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医患关系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1

在护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护患纠纷也日益增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多方面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是可以避免的。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使患者认可我们。护士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在面对复杂护患关系时,我们要善于与患者沟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日常与患者交谈的大忌。如果对病人的各种提问模棱两可,模模糊糊,是不会受到病人认可的。

另外,平时在关心病人健康方面应该从心出发,往往从一些小细节就能赢得病人对你的信赖和好感。比如患者在挂水时帮患者打一下饭,病人上厕所帮衬一把等等都能够使病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同时微笑也是预防护患纠纷的'有效措施之一,常人道“赠人一笑,恩怨全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护理人员的微笑能使病人消除陌生感,缩短护患间的距离。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关注细节,一定会使护患关系得到更好的改善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2

生老病死,每一个人都概莫能外。从呱呱落地到走完漫长一生的谢幕,医生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扮演着特殊角色。小到感冒发热,大到沉疴缠身住院治疗,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护职员,总是在冰冷的药具之外带给我们心理上莫大的安全感。曾经的一句白衣天使,承载的是信任,是敬慕,也是生命的重托。

然而,这种原本温馨的医患关系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蒙上阴影。当老百姓的顺口溜“割开肚子要红包”流行大江南北的时候,当一个小感冒都要花往上千元的时候,人们有理由开始怀疑:医生还是不是穿着白衣的天使,医院还是不是救死扶伤的地方

看病难,药价贵,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医疗事故频发。在这样紧张的医患关系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角色错位,如履薄冰。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看似医生是强势,病人是弱势。其实在生活中,不仅病人有苦痛,医生也有难题。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近几年来,患者或其家属冲击、打砸医院,殴打及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的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有些地方的少数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有向暴力事件演变的趋势。据卫生部门的统计,2001年全国医疗索赔额高达4亿多。见诸报端的恶性的事件,医务人员被殴打致伤残的,甚至死亡的就不下20起,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重构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市场,维护医患利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

医患关系愈演愈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社会的原因,也有医学上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它们互相联系和冲突,致使医患关系紧张。由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从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条例的总则明确规定,要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在此宗旨下重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是非常必需的,这样既有利于医院的发展,也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在社会浮躁窗口期,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传递到医疗领域,就成了生命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变,一切死亡都是医学的无能,一切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都是医生无能;而医改这个窗口期又将很多题目摆到了桌面——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这两个窗口叠加,很轻易产生一种对医疗行业的集体审判”——《新世纪》周刊如是说。

实际上,当第一个红包收进囊中之后,整个医患间的信任就开始了崩溃的那一天,而剩下的,人们只能悲剧性地往相信“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了。而读《中国式医患关系》则会让人冷静地换位往想,相对于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后展天盖地对医生医院的声讨,我们是不是忽视医生内心的冷热很久了。我们有没有停下来认真听一听医生的说话,当“医闹”成为一种赚钱的职业时候,我们的批评方向又在哪里,当医生出诊时都要面对三到四成患者拍照、偷偷录音的时候,医生的心会冷到什么程度?假如这仅仅是针对于外界的纷扰而言,书中的'一句“让医生摆脱论文枷锁”则是朝向医疗体制内发出的呼喊,如此的关怀不能不让人动容。 但所有这些都无损于作者犀利的批评,这也恰正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在给医者以尊严的时候,作者更没有忘掉还患者以权利。

从“医生下的不是棋,是冷漠”到“为贫困病人留一扇门”,可谓字字语重心长,句句直确切今医患纠葛的要害。相信医者读来如坐针毡、患者读来满眼热泪。就现实来说,在一个13多亿人口的国家,医疗无论在任何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个中诸多题目,也非一本书所能解决的。中国一年的门急诊人次达60亿之多,医院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让老百姓困惑的却是,病床紧张不难理解,可人的脸色也为何那么丢脸。

书中有个有趣的细节,说有几个医院的院长静静当“患者”到别的医院往暗访,结果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开始抱怨号难挂、脸丢脸难得一本《中国式医患关系》道尽了医患双方的是非纷争,也总有一幕是你我这样的肉体凡胎所熟悉的,读下来不知不觉就有我们自己的情绪掺杂其心得体会:在医患之间追问人性温度中,有感叹,有沉思。

