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班主题活动方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主题活动方案 篇1
主题目标:
1、认识自己的五官、身体的主要部位和性别,了解自我,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乐意用语言、音乐、美术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主要内容:
《我的身体》《我的小手》《可爱的小脚丫》《身体变变变》《男孩女孩》《捏拢放开》《什么乐器在歌唱》《让我来听一听》《闻闻看》《比比看》《衣服和身体》《头发肩膀膝盖脚》
环境和材料:
1、创设一个“家”的墙饰。
2、在墙上张贴一幅男孩像和一幅女孩像。
3、在各个活动去提供相应的材料,观察幼儿的关注点,了解幼儿对自我认识的现有水平,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供材料的依据。
区域活动:
科学类:镜子、纸、笔;软、硬的材料,光滑、粗糙的材料;装有不同的材料的`响罐;装有不同气味物品的广口瓶。
语言类:有关人体知识的图片和书籍。
音乐类:各种打击乐器及幼儿熟悉的歌曲磁带。
角色区:继续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能够按照分配的角色进行游戏,产生游戏的角色语言;学习整理各个区域的材料。
家长工作:
1、家长十分自然地向孩子介绍性别的特征。
2、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地自我保护意识和爱清洁、讲卫生地习惯。
3、尽可能让幼儿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属性(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本文扩展阅读:自己释义自身、本身。出自《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初,弘景母梦青龙无尾,自己升天。" [唐]蒋贻恭《咏虾蟆》:"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明]李贽《杂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小班主题活动方案 篇2
一、律动蹦嚓嚓1、小花狗2、走线(音乐自己找)
二、亲子小魔方: 孩子马上进入幼儿园了,要过集体生活,作为家长应作好以下工作:
1、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形式,帮助宝宝熟悉幼儿园的老师和环境;
2、多带宝宝外出和同伴交往,增强宝宝对集体生活的渴望;
3、入园前家长应多和宝宝谈谈上幼儿园的乐趣,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欲望,让宝宝 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三、情感对对碰 《点名游戏》 出示玩具BO BO,请宝宝和BOBO顶顶牛后,妈妈抱起宝宝有节奏的摆动: 大家/好—/我叫/BO BO / 大家一起说:欢迎/你—/欢迎/你—/ 依次请宝宝介绍自己的`名字/
四、探险动动动 运苹果(海洋球若干,盆子若干) 目的:增强四肢的协调性和平衡里 玩法:幼儿自然将“苹果”送到篮子里,规划方案《小班亲子活动方案》。
五、聪明转转转名称:舀豆子目标: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性、专注力、手指的灵活性。
玩法:1、介绍教具 2、教师示范 3、幼儿操作六、奥尔夫音乐游戏名称:《世上只有妈妈好》目标:宝宝做在妈妈的腿上一起随音乐摆动,然后请宝宝站起来,走到妈妈的身后,给妈妈捶背。
七、剧场哈哈笑名称:彩虹伞—铺伞,抖伞目标:培养宝宝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加平衡感和视觉变化。
小班主题活动方案 篇3
一、主题的产生
《有趣的鱼》是小班下册分享阅读读本一故事,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是条鱼,它喜欢捉迷藏,汤姆看到马克,它想抓住马克,马克游走了,兰丝看到马克,它想抓住马克,马克游走了,肯肯看到马克,他想要马克,,马克没游走,它很喜欢小肯肯。”
在开展此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1、很多幼儿都对鱼特别感兴趣。2、活动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鱼的问题。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结合我园的地理优势,我设计了以“有趣的鱼”为主题的探索活动。
二、主题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主动去了解常见鱼的种类、名称。
2、能用交流、谈话、绘画、手工等形式进行表征。
3、在活动中初步感受鱼和人的关系,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主题的实施过程
活动一:收集资料——寻找各种各样的鱼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资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不仅可以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实现家园共育,也有益于收集更丰富多彩的主题资料。)
1、调查: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之初,我以《主题活动——有趣的鱼课前调查表》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开展此主题活动的意图及教育价值,并了解幼儿已掌握的有关鱼的感性经验,为正确开展主题活动把握了教育方向。
《主题活动——有趣的鱼课前调查表》
幼儿姓名: 日期:
介绍开展主题活动——有趣的.鱼的意图和教育价值:
调查内容
调查记录
亲爱的孩子们,你认识哪些鱼?他们叫什么名字?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的孩子已经了解了鱼的哪些知识?您觉得孩子还应该了解鱼的哪些知识?
