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我有幸参加了在“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等,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近距离接触这些名师,记录他们灵动的课堂,品味他们睿智的语言、感受他们高超的技艺,领悟他们深邃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和专家的风采,他们对数学教学研究的激情与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现将我的感想汇报如下:
一、课堂是学堂,学生是主人。
此次听课感觉变化最大的是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教师退出讲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每位老师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他们注重营造和谐、宽松、愉快的自主探究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们能放下教师的尊严,在课堂上能充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隐身于学生之中,只有当学生遇到困惑、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教师才站出来。
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启发、引导孩子主动去探究、想法引导孩子怎么去探究,交给学生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钥匙和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培养的是能力,获得的是基本的活动经验。感觉到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因为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孩子的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俨然就是老师,讲解的是那么深,那么流畅、语言是那么的完整和简练。课堂真的是他们交流学习的平台。这样的课堂,孩子喜欢,老师轻松。当然,这种轻松的背后是教师高超的教育技能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教材的解读能力。
二、同样的课,不一样的风采。
这次观摩课有幸听到由2位名特优教师刘松和张齐华“同课异构”的《百分数的认识》。听后感叹原来百分数还可以这么上啊!他们都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去上,而是借助问题链串出本节课的所有知识,学生已会的一带而过,学生不会的重点教学。刘松是借助课题《百分数》发散提问引出有关百分数的内容,而张齐华更直截了当。上课伊始就问:今天我们要学什么?你在哪见过百分数?你知道它表示的意义吗?然后就让学生3人一组讨论,汇报交流在哪找到的?啥意思?…他以一个关键问题为主线。问题是:现在分数来了,百分数也有了,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学生不断汇报的基础上抓住提炼的5个问题(意义不同,书写不同,百分数不能化简,分数有单位,百分数没有单位)让学生再次讨论。
整个课堂就是抓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和联系“这个主要问题展开,他说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他的问题是精心设计的,他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与百分数有关的知识都能借助学生的口说出来,在汇报、争议的过程中掌握了重点、理解了难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我喜欢张齐华设计的课堂,他比刘松更放手,设计的更巧妙,课堂效果出奇的好。用他的话说“数学教学,其实可以很简单”。是啊,简单的背后必是不简单的付出,他课堂的开放源于他对教材的深层解读和对学生的正确解读。而正确解读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是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和提炼的。我佩服他勇于尝试的勇气和大胆改革的精神。
三、创造性改编和使用教材。
刘德武老师为我们讲授的是《位置与顺序》,不是课本上的原版内容,而是根据教材的结构和习题的设计,包括总复习的设计,而重新组合而成的教材。内容更科学,更体现新内容的层次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他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知识的水平习惯,调换内容的顺序。如:学生在认识位置(上下、左右、前后)关系时,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是上下关系,所以刘老师在备课时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整了内容安排:
1、把习题改为例题;先教上下关系,又深挖教材,增加例题的问题,由两个浅显的问题又增加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楼层由三层调整为四层。
3、主人公由小朋友变为小动物。
除改编教材外,他很注重对一年级小朋友审题习惯的培养,并用儿童的语言教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他分两步进行:一是审题——看看题目是怎么写的;二是分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达到培养学生三个能力。一是审题能力;二是推理能力;三是语言表达能力。用他的话说:越是重要的,越是关键的,越不能告诉学生。教会孩子审题非常的`重要,这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四、用智慧语言点亮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应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可以说张齐华老师就是数学语言里的艺术家。他用张氏的调侃,生动的表情,和蔼可亲的教态,丰富的动作演绎着数学。他的课堂,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和自愧不如。他气定神闲、总在不经意间触动学生思考、质疑和探究。课堂上,他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他说:“数学教学,其实可以很简单”。我认为他说简单的背后定有他智慧语言的支撑。黄爱华老师也说:老师们在关注课堂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请关注语言调控。好的教学语言就像一盏明灯,指引孩子去攀登。此次无锡学习再次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也指引自己多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