但是,不论现实世界的医患关系如何变化,我们还是情愿相信,白衣天使永远是一个闪耀着光泽的汉语词汇。

它属于美德和品质,让每一个曾经在手术刀下重返生活的人心怀感激。

现在我们聆听《中国式医患关系》一书的梳理、作答,就是由于我们内心一直在呼唤某种东西的回回,就像我们呼唤美好生活一样的呼唤一个原本质朴、没有一丝变质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倡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对医疗机构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措施。我认为医疗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来促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强化医患沟通是基础。

第一、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风险性高的学科。医患双方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应该互相信任,医务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使医务工作者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第二、加强医患沟通是患者及家属的需要。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疗信息极不对称,病人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配合及家属的支持,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既尊重了患者,又拉近关系,也可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

第三、加强医患沟通是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的需要。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医院、吸引病人、提高医院声誉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四、医患沟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思想观念。二是要强化对医患沟通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机制和制度,加强

事先防范的管理意识。三是要增强医患沟通的技能。教育医务人员要勤于临床实践,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提高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二、加强内涵建设是关键。

一是要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有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用高新精湛的医术切实解除患者的病痛。

二是要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因此,医生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

三是要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创新服务举措。患者就医不仅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除了技术、设备等硬实力外,不能忽视管理和服务水平等软实力的竞争。

四是要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要以社会效益为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要根据医院自身的条件尽可能地为病人提供方便,尽可能创造条件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病人经济上的负担,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保障。

一是要恪守医德,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崇高的医德。医院一方面应理解医务人员,想方设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完善规章制度、严肃惩处违纪违规行为。

二是要建立健全医疗告之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要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做到让患者“五个明白”,即明白诊疗方病情

及预后、注意事项、收费标准、诊疗费用;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诊治项目和诊疗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使患者对医生、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三是要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新闻和舆论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医疗机构应主动搞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要化解负面、引导正面,以嬴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法治化管理是根本。

第一、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尽快地建设覆盖我国城乡的城镇社区医疗和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网络,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深化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对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执法要严。医生依法执业、依法行医,遵守法律法规,病人也应依法维护自身的利益。我国是法治国家,对违法违规的医务人员、病人都应依法处理。如果执法部门措施不力,执法不严,某种程度上就是助长了医患矛盾的形成。

医患关系不仅是病人个体和医务人员个体交往关系的集合,而且是整个医务界乃至社会的关系的缩影。彻底解决医患纠纷也不能简单从个案来考虑,更应该上升到政策、文化、经济的层面,通盘予以考量。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体,我们要不断探索、前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振奋精神、积极努力,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嬴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认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4

医患交流是医生和患者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以达到医疗认识和行为上统一的过程。医患交流并非简单的医—患会谈和对话。良好的医患交流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是医德教育的一部分,是成功医疗活动的基础,是人文理念的体现。医患关系基于以开诚布公、信任和细致方式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处理病人的问题。医学伦理学认为医患交流是医德的外化表现;医学心理学认为医患交流的水平对病人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医学美学认为美的医学语言和医生仪表是医务人员的内在美。

一、医患交流的意义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虽然现代技术可以模拟人体的各种病理状态,但书本知识不能代替我们面对的病人——那些有生命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个体。教科书注意的是医学的规律和典型的客观表现,但病人对疾病的主观感受最为真切,描述最为生动,对医学生认识疾病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交流是医患之间的双向桥梁。医患交流不仅是一项技巧,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医学生首先要懂得医为仁术,救死扶伤。医疗活动体现医生的职业道德。由于病人所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以及性别年龄的不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使用不同,影响其对疾病的认识。如果在某些场合,医生由于语言的意思被病人曲解,则可造成医患交流的隔阂,导致医疗行为上的偏差,引发医患纠纷,最终影响对病人的治疗效果。

