罪的460多人坑杀于咸阳惩戒后人④。所以“坑儒”一事并非坑杀读书人,而是坑蒙拐骗的术士,而经过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发展,真正地读书人出现后,“焚书坑儒”便被结合起来,成为反对秦暴政,批判秦无道的证据。

“焚书坑儒”暂时起到了控制思想舆论的作用,⑤而在当时,这些措施是必要的也是适度的。秦朝刚刚一统天下根基未稳,若不进行巩固政权势必会有六国诸侯东山再起。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都是十分重视的,汉朝的“罢百家”,独尊儒术,清代的文字狱,实质上都是封建王朝对自身统治的维护,所以从这一角度上看,焚书坑儒一事被贾谊和历代文人批判言之有过。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是贾谊《过秦论》当中批判秦皇苛政严法最精辟的一句,却也是令我最怀疑的一句。因为《史记》上根本没有记载过秦皇“隳名城,杀豪杰”,相反,秦的强大正是因为依靠了那些豪杰壮士,秦皇怎么可能会杀这些国家的命脉?如果将“收天下之兵”和“销锋镝”放到现代社会,我们会发现这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国家的建立必须有充分的国防准备,将军队集于首都有何不妥?既然天下已经统一,人民就应该安居乐业,如果人人手上都有武器,在那样未开化的年代难免会出现恐怖 分子。当时六国虽灭,但各地残余的反秦势力并未完全消失,分裂割据的危险仍然潜在,⑤所以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而加以却在最后评论了“以弱天下之民”,巧妙地影响了读者的判断方向与是非辨别能力,导致读者出现极端情绪。

在贾谊看来,秦的暴政导致了军民疲惫,而这些都是由于“秦王怀贪鄙之心”,“焚文书而酷刑法”,而陈胜吴广揭竿为旗也无非被刑罚所逼,二世“坏宗庙于民,更始作阿旁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百姓穷困”,“是二世之过也”。我赞同加贾谊所说的“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二世的所作所为与奸佞不无关系,弑兄夺权,败坏祖业,害天下民不聊生。但是如果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刑罚严重,我并不相信。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帝国的徭役政策并非想象般黑暗无道,所有人不论男女均有工钱,有时还会发粮发衣服;冬季工作量减免;女人做擅长工作也可与男人同酬;甚至是犯罪以徭役抵债的人,也有40天农忙假期⑥。这些细节足见《秦律》的周到,也充分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就连陈胜吴广迟到罚的也只是几天的工钱,根本不会杀头,所以比起相信贾谊所说的秦朝严刑峻法,我更愿意相信出土文物所记载的事实。而阿旁宫根据考古发现,也只是才打了一个地基,并没有建起来,所以后来唐朝杜牧所写的《阿旁宫赋》也并不可信。然而,无论是否大兴土木,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百姓宁愿修长城拿工钱,也不会乐意动乱打仗。秦朝的法律并不像想象般严苛,看似残暴的刑罚其实是历代王朝留传下来的古法,也只是先秦时代的一些君王用过,而秦自开国以来,史料并无记载秦皇用这些刑罚残害百姓,所以贾谊的形容着实有些夸张和虚构,会误导读者。

“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这是贾谊对统一天下后的秦皇所做出的批判。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增强,最后一统天下,可以说这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推行最彻底、实际影响最大的一次。这是秦孝公任用人才的效果,而秦始皇同样和祖先秦孝公一样广纳贤士,发展秦国。当秦皇决定驱逐外国人士防止国家内部进入间谍时,李斯上书《谏逐客书》,劝阻废除逐客令,得到秦皇的认可。可见秦皇并非昏庸等闲之辈,他有着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与思考。登门请求老将王翦出征、宽待大闹群臣宴的博士淳于越以及与军事理论家尉缭平起平坐,这些都可以体现秦皇作为王者的用人唯贤宽容大度,而奸臣赵高若不是因为善于律法,恐怕也不会被秦皇任命官职,最后败坏江山。

