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中药调研报告(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调研报告 篇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的瑰宝,中药材产业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医药市场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赵康镇赵豹村璐琳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农业调产示范户同时带动周边村民获得了比较大的利润,带领周边村民共同奔向小康。
赵豹村位于赵康镇正南,村庄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部分农田位于沟壑之中,造就了中药材独特的生长,因地势较低,气候湿润,种植的中药材大多品质好,质量高,药用价值极好。种植品种主要包括黄芩、桔梗、柴胡、毛母单等,尤以黄芩居多。
一、 种植现状
1、种植规模。赵豹村种植面积1500亩左右,辐射周边几个村子,总面积在1万亩以上,其中黄芩种植面积最高,达到一半以上。大多数中药材为两年生植被,加上气候适应,在春秋各成熟一次,产量较高,一亩平均产出1200斤至1800斤,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2、产值状况。该合作社现有人员80人左右,均为周边村子居民,现有4个晾晒场地,总面积在30亩以上,年收购药材达1000吨以上,直接经济效益达600万以上,年平均利润在100万以上。合作社现有各种大型设备,可以做中药材的中加工,提高药材的品质,同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3、药材销售。由于品质优良,尽管收购的商贩很多,但合作社的主销方式是直销,直接进厂,以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为主要厂区。
二、存在问题
1、资金周转不足。秋冬季为药材主要产出时期,此时村民源源不断将新药材送入合作社,还要经过筛选、加工、晾晒等环节,时间较长。此时对资金的要求极为严厉,赊销成为主流,但是这样下去会导致周边种植户的怨言和担忧,所以合作社采用现金结算,这样的话需要的资金较大,一时间合作社无法承担,会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
2、村民种植水平不高。尽管该地区发展中药材已有数年,但是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只能依靠传统种植,这样对土地不能更好的利用,产出相对不高,同时缺乏先进设备,对中药材的收割还需人工,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利润不高。
3、缺乏具有规模的厂区和设备。该合作社虽现有4块晾晒场地,但是这些厂区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社的大型设备,年代已久,加工速度较慢,导致其效率不高,同时,经过加工的药材,需要长时间的晾晒,大量堆积会导致药材的'品质降低。
三、农民心声。
1、国家对中药材的投入。中药材产业前景光明,农民迫切希望国家重视,政府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和投入,加大对种植户和收购户的培训,扶持农村合作社,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种植户对药材种植的信心,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证药材产业的发展,确保农户权益。
2、投资建厂和设备。一方面,药材市场需要面积较大的厂区,方便晾晒,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同时,大型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对药材进行深加工,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规模的厂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采购商,村民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销售品质好的中药材,保证中药材的供应,提高村民收入。
中药调研报告 篇2
近年来,随着省委“一产抓特色”战略部署和省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青龙县立足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环境优势,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并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创新。目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框架已具雏形,已初步向基地标准、品种多元、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
一、中药材产销基本情况:
(一)种植规模及效益:到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万亩,产量6。5万余吨,产值2。5亿元。其中枸杞面积1。5万亩,黄芪、黄芩、丹参、知母等中药材6万亩,苍术、药用牡丹、赤芍等稀有中药材1万亩。20xx年—20xx年,共有20个500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完成创建任务,争取省级财政资金一千余万元。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对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品种及模式: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有枸杞、黄芪、黄芩、北苍术、丹参、远志、知母、板蓝根、防风、药用牡丹、赤芍等20多个品种。尤其以发展北苍术、黄芩、黄芪、丹参等道地药材为主。栽培模式:一是平地有水浇条件的乡镇种植枸杞、黄芪、板蓝根;二是在丘陵山地推广“果药间作”、“林药间作”等“防野生”立体种植模式。目前青龙县根据产地区域特点形成了四大中药材产业示范带: 一是以木头凳、三星口为中心的枸杞、五味子示范带;二是以龙王庙、大巫岚为中心的黄芩、丹参、柴胡为主的“仿野生种植”、“果药间作”、“林药间作”产业示范带;三是以土门子、大石岭为中心的苦参、黄芪示范带;四是以七道河、草碾为中心的苍术示范带。
(三)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单家独户自发组织生产。二是订单生产,以国内大药企中药材基地发展为后盾,县域中药材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根据订单组织生产,避免了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合作社或中药材企业直接承包或组织社员承包农民土地及山场连片种植,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
