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欢迎阅读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1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而我的家乡就是湛江的一个小村庄—石头村。 小的时候,我每到过年就开始盼望年例的到来,这是我们村里传统而盛大的节日。年例比过年的气氛更加隆重,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时间一直走一直走,我也从村里的小学毕业到了城里读中学、大学。渐渐地,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几乎都不知道“年例”的存在才知道,年例是我们特有而特别的节日。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

一.年例

有的地方会有大年例和小年例两个。而我们石头村的年例则是正月廿八。年例到来之前,各家各户便会紧张地筹备各种事宜,务求做到尽善尽美。大家和和美美地度过这一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主旨为敬神、祭礼社稷,祈求祖宗神公保佑全家或是全村人,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二、年例的主要程序

1、 游神活动游神就是把神像从宫庙里请出来摆放在轿子里,由强壮的青年人抬着在村里或者城镇的大街上游行。游神是年例的最隆重、最典型的活动,是年例的代表。我们村每户会把供品摆出来,每当游神队伍经过家门就要烧香、烧鞭炮热闹非常。游神一般会有规定的服装或者挂饰,村里的负责人会在年例前一个星期就把服装、挂饰、彩旗彩布等发到各家各户。当然,负责人会考虑村民们家里是否有合适的孩子青年。游神队伍一般很长,很多人。以我们村为例,一般有几百人参与游行。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村里有威望的穿唐装的长辈。然后就是扛着大彩旗的青年们(一般为男性),举着八宝扇或围着彩布的女生们,秧歌队,村里小学的仪仗队,骑马,飘色,彩车,狮子班,偶尔还会有舞龙的队伍,煞是壮观。敲锣打鼓,响声震天。不少宾客是冲着观看游神队伍而来。

宴客是年例不可或缺的内容。主人会邀请诸多亲戚朋友,开怀畅饮。为了做一顿丰盛的宴食给来客品尝,有的人家会请来酒店的厨师和服务员。湛江以海鲜出名,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海鲜。

大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曾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就是当时的农民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到来之前慷慨待客,庆祝丰年的情景。年例是我们津津乐道又延续不变的节日。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也在这一天赶回来做年例,大家齐聚一堂,春意浓浓,情义更浓。

年例当天村里的文化楼会有从城里请过来的文艺演出,舞蹈、歌唱、舞狮子等等。年例夜依旧热闹,文化楼张灯结彩,大放鞭炮,看大戏,一般是雷剧和木偶戏。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我们小时候听不懂看不懂这些戏剧,但就好喜欢人多凑热闹,还有好多好吃的。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台下逐渐冷清。有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搞些别的活动来增加年例的气氛。年例必不可少的是放烟花,更显现年例浓厚和隆重的节日气氛。天下为一家,来者都是客。我们都希望大家了解并喜欢年例,并且亲身去感受我们湛江的淳朴之情。让年例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 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古时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间各村都会挑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醒狮、游神、演大戏,放花炮等多项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身健康和国泰民安。由于当时农村基本没什么娱乐设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农民只有利用春闲时节各择吉日释放一下,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

湛江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听说在清代湛江做“年例”就已经流行。“年例”是当地民间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年例”的压轴戏是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表演,以博取和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吃年例”还是亲戚朋友互相往来,酒足饭饱之后,聚集在一块,聊聊自家的收成情况,聊聊儿女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等家常,嘘寒问暖、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相互关怀、相互勉励。“年例”对农民的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农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农村经济的繁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 年例的现状

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起初是一种乡村的带着纯朴古风的仪式。它在当代社会继续出现,必然涉及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其冲突具体表现为:游神队伍中吹乐器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少,人才的流失若持续下去,可能会再没人继承这些古老的技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年例过去最吸引村民的一点—热闹的气氛,更在悄然地变淡,人们普遍认为过去做年例更热闹,游神队伍更长,很多小孩热衷参与扛旗活动。现在却越来越少人参加这些集体活动了。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传正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五、 年年有例

本人认为,年例作为一种自古便有的传统仪式,在粤西地区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继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传下去。

首先,年例并非封建迷信。在年例过程中的敬神、游神、拜祭活动就如同民间供奉的灶神、关帝那样无伤大雅,只是一种最基层的驱鬼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家过平安的拜祭仪式,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况且在这些活动中并无骗取钱财的现象。其次,年例作为沿袭已久的传统节庆,它承载的绝不仅是简单的“节日”,“人情”“感情”的因素已深刻地深入其中。再次,与传统的中秋节、春节还有外国的圣诞节相似,年例实质上是粤西人民家庭团圆、乡亲相聚的日子,这是粤西地区特有的。这样特别的民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认识,当地居民应该有意识地去发扬和保护该遗产。

