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4-28读后感

欢迎阅读萧萧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萧读后感 篇1

“萧萧是个可怜的女子”,看过沈从文的《萧萧》的人都那么说。

是的,在湘西那个落后、保守甚至残忍的地方,保留着童养媳的陋习。萧萧十二岁时嫁作童养媳,不明人事时被花狗玷污,夫家伯伯本打算把她发卖,但她却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夫家又没舍得,又留了下来。作为一个童养媳的典型,萧萧受人愚弄、摆布。她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人生是操纵的被安排的人生。她渴望变成女学生,却始终与她们无缘,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和受人践踏,生活在无知当中。

但是,从另一种眼光来看,萧萧的乡间也有现代人所羡慕不来的东西。

萧萧的乡间是很有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它永远给人出路。它像是世外,有着自己的质朴简单的存活的原则,自生自灭。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没有一点矛头是指向萧萧的乡间,它和哪一种革命都不沾边,因此,任何激烈的对峙都与它无关。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得是人性的胜利。正因为如此,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中,可以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湘西民风质朴,湘西人勤劳而善良。萧萧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可怜,相反,其实她很享受她的生活,旁人又有什么权利置喙?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她和弟弟相处愉悦,她夫家的人也没有亏待她。即使是她因为被花狗玷污怀有生孕时,家里人因为当地的规矩准备把她发卖,他们仍旧收留着她,在等待发卖的时候,他们反而可以正常的生活,即使最后萧萧是因为生了个男孩而不必被卖,这还是表现出了湘西民众的善良淳朴。

反观书中的“女学生”,她们对于制度有着自觉的反省与反抗,她们是先进的群体,是萧萧羡慕却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位置。但是,她们的生活,却是奢侈而缺少温情的。小资生活,不一定就比乡人的淳朴无知来得幸福。《萧萧》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啬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许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湘西人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中,收获幸福,所谓的文明人,却在随意消磨浪费时间,过着近乎糜烂的生活,竟然还自诩为文明人。孰是孰非,谁也不能下定论,幸不幸福,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萧萧,那个小女子,在湘西的某个小乡村,过着无知却没有忧愁与烦恼的生活,别人可怜她,她却依然幸福着自己的幸福。

萧萧读后感 篇2

“凤凰”这词于我的神圣感,仅次于西藏。因沈从文先生,因它的文化氛围,因湘西的淳朴,因古镇的厚重。《边城》《萧萧》《长河》一次又一次地讲凤凰推浮出水面,露出她娇羞欲滴的脸孔。

萧萧这样的女子,在湘西就如叹息一样轻微,沉入水底不会漾起过多的涟漪。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她“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湘西女孩儿漂亮的不多,自给的不多,有智的不多,萧萧只是万千尘埃中平淡落定的一颗。作为童养媳,她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害怕成为城里短头发,穿洋服的大学生;被长工花狗大把肚子睡大后却幻想和他一起去城里去自由;逃跑失败后等待着被“沉潭”还是“发卖”;生了儿子后却继续做小丈夫的大妻子………宿命与自由,落后与文明一次次地沉默碰撞。

沈从文先生就像是遥远故乡的使者,用文字絮絮地向世人传递着湘西的文化与印象。他不停叙说着底层平民的生活,丝毫不抹去人们透露着的愚昧和封建,用着他那扎根在故乡生活的土壤的语言。故事中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却刻刻都是小高潮。不用刻意去渲染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只消几处景,几处主人公的小动作,几处纠葛的心理活动。不要矫情的语言,日常对话更展示了湘西人民的“自在状态”。

然,乡下里的日子也如世界上的一般日子,时时有不同。有人把日子糟蹋,也有人把日子吝惜,各人皆有所得,各人皆为命定。在城市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美好事物上时,萧萧类的一家却要消耗在几斤细麻和担瓜上。沈老先生的文字里透着同情,透着无奈,透着哀怨,像电影一样忧伤,担在现实中一触即及。那是凤凰,那是湘西,那是底层人民尚不可更的命运!

而凤凰终究是要在这种内敛中舒张开来的。沈老先生赋予她的厚重文化,她会接纳;现代社会赋予她的先进文明,她会接纳;旅游开发赋予她的喧嚣人流,她会接纳。她是拥有多大的胸襟!

我知道她是有不被人涉足的角落,任凭月光再皎洁也无法将她照透。静默不是因为她软弱,而是因为她实在婉约得犹如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她早已不会被生活裹挟着向前。我是如此期盼,期盼着与当地人民的笑脸,与长满青苔的石阶,布满隙痕的古墙来场华美的邂逅。

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萧萧翠翠过后的,这位素朴坚韧的姑娘?