(四)对农民增收的作用:经走访调查,种植中药材的'亩产值明显高于玉米及其它大田作物。如种植黄芪,平均亩产值在6000元左右。苍术种植后三年出土后,平均每年亩产值在10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今年来,通过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开展,推广了规范化栽培及生态防控技术,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及观念,提高了中药材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对培育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经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品牌建设:青龙县依托燕山山脉的地理优势,所产中药材品质优良,都山人参、都山党参、金丝黄芩、燕山黄芪、青龙山杏仁、青龙小枸杞、老岭柴胡、都岭葛根等道地药材被称为“燕山八味”。黄芪被称为“燕山黄芪”,黄芩被誉为“金丝黄芩”,党参被称为“都山党参”,枸杞被称为“塞外红宝”。近年来,为做大做强做中药材产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鼓励、支持中药材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农产品包装上市,促进农产品的品牌销售。目前已注册了“关北”、“苍野”、“漫山香”、“北苍珠”、“祖山红”等商标。20xx年青龙县的3万亩枸杞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单位。中药材品牌建设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产品加工及流通:到目前共兴建了5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注册26家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了20余家枸杞烘干企业,青龙全县统一成立了中药材协会,20xx年12月成立了秦皇岛中药材商会,保定安国中药材市场、石家庄神威药业、以岭药业及韩国外商是我市发展中药材的主要市场载体。安国中药材市场是国内较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神威药业是我省最大的中成药厂家,青龙县的烘干枸杞享誉韩国市场,他们都把青龙看成药源基地。正是这几大市场载体,对推动中药材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青龙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步入省级中药材种植大县行列,但与省内中药材产业大县特别是滦平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种植分散、规模较小。大多数农户都是利用边角地、瘦地和一些旱地、山坡地、果园慢慢地发展起来。尽管近年来通过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活动的带动涌现了一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典型,但整体连片种植的还不是很多,且连片面积规模不大,能连成千亩一片的规模基地目前更少,规模化程度较低。二是标准化种植程度较低。农民对中药材GAP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种植的不规范,这将成为制约中药材生产的“瓶颈”。三是缺乏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全县无中药材交易市场,多数产品靠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牵线搭桥,寻找客商,组织化程度低。四是品牌建设不强。青龙有多种中药材品质优良,地道药材也很多,但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正式商标较少,道地药材产品被冠以别人的名号,处于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五是缺乏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青龙县是药材种植大县,但至今没有一家制药企业,现有的药材企业也只限于对于药材的简单烘干、清洗等初加工,缺乏精深加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规划: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成为必然趋势,十三五期间,青龙县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市委孟书记、主管副市长王亚洲关于“学习借鉴承德滦平经验”的批示精神,查找问题与不足,结合青龙县产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充分挖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实现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水源涵养地建设为切入点,以打造青龙“道地药材”品牌为目标,以发展大宗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内容,以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绿色资源为手段,按照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科技引领的要求,发展大宗道地中药材的高效立体及仿野生种植;强化龙头企业服务功能建设,开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推广“互联网+中药材”新的运行模式。全面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立体化、产品品牌化、质量可控化、技术智能化”,全力打造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青龙燕山中药材核心示范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计划到20xx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打造1个中药材万亩示范区;建成1个500亩多功能核心示范区;发展2个标准化生产专业乡镇;完成1—2个青龙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准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培育1——2家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计划到20xx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打造2个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成5个标准化生产专业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及政策扶持,培育2家以上亿元产值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健全标准化生产及质量管理体系;全县中药材产业实现产值突破8亿元。
