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精选14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1
老家的木瓦房,被爷爷奶奶装进了他们的行囊,悄悄带到了远方,没有灵魂的空壳斜靠在风中,我凄然走近却不敢触碰,生怕指尖轻轻一戳,老房顷刻间就会苍然倒下。
一个错落在山腰上的彝族小村庄,被两座大山夹在峡谷中,能看到的天空和峡谷底部的河流一样,是上下对称的两处长条,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几十户人家被上苍撂在了孤单无援的境地,用褐色的山石码砌成的台阶,就像村庄纤细的脉搏,歪歪扭扭的延伸到每一座直不起腰的瓦房前。爷爷家的瓦房在村子中部,房前那两棵挺拔的梨树,年年都会结满累累的硕果。如今,梨树一如既往的葱茏,而那座木房已是风烛残年,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台阶也几乎被草淹没,房顶的瓦碎了很多,阳光直接了当的从瓦洞中闯进堂屋,堂屋一角的火塘里还有残存的碳,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有过的炽热,奶奶在火塘边忙碌的身影浮现在脑海,她长长的彝族裙摆,拖染了许多灰尘,听不懂的彝语中,时不时有我们的名字出现,懵懵懂懂的望着爷爷奶奶,知道他们的谈论是关于我们姊妹,当然这并不重要,我最关心的是跟姑妈学用彝语骂人,好和那些欺生的孩子们对骂,那些绕口的彝族语言对于我来说,比学英语还要为难我的舌头。站在瓦房前,回忆就像瓦房周围疯长的野草,一发不可收拾。老家,就是爷爷奶奶的代名词,每次回老家,也都是我们童年最踊跃的出游:香喷喷的糯米饭,红红的陈年火腿,甘甜凉爽的水拌酒······那些味道,是一种不会退色的情愫,早已经融进温暖的血液里。
爷爷的眼睛原本就不好,奶奶离世后,孤单的爷爷喜欢上了流泪,渐渐的,眼睛近乎失明,他已经走不出瓦房,走不出用河沙石堆砌的院墙。最后一次看望爷爷的时候,他已经被接到同村的姑妈家居住,一只十五瓦的灯泡成了陪伴爷爷的光明,我们几乎看不见爷爷所躺的床安放在哪个角落,黑暗的房间,也许对于爷爷的视力而言已经无关紧要,只是,在我心里添加了一份哀叹。搀扶爷爷坐到院子里,爷爷哽咽着,凄凉的泪水顺着脸上的沟壑滴到他许久没有换洗过的衣襟上:下次你们来,就看不到爷爷了······不知道怎样来安慰爷爷,也不知道如何抬脚走出爷爷的依恋。想把爷爷接到城里,可爷爷却固执的坚持要落叶归根,说他的时日不多了!姑妈也不同意爷爷离开故土。现实总有很多无奈,舍不得离开爷爷,也扔不掉自己生活的各种牵挂,时光煮雨成斑驳,心绪被厚厚的阴霾填满,光阴和我都好无情,也好绝决,明明知道爷爷离去只是早晚的区分,却没有留下来陪爷爷走完他生命的尾声,也许我们原本就是去和爷爷告别的,不顾爷爷的挽留,惆怅而沉重的脚步还是挪出了院门,回头再望时,爷爷茫然地站在原地,朝着我们离开的方向呆立着,就像一棵没有长叶的老树,在风中坚守着枯苍。
一语中的,再回老家时,爷爷已经被封存在漆片有些零落的棺木里。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热闹祭奠,相比于爷爷在世时的清冷有天壤之别,姑妈她们请来的歌舞队,海马队,耍牛队在广场中央交替着上演,天空绽放的烟火闪烁在漆黑的棺木前,我不知道爷爷能否看见或者听见。爷爷奶奶生前和生后的境遇比他们的离开更让我感到彻骨的悲凉,无声的泪不住的宣泄,心像刀割一样的疼痛。好在爷爷奶奶终于又到了一起,爷爷思念奶奶的痛楚被一冢黄土轻易化解。坟茔后面的山梁,石头已经沙化,可依然高耸着,不远处,鳞次栉比的炼焦厂肆无忌惮的排放着黑色的浓烟,烟油的味道随风跟了过来,无力挣扎的小村庄笼罩在污浊的天空下,爷爷奶奶怎么会不舍得离开这片不堪的土地?也许在他们内心深处,哪怕是煤烟滚滚的黑山坳,也是一生的寄托和归宿。又要离开了,我将膝跪进坟前的泥土,可和爷爷奶奶的距离,已经长过天涯。
老家,随着爷爷奶奶的离世,成了唤不回来的曾经。现在回老家,已是身在老家为异客。那座将要倒下的木瓦房,有一天会消失在两棵梨树旁,可在昨夜的梦里,梨花绽放如初,我看见爷爷奶奶安然坐在树下,他们手里端着水伴酒, 梨花如雪,徐徐飘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2
这天我来到了妈妈单位,可是却不见妈妈的影子,一问妈妈的同事才知道妈妈去纳税了。“妈妈也要纳税?”我很奇怪,因为我并不了解税法。
不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我连忙询问妈妈去交了什么税。妈妈听罢,笑着说;“我去交个人所得税了。”
“个人所得税?”我不解的问。
妈妈耐心的帮我解释到:“就说我吧,我的工资达到一定的标准后超出部分就得按规定税率向国家交税。”
“那交给国家有什么用呢”我还是没怎么听懂,继续追问。
“用这些资金来建设国家。瞧我们镇海的沿江路弄得多好,还有我们这儿每年举办的菊展,那可都是用所交上的税办的呢!”妈妈顿了顿,继续说,“就拿现在小学、初中都是义务教育来说,老师的工资是哪来的呢?那也是来源于人们缴纳各种税款!”
