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双减五项管理的心得体会

请欣赏学生双减五项管理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双减五项管理的心得体会 篇1

双减政策一下来,各种各样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有欢喜的,有发愁的,对我们教育者而言,我倒是希望,双减,让我们的教育也有幸福感。

说到教育的幸福感,其实我很久都没有拥有过了,在我看来,教育的幸福感就是真正爱自己所任教的专业,爱自己的课堂,爱自己的学生!双减,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感。首先,我们也改变了作业的布置形式,作业的主体对象没有变,依旧是学生,高光时刻到了,作业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从跳绳,做手工到亲子阅读,无不昭示着幸福感的来临。由于之前一直任教的都是低段,接触的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真的很为这个作业形式的改变感到开心。小学生嘛,就应该有小学生的朝气与活泼,每天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这才是正常的状态。其次,我们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成为了重中之重。如何抓紧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了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就拿我来说把,我开始更加争分夺秒的利用课堂的时间,争取不浪费一分一秒,把每一天所要做的事情尽可能提前规划好,每完成一个就做一个记号,哪里存在问题,我也能够及时的记下来,防止下次问题的出现。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记在纸上,回去分析研究,和同组的老师研究解决的方法,感觉工作充实了许多。其次是,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比如,背诵儿歌,唤起孩子们对母语的热爱,感受母语带来的快乐。下课的时候,让孩子们尽情的玩耍,感受课间十分钟带来的乐趣。还有和学生们一起跑步,跳绳,研究植物,感受天气变化等等。其实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重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也能够真正的把学习的自律性转移到自身上来,其实就是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对我们教师也是同样的,我们也要在双减政策下学会工作,学会生活。

双减政策的实施,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激励,鼓励我们从一定的方面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教师也能够幸福的工作。愿我们也能够像先辈李大钊同志那样:铁肩担教育,妙手教学生!

学生双减五项管理的心得体会 篇2

“双减”是什么?“双减”是减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减去过时、繁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

我个人觉得,“双减”是对老师而言是好的。教师为了减负,短时间内就得增加工作压力,钻研教学,备好课,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们教得开心。

“双减”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这些学生。想象一下,以后的课堂,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所有的同学共同奔向同一个目标,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落伍。课堂上,我们聚精会神的听讲;课后,我们以前的“海洋作业”会变成以后的“点滴作业”。以前,作业占用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整日沉浸在作业的海洋里,抄抄抄,写写写,做不完的作业,没时间看电视,没时间看课外书,没时间玩游戏,没时间锻炼身体,没时间出去逛,我们就像一个整天只会抄抄写写的学习机器。

而实施了“双减”措施,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成群结队地区图书馆,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加入喜欢地俱乐部,可以自由自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了。这样,周一至周五的校园内,每逢周末的公园里、游乐场里、广场上到处都会是同学们玩耍的'身影与欢笑的声音。这样,不仅仅使我们得到了精神上地放松,而且还陶冶了每个人地情操,锻炼了我们自主学习地能力。

其实,我认为减负不仅仅是减轻课本上被束缚的知识,二十为了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额时间和经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范围,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多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双减”这项措施真好,如果能真正的、长期的实施下去就更好了。

学生双减五项管理的心得体会 篇3

新学期还没有开始,双减已经走进每一个乡村城镇,每一所学校,落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茶余饭后绕不过的话题。

朋友圈有各种段子,千姿百态。我很佩服段子手的立意和角度,反映出不同人群的内心世界。不过,触动我的还是现实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声音。上海建平中学两拨家长的剑拔弩张、周边兄弟学校老师被告后的无奈与悲凉。

从教二十多年的我,从双减政策出台,就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生态究竟想要哪种?最终要走到哪里?又该如何走?是在寻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杜绝内卷?还是真正实现社会各种人才的分流,防止躺平?

清楚自身能力不及,思想高度不够,感觉有些问题自己还没有看透,虽然在不折不扣的执行,但,看到的一些现象,总还是止不住触碰我的思考。

周六晚八点左右,跟妻子逛超市,发现几个穿校服的孩子,很惊讶,妻子说最近,不是周末她也经常能见到晚上逛超市的学生。我感慨孩子开始有自由的时间,每天都能充分融入、感受生活,而不是生活只有单一的学校,我们应该为双减点赞。她接了句,说不定,以后晚上跳广场舞的可能都不是大妈的专场了。突然我就不知道怎么接了。

出了超市,我们沿着卫河路往北走,想去龙湖边看夜景。刚走到湖边,听到石子碰撞电线杆的'声音,寻声看去,又是两个学生模样的孩子,手拿弹弓,不断的做着瞄准射击的动作,说笑中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情,像极了儿时跟小伙伴的童年时光。调侃说,陶渊明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妻子说,学生都不写作业,晚上出来练手,如果哪天,把弹弓申请奥运项目,不定他们顺便还能拿几个冠军回来。我哑然。

她说班里周三有个孩子,向教育局打电话,告班主任违反了教育法第73条……妻子和同事都很震惊,说老师们现在很小心,说话非常谨慎、作业尽量没有。说实话,我至今不了解73条是怎样的条例,可是,这个数字和故事似乎让我看到了超市、湖边孩子背影的背景。

1976年出生的我,童年的记忆中,除了不看课外书,全部都是自由自在的撒野疯跑。抓虫、玩水、抓蚂蚱,闷红薯、地里刨茅根,树上够槐花,偶尔割草放放羊算是干了大事儿。捉迷藏,除了没有像草房子里桑桑藏在棺材的经历,草垛、墙角、地窨子可谓是能藏尽藏。如今想起来很惬意的童年经历,碰上当下一样晚上自由的他们,原本很欣慰和舒服的儿时感觉,如今怎么突然不再是那个味道?

