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心得体会

请欣赏《岁月如歌》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岁月如歌》心得体会 篇1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习,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受长辈指教,改为成长起来),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习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岁月如歌》心得体会 篇2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习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岁月如歌》心得体会 篇3

暑假已经接近尾声,面对我们的将是紧张而丰富的学习生活。在这个暑假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我首次的“打工生涯”——完成家里10天的家务,而爸爸妈妈将付我10元,我的劳动报酬。

可是,我的“工作”刚开始没多久,难题就出来了:我攥着妈妈给我的菜钱,来到市场。我东瞧瞧,西看看,哎!吃海鲜不错,可是,这仅有的50块钱,够吗?我悻悻地离开了海鲜区。唉!真是的,吃什么好呢?想到我平时对妈妈买的菜还不满意,妈妈还天天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心里还真不是滋味。

好不容易买到了菜,已经是10点多了。我赶忙来到厨房,为午饭做准备。我先切牛肉,“哎呀!”刀像箭一样,呼地一声从我的肩膀旁溜过,差点“小命难保”。我心里就纳闷了:怎么平时这把刀在爸爸妈妈手中这么好使,刀我手里就这么不听话了呢?我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牛肉切好。我再弄个“菜心炒牛肉”。先去洗菜心,结果可想而知:我又不会洗菜,不但不会挑选哪些该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好不容易把它给弄清楚了,菜心还东一根、西一根地。我只好一根一根地择好,放进盘子里。接着就是放进锅里炒了。我先烧热锅,然后倒了一点油,再把豆角放进去,“兹……”,我赶忙把豆角翻了一个身,匆匆忙忙地把牛肉也倒进去……片刻,热乎乎的菜出炉了,还好,这关还挺容易过的……爸爸妈妈回来以后,还夸我的菜煮得好吃呢!

我艰难地度过了10天的“打工生涯”,也拿到了我的报酬,从中体会到了打工的滋味,也明白了只要拥有了一双手,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出一条美好的人生道路。

《岁月如歌》心得体会 篇4

曾经多次观看有关介绍于漪老师的录象,也曾亲自聆听过于老师的报告,今天,手捧《岁月如歌》一书,更如同于老师就在对面,娓娓道来,一清如水。书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老师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她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的爱,以她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毅力,以她无私的奉献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她一辈子与语文结缘,终于“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于老师被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这种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于老师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于老师一直恪守这种信念,一直用这样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学生,所以她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于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于老师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美学、文化的素养。正是在这种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于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于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即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她教导我们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习,要学而不厌。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于老师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业余时间,在人类知识长河中涉猎之广,简直令人吃惊。她以一个非语文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转行教历史再转教语文,学科的差异让她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继而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她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读书乐无穷”,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用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于老师还告诫我们“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作为老师,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让“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于老师说“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进行心理角色的置换。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淘气的,有性格倔强的,有个性内向的,每一个孩子就象一个大问号,要尊重每位孩子的与众不同,教师就要善于去观察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令我钦佩。她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她被评为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在荣誉面前,她不但没有陶醉,反而更加虚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机遇,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于老师在自己成为特级教师后,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行,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

掩卷沉思,实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而庆幸。作为教师,我才刚刚成熟(受长辈指教,改为成长起来),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将永远以于漪老师为榜样,铭记于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学生”的教诲,学习于老师虚怀若谷、严谨治学的作风,用好于老师所说的“学而不厌和努力实践”这两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奋发前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