二、有效的医患交流基于沟通的基本技巧

同情心(empathy)、认真的倾听(listening)、专业知识(expert knowledge)和与病人友善的关系(rapport)。

同情心是指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要体察患者的病痛,不失时机的表达对病人的同情和关注。在病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通过有效的医患交流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医生与病人的距离,尊重病人的谈话以获得其对医生的信任。对不同地位和职业的病人要一视同仁。如在妇科门诊常常可以遇到未婚先孕的病人,医生应避免对病人的性行为做评论式责问,盲目认为其性生活紊乱而表现出蔑视和厌恶,致使病人对医生态度产生抵触而放弃对医生的求助。应鼓励病人充分叙述自己的焦虑、害怕和担忧。从而使医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诊疗,而且成为医学普及教育、改变病人不良观念的一部分。应特别给予山区和农村女性病人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因为这部分病人在交流时更容易紧张或不确切的表述。要用和蔼和轻松的态度缓解病人的紧张。当遇到病人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生质疑时,不要表现出愤怒和沮丧。应耐心的与病人探讨其不信任的问题,并介绍本专业领域或相关专业的其他医生,使相互理解达到最佳效果。

认真倾听病人的陈述非常重要。医生应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体现关注的倾听并不会过多的.延长医患交流的时间,事实上可能节约医生的时间。尤其在门诊的医患交流中,如果患者不能确信已被倾听和理解,她可能再次重复所讲的病史和症状。医生应选择可以接近患者的位置,保持目光的联系,尽量避免在与病人交谈时打电话或处理其他事务。尽量避免中断病人的叙述和谈话。医生还可以采用点头、手势及适当的表情鼓励病人继续陈述自己对疾病的感受和反应。有时可以重复病人所谈的问题,以便及时表达、澄清和肯定病人所述病情的程度和状态。切忌医生表现出控制与病人谈话的习惯。在妇科经常可以遇到围绝经期女性滔滔不绝的叙述自己的焦虑和病痛成为overtalkative patient,此时医生应及时的诱导,可采用过渡性提问调整话题,重新回到与疾病有关的讨论中去。避免粗暴的打断病人的谈话而伤害病人的自尊。

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理解和帮助病人的前提。病人希望医生有学问有技术有能力处理她的病痛。医生运用专业知识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及治疗方案决策的说明,可以有效的获得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从而达到医患之间的真正沟通。协作式处理问题的态度使病人更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确保病人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对于自恃有“学识”的患者避免采取驳回和拒绝的态度,应对其从互联网和报刊杂志上获得的不全面的医学常识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指教,并坚持医生自己原有的正确的医疗观念和原则。

建立医患之间友善的、真诚的伙伴关系,强调医生和患者的平等,可以改善医患交流的和谐与统一。在医患交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医生,医生必须对医患交流中的冲突有所认识,并随时随地尽可能协商解决冲突中的问题。要成为一位有仁心仁术的医者,就要适时适地的变位思考病人的感受和反应,缩短病人与医生对疾病观念上差距,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医生要体现与病人休戚与共。做为医学生,当你面对每一位愿意帮助你认识疾病的患者时,要时时心怀感激之情。

三、医生的语言医生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针对病人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的不同选择患者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尤其对老年病人和儿童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和分寸。医生语言还要有科学性、客观性和通俗性。医生语言一定要准确、简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同时能把难懂、深奥的医学术语和知识,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浅显明白的解释给病人,询问病人时尽量避免用医学术语提问。除了要善于用鼓励和安慰的语言,对那些病情较中而自己满不在乎,对疾病没有充分认识的病人,医生也要用严肃的语言对病人提出告戒,而不是恐吓。如遇到可疑异位妊娠而患者拒绝入院进一步诊疗时,应客观的向病人解释宫外孕破裂后可能发生的危险,而不是以死亡的后果吓唬病人。医生语言也是病人判断病情吉凶的根据。要注意医生语言的暗示性。如果医生说话随便无忌,不讲究艺术,势必造成对病人自尊的伤害或引起病人对自身病情程度的无端猜忌,造成医患交流的误解。医生说话的语气也影响医患交流。医生说话如果声音高而尖、语速太快会让病人觉得医生不耐烦、浮躁、粗心和不尊重自己。而说话的音质较为低沉、浑厚,保持中等语速,音调不是太高,可能会让病人觉得医生平和、可信。要尊重病人的隐私权。但有时隐私又是弄清病情的关键。就更需要语言的艺术或提问的技巧。医生要学会“察言观色”,善于从病人的神情和叙述中敏感到其病情后有“难言之隐”。医生意识到“有事”,但不宜贸然直接提出。医生提问较婉转,即使病人回避,双方也不会难堪。

医生在医患交流中还应该明白自己在医疗团队中的角色,不要在病人面前诋毁其他医生所做的医疗上决策。保护其他医生即是保护病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