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请欣赏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篇1

5月10日上午,我在xx中心小学听了金老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一课,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金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从游戏导入,学生挑战3秒钟记数字并统计个数,让同学们思考“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第一个孩子三次记数的整体水平,用什么数比较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说出用哪个数可以代表第二个孩子三次记数的整体水平,并说出原因,金老师不断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发言,让同学们真正感知“平均数”的内涵。使学生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学生的不断叙述,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可以将一组数相加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求出平均数即“总数÷个数=平均数”;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更直观,借助学习单让学生画一画移一移,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既不可能是一组数中最大的数也不可能是最小的数的真正原因,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又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有几个值得我学习的亮点:

1、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快乐的学习下去。教师的语言非常具有亲和力,对于一位陌生的教师,学生的表现是非常配合甚至是喜欢的。这值得我学习。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质疑老师都不急着去解决,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多次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表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形成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这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最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我们自己会着急,所以急着就告诉了学生该如何做,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没注重对学生倾听习惯和完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整个教学环节非常的紧凑,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有了迫不及待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设置矛盾,以公平或不公平的问题使教学达到一个高潮,并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深刻的理解,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回想我以前上这节课,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总会这样说:“一组数量的和去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就叫平均数”。依此类推出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或(一组数量的和)÷(这组数量的个数)=平均数。然后根据所谓的公式开始生搬硬套,开始反复地、机械地进行训练,自我感觉学生掌握得很好。考试出现这类题的时候,学生们也往往不会出错。但是实际上有关平均数的概念的生成、计算方法都是教师强迫灌输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甚至就不理解。总得来说,听这节课使我开阔了眼界,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以人为镜,才能体察自我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听课,反思自我,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

今后我会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篇2

“数学课堂一定有教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更会有学生的品、做、悟。”张老师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唤醒

张老师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赛”的情境,然后通过改变数据化“平凡”为“神奇”,

首先出示的第一组男生与第一组女生的套圈个数是一组特殊数据,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是一样的,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组数据让孩子们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总数和每组人数上纠缠,巧妙的设计让人叫绝。

二、操作

张老师出示的第二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情境统计图,数据更为符合生活实际情况,探究“数据的代表”也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过程中,张老师突显“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学具让学生动手“移多补少”,学生操作的意识是在上个环节“唤醒”的,而对于老师们平常的“先合并再平分”这一计算方法教师用电脑加以演示“合并”与“平分”的过程,这一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感悟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后,张老师出示了第三组男女生比赛的统计图,男生分别是8,10,9 ,这一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而女生成绩是9-7 (),如果平均数是7,你认为第三位女生应该套几个,这样就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四、激励

课堂上时时洋溢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的语言。例如,当学生说“平均数你真能干!”时,张老师的评价是:“平均数再能干,也没有你能干。“

张老师在临时更换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能上出这么精彩、大气的课,她的数学教学功底着实让人佩服。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篇3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听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几点感想:

课一开始,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球类活动,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投篮比赛”的结果,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投篮水平高还是女生头的准投篮水平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篮水平高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教师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在教学中,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作用理解不够到位。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篇4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听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几点感想:

课一开始,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球类活动,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投篮比赛”的结果,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投篮水平高还是女生头的准投篮水平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篮水平高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教师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在教学中,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作用理解不够到位。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