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 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11月9日至11月15日,我和本校的三名教师来到六朝之都——南京,参加全国课改试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的观摩学习活动。这次活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验区教师教学研究会、中国教师报、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会以及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举办。
本次大赛的选手共有40名,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大赛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这次比赛让我深切地感受了课堂上教师丰厚的语文底蕴以及学生们较高的语文素养。老师们充满鼓励的评价,带有赏识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向上,无论从知识传授还是教育做人等方面都令我们赞赏。从教师教学设计上来看,教师能够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体现教师踏实、朴实的教学风格,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兼顾,使我们能看出教学每一环节紧密相连,层次清晰,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升华,并针对教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江苏省姜堰市溱潼实验小学陈志明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简直是一节炉火纯青、酣畅淋漓的课,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自然流淌的诗意语言,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展示了他丰富的积累,深厚的底蕴。整堂课宛如一首歌,教师的“导”如一个个琴键,敲击出和谐的节奏,引导学生在如音符般美妙的文字中品味、吟诵。看似“平实”的课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动力,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整节课简洁干练、浑然天成,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可谓智者的课堂,赢得了会场1500多名观摩教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同时也赢得了所有评委的一致高分。
最后,“万人迷”高林生老师的讲座《课堂教学四题》更是给赛场锦上添花,为语文教学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更加关注教学目标;
二、更加关注教学资源;
三、更加关注教学流程;
四、更加关注教学方法。
听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得到的启发却是永久的:只有平时勤于钻研,乐于思考,大胆实践,才能使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我一直
很费解,直到昨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为陈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课堂预习,而预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解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译,只须点一下就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学生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4
语文课堂教学本来就是教而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我的课堂我做主”,力求达到的效果是“百般红紫斗芳菲”,即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
什么是个性?我的理解是别人有了的方法,你可能也有;但是你有了的,别人不一定有。这是你自己独有的方法或思路,就是你的个性。就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就是在保证课堂气氛融洽、和谐,课堂各个环节流畅,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的情况下,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语文基本素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环境而施行的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
真正的个性化语文课堂应当是精彩的、唯一的。虽然每位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教育原则和教学规律,但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像写毛笔字一样,一开始练习,我们要描红、仿影、临帖,这都是一个仿的过程,这个过程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不可少的。但是真正达到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自己创作出一幅书法作品一样。需要我们自己去选择纸张是横幅还是竖幅;字体是真草还是隶篆;章法布局怎样美观大方,装裱怎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具体的做法需要老师们自己去揣摩、去参悟、去实践。
最近,经常进行创新语文课堂大赛只类的活动,我想创新的课堂一定是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课堂,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还没有想到或没有做到,那才是创新的。但是创新必须是正向的、高效率的、高品质的,就语文课堂来说,就是让大家一看课,就觉得非常舒服,并且耳目一新。真正做到“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就像于丹教授所体会的关于侠士的几个境界:刚出道的少侠不知天高地厚时,往往都佩带着锋利的宝剑,能削铁如泥,但往往都是屡战屡败;当他们成长为大侠时,就会用软铁剑、钝铁剑,但往往能够克敌制胜;当他们成长为一代宗师或成为某一派的掌门时,就会不再佩带任何武器,而世间万物都是武器,往往能够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战无不胜;等到了独孤求败的境地,就连招式都没有了,无招胜有招。这无招之招,也就像我们是一位语文教师走进课堂中,就等着你的.学生向你发出各种各样的招式,而你总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用自己高超的语文综合素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和谐课堂。
所谓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新理念并不再提倡,这样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培养个性飞扬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青岛张伟老师的“球形教学法”等,当时全国各地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是经验不能复制,风格不能模仿,方法不能盗版,水平不能克隆。所以我们提倡每位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基本形式。并逐渐修正它,养护它,发展它,以便形成特色,成为个性。
像我们学校里已经有许多教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堂基本形式或有些正在形成基本教学思路,如王海燕老师的“读—悟—启—品”课堂教学基本形式。主要有三个流程:之一,师生同读,不限形式,单凭心性,读出疑问,读通文意;之二,合作交流,主要是感悟、启迪;之三,让学生品读欣赏,丰富词汇,提升素质。另外还有孙桂莲老师的“以读理解,摘仿共赏”,张善玲老师的“批注课文”,林伟老师的“中心环绕式”等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初见成效。
我们的课堂既需要慷慨激昂的豪气,也需要文才飞扬的俊美,需要小桥流水的朴素清淡,也需要春风扶弱柳的亲切温馨。不管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