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 篇1
寒假伊始,我便开始翻阅《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这本书,也许是刚做了妈妈,所以对关于儿童的书越发的热衷起来。其中,关于精神发生与儿童教育这一篇章,我看的尤为仔细,其对读经运动的批判是我所赞同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有那么多家长还在孜孜不倦的支持着并付诸于实践,真是为他们的孩子感到担忧。
初为人母,我也越来越能够体验当父母的那种望子成龙成凤的迫切愿望,但是他们忘记了,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除了生理上的还有心理方面的健康,你们关注了吗?
曾在饭桌上,有位小小班孩子的妈妈向我请教:“他们老师在教《三字经》,儿子不太会念,我们啊有必要在家也教呀?”天哪,这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却在念那些不知所云的三字经,这才刚开始,如果4年的幼儿园生活都要和《三字经》打交道,那他的可爱、活泼还会有迹可循吗?
春节拜年,正上大班的小侄女也在我面前表演了一段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并不知是什么含义,仿佛会背了就是值得炫耀的事,真的值得夸奖吗?这些《三字经》在不知不觉中侵占了孩子快乐的空间。以致我问她需要什么年礼时,她竟说:“我想要学习用品。”我愕然,懂事早熟的孩子,是谁剥夺了你活泼天真的童性。今后满是学习的日子还很长,而你却选择了及早步入该行列,真的值得庆幸吗?要知道,童年的缺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只会造成一个人过早心老,要是长大以后觉得累的'时候,突然发现曾经走过的路没有任何童趣快乐可寻时,那将会多么失落呀?
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看了这本书之后能够明白,儿童处于学前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根器”。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但是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否则只会揠苗助长。正如农民耕作一样,教育者也应该遵守天时,精工细作,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耐心等待。
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 篇2
双休日,应朋友邀约小聚,路经青少年活动中心,堵车厉害,原因不说也明白,是因为兴趣班的超前火爆。和朋友说:这些赶着参加兴趣班的孩子中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真的因为感兴趣?也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流着眼泪来参加的?不由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好辛苦!没有快乐的童年好可悲!
记得刘晓东博士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生活,必须立根于儿童的天性,从而有可能高于和超越儿童的自然状态的生活”。是的,天性是孩子教育的起点,教育要尊重并发展孩子的天性。作为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有别于成年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找到教育的节奏,既不能盲目超前,也不能盲目滞后。而如今的成年人,打着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规范孩子的生活,用成人的思考方式去束缚孩子的天性,这都不是孩子所喜欢的。假如,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孩子永远的逆反,最终导致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就再无求知欲,再无好奇心,一看到书本就已经厌烦了,一毕业就把书全部扔了、烧了,这个是最致命的,由这种伤害带来的就是噩梦般的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终身厌弃。我觉得这个很可怕。《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也指出,要让我们对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进行反思:儿童教育目的和任务,尽管要适应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但是与此同时,它更需要符合儿童生活的本性。如果教育不能符合儿童的生活本性甚至于背离儿童生活本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种文化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公民?这个民族还能进步吗?难道一代又一代地再生产“异化”的人能使一个民族富强吗?绝对不能!
我的感悟:童年是人生最自然的时期,是天性保存最完全的时期,是充满潜在人性内容最完整的时期。正确而适当的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茁壮成长,不恰当的“开发”、“挖掘”将使起受伤甚至腐烂。我们千万不要做违反儿童天性、拔苗助长的蠢事哦。我们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创造孩子喜欢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我们要像农人那样,遵守天时,精工细作,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耐心等待。所以,我要大声呼喊:“请尊重孩子的天性!请把快乐童年还给孩子!”
