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欢迎阅读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三连音节奏、弱起起唱,并能唱准和感受三连音在作品中的表现效果。

2、人文教育目标:通过学唱国歌、介绍聂耳、讲述国歌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意义,并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力度正确的表达歌曲所表现的情绪、内容。教学难点:三连音与弱起起唱在歌曲中准确唱法。

教材分析: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旋律线条起伏,节奏的顿挫、歌词的内容等作相应的力度变化,有层次的表现歌曲的内涵,以表现强烈的战斗性,使歌曲充满革命的激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按要求听录音走进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基本训练发声练习

1、教师弹奏C调音阶,学生模唱

2、1=C→F2/412

1—演唱时要求有弹性、饱满。

三、新授

1、听录音《红旗飘飘》教师播放课件,学生听歌曲,老师问:通过听到的`歌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想到了为祖国争光、要热爱祖国……这时教师引导出国歌——切入正题。

2、讲故事:老师问:你对国歌了解多少?请你告诉我好吗?老师根据学生的了解介绍国歌的由来,《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战题材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人大会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由国歌的由来,介绍聂耳,原名聂守信,是云南玉溪人,在他二十三岁的生命中创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和一些民族器乐曲,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坚强决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他的作品由《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卖报歌》等。

3、听国歌我们来听一听国歌的演唱,播放课件,动画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国家领导人)你知道国歌是怎样写成的吗?你知道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吗?

4、唱国歌

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对国歌的理解来唱唱这首歌。

5、分析作品

认识三连音、弱起起唱。通过屏幕上的显示,你怎样理解?说一说作品中三连音给你什么感觉?(一拍里包含三个等长时值的音,在进行曲速度中显得矫健雄壮,仿佛行进的号角、铿锵的军鼓声)大家随伴奏音乐演唱。

6、想一想国歌在什么情况下演唱?它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并进行表演。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国歌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你今后将怎样为祖国和国家做贡献呢?

五、下课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和上课听讲两条渠道获取知识,从而了解我们每个人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观察一个人的长相,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节重点: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本节难点:难点是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发学生的兴趣,有条理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观察。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从图书、画册以及通过上网查出一些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的照片。上课前按照班里的七组把学生分成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七组,分别查资料。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师准备:教学、教材、教案。

教学器材准备:电脑、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讲台。

三、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特别是一些演艺界、政界的名人,不惜在自己的脸上花上大量的时间及金钱,这充分说明形象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作为我们每一个平常的人虽然不是“靠脸吃饭”,但在我们生活中自己的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

板书标题:“认识我们的脸”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我们形象的代表,我相信每个人都十分重视我们自己的这张脸,虽然每个人的长相都有所不同,但这都是我们个性的表达。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人,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短片,看看世界各地的人都长的什么样?

看MV片断。

每天我们都和许多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一张个性鲜明的脸。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略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长相”的知识。(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

三、由各组学生代表介绍各组查到的资料:

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是头上最醒目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一组同学是怎么介绍头发特点的。(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直发、卷发、长发、短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等等

脸是我们头上广博的土地,它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二组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脸型的知识。

(介绍完后教师总结汉字表示的脸型)“田国目用,甲申由风”

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防风林,每当下雨的时候,眉毛会挡住流向眼睛的雨水,那么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总结:长眉、短眉、浓眉、淡眉、上挑眉、下垂眉……等等

眼睛像是什么呢?(问学生?)

教师总结: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

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

教师总结:高鼻、窄鼻、肥鼻、瘦鼻、长鼻、短鼻……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脸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嘴。

在总结完嘴的特点之外,向学生讲:“微笑是最好的社交语言!”提倡以乐观的微笑面对人生。

我们的头上还有一对永远也不能见面的“双胞胎兄弟”——耳朵

看完了七个组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几张照片:

展示:付彪、巩汉林、葛优等人的照片及漫画像。和学生一起观察人物的五官特点。

(每看一位名人都让学生讲出他的五官特征、脸型特征以及发型特征,讲完后再让学生看明星的漫画像,通过漫画象证实学生学生分析的正确与否。)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由班里的同学观察他的五官特点。

布置作业:

利用自己带的小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特点,并试着画一张自己的漫画像。此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帮助一些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进行造型的辅导。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师生之间产生矛盾与隔阂的原因,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老师主动沟通的能力,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感受老师工作辛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来对待社会。

二、教学重点:正视师生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沟通。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并应用与老师有效沟通的方法,实现师生和谐。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反馈教学法

五、教学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欣赏蜡烛的图片并联系蜡烛的精神。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如何?由此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对比引入师生间的矛盾:通过同学解读古诗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欣赏歌曲《谢谢老师》来说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引入‘师生之间也有矛盾’。

(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入一个学生被老师误解的材料,提出问题。

(四)、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导致刘浩气冲冲的原因有哪些?(同学思考再回答)

把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个大组代表‘刘浩’,另一个大组代表‘老师’,来出谋划策。看看哪个大组的`同学讨论积极,回答得好。

2、假如你是刘浩,你应该怎么办?