我点点头,又问:“那还有什么税呢?”
“还有企业所得税是对做生意的人所得的利润的一种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教育附加税、消费税等等效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的税。”妈妈感叹到,“所以说纳税是光荣的!”
我听了不禁对纳税者肃然起敬更为在他们身后千千万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的农民工人商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脑袋为国家添砖加瓦。
“哦,原来是这样的!”我为我今天学到了这么多有关于税法的知识而高兴。深深感到税的作用真大,它靠是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积极缴税而来的,就像百川归海,就像积少成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把红包全部存进了银行,就会产生利息,有了利息银行就会代扣利息税,扣交了利息税,我就是纳税人,就是给国家做贡献。爸爸,您也要带头交税,还要做诚信纳税的模范啊!”。
多少平凡的事,好似大海里的浪花,为大海弹奏起欢快的乐章;多少平凡的事,恰似田野中的小草,为田野增添了无边的绿色。我们是平凡的国税人,我们为洪泽人民积累财富,为洪泽发展添砖加瓦!我们平平凡凡的工作,描绘了洪泽经济的光明美好,衬托了国税大厦的雄伟巍峨。
朋友!请记下这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请记下这一张张亲切朴实的面庞,我们平凡的国税人将平凡诠释成了奉献,将平凡升华成了追求,将平凡演绎成了精彩。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将平凡的温暖传递,任平凡的真情流淌!让平凡之花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田让平凡的芬芳永远溢满洪泽的土地!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3
中华砖瓦从上古走来,是人类发展史上泥与火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元文化的活化石。她们自脱胎第一天起便将大地泥土的柔弱和燧火的刚烈凝为坚石般的形体而惠及人间,成为一种文化器物开创了人类住宅文明的先河,至今仍被未来学家认定为“绿色建材”,并被世界各国人民所钟爱。
中华砖瓦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征服力?为何数千年来在城市和乡村装点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情文化,构建着古代及现代文明,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这只能从她的价值取向上去探究而获得铨释。
砖瓦是一种人工物质器物,由于它的实用性,而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类器物文化;由于它的原材料易得性和易加工性,决定了它的易普及和易传承;加之黏土类材料的可塑特性易改变其体貌形状(可方、可圆、可雕、可塑),可以做成建筑器物文化所要求的任何形状,能够满足建筑美学上的多种要求,从而成为人们思想文化、雕塑绘画艺术的载体,颂圣人之道,附文士之雅,显高匠之艺,坚固而不剥蚀,璀璨而不褪色,承栋宇凛凛然,潢朱阁妩妩娇,既有大众器物文化的质朴,又含深义文化的玄机。从“用而不知”的意识文化价值到“用而知之”的文明价值走向。因此,它既具有物质意义的生产资料属性,同时又具有文化意义的产品属性。由于它有物质实体和非物质文化附着,则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演绎几千年,传习数百代。
一砖一瓦以及一雕一塑常被视为广泛而又寻常的建筑构件,很少有人去研究它较为深层的价值属性,最多也只是对其功能属性的描述与传承;很少有人从它的精神意义层面去发掘其文化性在缔造建筑文明中的地位。至多把建筑喻为无声的交响乐,把砖瓦定格为建筑——这一凝固的音乐线谱上的音符去赞美,仅此而已。当建筑消亡了,这些音符似乎只是瓦砾一堆,不具有什么意义了。这一点,许多考古工作者在认知了砖瓦艺术文化意义之后,不由发出在考古挖掘时对砖瓦历史文化艺术意义的忽略而感到懊悔与遗憾。更有甚者,在许多旧城改造工地、在许多新建工程场地、在许多取土烧砖的工厂中,不少瓦器砖雕,彩绘画像,瓦当滴水,琉璃鸱龙,飞禽走兽……,竞在那些昧人愚公的杵下粉身碎骨。