萧萧读后感 篇3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这是沈从文先生《萧萧》的开头,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又是一个和《边城》一样,描述湘西人情的故事,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一遍看养自己拳头大的丈夫,一边生长,到后来因和花狗越界而怀孕,花狗因此出逃,萧萧怀孕后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最后因为生下男孩儿而幸免于难,甚至孩子还叫自己的丈夫大叔,这一切的发生可以说是悲剧的存在,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只十二岁。

萧萧从小没有母亲,被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自由自在地生长,无拘无束,她的纯净和朴实正与湘西美丽的景色相呼应,顺利地生长起来。而她的这种从小的自由和生长的顺利,也是造成她悲剧的一个原因,她没有母亲对她的发育成长进行正确的疏导,顺着心意随了花狗而导致了怀孕。

幸而乡人没有逼迫她去沉谭,等着二嫁,等着等着她把孩子生下来了,却是个男孩儿,于是就不嫁了,不知该说是萧萧的幸还是不幸,男孩儿的地位却比一个活生生的人还重要许多,民风虽是淳朴却让人心里硌得慌。结局萧萧和花狗的孩子牛儿也娶了亲,娶亲时新娘子在轿子中呜呜的哭,绕了一圈却又绕回了童养媳,和萧萧一样。结局处轻描淡写的一句“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却在屋前榆腊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几句简单的话,却点出让人心酸悲凉的故事,一个周而复始的故事,又是一个春去秋来,这也是最显得悲凉的地方。

文中还出现了“女学生”,她们不与当时的风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追求解放,是眼中的异类,当祖父和萧萧说起这些令人不齿的女学生时,萧萧心里却模模糊糊有着一些向往,也愿意被称为女学生,这暗暗中也包含着萧萧注定和其他女人不同,她的心中对自由和解放有着向往。

《萧萧》和《边城》有着许多相同,却又有着许多不同,《边城》最后悲伤却带着希望,但是《萧萧》却是以一种看似喜的结局描述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悲剧,沈从文先生的文笔真的可以说是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能够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萧萧读后感 篇4

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1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人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的表现中心,在小说《萧萧》中也深深的透露着1种淳朴、自由的人性美。

《萧萧》描述了1个农村少女萧萧作为童养媳的故事。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寓技巧于平实之中,小说通篇洋溢着浓重的民间乡土气味的同时,也透露着1种浓厚的人性美,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和描写的乡风民俗上。

《萧萧》的主人公萧萧是在自然里长着的1个农村少女,在她的成长中无不彰显着1种人性美。萧萧是1个童养媳,在风气淳朴的乡村,“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妈妈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妈妈,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1个陌生男子汉在1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组的事情,当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就哭了”,在萧萧做新娘子时,“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面对着比自己小9岁的丈夫,她整天带着他玩,干杂货,倒也不觉得怎么苦;面对爷爷喊她“女学生”时,她是既排斥又向往;15岁发育成熟的萧萧在与长工花狗懵懵懂懂发生了关系后,她并没有害怕,只是在怀孕后身体发生变化时才产生了恐慌,并萌生了逃跑的念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有着优点的同时也是存在着缺点,这是1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沈从文先生从这些点点滴滴向人们展示了萧萧纯真、善良、懵懂的天然之美,这种天然之美成长在偏僻的山村,正是人性美的最好诠释!

在《萧萧》中,除了萧萧展示了人性美之外,其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也展示了人性美。夕阳西下,爷爷叼着烟袋,和萧萧开着“女学生”的玩笑,这是祖孙的天伦之乐;伯父抚养萧萧,在萧萧意外怀孕时伯父并没有选择“沉潭”萧萧,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丈夫自幼与萧萧长大,当得知萧萧意外怀孕要被嫁到远处去时,他不愿意了,萧萧婆家最后也因为萧萧生了儿子而没有把萧萧再次嫁出去,这是对亲情的珍惜。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可能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对萧萧的感情并不一定是至真至善的,但那也是发自内心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所以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人性美,除了在人物形象上有体现外,我觉得在乡风民俗上也有体现。如小说开头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描写了岁末年关山乡盛行抬花轿接媳妇之风,“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在瓜间玩,看硕大如盆、上面满是灰粉的大南瓜……”,这是乡下收获季节时喜悦的场景。虽说这些都是乡风民俗,但是在这些乡风民俗中深深透露着人性美:淳朴、至真。在萧萧意外怀孕时,虽然有损风俗,但是最后乡亲们还是没有让萧萧沉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痛心边地风俗落后的同时也听到了人物内心灵魂深处的人性的呼唤,乡亲们并没有受到大城市文明的影响而变得麻木冷漠,“沉潭”这种风俗是封建落后的,但是乡亲们的人性并没有“封建落后”,他们仍然有着1种隐藏在内心的人性美。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萧萧》这是1个平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平静的生活中寓有一丝躁动,看到了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碌碌一生,牵动他们的还是身边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就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充满着人性美。“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所以我们在《萧萧》中看到啦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