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万师进万家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师进万家心得体会 篇1
家访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更好地动员家庭力量共同教育好学生的必要途径,也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一次成功的家访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家访必须有备而来,家访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学生自身情况及学生家庭情况等?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做好准备工作和家访计划,使家访工作有的放矢。这一学期结束时,我进行了五次家访,有成绩较好的张馨月、何梦婷、张亚凯家,还有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性较差的张浩然、丁磊家。介于初三关键时期,我家访侧重解决的问题是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引导家长合理督促孩子的假期生活。
通过这次家访,我们了解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等,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家长也通过家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了班级的总体情况,更清楚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更好地和老师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家访让我更了解学生。通过家访我觉得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简直有点判若两人,有些平时在校我觉得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是另一种表现。比如我班张馨月同学,平时我觉得她各方面表现很不错。可是这次我去她家,家长跟我反映的又是另一面,作业不主动做,学习习惯不好,在家是一个傲慢的“公主”。当时听了家长的话,我真的很震惊,我没想到她在家里是这样的,我觉得自己班主任工作还没做好。我想以后我应该多花些时间与家长聊聊,了解学生的另一面。
总之,家访让我受益匪浅,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离不开面对面、心对新的亲密切磋。敲开学生的家门,也就敲开了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家庭,也就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我们要加强家校的密切联系,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万师进万家心得体会 篇2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联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在诗人的笔下夏天是明媚、热情的、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们的眼中满是夏天的美景。但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的眼中和心里更多的是学生的安全。
每年进入5月,学校都会加强对学生“防溺水”的教育,定期开展“防溺水”的主题班会。尽管平时在学校对学生的宣传教育频率很高,但是进入6月以后多媒体上还是传来了多起中小学生溺水的新闻,筑牢学生防护网的任务还是很艰巨。为了全面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更进一步加强对孩子暑假期间对孩子的安全监管意识与责任担当,学校在6月底启动了防溺水专题的家访活动。要求在7月10日前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防溺水家访。实话说,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想到的是“怎么办?一个班64个学生,现在是期末复习阶段,我们的教学任务还很多,每天要批改的作业很多,这么多学生该怎样做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家访工作呢?但我是一名党员,怎么能被困难吓到?任务再重,时间再紧,我也得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利用休息时间把班上的学生进行规划,按紧迫性把10名留守儿童的家访定为第一批,其他同学按小区和与学校距离的远近进行家访。中午午休的时间就去学校附近的小区家访,晚上吃完晚饭后就去离学校远的小区进行家访。
在实施家访计划之初,我心里很忐忑,害怕家长不愿意接受家访,也害怕万一自己与家长沟通不好发生分歧,不能很好的解决,事实证明我所有的担心都是多虑了。记得我7月1日去唐晨灏家家访,为了多走几家,下午放学后我送完路队拿着家访资料就开始家访了,他家是在比较旧的小区楼牌号已经掉落了,因为是晚饭时间小区里没什么人,我给晨灏的爷爷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来意,知道我没找到他家的地址就来到楼下接我,后来我和他上楼才知道他家是住在7楼。去了他家他又是拿干果又是洗水果,还问我是不是还没有吃饭,要我在他家吃晚饭,我骗他说已经在学校食堂吃过吧,他才没再张罗。我在他家给他认真地宣讲了预防孩子溺水的对孩子的要求及对家长的要求,他非常认真地倾听并表示一定会按照要求对孩子进行监管并戴上老花镜认真地在《防溺水家访记载表》上写下“一定在假期对孩子做好安全监管”的意见。
我要离开他家时,他与我握手并笑着对我说:“谢谢何老师对孩子这么关心,谢谢你们对孩子的安全这么关注。你们辛苦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感谢却让体会到了家长对老师为学生安全做实事的认可。
后面的时间我又按计划去了留守儿童唐振翔、胡扬杰、曹骏骐等学生的家里,虽然他们都是和老人一起生活,但不管到谁家去家访家长对我的到来都非常的热情,他们也和唐晨灏的爷爷一样对我的家访充满了感谢,我想在他们心里老师能去为孩子的安全去家访,那就是非常关心孩子非常重视孩子的表现。 7月8日学校又开展了“防溺水大家访”的家访活动,这一次我们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周边的村委进行了“防溺水”知识大宣讲。这一次的活动建立了村民对未成年人防溺水全民参与的意识,对村里的未成年人形成了一个范围更大的安全屏障。