当然,也有痴贤学者的火眼金睛看透了它们的千年文化底蕴,在残砖碎瓦中寻求真蒂,拂去它们身上的尘埃,丝丝入微地将一些残肢断臂修旧如旧,安放在博物馆中供人们赏析研究,著书立说。难能可贵之举,亦难激发今人创新之用。相反,“消灭秦砖汉瓦”之奇谈怪论似乎有如他年“孔家店”儒文化所经历过的厄运。须知,一个先进的民族是靠先进文化营卫着自身的肌体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先进的民族文化自身就是一种开放式的包容性极强的“和合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在包容中创新发展;在传习中发展创新;在薪烬火传中流明千古而不熄;在耳闻目睹中得于教化而知新;在清心寡欲中以明道德天理;在讲求和谐中以辩是非;在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中格守中庸;支撑着社会的发展与创新,文明与进步。
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维系大一统国家格局,沿着和平和谐的主线发展至今,这与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其无与伦比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带有世界先进文化基因的中华文化思想过去、现在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艳丽奇葩。由此,我们悟出一个道理:中华文化乃为“国之魂”;文化创新乃为“国之脉”。中华砖瓦文化绵延数千年仍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然也。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4
从前,在森林边有一座房子。红墙绿瓦,精美结实,每天都有很多小伙伴来他周围玩耍,他快乐的不得了。
这一天像往常一样,小伙伴们在房子周围玩耍。突然乌云压顶,雷声隆隆,要下大暴雨了。鸟妈妈叽叽喳喳的招呼小鸟赶紧回鸟窝;蜜蜂不再采蜜,嗡嗡嗡的飞回蜂巢;蚂蚁们排着长队,急急忙忙的搬家。房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小伙伴们都有家,为什么我却没有呢?
在此之前,房子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行,我一定得为自己找一幢房子,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房子的这个念头,搅得他一刻也不得安宁。
房子的心情糟透了,想了一整天,他终于做出一个决定——去找自己的房子!于是在夜里,他用尽全力把下半身从泥土里拔出来,向森林深处走去。走着走着,他看见了一个很大的石洞,刚好能容下自己,就走了进去。洞里突然跳出一只大老虎,冲着他大吼,吓得他转身就跑。又走了很久,看见一个大帐篷,房子试了试,帐篷有点小,包不住自己。整整走了一夜,房子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房子。
天蒙蒙的亮了,房子又累又伤心,叹口气说:“我为什么就找不到家呢?”这句话让树爷爷听到了,树爷爷笑着说:“孩子,这高远的天空就是你的屋顶,广阔的大地就是你的地板,森林里成排的大树就是你的墙,日月星辰就是你家的灯,你怎么会没有房子呢?”房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自己早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房子。
跟树爷爷道别后,房子回到了原地,过上比之前更快乐的生活。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5
转眼,80年过去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产品层出不穷,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房子开始显得陌生。
今天的房子已经不是以前我们用砖头盖的方形房子了,而是一个郁郁葱葱的大树屋。树屋通常很大,大约10米长,5米宽。树屋的顶部,长满了茂盛的树叶和绿色。它可以帮助你阻挡强烈的阳光,它还散发出一股花香,让你陶醉其中。
除了奇怪的形状,树屋还有几个功能。首先是它们可以像普通的树一样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新鲜的空气体。第二是和普通树的根一样,但是树屋比普通树结实,就算是12级的龙卷风也伤不到它一根毫毛,还不错!还有一种是在海啸和地震之前,树屋会把所有的重量储存在里面的一台电脑里,然后慢慢上升,就像宇宙中没有重力一样。
你可能不认为是我发明了这些树屋!我相信,在未来,人类一定会创造出辉煌神奇的东西。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6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苏州城,这里有著名的苏州古典私家园林里的宅院,也有大师设计的结合古典与现代的苏州博物馆建筑群,更有充满现代气息的鸟巢建筑——科文中心。而我心目中最印象深刻的却是奶奶的“老房子”!