贾谊的《过秦论》文采气盛,是所有劝诫书中前所未有的,它堪称是一部辉煌的文学作品。其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对偶句,通过对比手法体现古今差异,以锐不可当的笔锋点中汉文帝的病源所在。所以,它确实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描写秦皇的野心、实力,还是愚昧暴戾,他都着重渲染历史背景环境,感染着读者的情绪,整篇文章仿佛一气呵成,天地为之颤抖。

但同时,这不文学作品又包含太多个人情感,尤其为劝诫君王的忠心爱国,所以在文章形成的同时也缺乏了一定的客观性,史料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然而总体上,这不仅是一补劝诫力、感染力极强的谏书,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文学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品读。

《过秦论》读后感 篇2

治国需要名君,更需要贤臣。

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有了一位奇才──商鞅。

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

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拥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关键。秦帝国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却蜕变为一十足小人。这不全是李斯之过,暴君的身边岂容贤臣立足?

今天,知识经济已蔚为大观。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美国能发展到如此强盛的地步,与其广罗各国人才并大胆使用密不可分。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相去甚远,大量人才被闲置,被压制,甚至被摧残,令人痛心疾首!

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说,我劝诸君开心胸,不拘一格用人才!

《过秦论》读后感 篇3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篇见解深刻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接着笔锋陡转,写秦始皇自以为这个有“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可为子孙“万世之业”的帝国,竟然会在转眼之间,被陈涉这个“瓮牖绳枢之子”,“ 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地灭亡,从而总结出秦亡的教训:此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在天下百姓归顺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时, 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抚百姓守威定功,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推行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的国策,终于把人民逼反。接着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可为精辟之见。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导致君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长”。三篇文章,就这样环环相扣地把秦朝亡国的原因层层剖析下去,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凡。文章取名“过秦”,实则是借此来警告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故全文取一句野谚结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古人权衡时事,多以史为鉴,彰往察来,发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何况今人乎。《过秦论》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思想,古今皆同,即“仁爱”。“仁爱”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宁地生活。到头来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因此,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对身边的一切事物要仁爱地对待。

《过秦论》读后感 篇4

愚岁值二九,时读高一,习<过秦论>上卷有所得,随尝制小记以供随谈相议,然,才疏学浅,陋见微薄,诸君若有卓识,可随贴发之。。

有西汉贾谊者高士也,作<过秦论>三卷。

观上卷,无非一陈,二叙,三问,四答。 陈:孝公嬴渠梁在位的时间有王天下的大志,秦国占据函谷关的险固,拥有雍州的地皮,君臣上下同心专心保卫手里的本钱,谋取周王朝的权利,在当时,有商鞅辅佐孝公,对内,修立法度,积极的让国民耕种纺织,构筑制造守备和战役的工具。对外,实行连横计谋,使六国诸侯内斗。于是秦国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了西河之外的地皮。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开课本,看见“过秦论”三个大字散发着威严的光芒。在没看《过秦论》这篇文章之前,我万万没有想到,力量如此强大的秦国竟会被戋戋一个小小的陈涉所动摇。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而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

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绥、翟景、苏厉、栾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

翻开课本,看见“过秦论”三个大字散发着威严的光芒。在没看《过秦论》这篇文章之前,我万万没有想到,力量如此强大的秦国竟会被戋戋一个小小的陈涉所动摇。

历史虽然已经已往,但历史留给后人们的思考倒是永久值得我们去寻找答案的。

秦国初期,“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施行的是暴政。所以秦国能够在七国中迅速崛起,雄霸天下。所谓的“仁”,对付个人而言,就是宽容,是仁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要仁爱。

现代如此,近代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

“负荆请罪”是流传于中国几千年的典故名著读后感范文。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报告我们:他放下了妒心之心,放下了仇恨之心,这是廉颇这是对蔺相如的仁爱。蔺相如不计前嫌,原谅廉颇,是蔺相如对廉颇的仁爱。因为仁爱,两大重要人化干戈为玉帛,以过事为重,传为千古美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