五、学习经典,思考成长。
华应龙老师提醒我们:我们的课堂需要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静等每一朵花开。罗鸣亮老师的课让我领略了什么是“简约而灵动的课堂”。张冬梅老师的课让我见识了活动课如何操作。她讲的是《米的认识》,课堂上,她让学生5次集体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动口表述、动脑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加深对1米的认识和建构1米的概念。5次活动都能做到活儿有序,活而不乱。我惊叹她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徐斌老师的课让我感到做他的学生很快乐!贲友林老师的课堂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两天半的学习,我看到的是真实的、灵动的课堂。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空间和足够的思考时间,并用智慧的语言启迪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静待学生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数学活动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教育需要思考!思考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作为老师,我们怎样读懂教材,应该站在怎样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读懂学生,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更合适的教育?……大师们的话题让我深深思考,而且还在不断的深入。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2
此次小学语文的《现代与经典》观摩活动,我聆听了观摩了邵敏娟、邓锦芸老师的精彩课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每位教师对教材专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如贲友林所说:“老师的等待会赢得学生的更多的精彩,放手让学生去学,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课堂。课堂不是给老师看的,课堂的风景在学生那儿!”放手,降低教师的姿态,这样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学生才会展现真实的自我。
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些许体会。汇成一句话就是:蹲下来,把握教学的起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一、注重于学生的沟通,拉近教师与孩子的距离
课前教师和孩子们交流,可以让孩子们身心愉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虽然是短短的几句家常话,但对孩子来说可以足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感。其次蹲下来,把握教学的起点。邵老师所授的一节课内容不多,邵老师就做足准备让孩子课前去收集资料。自学新课通过汇报交流真正把握住教学的起点,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学习方式的自主化,生活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就体会感受到语文经典的魅力,邵老师因势利导做足功课,学生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感知、探究、发现问题。
在这些观摩课中我看到的是老师就如他们的好伙伴,老师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是我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也了解到了今后的课堂教学方向,教师如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当老师讲得少了,孩子才会讲得多,只有当老师把教学权利下放孩子才能展现他们自己独特的思想。
愿今后多点素质教育少点应试教育。只有当考试难度下来了,素质教育才会保证。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我有幸参加了在“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等,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近距离接触这些名师,记录他们灵动的课堂,品味他们睿智的语言、感受他们高超的技艺,领悟他们深邃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和专家的风采,他们对数学教学研究的激情与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现将我的感想汇报如下:
一、课堂是学堂,学生是主人。
此次听课感觉变化最大的是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教师退出讲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每位老师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他们注重营造和谐、宽松、愉快的自主探究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们能放下教师的尊严,在课堂上能充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隐身于学生之中,只有当学生遇到困惑、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教师才站出来。
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启发、引导孩子主动去探究、想法引导孩子怎么去探究,交给学生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钥匙和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培养的是能力,获得的是基本的活动经验。感觉到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因为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孩子的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俨然就是老师,讲解的是那么深,那么流畅、语言是那么的完整和简练。课堂真的是他们交流学习的平台。这样的课堂,孩子喜欢,老师轻松。当然,这种轻松的背后是教师高超的教育技能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教材的解读能力。
二、同样的课,不一样的风采。
