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请欣赏《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后来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攻占安庆,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再来谈谈个人对曾国藩这个人的感受,他笨拙中有精明,木讷中有机警,世故中有圆滑,两个字总结的话,就是:厉害!曾国藩实在不算天赋异禀的人,考秀才考了6次;军事方面就靠稳扎稳打;处理政务敢于“下狠手”,很果决。他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天道酬勤」大概是一种很好的总金额归纳吧。

再有一点深切的.感受是:世事弄人,生在什么样的时代里直接影响到整个的命运,人想与势斗,困难会呈指数级别的增长。这么说可能会联系到这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但确实这话属于话糙理不糙的范畴,外卖精准捕捉到了大家懒于做饭的需求,抖音满足了大家及时行乐的快感,拼多多抓住了人们贪便宜的心理。如果曾国藩不是生在清朝,没有遇到不靠谱的领导,是不是会是另外一番天地,然而又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了「生不逢时」。

但还有一句想说的话是:无论环境多差,请不要放弃自己,也许转角就遇到了爱呢~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昨天才拿到《曾国藩传》就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及其家族如何通过科举之路一步步踏上从政道路并实现阶级跨越的。

从本章节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原生家庭虽然小有富庶但并非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见他并非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脱颖而出,进了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知识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阶层。总结来看,我认为曾国藩能够成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重视教育。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从曾国藩的爷爷辈就非常重视教育,不惜花重金培养曾国藩的父亲和曾国藩本人。本来祖父是想培养父亲的,可惜父亲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孙子上,从小非常重视曾国藩的教育,所以曾国藩在这种教育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文化基础和素养也不差。

二、继承了家庭的优良传统精神—锲而不舍。我们读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父亲多次科考,多次不中。考了好多年,终于在40多岁才榜上提名。而曾国藩本人也考了好多次才考上秀才。父子俩的这种成绩成了当地乡亲的笑话,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曾氏家族追求金榜题名的梦想。他们带着这样的梦想,一步步锲而不舍地向梦想迈进。终于父子俩都在不同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金榜题名之梦。而能带着他们坚持下来的就是他们家的家族精神——锲而不舍。曾国藩回忆,他的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风水,不信医生,不信和尚,只信人定胜天。我想翻译过来,就是对梦想的锲而不舍的这种精神。

三是善于从失败教训中分析原因和总结。通读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发现他的科举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他失败的.次数其实还是得挺多的,但是有一次的失败开启了曾国藩的人生拐点。那就是他的父亲中秀才,而他却名落孙山,还被当成反面典型进行通报,批评他的文章写得文理不通,相当于现在说的语句不通,结构混乱之类的,还是批评得相当厉害了。这件事使得曾国藩深受打击,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并将自己的文章和其他优秀的文章进行对比,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写文章的方法。第二年,他再次进行科考,终于如愿以偿金榜题名。从此以后,曾国藩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可见善于从失败中找寻原因,找差距,总结经验是多么重要的事。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3

细嚼慢啃的《曾国藩传》基本阅读完毕了,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何他会被后人称之为圣人?圣人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标准?

百度上有各式各样的答案,大体意思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但,偏偏这些指标都不属于容易被量化的指标,如何考核?着实一筹莫展。也许本就不该在死胡同里一根筋、也许提出问题的点就不妥,反正,问题依然无解。

解决与否可以暂且闲置一旁,从这本书中,收获了什么这才是阅读的目的。

乖巧的儿子谈管理之时有一个思路,转换成对此书的阅读,大体可以如此思考梳理为:你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期盼此书对你自己有多大的帮助?需要多长时间把它阅读完成且需要多长时间去消化它的内容?按照此模式,其实,为何曾国藩被称之为圣人与笔者阅读本书的目的就没有太多关联了。

既然如此,何必在细枝末节里折腾呢?没有必要。

此书对笔者触动的内容不少,大的层面诸如几十年如一日的`日省观照自身、战略层面的强势拧巴和战术层面的和稀泥般的同尘、新生事物的敏锐视角和排除万难的勇气等等优良品质。此外,有2个细节小事对笔者的触动也不小,值得日后参悟和修为的。诸如:

