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越王勾践》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越王勾践》读后感 篇1
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世人都感叹越王卧薪尝胆,苦心励志,我却佩服范蠡的人生境界,看得远、看得透、看得淡。
看远,才能览物于胸。范蠡出身卑寒,年少时便显露才华,无所不精,在当时政治混乱的楚国不为世人赏识。在吴国与越国连年征战之时,范蠡把目光瞄准了越国的勾践。在夫椒之战,勾践战败,率5000残兵败将逃入会稽山。25岁的`范蠡说服为宛令的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穷途末路的勾践。可惜在17年之后勾践才识其才,一起重用了范蠡与文种,并听取范蠡的建议,到吴国为奴,乞吴存越,以图转机。在范蠡的陪伴下,勾践夫妇屈身以事吴王三年,力尽艰辛。归国后,范蠡与文种一起拟定灭吴“九术”,建议“十年生聚”,最后灭掉了吴国。为了表彰范蠡灭吴的功绩,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看远即是目标也是过程,更是境界,只有志向高远,人生才会有前进航标,再插上执著的翅膀,便能愈飞愈高。
看透,才能洞若观火。越国战败过了两年,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范蠡整顿国政,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和励精图治,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要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世事的变化能洞若观火。
看淡,才能超然物外。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种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范蠡淡于名利,功成身退,留下千苦芳名。
老吴感叹:聪明莫过范蠡,少年时执着追求梦想,中年时历经悲欢离合,世事洞若观火,老年时月满则亏,鸟尽弓藏,淡然享受美好的夕阳。
《越王勾践》读后感 篇2
越国的历史上,勾践是一枝独秀。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与中原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以外,也没什么可说的。
勾践的父亲与吴王阖闾结了仇,两国之间互相攻伐。在勾践刚当上越王的那一年,吴王阖闾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还不很稳当的时候攻打越国,谁知勾践却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阵势——————派一些死士冲到吴国的阵前,大声喊叫着自刎而死,使得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吴军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军趁势打了个大败,阖闾还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呜呼。(这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自杀式攻击,现在被若干国家稍加变化而广泛使用。)取得了胜利的勾践一定是兴奋而骄傲的。所以当三年后,他得知夫差想要为父亲报一箭之仇时,他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而自以为是地抢先采取了行动。在那场著名的战事之后,越王勾践成为了亡国之奴。
接下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践从一个骄横、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转变成了委屈求全、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贤明君主,在范蠡、文种的扶持下,辛苦惨淡、勤奋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终于打败了不听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劝谏的夫差,一雪了会稽之耻,还一跃而成了强国。我想,司马迁也是觉得在那个君权至上,君主没有任何约束的时代里,勾践能够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在本篇记载里,并没有过多的宣扬勾践的那些阴暗心肠,只是略略地点出了他赐文种自杀的猜忌。
还是范蠡认清了勾践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于是他果断地弃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齐国,在海边努力耕作,没多久就成了大富翁。这下子又冒了尖,齐国请他去做了国相。可他散尽家财,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没过多久,又成了后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哎,做官时位及人臣,经商时富甲天下,又能善谋划,知人心,懂进退,范蠡真个人中龙凤,世所稀有!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有许多传说,说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寻来的,当时两人就有了情愫,可是为了国家复兴大事,只得忍痛割爱,将西施送到了夫差那里。等到吴国大败,夫差身死,范蠡抢在了同样垂涎于西施美貌的勾践的前头,携了西施,泛舟湖上,过着神仙眷侣的逍遥日子。