这次观摩课有幸听到由2位名特优教师刘松和张齐华“同课异构”的《百分数的认识》。听后感叹原来百分数还可以这么上啊!他们都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去上,而是借助问题链串出本节课的所有知识,学生已会的一带而过,学生不会的重点教学。刘松是借助课题《百分数》发散提问引出有关百分数的内容,而张齐华更直截了当。上课伊始就问:今天我们要学什么?你在哪见过百分数?你知道它表示的意义吗?然后就让学生3人一组讨论,汇报交流在哪找到的?啥意思?…他以一个关键问题为主线。问题是:现在分数来了,百分数也有了,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学生不断汇报的基础上抓住提炼的5个问题(意义不同,书写不同,百分数不能化简,分数有单位,百分数没有单位)让学生再次讨论。
整个课堂就是抓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和联系“这个主要问题展开,他说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他的问题是精心设计的,他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与百分数有关的知识都能借助学生的口说出来,在汇报、争议的过程中掌握了重点、理解了难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我喜欢张齐华设计的课堂,他比刘松更放手,设计的更巧妙,课堂效果出奇的好。用他的话说“数学教学,其实可以很简单”。是啊,简单的背后必是不简单的付出,他课堂的开放源于他对教材的深层解读和对学生的正确解读。而正确解读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是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和提炼的。我佩服他勇于尝试的勇气和大胆改革的精神。
三、创造性改编和使用教材。
刘德武老师为我们讲授的是《位置与顺序》,不是课本上的原版内容,而是根据教材的结构和习题的设计,包括总复习的设计,而重新组合而成的教材。内容更科学,更体现新内容的层次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他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知识的水平习惯,调换内容的顺序。如:学生在认识位置(上下、左右、前后)关系时,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是上下关系,所以刘老师在备课时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整了内容安排:
1、把习题改为例题;先教上下关系,又深挖教材,增加例题的问题,由两个浅显的问题又增加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楼层由三层调整为四层。
3、主人公由小朋友变为小动物。
除改编教材外,他很注重对一年级小朋友审题习惯的培养,并用儿童的语言教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他分两步进行:一是审题——看看题目是怎么写的;二是分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目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达到培养学生三个能力。一是审题能力;二是推理能力;三是语言表达能力。用他的话说:越是重要的,越是关键的,越不能告诉学生。教会孩子审题非常的重要,这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四、用智慧语言点亮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应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可以说张齐华老师就是数学语言里的艺术家。他用张氏的调侃,生动的表情,和蔼可亲的教态,丰富的动作演绎着数学。他的`课堂,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和自愧不如。他气定神闲、总在不经意间触动学生思考、质疑和探究。课堂上,他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他说:“数学教学,其实可以很简单”。我认为他说简单的背后定有他智慧语言的支撑。黄爱华老师也说:老师们在关注课堂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请关注语言调控。好的教学语言就像一盏明灯,指引孩子去攀登。此次无锡学习再次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也指引自己多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
五、学习经典,思考成长。
华应龙老师提醒我们:我们的课堂需要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静等每一朵花开。罗鸣亮老师的课让我领略了什么是“简约而灵动的课堂”。张冬梅老师的课让我见识了活动课如何操作。她讲的是《米的认识》,课堂上,她让学生5次集体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动口表述、动脑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加深对1米的认识和建构1米的概念。5次活动都能做到活儿有序,活而不乱。我惊叹她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徐斌老师的课让我感到做他的学生很快乐!贲友林老师的课堂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两天半的学习,我看到的是真实的、灵动的课堂。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空间和足够的思考时间,并用智慧的语言启迪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静待学生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数学活动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教育需要思考!思考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作为老师,我们怎样读懂教材,应该站在怎样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读懂学生,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更合适的教育?……大师们的话题让我深深思考,而且还在不断的深入。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篇4