六、 展望未来

诚然,民俗文化如果不注意与现代接轨,那么,它的命运将很有可能消失在现实生活中。而粤西年例这个在当地深入人心的传统只需稍为精心保护即可大大地增强其生命力。例如,吴川市的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一会就是吴川市经贸洽谈会。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的确是发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去年高州市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而木偶戏主要是在年例是表演,政府应该把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既保护濒临灭绝的民间遗产又能使大众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经贸,这三者的结合才能使传统的年例旧瓶装新酒,更加平稳地在现实生活中发展。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2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xx.01.15~20xx.02.15

调查地点:江苏省泗洪县

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出。

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地区(江苏省泗洪县)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街头问卷与网络问卷结合) 调查对象:随机调查

一、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不相同,在此次随机调查中我发现,家乡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工和种地;当然,由于环绕成子湖,渔民们捕鱼为业;此外,还有基层服务工作者如医师等依靠工资生活。不同人群经济能力不一样,调查之后发现贫富差距还是很明显,县城中基础建设完善,人民生活条件较好,乡下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

二、文化发展状况

此次调查主要在农村展开,参与填写问卷的好多人都只是小学初中毕业,(部分人员由于仅参与过扫盲班或未接受过素质文化教育无法参与问卷调查填写)很少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并且,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学校。只有部分人员提到文化活动,他们的建议是增加文化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较多人提出家乡应建设一所较好的中小学。总体而言,家乡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有待加强。

三、个人看法及建议

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有待提高,经济与文化并未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比文化发展迅速,县城发展比乡村发展迅速。外出打工是乡村人普遍的选择。于是,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现象颇为普遍,使孝亲敬长成为一部分人难以实现的梦想。好在如今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兼顾文化发展,努力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寒假期间,县政府的“春风行动”让人暖心。由政府牵线搭桥的大型企业招聘会在春节前后举行,乡镇公交免费送达,数万个岗位对外应征。号召泗洪人回乡就业创业,带动泗洪经济发展,使家人团聚,创造美好新生活。乡村文艺汇演、元宵灯会等节目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建议关注农民生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多多举办文化方面的活动。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背景

xx市xx镇xx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改革开放以来,xx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大家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大家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二 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大家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大家自身的能力,我们大家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大家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唐坪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附近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大家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唐坪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大家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大家唐坪村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大家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大家也懂得了:我们大家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大家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大家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大家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

(三)改进意见

为此,我们大家建议从我们大家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大家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大家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通过这次自我组织活动,我们大家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4

大学生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状况,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地点: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1、关于家乡习俗的了解(由来):调查结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对于家乡的文化还是相当了解的,60%是比较了解,30%的人稍有了解,这种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多数人还是保留着当地的风俗,身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的文化不应该是了解甚多的吗?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更加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且文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每个地方的春节,过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团年饭的、有晚上吃的、有关冰灯的、有舞龙狮的、有吃饺子的等,这些都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纪念的节日方式不同。

2、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25%的人家乡喜食辣,22.5%人家乡口味清淡,27.5%的人家乡口味较重(咸),25%的人家乡所有口味都喜欢,从上结果我们还调查出有很多的个人爱好,也受家乡饮食的影响。民间的文化与饮食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与兴趣,值得赞扬的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特色食品都是赞不绝口,从不同的饮食文化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继承人已经开始趋於成熟了。美食文化节一方面展示了地区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导我们我接受和关注我们自己家里的文化差异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早都吃够了,我还是喜欢在外面吃小吃,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最原滋原味的东西才最有营养。但是,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认为在服装上,12.5%的人认为在节日上,45%的人认为在饮食上,22.5%的人认为在其他的方面,饮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为突出的,中华美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因此地区的饮食特色比较丰富。

4、关于大学生对家乡传统习俗的看法:32.5%的人认为是活跃气氛,22.5%的人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认为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5%的人认为是老人们的旧观念。看来大多数的家乡文化都被慢慢的继承了下来,希望把它们发扬光大,且被后代子孙接受,还慢慢与这个时代相融合,但还有少数子孙不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底蕴深厚,许多方面我们了解的都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传承和发展的。

5、有关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20%的人认为继承的非常好,45%的人认为继承的比较好,32.5%认为仍需改善2.5%的人认为继承的效果不好。从上看出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的不是太理想,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间,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二)大学生对家乡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希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继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须发展下去,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轻的人们都不愿意去继续过那传统的节日,觉得没什么过头,都喜欢去过西方浪漫有趣的节日,导致传统节日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发展没有想法,觉得还要继续保持旧的、好的传统就好,对于家乡的未来更没有过多的建。但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而去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是,传统文化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象征,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就能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