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请欣赏《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1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2

如果你在夏天凝望过夜空,就会感到这个季节的夜幕仿佛格外的高。纵使地面万家灯火,远方仍是一片深沉,这种没有一只星星的黑暗令人慌神。

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同一片夜幕下感到茫然。人们无比渴望知晓那个遥不可及的存在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于是人们学会了思考。漫漫长夜,恐惧与萧索中,冥想无疑是打发时光的最好方式。千百年中,人们一刻不停地思量自己和头顶天空、脚下土地的关系,我们不断寻觅,逐渐摸索到哲学的纪元。

千百年后,站在夜空下,我们不禁深思,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开天辟地的力量,以宇宙之名,降于人世,在哲学中孕育,蓬勃生长成震撼人心的思想。

中国哲学带着满满的烟火气。它是从田地耕耙中生出来的,混着乡音,沾满泥土,费尽气力爬将出来,来到中国人面前,带来至真实至淳朴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于是它先教人怎样存活,再教人怎样生活,最后教人在出世与入世间权衡,教人做“内圣外王”之人。

中国的哲学家都是直觉至上的哲人。无论是有意建立思维逻辑的孟子、荀子,还是单纯凭借超高灵感彻悟人生的老子、庄子,他们的文字中都充满了生活实例、延展结论。但这结论却大多数是依凭着可以称之为天赋的直觉总结而出的,于是便缺少了推论的过程。

中国的哲学家们偏爱把他们的哲学观念寄托在一些宏大又虚无的东西上,这与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譬如,道家哲学讲究一个“道”。“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说不清这“道”究竟是什么,但天地万物又都依凭它而存在。这是一个过于宏观的概念,我们无法触碰它,但却知道“道”引领着人生价值和哲学意义的正确方向。这缘起于中国哲学的发源。中国人或许是最先有感于苍穹深奥天地旷远的群体,我们在崇拜中逐渐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将天地万物的规律应用到人的生活中,对人的思想作出规范,这便成了哲学。

与西方哲学强烈的理性与逻辑不同,中国哲学没有那么多艰涩难懂的定义,因此它尤显得更加“亲民”。如果说西方哲学史起源于自然科学的思维科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起源于人文科学的思维科学。相比于西方各类学者身份的固化,哲学传播范围的有限,中国哲学的面对大众给它带来了更多生存的可能。也许这种相对模糊的发源使中国哲学不能以思辨性见长,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功能性,它的确是真正踏踏实实,匍匐在地,不断供给中国人经验智慧的学术。

在一切都处于未知的朦胧状态时,就有这样一群有超感灵感天赋的哲人,自信而勇敢地呼喊出自己的思想,并存留千百年直至今日,仍在源源不断地给予人们启迪。这便是中国哲学最优秀的过人之处,它竟是我们的祖先运用自己的直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全过程纪实,是真正来自自然的神奇伟力。再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对天地自然理解得如此深厚了,即便基于“自然为尊”的认知上说出这番话,我仍确信这才是能够满足一个民族超道德价值,打通人与精神事物交流的哲学最深层的底色。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3

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学就会往那个方向多靠一些。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4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刻的那种,深刻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思考,只能留给专门思考这些的人去思考了。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包含知识众多的哲学读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从古代的各种学说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无一不说,内容虽然多,看起来却一点都不觉讲得笼统。

众多说法中总是会有许些相驳的,可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只要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懂得哪些是应该做到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就好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可以努力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进发。

这本书我原本就陆陆续续,反反复复看了很长时间,搁置了好多一段时间,昨日突然拿起来,把后面的一部分草草的看完。虽然每一章讲的是一种学说的哲学看法与理解,可章章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只能承认我没怎么用心去看,之前看过的那些,也没记得多少。

再者我对于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话文看。好在这本书里白话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诗词一样,小时候学习的时候觉得特别费力,现在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这个意思,想记住也不是那么难了。其实终归是那会没成长,不理解不懂的原因。于这本书里的`一些道理,也是这样,该懂的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也有一些东西自己是知道的,却还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

故,这样的一本书是适合看很多遍的。要慢慢的反复的去读,去思考,才能明白更深处的东西。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是书里的最后一句话,我理解为,人生在世,必须要去寻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们会在逐渐的知晓中成长,获得一些感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强大。要经过了这些沉淀的过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静平和起来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