每当盛夏季节夜幕降临时,奶奶总是一手拉着我的小手,一手提着小凳子,和我一起到新村广场乘凉。那时总是三三两两的聚集着一些老爷爷和老奶奶在一起谈谈天聊聊家常,而我也总是不失时机地叫奶奶讲故事。
“奶奶,今天讲什么好听的故事呀?”
“今天讲奶奶小时候的老房子,怎么样?”
“太好了!”
“奶奶小时候苏州的房子可没这么高这么大,那时候的房子盖着乌黑的瓦,刷着白白的墙”。
“我知道,是不是粉墙黛瓦!”
“对呀!那时候的房子庭院深深的,一般每个宅院都有3-4进要住好几家人家,房子与房子之间是天井,那里可以种种花草,我家呀就住在最后一进。那时候虽然住的很挤,但邻里之间就像亲戚一样融洽,我们一群小朋友放学后就聚在老房子里一起玩游戏可有趣了,晚上几家人聚在一家的老房子里看黑白电视,边看边聊别提多带劲啦!”
“奶奶,我们现在还有这样的老房子了吗?”
“有,不多啦,将来也许……”
奶奶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我知道奶奶要说的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房子最终将被淘汰,但是我想我们每个苏州人都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永久的保存着这座老房子,我们苏州的老房子!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7
一片落叶悠然而下,静静地躺在它已经仰望了半个秋天的青瓦上,一团软绵绵毛绒绒的青苔轻轻地接住了它。鸟儿轻轻地鸣,风儿轻轻地吹,它就在秋日艳阳中、在灰白的红瓦砖上睡着了……
这是我儿时记忆最深刻的画面,而当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一幕记忆如此深刻。很多年后我远离了它并且意识到再也回不去了的时候,我才蓦然醒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热闹的童年中突然发现了自然之美,静穆之美。
那一片红砖瓦房,我生命中爱与启蒙者。
夏季,喧闹的蝉鸣四起,本应随着父母劳作的我在阳光的无情照耀下败下阵来。我就会在瓦房外的遮天大树上爬来爬去,这时在树下为我织毛衣的奶奶就嚷嚷着:“小兔崽子,我都一把老骨头了,你也不知道来帮我挽挽线,信不信我跟***说!”我不耐烦地跳下树,把线胡乱地缠绕一气,假装自己已经工作了,就跑出去玩了,身后奶奶哭笑不得的声音跟来:“真是个小活神仙!”
秋季,麦地里金黄一大片,树上的果子也快要成熟了,我就会快速地爬到树上摘下几个果子啃,尝了一口就吐在地上:“呸!还没熟呢。”奶奶颤巍巍地弯下腰从地上一颗一颗捡起来说:“小兔崽子,你是不是欠收拾啊!”午觉起来我就会看到堂屋木桌上端放着的糖渍青果,初起口干舌燥时那碗酸甜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之一。等到秋风更凉一点时奶奶就会叮嘱我把果子摘下来分给邻居,这时邻居就会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大袋一大袋的青菜塞给我。
冬天,寒风凛冽,我哆嗦着放学回到家时,家里人都还劳作未归。“小俊快来,刚烤出来的红薯,你快来和二娃一人一根。”邻居李婶老远就站在红砖瓦房前对我热情地招手,于是我把书包往门口墙根一甩,像回自己家里一样大摇大摆地来到邻居家里和二狗一起坐在瓦房门槛上大口大口啃着暖热甜糯的红薯。当我们意犹未尽地看着对方乌黑的脸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飘过门前的大树,飘过红砖瓦房,飘过我的整个童年……
我渐渐长大,也进城读书了,那片熟悉的红砖瓦房也只有每年寒暑假时才能见上一面了。但每次回去时都能看到我那苍老而慈祥的奶奶,正站在那红砖瓦房的矮檐下,站在那不知已经经历了多少风雨的大树下暖暖地望着我,远远地喊着我……
又过了几年,高楼大厦也取代了“小桥流水人家”。我记忆中的红砖瓦房也已随着时间的洪流消逝了……
不,并未消逝!