(三)重点工作
根据目前青龙中药材发展的现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今后重点工作应以围绕青龙中药材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四大板块(试验示范板块、标准化种植板块、产地加工板块、旅游观光板块),构建四大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可追溯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实现青龙中药材产业“升级版”。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以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契机,发展标准化基地,基地建设可采取不同的模式。一是企业自建基地。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在农村适宜地片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实施封闭式、规范化管理,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把基地建成优质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二是企业带农户。由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要求向药农提供种子种苗、栽培技术和销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确定中药材保护价,统一组织药材生产,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合作社联农户。利用已有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参加,负责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中药材核心示范区要建立完整的药材田间生产档案,准确记录每批药材的种植信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摄像监控体系对种植施肥管理、初加工等中药材种植园的全景形态,进行全程数字监控,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二)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品种。中药材生产强调其道地性,道地的药材才能被市场认可。经过几年的发展及专家认可,结合市场实际,20xx年在示范区重点推广黄芩、苍术、丹参、枸杞、五味子等品种。利用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补贴资金,结合青龙扶贫开发项目,全力打造中药材基地建设。
(三)依托科技支撑,搞好试验示范。依托科研、教学及大型药企,建立科技示范点,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在繁种育苗上谋出路。搞好区域试验,开展品比试验,播期、密度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改单种为间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度发展繁种、育苗,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四)培育品牌,提高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加强中药材商标品牌建设及地理标识认证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示范区的几个优势中药材品种,联系专业权威机构进行化验、认定,明确其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其优质等级,取得鉴定证书。帮助企业或商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打造青龙中药材产品品牌。
(五)主动对接京津,加强与国内药企合作。鼓励秦皇岛满药本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市同盛中医药有限公司积极接洽神威药业,以岭药业,邯郸制药,美威制药等国内知名药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投资意向,尽快签订投资协议。开发保健茶、保健饮品、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等深加工产品。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青龙建设中药材生产和研发基地,开发新产品,使中药材产业链条向纵深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六)注重市场销售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和奖励。同时,大力扶持和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努力拓宽中药材流通渠道。组织实施中药材网上购销。通过拓展市场,以此刺激农民种药,促进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中药材”营销模式,将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中药调研报告 篇3
甘肃中药材生产主要集中于中南部的高寒阴湿贫困区,是甘肃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特色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中药材也是贫困地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具潜力的发展之路。全省有70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其中10个县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3个县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尤其以中国当归之乡岷县, 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县最为著名。在我省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产值占农业产值相当大的比例。如20xx年当归、党参、黄芪的产值占岷县农业产 值的60.7%,占渭源县农业产值的39.25%,占陇西县农业产值的20.87%,占漳县农业产值的21.86%,占临潭县农业产值的22.47%,占 康乐县农业产值的19.62%。
