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观后感

欢迎阅读《独行月球》观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行月球》观后感 篇1

电影整体氛围很放松,全程一直哈哈哈哈哈哈哈,确实非常治愈人心。题材是属于科幻喜剧片,对于电影制作技术方面因为自身是属于非常的门外汉,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价。仅仅从一个肤浅的观影者来说,我觉得达到了调节自我的预期效果,看完确实是非常的开心,心情很放松。

在进电影院之前,本来仅仅是打算作为一个不深究逻辑的只顾着视觉开心的一部无脑喜剧片去看待,甚至还有些担心喜剧效果不明显而感到失望,但事实证明这部影片超出了预期。

电影设定的背景是浩瀚的宇宙,一颗天体即将撞上地球,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进行了一项月盾计划。但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和金刚鼠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这是电影的百科介绍,看起来好像平平无奇,电影的内容也主要围绕独孤月在月球上的生活展开。一如既往,故事情节的展开总是循着开局意外,过程喜人,结局感人的路径展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确是非常好。

无论是隐晦的非主流“葬爱”,独孤月的“中间人”哲学,夏洛特烦恼和流浪地球的梦幻联动,中国人独特的丧葬文化,有脾气有演技的金刚鼠,演员一本正经的搞笑表演……共同组成这部电影搞笑的外衣,深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存内核。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突然在想,这是故事的情节背景设定,但焉知人类真的'不会有这一天呢?这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现实呢,面对未知的宇宙,未知的生命,可预测的不可预测的可避免的不可避免的天体撞击,会不会真的有转入到地下生活的一天?到时候人类又会怎么样呢?还会还可以保持这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么,现在我们把这一切当做一部科幻喜剧去观看,当它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拥有这种喜剧的态度去面对呢?或许那个时候已经沧海桑田,谁又知道呢?!

喜剧外衣,悲剧内核。仔细一想,喜剧其实最是悲伤,它只是擅于伪装。但这种自黑自娱的喜剧态度,或许也是值得学习的一种。

《独行月球》观后感 篇2

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成为别人的光。——题记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是啊,有这样一个人他虽身处黑暗,被人遗忘,却默默奉献。在危急关头,他不顾自己,做了他应当做的,拯救了全球。或许他并不完美,但他在陪伴中坚持,成为了别人的光。他就是《独行月球》中的独孤月。

陪伴,是独孤月在月球上时刚子对他的不离不弃。刚子也是月盾计划撤离时被落在月球上的,他是一只金刚鼠。他与独孤月一起在月球上从对抗到和解,一起寻找“宇宙之锤”,一起制造返回地球的飞船,一起经历过太多的喜怒哀乐。他们在陪伴中坚持。

陪伴,是马蓝星和月盾计划工作人员在地球对他的支持援助。他们发现月球上还有幸存者——独孤月,就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他,让他不要放弃。他们不断利用剩余资源,没日没夜地研究,只为能让独孤月顺利返回地球。

陪伴,是全球人民对他的鼓励。独孤月在月球坚持了561天。当他认为自己没有理由再坚持下去的时候,全球人民给了他希望,以心灵深处的温暖点亮了无数盏灯,告诉独孤月:你不是一个人,你还有我们!因为他们明白,在地球被撞击毁灭重建的过程中,是他带来了光,唤回了希望。

在陪伴中坚持,成为别人的光。

马蓝星是独孤月的光。那一次的擦肩而过,让原本放弃的`独孤月进入了月盾计划维修组;那无数次在地球的呼唤,让独孤月重拾了信心;那一次次的对视,让独孤月为了全球人,放弃了返回地球的希望,和宇宙之锤一起冲向π+。

独孤月是马蓝星的光。马蓝星全球直播独孤月在月球的生活,是想给无数地球人在黑暗中一线希望,让他们重拾信心。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是拯救全球的唯一一个人。他是马蓝星的光,也是月盾计划指挥中心所有人的光。

独孤月是全球人民的光。就是这样一个被遗忘在月球上的人,就是他,能拯救所有人。他是击碎π+的唯一人选,他是全球人的希望,是全球人活下去的希望之光!

这就是独孤月,这就是《独行月球》给我的最大启示:在陪伴中坚持,成为别人的光。不是人人都要完美,只要奔赴在自己该做的事情里,保持热爱,眼中含光!