您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养鱼的机会吗?请随时引导孩子观察和记录鱼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2、收集资料: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鱼的图片和资料带到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布置“鱼类展厅”,为幼儿搭建互相交流的平台,幼儿在收集和交流中认识了更多种类的鱼。
活动二:外出赏鱼——走进有趣的鱼
(走进大自然、让幼儿亲身感知,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是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我园的地理优势,设计了外出赏鱼这一活动。)
1、外出前:师生讨论制定了“赏鱼计划及规则”对幼儿进行了相关的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
2、赏鱼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鱼的颜色?形状?像什么?当人靠近鱼池边时,鱼会怎样?(结合故事内容展开环保教育)喂食时,鱼会怎样?鱼在水里干什么?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发现教育契机并适当总结幼儿的发现。
3、赏鱼后:教师引导幼儿以“记录表”的形式记录赏鱼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主题活动“有趣的鱼”幼儿观察记录表》
幼儿姓名: 观察日期
我的发现(我看到的)
我的心情
(幼儿以画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心情)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自己的发现,并将幼儿的《主题活动“有趣的鱼”幼儿观察记录表》张贴在“鱼类展厅”供幼儿自由交流。
活动三:区域活动
——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提供多种形式、多种材料的活动方式,让幼儿在自主参与、自由活动、交流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
1、开放与主题相关的多种区域活动。 幼儿可以按意愿自主选择不同区域开展主题延伸活动。例如:绘画区——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各种绘画所需的材料,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所见过的各种各样的鱼和自己感兴趣的与主题有关的内容。手工区——教师为幼儿准备泥工、纸工所需要的彩泥、多种废旧材料、彩纸、剪刀、画笔等等,指导幼儿用剪、撕、粘贴等方式表现与主题相关内容。自然角——教师和幼儿一起养一条鱼,教师引导幼儿随时观察鱼的变化,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并做好观察记录。语言区——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与鱼有关的故事内容,和幼儿一起欣赏讨论,从中渗透教育,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邀请绘画区、手工区的幼儿到此区来讲述自己的作品,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编讲述的能力。
2、为幼儿提供自由交流学习的平台。将主题活动内容渗透到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幼儿在师幼、幼幼的互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细致的观察是把活动推向深入的关键,适时的提问和点 拨有利于幼儿整合日常生活经验,使之得以提升……
四、主题活动后的反思
兴趣是个体积极性为的内驱力,是教师可以开发利用的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只有在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上开展的教育活动,幼儿才会有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才能获得发展。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是幼儿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幼儿应成为家园共育的双边任务。在此活动中,我们积极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了丰富多彩的鱼的图片和资料,请家长协助幼儿填写《主题活动——有趣的鱼课前调查表》,布置了“鱼类展厅”,为幼儿创设了积极的探索环境和氛围,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交流中主动学习并获得发展。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幼儿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了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同时也让幼儿和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了分享阅读的活动意义和快乐 。
小班主题活动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知道总是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开朗的人会更多的朋友。初步感悟:如何让自己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活动准备
开心小树背景图一张,(参照‘不开心小树’纸工教具示意图,画开心小树若干)。‘不开心小树’纸工教具一个(附图)。 两名幼儿排好‘豆浆不小心洒了’的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
——教师出示‘不开心小树’教具,让幼儿对听故事产生兴趣。
——教师把不开心小树纸工教具固定到背景图上,讲述故事第一部分(从‘山坡上有一棵不开心小树’至‘不开心小树着急起来’)。
——风儿轻轻吹过,开心小树是怎么样的?怎么说》不开心小树又是怎么样的?它怎么说?
下雨了,开心小树是怎么样的?怎么说的?不开心小树呢?
小朋友到树林里来玩,开心小树又是怎么说的?不开心小树呢?
——我们一起来学学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教师表现风儿吹,下雨,小朋友玩的情景。幼儿分成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两组,进行对话。
不开心小树开心了。
——幼儿听故事第二部分(‘冬天,小雪花从天上飘下来’至最后)。
——小雪花为什么飘过去打扮不开心小树?不开心小树不再皱着眉头,板着脸的时候,小朋友到它这里来玩,它感觉怎样?不开心小树变得开心以后,大家怎么对待它?引导幼儿认识 开心的`人,大家都喜欢。尝试表演。
——全班幼儿合作表演。根据幼儿意愿,有些角色可由多名幼儿扮演。教师帮助幼儿明确什么时候出场,并指导幼儿熟悉动作,表情,对话。
开心与不开心。
——把活动室划分为开心树林和不开心树林两个区域。
——情境表演:一名幼儿拿着一杯豆浆,另一名幼儿走过来,不小心碰了他一下,把他的豆浆弄洒了。
——认为这是件令人不开心的事的幼儿坐在不开心树林里;认为这件事是可以原谅的,不会让自己不开心的幼儿坐在开心树林里。
——教师各选择几名幼儿说说为什么。(开心树林里的幼儿可以多请几个)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