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政治、军事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演义》刻画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人称奸雄的曹操,庸主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作者罗贯中有着“拥刘反曹”的写作倾向,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在小说中彰显。他在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国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曹操求贤若渴是最令人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贾诩追随张绣时,用计杀曹操,若非典韦死拒寨门,曹操早就被杀了,而曹操对这样的仇人,非但不杀,反而予以重用,因为曹操知道贾诩是非常难得的人才。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华容道上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曹操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在一个晴朗的一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了,他足智多谋、聪明过人,给刘备出过许多金点子。人们常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些都是用来形容诸葛亮的。据我所知,诸葛亮从小熟读兵法,一边种地,一边生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而且,诸葛亮读的书可多了,有了一定的文化,才会被人们称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啊!
就像《空城计》,司马懿攻下街亭后,又攻打没有防备并实力弱的西城。诸葛亮知道后,临时想了个“空城”的妙计,吓退了十五万魏军,保住了西城,得到了部下的'赞誉。你看,诸葛亮多么厉害啊!竟然可以以不到一百个人吓退十五万大军,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没有武官,没有金戈铁马,却打败了十五万人,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把文中的诸葛亮换成我们,那一定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了吧!可诸葛亮,镇定自若,临危不惧,丝毫感觉不到一丝慌乱的心情,就连魏国的大将司马懿也不敢冒犯他,实在令我们佩服啊!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令我们十分佩服,我越来越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借暑假时间读完了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作者把众多英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我好生佩服。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
先说说刘备。刘备的性格非常保守,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的胆子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当时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的性格使众人赋予它窝囊和懦夫的头衔,更有人说刘备除了有两个结拜的挚友,其他的就一无所有了。但刘备讲仁德,爱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忠于他。
蜀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表现在“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他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实在令人钦佩。
我最喜欢曹操,曹操可谓真英雄!三国演义上作者贬曹褒刘,为了衬托刘备,无限的贬低曹操,三国志上,曹操并没有那么坏,除了“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一败笔,曹操并无其它的坏处:“曹操割发代首”,曹操带兵去征张绣,行军路上,见麦子熟了,便下了一道口令,谁要是践踏麦田,就斩首!碰巧有小虫子经过,曹操的马受到惊吓,冲进了麦田,曹操守信,正要割头自刎,曹操的手下们纷纷劝阻,经过大家的一番劝说,曹操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自己的头!曹操谨慎、多疑,只是自我保护,可有些人总是抓住曹操的这一点,贬低他是一个有心计的坏人,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更好的存活下去。我看好曹操!
三国时期是一个是战乱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多少杰出的英雄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读三国,许多人都会佩服诸葛孔明的绝世智谋,赞美刘玄德的仁义胸襟,乐道关云长的义薄云天,遗憾周公瑾的英年早逝,因为他们似乎都是小说家笔下的正派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但我却偏爱那位素来被冠名以奸诈、狡猾、生性多疑的曹孟德。
京剧脸谱中常用白脸画曹操,象征奸猾小人,我不以为然。身处同样的乱世下,各自用计,各自争夺,凭什么诸葛、周郎便是智谋无双,而曹操便是狡猾之徒?曾有人叹:刘备枭雄,曹操,乃一乱世奸雄。我非要找出些证据,为他洗刷这冤名!
论智谋,诸葛亮是绝无二话的天下第一军师,但战场用计,挥兵雄才,曹操绝不是泛泛之辈,否则诸葛亮也不会把“诡计多端”的.曹操当做人生一大对手;曹操对役袁绍,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又怎么会是偶然?
论胸襟,刘备仁义,不肯为自己的雄图大业做出一件有违道义之事,不忍伤害一个无辜百姓,因此人心所向,这是必然,与之相比,曹操的“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确实令人寒心,但要成就一番霸业,又如何能只靠慈悲之心笼络来的人心呢?况且他的胸襟体现在不一样的地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而战争任然频繁、大业未成的感叹。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是曹操对贤才的渴望、贤者的热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对全天下的贤者发出了热切的呼唤。
清代张玉谷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论爱惜人才,关羽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大众都赞叹关羽忠肝义胆,“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名利财富美色所诱,“过五关斩六将”也要重回大汉,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若不是曹操肯容人,有雅量,量关羽多么勇猛无敌,在危机四伏的曹营里又如何能安然无恙?更不用说放虎归山了。如此,在胜负已分,应绝后患之时,关羽才甘冒军令状之胁迫,义释曹操。
追随曹操的大将更是多如牛毛,只是如此枭雄,未在其有生之年完成霸业,令人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