这里有街心公园,小孩追逐玩耍;这里有文化广场,老人在其中跳舞踢踏;这里有明亮学校,传出朗朗读书声;这里有家长里短的问候喧哗……
红房虽远情未远,一切都会更好的。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8
在乡下,我有几间瓦房。前壁,下一半是石板,上一半是垂笆;中间隔墙,墙裙是木板,上亦是垂笆;后经墙全是石头墩子砌成,没有浆口泥也青丝哑缝。木结构是柏木立柱,黄中透黑与瓦桷子连成一气,炊烟丝丝穿透垂笆过梁翻墙跑几间屋的烟子,百年后把青瓦房变成了老屋。山上的风吹过竹林日积月累的竹叶子在瓦楞子上泊成老船,早已不见瓦的清波。冬不冷夏不闷恰是瓦房的好处。木板壁平顺光生,成了我的手写板,也不擦至今留着鬼画桃符。屋后开了一个小后门,开门可以看见后山那些植物花草演绎的盛衰,也可以看见山路上那些行人过客。早晚的时候开了门就着或明或暗的光,看书或写字,想过很多事,现在不能记起了。如今老屋还在,小瓦房久已不住人了,堆满杂物,灰尘逐年蒙蔽我留下的那些脚印。也想过把它打扫出来,偶尔回去住几天,总是匆忙地来,匆忙地走,很少在老家过夜,那念头也逐年淡漠了。
我喜欢瓦房,怀旧而已。那些城市的人,反而能一下看出它的古朴或是别的好处。又记起某人说,疏远和隔膜,都从最近的人和最熟悉的地方开始。也许真的是这样,住久了,冷漠了。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9
遇到年节的时候,全家人都要跟爸爸回乡下,那里有奶奶、伯父、祖先的坟墓,还有爸爸小时候住过的红瓦房。
三合院的红瓦房,看起来已经有点老旧,里面有祭拜祖先的供桌。因为爷爷在旁边建了平顶楼房,老旧的红瓦房虽然还是屹立不摇,事实上已经没人住了。可是,爸爸每次看到红瓦房,都好像和好友重逢一样,有说不完的故事。
“以前,我和你们的爷爷、奶奶、姑姑、叔叔,都住在红瓦房里,两平方大的床睡了七、八个人,一条破棉被拉来扯去……。”红瓦房勾起爸爸小时候许许多多的往事,过去现实中的主角,好像充满了贫困带来的辛酸和刻苦。我听起来却像是荒诞的故事,难以想像,有时候还要反问爸爸:“您说的是真实的吗?”
从我出生后,就有得吃、有得穿,连房子都是坚固的楼房,大风大雨也不怕。可是,爸爸小时候住的红瓦房,却书写过一家人受冷挨饿的沧桑。由于红瓦房记载着爸爸成长的事迹,听久了它的故事,我也感受到对它的熟稔和亲切,因为它隐藏着爸爸成长的身影,是那么值得我怀念。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10
在我之前,每年都会去外婆家那间古老的房子,整一天都待在那儿玩,那里留下了我的欢声笑语,不管在哪里我都能找到快乐的事情,只要在那间房子旁边,我都是快乐的。
还记得那个石板凳,冰冰凉凉的,虽然石板凳上有一颗一颗的小石头,坐上去不太舒服,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因为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我把小凳子搬出来,坐在石板凳上做作业、看书,石板凳后面是一面墙,那面墙一遇到大风大雨就会掉石砖下来,墙上长满了青苔和一种不知名的杂草,我的小很喜欢吃这个,小一跑来跑去,我就会把杂草拔几根下来跟它玩。
还有那条小弄堂,像乡间的小路一样,两旁长满了野果子、野草,我无聊时总会从家里跑出来,摘几个野果子扔到地上,用脚去踩,总会红汁四溅,那时我便会感到无尽的快乐,这条小路上风也很大,但是我很喜欢这样,因为这样我可以张开手投入风的怀抱。
小弄堂旁是一条大道,虽说是大道,但它鲜有人也不会走过,那里只有一个每天来为花儿浇水的老,那里的花全是他养的,什么花都有,只要别人给他一株花,不管是盛开的还是枯萎的,他都能把它养活,养得很漂亮,有时我看见这儿的花,总有那么一瞬间的念头想把它摘下来去做标本,但后来又想想,让这朵花留在这儿,供所有有观赏不更好吗?所以我总会把刚伸出的手放下,去观赏别的花。
老房子旁边还有我的,还是那只——萱。我会把我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事情都告诉它,是全部,因为我知道,它不会把我的秘密告诉别人,也不会泄露一字半句,我很喜欢它,真的把它看成了我的亲人,我想它也很喜欢我吧,我给它吃的,它和我玩,我给它一片叶子,它便顶在头上。
还有老房子,它里面虽然装饰简单,也说它光线不好,但我还是很喜欢,因为这里珍藏了我所有记忆。暑假、,全部都在这儿。