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可是其真实性却很值得怀疑。范蠡辅助勾践复国,历时二十二年,其间殚精竭虑,劳心劳力,未必有闲情逸致来谈情说爱,此其一。再者,书里明明记载,他逃离了越国之后,和儿子们合力治理产业,说明他在西施迷惑吴王的时间里,早已成家生子,有着美满的家庭了,此其二。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也许是后人敬重西施与范蠡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而附会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越王勾践》读后感 篇3
现在每天晚上都按照学校要求看《越王勾践》,还要写感想,我先来博客上练练。
嗯,《越王勾践》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视剧,主要讲越国的大王勾践复国的传奇故事。这部电视剧把听信谗言的吴王夫差、忠诚聪明的伍子胥、虚伪的伯噽和美丽、为国献身的西施、忍辱负重、坚定意志的越王勾践、精干而有智慧的越王的两位忠臣:范蠡、文种演绎的淋漓尽致。
到现在为止,“伯噽”这个人物是我最搞不懂的。他既然身为一国之太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总要为越国说好话,如果当初吴王把勾践杀了,那伯噽还会这样维护越国吗?史记上是说伯噽是受了越王的贿赂才这样的,但这部电视剧里并没有提到过越王贿赂伯噽,哪怕进贡也是使臣亲自给吴王夫差送去的,那伯噽是为了什么,没有理由的呀!就算越王贿赂伯噽,但是他又不笨,表面上总要当作与伍子胥这个相国一条心,可是他相反,处处反对伍子胥。伍子胥是真的为吴王好,可是有了伯噽这样的“忠臣”才造成吴国最后败给越国的原因。
当伯噽处处帮越王说话时,我抛出两个问题,伯噽是真心帮越国吗?他是好是坏?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伯噽是真心帮越国吗?我觉得应该不是,记得有以段是讲越国的使臣在伯噽面前说什么伍子胥要故意跟伯噽作对,添油加醋的,这就引发了伯噽这颗斗志心,也许是他想跟伍子胥作对,就帮助了越国。你是你,我是我,看谁赢。所以应该不是真心的吧!第二个问题:他是好是坏?这个问题很明确,当然坏的,可他这么帮越王,但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道:越王打仗赢后,第一个就杀了伯噽这个不义之臣。因为对于一个国家的太宰来说,胳膊肘往外拽,想方设法帮助敌人是很恶劣的。
现在说说夫差。吴王夫差为什么到最后会败呢?从赢家到败者总要有个过程。很简单,分三个主要部分,一个是西施的美色,一个是越王在夫差表现出来的“忠诚”,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说的伯噽。
西施是越国派来的“贡女”,但由于她的美貌,夫差就被耍了个神魂颠倒,而且在嫁到吴国以前,为有理由,西施拜了勾践夫妻为义父义母,这样爱面子的夫差就有理由了,他说是吴越两国为了结成良好的友谊而嫁女的。事实上,越王是有点不情愿的,因为越国要想早日复国,就要多生儿育女,就得给越国留多一点年轻女子来,可是吴王这样喜欢西施倒也好,至少他很信任西施,西施可以把吴国的情况告诉给越王,中华上下五千年青少版上有一句说西施成了越王在吴国的“监控器”,但是在这部电视剧中到现在西施并没有传达信息,这是一个遗憾。有一段是讲西施为了救勾践夫人,被充满嫉妒心的王后贬到下面洗衣服,这被夫差知道了,打了王后一耳光。以此可见夫差是多喜欢西施。
勾践,他的雄心很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勾践储蓄军力,想在脱身后很快去攻吴,幸亏被两位忠臣所劝,最后才能破吴。干将说过:王的欲望是无法填满的。他的师兄欧冶子就是为了满足勾践的欲望而死。勾践在夫差面前表现得很忠实,任打任骂,决不还口,这就取得了夫差的信任,这种信任导致了夫差最后一丈的失败。勾践向其他王一样也有虚荣心,而且自尊心很强,正因为这份自尊心让他最后全力以赴去攻打吴国,来报仇雪耻。
提到勾践就不得不提起吴国的将军公孙举。公孙举在这部电视剧中好像很残暴,他其实跟伍子胥一样,很爱国。可是爱的方法不对,伍子胥忠言逆耳,公孙举没有长久之计划,他只会而且只知道杀掉勾践是最好的办法,这是他的问题。
《越王勾践》读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越王勾践》。公元496年,吴国攻打越国,由于吴国强大战败了越国,吴王将越王勾践捉回国,伺候自己三年。越王回国后,害怕眼前安逸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一个苦胆,以警惕自己不要忘了以前的耻辱。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转弱为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国家弱小就会被欺负。但弱小也不要放弃,只要努力弱小也会变得强大。就像中国,以前非常落后,所以遭到日本的侵略,发生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但经过八年的努力抗战,人民英雄的不怕牺牲,终于换来国家的独立、自强。现在我国有飞机、大炮、导弹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