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5-09读后感

欢迎阅读海底两万里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1

在《海底两万里》中的科技,我们知道,有很多都在今天实现了——潜水艇、火箭等。

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可在作者的那个时代,这些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这也侧面说明了科学幻想行为的一定的真实性。

那,我是否也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幻想——在未来,在人类终于把陆地摧毁时,迁到海里。这个看起来可能会有些疯狂的想法,实现了,可能真的能挽救人类岌岌可危的命运——依靠抗强压的玻璃和建材,在海底建造尽可能高的房屋:便于造出的氧气管道进一步扩大;海洋里的生物可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就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贝丝制成的衣服、各类海洋生物作我们的食物、床是柔软的'大叶藻、墨水是乌贼的分泌液······尽管材料可能会和我想的有些出入,但尽力地去研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有较大可能可以做到。尽管人类可能会失去汽车般便捷的交通工具,但想想地球的生态系统所遭到的破坏,这可能反而救了人类一命。

想想看,当陆地无法生存,我们转而进入海洋,当陆地调整过来后,我们又将会回到陆地去。在海洋里的生活,人类的科技不可能原地踏步,只有不断地再生可利用的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我相信,当科技到达一个层次后,人类的科技将不会有害于自然。到那时,相信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重视性已到达顶峰。

那场连接近于现代科技的鹦鹉螺号都未能幸免的风暴又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对于未来的准备和预言固然重要,但人类目前最紧急的难题是停止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人类对科技产物的改善及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迫在眉睫,现今新能源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希望它能改善人类的现状,让人类不至于像我想的一样躲入深海。

人类要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便是如何将人类科技和自然相平衡。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2

其中有几处是我觉得比较引人入胜:上部第二十章托里斯海峡:鹦鹉螺号第一次遭受困境碰触到海峡的礁石而被迫停下来。然而这对阿龙纳斯,他的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能在旁边的小岛上逗留了两天,这对一个原先生活在陆地上却因为某种原因而留在海上3个月的人来说是上天何等的优厚待遇啊!然而,在他刚想享受战利品时却遇到了土人围攻。最终以尼摩船长沉着冷静去对付土人围攻,以及在珊瑚墓地的故事而告一段落。

从一个方面讲,就是经历了一场壮美、勇敢的旅行。从自我陌生的地方海洋,开始的一段充满想象的旅行。如今自我已经摆脱了过往的稚气,但是偶有时光,还是会回味一下这本充满奇幻的小说。在回味的同时,依旧能感受到那种奇幻的美丽。

《海底两万里》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写了阿龙纳斯教授和仆人康塞尔以及捕鲸手尼德兰在鹦鹉螺号上的另一部分经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他们一齐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让我明白了超多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海洋生物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能在还未发明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未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

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理解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3

在今年寒假里,我阅读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这本书写得生动有趣,其中也有探险的阻挠也有感人的一幕。

一八六六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头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接受当局的邀请,参加对怪物的追捕。在追捕的过程中,他不幸落水。于是,他爬上了怪物的背上,才知道他不是什么怪物,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从此,潜水艇带着他过着海底生活,环游了海底两万里。

看了这本书,我感到了海底的生活是那么的有趣,他们顿顿吃鱼,当食物不够时,他们还进行海底打猎,他们游览了南极,又游览到了大西洋,游览了海底每一处地方,但从不到陆地上去。我不仅有些羡慕他们的生活。

他们有快乐的时候,也有悲伤的时候。有一次,诺第留斯号受到了冲撞,弄断了机器上的一根杠杆,打中了一个人。当时,船副长在那个人的身边,他奋不顾身的冲向前去,挡在那个船员的前面经受了杠杆的撞击……结果,那个船员后来还是得病了。尼摩船长要阿龙纳斯先生为他治病,但阿龙纳斯诊断的结果却是让人无比伤心的.,那个人只能活两小时了。于是,船员们为死去的那个人做了海底葬礼。