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 篇3
在拿起放下,放下拿起的过程中,慢慢品味着《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深刻道理。文中提到了蒙台梭利的观点,她认为:“与儿童接近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儿童唤醒了成人的观念、牺牲的观念、无私的观念”。我觉得很有道理,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我们做教师的都要善于向孩子学习,教学相长,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儿童手牵手,心连心,为他们提供符合其本性的食粮,让他们在成长中体验到自由和快乐。
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佳佳,6岁的她乖巧懂事。有一次和***妈闲聊中,***妈说:“在培养和教育佳佳的过程中,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比如: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苗,倍加宠爱,万分呵护,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缺少爱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骄傲性格,在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例子。所以在佳佳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就注意有任何好吃的东西,必定要让她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享,有时候,家里的老人不愿意配合,我就给他们讲道理,统一认识,一致行动,渐渐地佳佳就知道有吃的就要给大人留点。”她还说:“有时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佳佳就会问我为什么?我就给他讲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行动不方便,我们应该爱护他们,有人给我们让座,我也告诉佳佳一定要对让座的叔叔阿姨说“谢谢”。以后再坐公交车,孩子一看到有老人就会对我说“妈妈我们让老爷爷坐吧”。时常在公交车上看到不少年轻人见到有老人或幼儿上车依然稳坐泰山,我就庆幸我的孩子没有成为他们这样的无“爱”一族。我要让我的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体贴别人。我就是这样,在教佳佳怎么做的.同时,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孩子,所以,在佳佳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
正是如此,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除了对孩子言传身教,更要掌握教育孩子的多种方式方法。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成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读读儿童文化书籍,了解孩子的游戏,走进儿童的世界。看到孩子的略些进步,要鼓励和放大,看到集体的进步,及时鼓舞,为大家凝聚一种动力。少一些硬生生的莫名言语,少一些干巴巴的表情,少一些踌躇的忧心,少一些“不留情”的训斥,少一些挺起腰板地否定,多一些心灵的呵护,多一些善意的安慰,多一些弯腰抚摸,多一些共同的兴趣话题,多一些谦虚,“谢谢你给老师指出的问题”、“你真能干”“我要向你学习”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 篇4
寒假里,阅读了刘晓东博士的《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在作者走进夸美纽斯、卢梭、杜威、蒙台梭利等这些伟大的儿童教育思想家的理论和观念进行研读中,我也把学校里学得的理论温习了一下,进一步感受到了现代儿童文化与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全文从了解和研究儿童开始,进而联系到教育的现状,感受到了近现代立场之所以在中国缺失的原因。作者呼吁,我们既要积极地认识和宣传儿童教育的近代立场,同时又要对教育变革的逐步展开存足够的耐心。
可见作者对儿童的研究是很深入和迫切的。在全书目录的第一章《儿童是谁》中便有“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成人之父”等小章节。其中在“儿童是自然之子”一章节中有一段美丽的辞藻深深的吸引了我。它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话语,他说:“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是小孩子的大脑。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需要多么小心谨慎。”看了以后觉得这个比喻十分的贴切,玫瑰上的露珠是多么的精致,剔透。就像孩子的心灵和我们必须对每个孩子的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可能我们在和孩子的接触中的稍有不慎就会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受到打击。记得曾在我工作刚不久的时候,有一次在操场上快整队的时候,孩子们围在一起窃窃私语,原来是在观察一只小蜗牛,我注意到孩子们很兴奋,平时不怎么开口的孩子也兴致勃勃。但是当时为了维持纪律,我强行的使用着我的“权力”,“命令”孩子们整队。当时看着两条队伍和孩子们眼中满满的失落,我突然意识其实我失去了很多。我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的独特世界……。我反思:孩子的心灵我呵护了吗?答案是不仅没有呵护我其实还充当了“打击”的角色。在以后和孩子的接触中我很注重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细细的体会孩子,感受孩子,分享孩子的喜悦,发现。当每次孩子跑来兴奋的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了蜗牛的小触角”、“老师,怎么七星瓢虫的背上只有五个红点”、“老师,你看,小草上有美丽的露珠”、“”老师,春天到了,小草都发芽”……,我会支持孩子的探索欲,保护孩子们地好奇心,并主动和孩子一起探究,呵护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慢慢的孩子们会敢想敢说敢做了。确实孩子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而且每个孩子形态各异,就像玫瑰一样让人充满想象。但是由于现在大社会的背景,每一个孩子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个性十分鲜明,就像是玫瑰上的刺,稍不注意就会扎疼手。老师就是园丁,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呵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定能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滋养,同时也是自己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