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

请欣赏医学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湖北省20xx月组织了全市共计23人的临床实践培训工作。现将实践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为了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医院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明确市场部、科教科为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管理部门,要求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切实搞好培训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各机构人员落实,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从而保证了全科医师实践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开展乡镇全科医师实践培训

临床实践科室分管主任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任全面负责培训项目工作。全科医学科组织专家对培训要求和目标进行了讨论,同时征求了部分学员的意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性质,制定了全面的、具体的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学员实践轮转表,充分保证每位学员在各个科室的实践时间,并安排了有丰富临床与社区实践经验的医师进行实践带教。临床培训基地结合乡镇卫生院工作的特点,为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每周利用晚上时间邀请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专业学科带头人组织学员进行业务学习,重点介绍各专业学科的新业务、新技术和新进展,并对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进行分析,同时加强病历书写质量、体格检查、心肺复苏、外科无菌术等基本技能的操作培训。学员参加率极高,反映极好。

社区培训基地为转变学员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特举办了“医患沟通技巧”等专题讲座,分批安排学员深入社区,开展上门服务实践活动,对辖区内的.慢性病人、老年人、残疾人进行访视、开展健康咨总之,20xx年度的乡镇全科医生培训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培训使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提高其对基层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达到全科医师岗位基本要求。

医学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2

为提高医院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激发管理潜能,创建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医院,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广饶县医院自3月份起,集中半年时间,每月一个课题,两天时间,对医院全体中层干部开展中层领导干部管理素质提升培训工作。该项培训工程包括《领导力——怎样当好现代医院中层领导》、《执行力——打造医院管理干部高效执行力》、《沟通力——沟通技巧与沟通艺术》、《危机处理能力——医疗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团队协作力——医院团队精神与团队协作》、《激励力——医院科室绩效考评与管理》等内容,授课人均来自于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和资深医院培训专家,医院领导及各职能、临床科室正副主任、护士长百余人参加培训。

针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各位教授从管理基础、学科建设、质量服务、风险沟通、文化激励、执行力等六个方面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管理的精髓,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医院日常管理实践,运用大量翔实的事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幽默的语言,重点论述了医院管理的职能和竞争规则、医院文化系统与医院精神形象、第一品牌创立与创新思维方式、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与职工激励方式、医院团队建设和医患沟通感受等大家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并与学员进行交流互动。此次讲座内容深刻精辟、语言风趣幽默,既有理论上的深刻感悟,也有实践中的升华提炼,实践性、理论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多次获得培训人员热烈的掌声。

医院举办管理知识培训班既适应了当前医院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中层干部对管理知识的渴求。此次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参加培训人员纷纷表示回去后要认真消化、领会管理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推动科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3

在这次岗前培训中,我对×××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医院的发展史到医院的现况、医院的办院宗旨、服务理念、硬件设施、行为规范等都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同时我还认真学习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运用、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及防范、院内感染等相关知识,了解到了以后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要融人集体,要先了解这个集体的文化。我们医院一直坚持“服务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办院宗旨。今天的规模是几代医人的努力,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在这样的医院工作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需要释放激情与创新,坚持走救死扶伤的道路。今年是医院服务质量管理年,我们作为新职工加入,力争起添砖加瓦的作用,为医院发展作更大的努力。

在培训中,×院长要求我们对待工作要勤奋、对待组织要敬业、对待上级要诚信、对待自己要自信。他剖析得非常透彻,发人深醒,不由地想起大学老师对我说的:作为医生,一定要手勤、口勤、眼勤、脑勤,要有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忠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更好得服务于病人。做任何事要做得最好很难,但我们要力求做得更好。在今后的从医路上,我们要以优秀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为三院尽一份力,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医务人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与规程,规范我们的行为,促进人员的管理。通过各部门领导对各自部门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工作中各部门的操作程序,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执行依据,为临床工作带来便利。医生工作职责为我们明确了工作内容与责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责任心,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临床工作中各项基本操作要求的学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操作通过为次岗前培训,我还认识到在医院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关系融洽,将有利于医嘱、护嘱的执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建立良好的工作与人际关系对我们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质量,服务意识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做到微笑是最基本的,‘微笑可以给病人带来温暖、安慰和希望;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对病人予以宽容,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要好好用 所学去实践,真心地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另外,目前医患关系形势紧张,要当好医生,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中,首先要 学会保护自己,医患关系课的培训为我们提高防范意识,谨慎规范,依法行医作了提醒,医患关系处理程序的学习为我们以后发生医疗纠纷提供处理方式,为正确处理发生的医疗纠纷作出铺垫。

这次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我所受的启迪和教育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次培训不仅使我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了医院的有关信息和服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向我传递了一种信息,即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文化的根基。岗前培训只是入院学习的丌始,接下来的工作培训将是一个不断的长期学习过程。我将以×院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

医学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4

有幸参加了重庆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全科医疗思维和社区服务理念、管理经营技巧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

培训内容从全科医学概论、全科意思实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以浅显而富有说服力的举例和互动教学。让学员真正参与并积极思考,使这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全科医师的位置和任务

全科医师、全科医学、社区中心在以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全科医师只是在基层看看小病,开开药品的低水平医师。但通过了近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对全科医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全科医学和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样,都是临床二级学科;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还有没病的健康人群。全科医师不单要会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病患沟通,进入病患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

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来,我对全科医师的理解从当初认为的:只要会看“发烧、感冒”就可以的赤脚医生,提高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人性化、持续性与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高素质医师。

二、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能力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病患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与病患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20xx年恩格尔(G.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

因此,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在培训中,通过授课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为导向,加强沟通”的社区服务观念。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病患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与问题,躯体的疾病只是病患健康问题的一部分。

目前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试问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与病患交流,倾听病患的心声。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病患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病患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改进医生与病患的沟通。

三、增强了对全科医学的未来的信心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