11月11日—13日,我们八个人有幸参加了在温州举办的第2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收获颇多,不虚此行!本次共听课12节,虽然名家风格迥异,但他们对文本解读之到位精巧,自身底蕴之深厚宏大,行课之平实扎实确是有相同之处的。接下来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转变了观念——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初二课本上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本有难度,但她就是选这样的一篇文章,一改她以往的课堂风格,完全把学生推到前台,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自觉,引领他们思考、合作、沉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提,目标让学生定,答案由学生自己读懂、学会。课上没有老师对于自身功底的正面展示但又处处透露着老师的匠心独运,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她的课堂上师生都很放松,举例:憎恶,读错了,被老师范问2遍“你确定?”时蒙了,直觉告诉他自己读错了,但有不知该怎么读,就向全班同学求助,你们觉得该怎么读呢?全班同学和他意见一致,他就很及时问老师,你认为该怎么读?老师教后,他就说全班齐读两遍,为了不出错,再强化一遍,最后强化一遍,全都记住,以后不要再出错了,窦桂梅老师则哈哈大笑,然后来一句“可爱的孩子们哎。”
这么能讲的老师都不讲了,看来,我们的观念也得彻底改变,少讲精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了技能
1、提升语文课堂的魅力值——情感流动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高举诗意语文的大旗,在小语界收获了众多粉丝,多次研读他的课例,都惊叹于他的睿智儒雅,这次再听,震撼犹在,感悟更多。他执教的是林海音的一篇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讲的是林海音12岁的时候,爸爸重病在医院,不能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等她典礼结束,爸爸却永远的去了这样的事,文章采用现实和回忆穿插着写,爸爸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爸爸的思念溢于言表。王老师一开口,仿佛声音有磁性有魔力,全场一千多人,台上台下,同频共振,全都沉浸在哀而不伤、含而不露的情绪中,我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眼睛湿润了。
在聚焦插叙,体会作用环节,王老师是这样以读代讲的整节课,学生读读,说说,写写。下课的时候,王老师说,同学们下课,没人动,全场没有响起掌声,王老师再次提醒同学们下课了,这时才响起热烈的持久的掌声。
这堂课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朴实清晰的教法,精妙的设计,更在于是他在执教这节课,是他这个人作为资源成为了课程的一部分,他磁性的声音,诗意的语言,沉稳含蓄的感情,带动全场的人沉浸在哀而不伤,含而不漏的情感状态,令人叹服叫绝。学生走心了动情了,怎么可能触摸不到作者灵魂深处的脉搏,怎么可能读不好,学不会。
在课后的交流中,我们八个人都深深感受到,语文教师更应该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情感,不为别的,就为能随时随地畅言自己心中的感受,课堂上能随机点评学生而不至于词穷,能引导孩子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我们达不到专家的水平,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点也是很好的,情感流动的语文课堂,学生是投入的、幸福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习作教学深受启发——教学扎实,指导具体
(1)管建刚执教的习作指导课《推敲》两节课连上,训练学生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通过三个人名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转述变直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重点训练重复与多余。在课后评课中,管老师讲到:平时学生作文第一关是字数,这是解决作文温饱问题,老师们头疼的就是学生的文章篇幅拉不长,学生为了凑字数,作文重复啰嗦,老师们为此又一次头疼。所以,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培养指向怎么写的阅读思维。大部分学生重视写了什么,不关注怎么写,单纯关注内容的阅读对习作帮助不大,只有关注怎么写,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怎么写,才会有进步。举例:阅读几年,学生习作水平不怎么见长。观众怎能变成演员,孙俪看电视局怎么看,导演怎么看,我们怎么看,读者怎么变作者,听到这,我想起了我们王校长的先生,想起了李占峰老师,他们都曾说过,他们读书主要关注文章的构思与选材、内容与主题、立意与表达,他们经常发表作品,他们不仅是读者,更是作者,他们的阅读是指向习作的阅读。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获得写什么的阅读思维,还要获得怎么写的阅读思维,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的训练与指导。
(2)蒋军晶老师教会我们写美食。
他的习作指导课是接地气的,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我们完全可以复制粘贴,拿来在课堂上试试。李占峰老师的习作指导汇报课——《舌头上的美食》,还原蒋老师的课堂,也有李老师匠心独运的创作,到时候我们共同观摩学习。
三、丰盈了精神——激发我们成长的内在动力
三天的学习,每天我们都在一起交流探讨,为什么名师往台上一站,浑身上下尽是儒雅,眼里透出的全是智慧,全是浸润书山后流淌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流。交流课堂呈现是我们能看到的,看不到的:这么好的教学设计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支撑他们的理念和精神支柱是什么,他们是怎么修炼得如此优秀。之后又感慨:照搬人家的教学设计,忽略自身差异,忽略名师背后的读书历程,一定失身,失语文教学之本身。
我们每天听课早早地去,预习当天的教学文本,晚上回来意犹未尽,再无拘无束地畅言心中感受,在返回的途中,又一次拿出听课记录,反复品味。我们从课堂现象倒着推,思考他们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交流他们轻松自如驾驭课堂的密码,探讨他们演绎精彩的背后巨大的付出,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归根结底在于自身读书少,底气不足,语言贫乏,视野狭窄。所以,一定要坚持阅读,陈静、张真真、袁豫仪、梁丽娜老师当时就表示一定得坚持读书,并向李占峰老师索要书单,许辉老师也分享了他的读书写作经历,以及获得的雅称——一支笔,赵金枝老师更是从网上购买了《亲爱的安德烈》《三体》等书,李占峰老师拿出了自己带的在火车上读的老板本的《史记》,为了避免这份热情被琐碎的工作生活冲淡,我们还商议,定期在我们的群里交流读书感悟。
王崧舟说,现在的语文教师最缺底蕴与学养,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担是,不读书,少读书,一定没有底蕴。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技能,甚至不是课程,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更能向学生传递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事实上,阅读是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