万师进万家心得体会 篇3
家访,这个名词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当然不会陌生,但自从大家拥有了手机后,家访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教育是一个良心活,我自认为对待工作是非常认真负责的,非常重视和家长的沟通。为了构建家校联系,电话,短信,QQ聊天,班级群,网上家长学校平台,都是我经常使用的家校联系方式。但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图方便,要么给家长打电话,要么发短信。对于上级部门的家访要求开始一直不太理解,也不太愿意去学生家里,暑假的家访让我收获很多,家访让我对学生了解了更多,对家长了解了更多,让我发现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环境。可以说每个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能成材。总之,家访让我走近了学生,走近了家长,彼此缩短了距离。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常规性的工作。
有人认为家访不应该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这一点我很赞同,因为这样的话,更有利于对后进生的转化。可我又有一点想法,那就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要存心地去告状,而是想通过孩子在校情况的真实反映,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而已。所以我说,我们对家长说真话不能说是“告状”。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带来了障碍。所以,我家访的原则是:一定舍得给学生机会。
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学困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有一个学生学习很差,可是性格却较粗野,不服老师,愿意和学生动拳头。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抗拒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双差生”的闪光点。他喜欢打球,在场上组织能力很强,队员也佩服他。我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有利于转化的方面和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进行了家访。刚跨进他家门,他父亲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让孩子出来。我赶忙解释:“请不要误会,我路过顺便看看。”气氛缓和了。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吃惊,他说从来没听过孩子的好话。学生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近期期末考试。十多年来,我接触的“双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通过这段时间的走访,我收获颇丰,至少孩子们知道了,老师和家长对他们都是有期望的,都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努力,去发挥。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式。十年多来,我尽管在这一方面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让更多的孩子在我给的机会的天空下不断进步,快乐成长。
万师进万家心得体会 篇4
一年一年又一年,时间过得真快。担任了一年的一年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对孩子的认识上也更具体了。一直在思考不同孩子在学校的不同表现,原因究竟是什么?一年下来,我从两个不同学生的身上看到了部分原因。
班里的小明一直是个问题学生,经常不写作业,每天带钱到学校,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小明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生活。另一名女生琪琪,从入学报到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她,眼睛大大的,特别机灵,同样也是单亲家庭,跟着妈妈生活。
两个孩子家庭情况相似,但学习却相差甚远。在慢慢的了解中知道小明的爸爸每天工作忙,每天都让孩子自己解决早午饭,晚上很晚才回家,更别说辅导功课了。孩子回家后经常不写作业,因为缺少监督,困了饿了就随便解决,甚至有时会在家门口的地板上睡着。看着这么让人心疼的孩子,还能怎么批评呢!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本身就是养习惯,锻炼自控力的关键期。但在这样的家庭中能得到什么呢?仅仅是每天的十块钱!
但琪琪却每天都在进步,开学不久就担任班委,成绩棒,习惯好,还在不断的.锻炼中越来越有管理能力。这么优秀的孩子离不开__妈的培养。
比较两个孩子,相同的是家庭环境,不同的是家长对孩子的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做为班主任,更加需要我思考的是,在面对小明这样的学生,缺少家庭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我又能多做些什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又能多传递些什么!
在一年的班级管理中,有进步也有不足。面对一群正处在养成习惯关键期的孩子们,自制力弱,人数多,难以管理,我一个初手既借鉴其他老师的方法,也自己多动脑筋,尽量做到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但耐心总是有限的,也会有烦躁的时候,也会有不想管理的时候。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多调节自己情绪,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