张掖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除民乐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有了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县的面积都较小,张掖甘州区、山丹县每年的面积在1000---5000亩间浮动,其他县也有零星种植,年份间差异很大,种植区域大都分布在安阳、花寨、陈户乡等干旱缺水山区。20xx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增长0.77万亩。其中,民乐县种植面积5.81万亩,占全市的87.6%,20xx年中药材种植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因此,这次中药材种植调查,我们以民乐县为主,对民乐种植中药材比较集中的乡镇,民联、三堡、六坝、顺化、新天、丰乐、南古进行了种植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面积较大的柴胡、板蓝根、孜然、黄芪、甘草、王不留行等。
一、种植现状
1、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中药材作为民乐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民乐县成功引进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以来,中药材就以效益好的优势,迅速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种植面积快速膨胀。到20xx年高峰时,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近 20%,总产量达到4.5万吨。此后,受市场供求影响及新型高效作物替代,面积逐步回落并稳定在5万亩左右。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新天镇、六坝镇、南古镇、民联乡为主的万亩种植乡镇4个,以林山村、马均村、太和村等为主的千亩种植村10个。
2、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中药材较其他农作物而言,水肥土壤条件等要求不甚苛刻,近年来,由于受非典、禽流感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影响,作为医药和保健原料的中药材价格不断上升,市场行情看好,各种药材每斤均价均在4元左右;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链条,种植大户、贩销大户先后成立了茂红中药材产销协会、三堡镇中药材协会、新天镇中药材协会、六坝中药材合作社等,也有一些企业加入了中药材产业的行列:青海永正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药材加工厂房8000平方米、仓库8000平方米;锦世农业科技公司,中药材通过了药监局GMP认证,中药材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xx吨。中药材产业链条上,初步建起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3、种植投入少、能节水、易调茬、效益高
民乐种植中药材一般都是浇1水,相对农作物而言,比较节水;特别是,很多地方都是用的秋水,避开了农作物种植用水高峰期,很好的解决了灌水的矛盾。
肥料使用量各种中药材要求不同,但投入都比种植农作物少,一般1亩地投入磷肥50公斤,复合肥20公斤,尿素10公斤;中药材由于是特殊的用途,有很多药材,如黄芪等,按照GAP标准要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因此,很多中药材的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很少(但也相应影响产量)。
中药材的收益一般都比较高,在正常年份,防风、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的纯收入可达1000多元,在中药材紧俏的年份,一般在1500元以上,有时甚至可达到3000---4000 元,是平常年份的3---4倍。 以667平方米(1亩)种植板蓝根为例,投入:种子用量2公斤,种款为200元,肥料200元,农药、除草剂等30元,合计430元。收入:板蓝根常年产块根250~300公斤,目前市场收购价为6元/公斤,按最低产量和价格计算,产值为250公斤*6元/公斤=1500元。大青叶片亩产100公斤左右,收购价0.6---0.8元,100*0.6=60元。纯收益1560-430=1130元。板蓝根的价格波动很大,20xx年价格在12元/公斤左右,因此收益比今年要高1倍,今年板蓝根价格低,而且有价无市。
其他作物如甘草、黄芪、孜然等种植收益与板蓝根相似,都存在类似现象,收益的波动很大。
二、存在问题
1、种植方面的问题
栽培技术不配套:中草药的人工种植历史很短,很多中草药目前仍然采用野生药材,已经驯化的中草药也因为种植时间短,驯化程度不够高,科技人员对中草药的药物机理与种植间的相互作用,尚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的中草药种植尚停留在试验与摸索阶段,存在产量在年份间不稳定、药效与产量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因此,中药材的栽培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假劣种子问题严重: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植物,大多数中药材的地域性很强,种植方法、地域、气候、年份都会影响种子质量,种子培育需要专门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方法上、化肥、农药使用方面有很多特殊性,以保障中药材的药效、产量。中药材种子、种苗从外地引进,往往出现水土不符的现象;农户自己留种,在种植、收获方面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产量、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假种子、劣质种子目前常在市面上出现,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的正常发展。
价格波动大,种植面积不稳定:我市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历史较短。1995年左右,中药材种植才在民乐李寨林山村试种,并获得成功,在良种良法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