我想到了老家一个近门姑姑的三个孩子,两个哥哥是银行高管、老小比我还小一岁,现在是宁夏大学的教授。小时候,我的记忆中,他们家住老城,是我们家城里唯一的亲戚。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姑姑家,我看到他们家堆着很多的书,其中有一本彩色的《西游记》绘本,讲的是偷吃人生果那一段,那个场景我记忆特深刻,因为临走我都恋恋不舍。这是我第一次有了对书的渴望,可是,我直到高中才有了自己买的第一本课外书。

对比和我同龄,一起长大的十几个伙伴,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上了大学。

我想到了姑姑、母亲和小伙伴的母亲。从现在的工作我想到了儿时我们各自的家庭。姑姑和母亲都很重视我们的教育,只是家庭条件不同,姑姑有更丰厚的条件给她的孩子买书读,而且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

记得有人这样表述:“一对热爱读书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会潜移默化地把阅读习惯根植到孩子的骨血里”。我很认同,尤其是最近认识了一个高校的老师,酷爱国学,在他的影响和陪伴下,11岁的儿子用古汉语写了一本书。

双减之下,究竟减去的是什么?减出来空出来的时间,又该做什么?我想,这对所有父母、老师、孩子、甚至社会,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验!

学生双减五项管理的心得体会 篇4

新学期还没有开始,双减已经走进每一个乡村城镇,每一所学校,落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茶余饭后绕不过的话题。

朋友圈有各种段子,千姿百态。我很佩服段子手的立意和角度,反映出不同人群的内心世界。不过,触动我的还是现实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声音。上海建平中学两拨家长的剑拔弩张、周边兄弟学校老师被告后的无奈与悲凉。

从教二十多年的我,从双减政策出台,就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生态究竟想要哪种?最终要走到哪里?又该如何走?是在寻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杜绝内卷?还是真正实现社会各种人才的分流,防止躺平?

清楚自身能力不及,思想高度不够,感觉有些问题自己还没有看透,虽然在不折不扣的执行,但,看到的一些现象,总还是止不住触碰我的思考。

周六晚八点左右,跟妻子逛超市,发现几个穿校服的孩子,很惊讶,妻子说最近,不是周末她也经常能见到晚上逛超市的学生。我感慨孩子开始有自由的时间,每天都能充分融入、感受生活,而不是生活只有单一的学校,我们应该为双减点赞。她接了句,说不定,以后晚上跳广场舞的可能都不是大妈的专场了。突然我就不知道怎么接了。

出了超市,我们沿着卫河路往北走,想去龙湖边看夜景。刚走到湖边,听到石子碰撞电线杆的声音,寻声看去,又是两个学生模样的孩子,手拿弹弓,不断的做着瞄准射击的动作,说笑中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情,像极了儿时跟小伙伴的'童年时光。调侃说,陶渊明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妻子说,学生都不写作业,晚上出来练手,如果哪天,把弹弓申请奥运项目,不定他们顺便还能拿几个冠军回来。我哑然。

她说班里周三有个孩子,向教育局打电话,告班主任违反了教育法第73条……妻子和同事都很震惊,说老师们现在很小心,说话非常谨慎、作业尽量没有。说实话,我至今不了解73条是怎样的条例,可是,这个数字和故事似乎让我看到了超市、湖边孩子背影的背景。

1976年出生的我,童年的记忆中,除了不看课外书,全部都是

自由自在的撒野疯跑。抓虫、玩水、抓蚂蚱,闷红薯、地里刨茅根,树上够槐花,偶尔割草放放羊算是干了大事儿。捉迷藏,除了没有像草房子里桑桑藏在棺材的经历,草垛、墙角、地窨子可谓是能藏尽藏。如今想起来很惬意的童年经历,碰上当下一样晚上自由的他们,原本很欣慰和舒服的儿时感觉,如今怎么突然不再是那个味道?

我想到了老家一个近门姑姑的三个孩子,两个哥哥是银行高管、老小比我还小一岁,现在是宁夏大学的教授。小时候,我的记忆中,他们家住老城,是我们家城里唯一的亲戚。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姑姑家,我看到他们家堆着很多的书,其中有一本彩色的《西游记》绘本,讲的是偷吃人生果那一段,那个场景我记忆特深刻,因为临走我都恋恋不舍。这是我第一次有了对书的渴望,可是,我直到高中才有了自己买的第一本课外书。

对比和我同龄,一起长大的十几个伙伴,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上了大学。

我想到了姑姑、母亲和小伙伴的母亲。从现在的工作我想到了儿时我们各自的家庭。姑姑和母亲都很重视我们的教育,只是家庭条件不同,姑姑有更丰厚的条件给她的孩子买书读,而且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

记得有人这样表述:“一对热爱读书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会潜移默化地把阅读习惯根植到孩子的骨血里”。我很认同,尤其是最近认识了一个高校的老师,酷爱国学,在他的影响和陪伴下,11岁的儿子用古汉语写了一本书。

双减之下,究竟减去的是什么?减出来空出来的时间,又该做什么?我想,这对所有父母、老师、孩子、甚至社会,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