《独行月球》观后感 篇3

同样是科幻片,不同电影间因出发点不同居然能有如此大的差别。

《流浪地球》,郭帆是正儿八经的想拍一部科幻片,电影中也难得的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做了正向融合,所以即使某些方面效果不行,但只是立意其就已经能与《星际穿越》这种还是在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框架下的电影比较比较了。而立意,可以说是所有开心麻花作品都缺少的,这在下一part会详解。

《上海堡垒》,因为没看过所以没多少好说的,不过其实从宏观的角度看两部电影是有相似之处的:女主都是男主的女神,这话并不是什么贬义,设定如此。了解了一下漫画原作的内容,原作是没有感情线的,而其实如果要加感情线,这个故事也是可以加好的,甚至现在这些内容不变,只要换个角色就好了。直白的说现在的问题只有一个,马丽没有女神的感觉,而这是十分影响观影情绪的点。渤哥的《一出好戏》中,舒淇的角色作用其实与这部电影里没什么差别,白月光,你要真的白起来呀。

《火星救援》也有相似之处所以也说说。这两部电影相互比较的话,《独行月球》的劣势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专业知识不够糊弄观众。还是那句话,不管创作团队有没有请专业人士,最终呈现的效果如果不能让观众信服那请不请都没差别。“糊弄”这个词儿相当形象,就像《星际穿越》的高维空间,讲得好观众并不会和你辩专业知识。而这部电影里,当地球用手电筒“打字”这种无厘头情节出现时我已经放弃思考了。或许开心麻花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分类,无厘头科幻。

只有工业水平达标的后果

这一点是我电影看到三分之一时就想说也是最想说的。

一个主要做喜剧的电影公司、一个没有拍过科幻片大制作的导演,突然拍起了需要严肃对待的科幻电影,且他们还真就拍出来了,虽然科幻味不够但特效叼啊,再一看票房预测,好家伙有望登顶今年第一。

这本身就是一出魔幻喜剧。

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然后是美其名曰的新生代导演。这是断层一。

工业水平达标但人员配置跟不上。这是断层二,动画电影不也是,追光都技术力过剩了,结果没有优秀的编剧,导演也没第二个拿得出手的。

观众没有一个对于好电影的.概念。这是断层三(不由想起了小钢炮的那句话),习惯这个东西是真的要培养的,比如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比如对电影一些基本概念、大环境的了解。看到有网友说,这电影让人笑了票房还高,就说明这电影是成功的……其实想想,流量明星的粉丝不也是这么想的。

《独行月球》观后感 篇4

电影里男主独孤月因错过了撤离一个人落在了月球,独自生活在月球。设想一下当你独自流落荒岛会不会像男主一样,开启个人生存史;遭遇寂寞、恐慌,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再来;即使身陷绝望,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

尽管这是一部科幻喜剧,但这位虚拟出来的月球“鲁滨逊”,倒是给了我们很多关于生存、生命的启迪。

鲁滨逊是自己的英雄,他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书写了个人生存史上的神话;独孤月不仅是自己的英雄,还是全人类、全世界的英雄,说他“拯救了地球”,一点也不为过。

浩瀚的宇宙中,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实在是渺小的不值一提,但是独孤月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平凡人,把他放在了唯一能拯救地球的位置上时,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是他的关键词。我想,假如我们每个普通人能有这样的机会的话,大多数人会和独孤月一样做出相同的选择。

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每一颗星星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即使是一束微光,也能穿透层层迷雾,照亮彼此的心房。

影片中,当独孤月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来自地球的那一丝“滋滋”的联络声,其实是袋鼠无意中发出时,他的世界已经完全崩塌,远在地球的.马蓝星看出了他的绝望,号召大家在地球向他“发光”。于是,那一束束微弱的亮,组合成“你不是一个人”,星星点灯一般送到了独孤月的眼中、心中。当然,尽管少了一个“一”字,观众们还是能体会导演的用心的。

无论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一段旅程,身在其中的我们注定都是那个平凡的、自己的英雄。

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平凡甚至平庸,碌碌无为,每天为了生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起床上班下班做饭收拾屋子,最后躺在床上睡觉等待第二天往复。现如今网络上五彩斑斓的夜生活只存在于小部分人,大部分人偶尔逛下街看场电影甚至寓在家里打游戏就已经是生活的全部颜色,更多人依然为了生存而奔波着,生活生存一学之差,天差地别。电影里沈腾的角色,一个“中间人”可以说是拥有高学历的高端人才,甘愿做不喜欢的工作,去默默喜欢一个不可能的人,甘愿平凡,或者说在其所在的纬度也只能平凡。

即使是独行、平凡、普通,也要记得做一个努力且积极向上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