中药材自身的原因,价格波动大,导致种植面积波动巨大。中药材由于药用的特殊性,和当年的疾病发生情况、气候情况、销售与存储情况等紧密相关,价格波动本身就比较大,而中药材与种植的农作物有本质区别,除了加工中药材,难以有其他用途。以中药材王不留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种植的波动情况,年份间全国种植面积波动达20---40%,最高可达70%。其他中药材也有类似情况。
张掖市中药材产业也刚刚起步,而中药材行情不稳定,从而导致种植面积上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张掖市中药材产业能否健康的发展。
中药调研报告 篇4
故亳州的中药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药市场发展情况。为深入了解亳州药材市场的实况,增进对国内中药发展现状的认识,我们于9月15日赴安徽亳州做了为期一天半的实地考察,现就考察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1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概况
1.1 主体经营模式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经营模式分为两大主体。一是交易大厅的摊位销售:交易大厅分为两层,有数千个摊位,商贩多为当地居民或来自各地的药农、药商,主要进行各类散装药材的批发销售,基本不接受零售。交易大厅二层除固定摊位商贩外,还有部分零散药材销售人员,交易时间短。交易大厅一层均为固定摊位,交易时间较长。二是围绕交易大厅外四周的商铺销售:与交易大厅摊位不同,各商铺有自己独立的店面和商铺名,通常为某药材的直销店或专营店,其销售大多为冬虫夏草、藏红花、鹿茸、人参等名贵中药材,该类店铺提供不同规格和质量的某种或某几种中药材的批发或包装零售,也提供异地发货服务。此外,在交易市场周围,还零散分布着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展示厅、中药材信息服务部、中药药械器具经营单位、中药材包装销售点,以及搬运、寄存、饭店、旅社、金融、邮政等其他服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贸易体系。
1.2 市场管理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由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开办。20xx年,亳州市政府依据“市场运作、公司管理、规范经营、政府监督”原则,建立了中药材市场管理体系,后与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签订责任书,成立了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直接管理责任单位,确保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规范有序经营。
1.3 药材情况
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亳州以其全国南北地理中心的特殊位置容纳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品种,规格各异。交易大厅以各类药材切片为主,包括统货和各级别的选货,个子货(根茎类中药)较为少见或仅作为样品供参考鉴定。因亳州为芍药重要栽培产地,所以,白芍在交易市场的出售量较大。
受药材质量、规格等因素影响,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药材售价虽存在一定摊位差异,但平均售价较其他地区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售价低。以甘草为例,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平均售价较河北安国低约1.9%,且品质更好。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市场布局
从交易市场摊位布局看,同种药材销售摊位分布过于零散,既不便于药材采购人员寻找和对比药材的质量和价格,也不利于市场监督人员对药材流通信息的监管和对药材质量的控制。因此,建议管理部门应进行合理规划,集中或相对集中同种药材的销售摊位,如按药材出售量统一规划固定销售摊位等。
2.2 市场管理
交易市场人多杂乱,除药材商贩外,还有不少贩卖各类餐饮食品的商贩,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与一般的集贸市场不同,中药材作为交易商品有其特殊性,故应在各方面注意其他物品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另外,整个交易市场虽偶尔可见市场管理人员走动,但并未见其发挥真正作用,市场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建议管理部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药材市场商贩多为非专业人员,他们对中药的了解存在一定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药材的'流通与市场正常发展。建议市场和政府相关部门既要适当提高药商进驻市场的门槛,也应为药商们提供方便可行的学习机会,普及中医药知识。
2.3 药材质量
据调查,交易市场上很多药材都经过熏硫处理,但药商并未标示,甚至将熏硫的药材标明为“无硫”。在传统药材采收加工过程中,有的品种会用硫熏来防腐或改变药材色泽,但其中残留的硫对人体有危害 [2]。因此,监管部门应对此做出相应检测规定。在药材规格上,虽有统、选之分,但各摊位标牌上并未明确标注规格。部分有产地、年限的药材,很多药商对相关信息却并无确切掌握,或故意将不同质量和产地的药材混杂在一起,以次充好。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部分药材的伪品和禁用的药材,如关木通。作为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各类中药材作为中药饮片原料由此流向全国各地药厂、药店、医院,其药材质量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建议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监督执法,确保药材质量。
3 结语
中药材市场是中药流通的一个节点,对中药质量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为此,笔者建议加紧合理规划管理中药材市场,强化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为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药调研报告 篇5