对李鸿章“沉稳规劝”的栽培。曾国藩尤其善于对幕僚人员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施于不同的方法,这点的确特牛。

简简单单的“沉稳规劝”,践行到位可不简单。一般人偶尔稍有沉稳的闪光点,也大多属于昙花一现,美景不长。也许有友友觉得“沉稳”无所谓,其实,对于个人而言、对于个人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君不见,许多事情往往就是一点点稍微嘚瑟的飘,轻者,让你后悔不已;重者,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肠子悔青能够表达清晰的。

为此,李鸿章用了大半辈子时光来践行“规劝的沉稳”,年轻时候的嘻哈和懒散因为曾国藩得以渐渐蜕变,最终成就了他的沉稳而不露锋芒。

此外,在处理与同乡及下属左宗棠的关系时,曾国藩处理方式也堪称一绝。每逢与人谈及曾国藩,左宗棠总是牢骚满腹、一脸懵圈的不满;相反,曾国藩却从不谈及两者之间隙,若不得不谈,也大都往好的方向去给予对方评价,这的确是人精啊。曾国藩不但情绪管控得好,而且刻在骨子里的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影响力,以及对“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的敬畏。

也许,每一个人都知晓这些谚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一以贯之者、能够一直保持理性觉知者、能够让这些思想在快思考的过程中落地生根者一定是寥寥无几,不然,哪有如此之多的所谓“中伤”或“后悔不已”。

知道和做到确实很遥远,毕其一生修行也未必能够达成,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大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4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曾国藩生在一个湖南农村家庭,而且曾国藩自身也没有什么天赋和过人之处,但是最后却能名垂青史,这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我非常欣赏曾国藩的屡败屡战的品质,这是他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据说毛主席非常仰慕曾国藩,我认为不只是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而且并不骄傲的原因。之所以曾国藩能够最终成功,我认为这是曾国藩能够清晰认识自己身上的错误,并且能够迅速改正。在曾国藩传这本书中,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个不自律,傲慢的曾国藩形象,几乎和我们平常人一样,每一个我们有过的错误他都有,但是他与我们的不同可能就是它能够在犯错误之后能醒来,然后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像曾国藩说的一样,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不仅如此,曾国藩立志做一个圣人,为人民,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自己做官,这也是我欣赏他的另一个原因。他的官位虽然很大,但是曾国藩的家中却是没有多少钱财。曾国藩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而且他还具有广阔的胸怀,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曾国藩从来都是以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特别欣赏曾国藩的这一点。

然后曾国藩还特别严于律己,每天坚持写字读书的好习惯,一直学习,活到老,学到老。除此之外,曾国藩具有广阔的胸怀,以诚待人。曾国藩这一生结交的朋友,教育的.学生有很多,有点学生成长起来反而对他怀有敌意,有意刁难曾国藩,但是曾国藩都是尽力忍让。以德报怨,真可谓曾国藩是真有圣人的品质呀。

曾国藩身上还有一点令我佩服的就是曾国藩能够脚踏实地的做事,从来都不投机取巧。曾国藩都是打好基础,心态沉稳,然后再行动。如此一个能够脚踏实地做事的人真的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曾国藩总是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更新自己认知的知识,提高自己办事的能力,我想这就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没有人能够一直能适应时代,只有我们不断的更新我们自己,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这里曾国藩为我指出了一条明路。

曾国藩是以“诚”字为先,在那个普遍鄙视洋人的落后时代,他首先发现了洋人处理事情还是很守诚信的,所以反复教导学生李鸿章在与洋人打交道时还是以“诚”字为先,说清楚自己的底线,不能退让的绝不退让。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打太极”。这个字在他一生的为人处世上也是一直遵循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后人评价他“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也不为过。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巨大力量,一生忍辱负重,为国家付出了全部这也正是国家的脊梁。

曾公是我一生的榜样与明灯,我希望在自己人生路上多多反思,时时自省。每每遇到物质和道德底线冲突时能够想起他来,给我与力量,光明前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