危险也是会在诺第留斯号船上发生。一次,他们游览到南极。一天,潜艇突然被急速增多的冰层给压在了海底下。压着船身的冰层一共有十米厚,而船内的空气只够用48小时了。他们每天顾不着吃饭,从早到晚拿着铲子去铲冰。可他们每天只能铲掉一米厚的冰。到了晚上,寒气增多了,早晨被他们挖掉的一米厚的冰又增高起来。就这样,两天过去了,尼摩船长不得不放出了仓库内储存的氧气来维持生命。见挖冰的方法不行,于是他们采取用热水去冲冰的方法。一天下来,冰层还剩4米了。最后一天,当冰层还剩1米时,船内的氧气几乎所剩无几了,阿龙纳斯昏了过去。突然,他感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那是他朋友将他们储存的空气给了他。于是,他们又信心大增,努力冲了出去!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4

如果你喜欢看科幻小说,而且你又是个海洋的爱好者。那么我会极力推荐你去阅读一下“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一部巨著——海底两万里》。

海底森林、珊瑚王国、去南极点、杀章鱼群…… 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十分刺激。 故事的起因是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出现了一个怪物,比鲸鱼还要大,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独角鲸”。于是,美国的“林肯号”逐洋舰特地去追捕这个“独角鲸”。并邀请海洋学界知名人士阿龙纳斯先生一起参加。同行的还有阿龙纳斯的仆人康纳尔和加拿大人捕鲸能手尼德兰。 在追捕过程中,阿龙纳斯、康纳尔、尼德兰不幸落入水中,被“独角鲸”救起,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海洋中出现的怪物“独角鲸”是一艘构造精密的潜水艇。“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邀请他们一起再做一次海底旅行。他们冲破了重重困难,多次化险为夷,但是,最终还是落入漩涡里,生死为卜,下落不明。而阿龙纳斯、康纳尔、尼德兰乘坐准备逃走的小艇而幸免落难,将所知道的海底世界公布于世。 书中的人物都各有各的特点。而我喜欢的却不是那对知识勇于探索,永不满足的阿龙纳斯和对主人十分忠实的康纳尔;也不是脾气爆躁,但也很善良的尼德兰。而是一直充满神秘色彩的尼摩船长。刚开始时,我并不喜欢他,因为他的脾气反常不定,难以捉摸,时好时坏的。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慢慢的欣赏上了这个使人琢磨不透的船长。如果我是那艘“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发现他们后,我会像他那么仁慈,留下他们吗?当船员被巨型章鱼卷走的时候,我会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他吗?不,也许我都不会。但这些尼摩船长却都做到了。他的`勇气和他那见到朋友有危险的时候就会奋不顾身的去营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上学时所学不到的东西。不是吹的,这本书的确不错,有时间希望大家也读一读这本书。它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定会深深的吸引你的。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5

《海底两万里》第一部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鹦鹉螺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出于对航海安全的思考,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派遣了亚伯拉罕林肯号对海怪进行追逐。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一名捕鲸手尼德兰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被尼摩船长囚禁在这艘神秘的潜艇中,之后便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并发现这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

尼摩船长是鹦鹉螺号的船长,驾驶着这艘潜水艇,是一个不明国籍的人。他友好的接待了从大陆上来的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捕鲸手尼德兰,这个人会多种语言,他不喜欢登上大陆,总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呆在海底下方,并且也不和大陆上的人们来往。

这一部分介绍了整本书内所有的主要人物,比如尼摩船长,阿龙纳斯教授和康塞尔以及捕鲸手尼德兰等等。

在小说的这一部分,就已经介绍了一部分海底的奇妙景象,给人以流连忘返的感受。

凡尔纳塑造的尼摩船长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写了阿龙纳斯教授和仆人康塞尔以及捕鲸手尼德兰在鹦鹉螺号上的一部分经历。主要讲了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他运用自我所学的知识精心研究、设计、建造了这只独角鲸大怪物潜水船鹦鹉螺号,他与潜水船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好像这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在这孤独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龙纳斯并与他共同经历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