张掖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除民乐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有了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县的面积都较小,张掖甘州区、山丹县每年的面积在1000---5000亩间浮动,其他县也有零星种植,年份间差异很大,种植区域大都分布在安阳、花寨、陈户乡等干旱缺水山区。20xx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增长0.77万亩。其中,民乐县种植面积5.81万亩,占全市
的87.6%,20xx年中药材种植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因此,这次中药材种植调查,我们以民乐县为主,对民乐种植中药材比较集中的乡镇,民联、三堡、六坝、顺化、新天、丰乐、南古进行了种植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面积较大的柴胡、板蓝根、孜然、黄芪、甘草、王不留行等。
一、种植现状
1、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
中药材作为民乐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民乐县成功引进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以来,中药材就以效益好的优势,迅速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种植面积快速膨胀。到20xx年高峰时,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近 20%,总产量达到4.5万吨。此后,受市场供求影响及新型高效作物替代,面积逐步回落并稳定在5万亩左右。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新天镇、六坝镇、南古镇、民联乡为主的万亩种植乡镇4个,以林山村、马均村、太和村等为主的千亩种植村10个。
2、初步形成产业链条
中药材较其他农作物而言,水肥土壤条件等要求不甚苛刻,近年来,由于受非典、禽流感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影响,作为医药和保健原料的中药材价格不断上升,市场行情看好,各种药材每斤均价均在4元左右;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链条,种植大户、
贩销大户先后成立了茂红中药材产销协会、三堡镇中药材协会、新天镇中药材协会、六坝中药材合作社等,也有一些企业加入了中药材产业的行列:青海永正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药材加工厂房8000平方米、仓库8000平方米;锦世农业科技公司,中药材通过了药监局GMP认证,中药材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xx吨。中药材产业链条上,初步建起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3、种植投入少、能节水、易调茬、效益高
民乐种植中药材一般都是浇1水,相对农作物而言,比较节水;特别是,很多地方都是用的.秋水,避开了农作物种植用水高峰期,很好的解决了灌水的矛盾。
肥料使用量各种中药材要求不同,但投入都比种植农作物少,一般1亩地投入磷肥50公斤,复合肥20公斤,尿素10公斤;中药材由于是特殊的用途,有很多药材,如黄芪等,按照GAP标准要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因此,很多中药材的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很少(但也相应影响产量)。
中药材的收益一般都比较高,在正常年份,防风、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的纯收入可达1000多元,在中药材紧俏的年份,一般在1500元以上,有时甚至可达到
3000---4000 元,是平常年份的3---4倍。 以667平方米(1亩)种植板蓝根为例,投入:种子用量2公斤,种款为200元,肥料200元,农药、除草剂等30元,合计430元。收入:板蓝根常年产块根250~300公斤,目前市场收购价为6元/公斤,按最低产量和价格计算,产值为250公斤*6元/公斤=1500元。大青叶片亩产100公斤左右,收购价0.6---0.8元,100*0.6=60元。纯收益1560-430=1130元。板蓝根的价格波动很大,20xx年价格在12元/公斤左右,因此收益比今年要高1倍,今年板蓝根价格低,而且有价无市。
其他作物如甘草、黄芪、孜然等种植收益与板蓝根相似,都存在类似现象,收益的波动很大。
二、存在问题
种植方面的问题
栽培技术不配套:中草药的人工种植历史很短,很多中草药目前仍然采用野生药材,已经驯化的中草药也因为种植时间短,驯化程度不够高,科技人员对中草药的药物机理与种植间的相互作用,尚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的中草药种植尚停留在试验与摸索阶段,存在产量在年份间不稳定、药效与产量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因此,中药材的栽培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假劣种子问题严重: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植物,大多数中药材的地域性很强,种植方法、地域、气候、年份都会影响种子质量,种子培育需要专门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方法上、化肥、农药使用方面有很多特殊性,以保障中药材的药效、产量。中药材种子、种苗从外地引进,往往出现水土不符的现象;农户自己留种,在种植、收获方面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产量、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假种子、劣质种子目前常在市面上出现,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的正常发展。
价格波动大,种植面积不稳定:我市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历史较短。1995年左右,中药材种植才在民乐李寨林山村试种,并获得成功,在良种良法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
中药材自身的原因,价格波动大,导致种植面积波动巨大。中药材由于药用的特殊性,和当年的疾病发生情况、气候情况、销售与存储情况等紧密相关,价格波动本身就比较大,而中药材与种植的农作物有本质区别,除了加工中药材,难以有其他用途。以中药材王不留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种植的波动情况,年份间全国种植面积波动达20---40%,最高可达70%。其他中药材也有类似情况。
张掖市中药材产业也刚刚起步,而中药材行情不稳定,从而导致种植面积上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张掖市中药材产业能否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