3、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

(五)、问题延伸,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

先调查一下学生中有多少人被老师误解并受到了批评的,然后请这些同学来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说的内容包括:

1、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2、你当时有没有去解除这个误解?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

(六)、学有所思

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刘浩的这个材料并思考:师生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哪些?先请学生回答,然后由老师做总结。

(七)、活动设计

辩一辩:老师的表扬对我的作用很大,所以学生只需要表扬,不需要批评。

一二大组为正方,三四大组为反方,进行辩论,时间在十分钟之内。

(八)、课后调查:

请大家去调查你的老师,调查的项目包括调查表里的几项内容(调查表见后面的附表)

(九)、老师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情感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通过欣赏中外乐曲热爱和理解多元文化。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3、通过课件的展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中外进行曲,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特点。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体验音乐片断,通过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分析能力。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三、教学难点

1、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特点。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羞涩、敏感,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表演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经常会随音乐律动我们的身体,有时会点头,有时会踮脚,有时会拍手,下面呢,就请几位同学走上讲台一起随音乐动起来。(对表演的学生要求:跟随音乐节奏原地踏步,音乐不停踏步不停)(播放幻灯片一中的音乐)生:走上讲台实践

师:接下来请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哪段曲子让我们感觉到踏步整齐一些呢?生:第一首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第一首是进行曲,它具有步伐节奏特点,有着行进的感觉,步伐节奏特点是进行曲最基本的特点。那什么是步伐特点呢?步伐节奏通常指二拍子(放幻灯片讲解2拍子与3拍的强弱特点,通过律动对比2拍子与3拍子的不同)

(放音乐)随音乐律动体验2拍子,和3拍的区别,老师带领下进行

二、新课教学,拓展深入

1、《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讲析

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丰富多彩的进行曲,分析一下进行曲还具备那些的特征,首先我们来欣赏一首由郑律成先生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他是中国国籍的朝鲜作曲家,他创作过很多作品??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说一下,该乐曲是用什么来演奏的,是几拍子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又是怎样的,一般什么场合会用到该乐曲?

(播放视频)板书设计:演奏乐器、几拍子、速度、情绪、步伐力度、场合学生:铜管乐队

中速激越昂扬铿锵有力阅兵仪式

2、《婚礼进行曲》讲析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进行曲都有着激越昂扬的情绪呢,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进行曲,感受一下这首进行曲在什么场合会用到,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学生:婚礼进行曲

师:这首乐曲是用管风琴来演奏的,管风琴历史悠久,发源于4世纪,13世纪在欧洲盛行,多在教堂使用。(展示图片)

这首乐曲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这首乐曲选自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简单介绍罗恩格林剧情接下来我们在欣赏一下混声合唱版的《婚礼进行曲》。(律动身体,用拍手和跺脚的方式感受音乐)生:回答

板书设计:管风琴2/4稍快中板、欢乐幸福、步伐欢快、婚礼仪式

3、《葬礼进行曲》讲析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另外一首乐曲,分析一下这首进行曲又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播放《葬礼进行曲》

板书设计:钢琴

4/4慢速、悲哀、悲伤,哀婉抒情

步伐沉重、葬礼仪式生:回答

师:简单介绍肖邦,爱国主义者,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这首乐曲伟大的1837年,肖邦和他心爱的姑娘玛丽亚·沃德津斯基的恋爱终结了,这使肖邦很痛苦。也就是这一年,他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疾病的征兆。想起自己流亡在异国他乡,而祖国还在帝俄统治之下,他感到愤懑,这样,疾病更加重了。肖邦认为再也见不到亲人和祖国,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葬礼进行曲》。这首《葬礼进行曲》是降B小调,4/4拍,慢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没有前奏。开始,是描写送葬的行列,肃穆而缓慢地行进,远处不时传来低沉的丧钟声。主音“6”为其基础音,加上大量附点音符为其特色)教师简单讲解该部分。师:三首乐曲听过之后请同学们说一下,三首曲子的共同点?(教师引导)生:都是偶数拍子,具有步伐节奏师:都是进行曲,为什么情绪不同呢?

生:伴奏乐器,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的不同,所以音乐表现情绪也不同。(教师引导)

师:欣赏了这么多进行曲,下面就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那些场合会用到进行曲,请根据下面的音乐片段来判断一下(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回答

三、结束本课

最后在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结束本节课(同学们随音乐主题拍手律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渎课文。

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呢?

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先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二、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

三、整体感知。

今天小导游带我们去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太空中”。

太空生活有那些趣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吧。读完了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睡觉,走路,喝水,洗澡都很有趣)。

四、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有趣的太空生活,想不想把这些事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听啊?要介绍的话,就得把课文读好。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的一点都不错。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3、全班整体检查

五、识字记字,指导书写

发挥想象,合作学习,自主记忆。

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学生的想象)。

1、你已给会读哪些字了?指名读。

2、自由读字卡

3、整体指导,发现规律。

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件,住,须,能,飘)后两个左右大致相等。

4、先描红,再临写

临写时,请注意三点: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先看范字,看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字的结构特点及笔画的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把整个字一气写完,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再回头看看范字,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有所进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