老房子和老房子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承载了我一切的记忆,可惜现在没了,外婆搬到别的地方去了,房子也租给了别人,这边一切的记忆都消失了,这边的风没有以前那样温暖了,花也没有以前那么香了,走在小道上,也没有以前那样快乐了,这一切再也回不去了。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11
一放寒假,爸爸妈妈就把我送到奶奶家。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奶奶家盖新房子了,今年过年就在新房子里过年。我心里就想:大半年没到奶奶家了,到底变成什么样了?
爸爸直接驱车来到新房子。我一下车,看见大门口修建的跟宫殿一样,即高大又宽敞,爸爸的车都能开进来。门口的正面是用瓷砖贴起来的一幅带有祖国大好河山的《家和万事兴》的图画。走进大门口,往左一拐是院子,全是用水泥压制出来的,整屋更是堂亮无比,还增添了许多新家具。奶奶听见我们的声音,出来时脸上路出灿烂的笑容。
吃过午饭,爸爸又带着我们去看了看奶奶家以前的那两处老房子,我们先来到最老的那处房子。又矮又旧,这里已经有很长时间没人住了。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就住在这儿,姐弟六人加上爷爷奶奶以及老奶奶共九人住在一起。当时爸爸弟兄五个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连学习的地方都没有。接着我们又来到奶奶先前住的房子。爸爸又告诉我们,这是为三大爷结婚盖的,还能住人,但比较陈旧。屋内的地面经常泛潮气,院子里的鸡到处乱跑。爸爸还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把我们的生活都变富裕了,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好学习!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12
小巷里,熟悉的红砖瓦屋,一颗颗小石子依旧安然无恙地躺在路旁。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到这里了,这个初心的地方,虽然老旧了,但那红砖瓦屋也是美丽的。
时光匆匆,日渐一日,我们也就离开了老巷中的这间小屋。那已是我很小的时候的事情了,记忆可能早就模糊了,但那间红砖瓦屋却是我怀念的老地方,因为那里承载了太多无法替代的人与事,那段日子是最无忧无虑的。
我像往日一样穿梭在一幢幢高楼大厦中,到了学校。又像平时一样麻木的上课。唯一特殊的是,今天需要考试,但似乎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最近的我好像越来越迷茫,就似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街道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没有人指路,没有人过问。一把枷锁牢牢锁住了我,让我不知道进退,迷茫地徘徊,一日复一日。这样的自己我已经厌倦了,想找方法却不知何从去路。
这天放学,我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远处的夕阳渐渐落下,我环顾四周,居然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这条熟悉的巷亲切,只不过经历了岁月的冲刷,让这原本就老旧的屋子更加黯淡了。
打开这扇生满了锈的铁门,它发出了一声很大的声响。我轻轻走进了这间红砖瓦屋,里头布满了灰尘,窗户上、桌椅上、还有这台老式的冰箱上,全都是灰,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这是当然的,因为这儿就曾是我小时的故居。
走到屋外,我顺着这些红砖,寻找着小时候在这红砖墙上的涂鸦。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让我找到了,虽然已被雨水冲刷得只看见淡淡的痕迹。
看着这些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似乎找回了初心,找到了方向,知道了该何
去何从,不再迷茫。也许这老旧的红砖瓦屋在别人眼中是那样不起眼,可在我心中它是独一无二,是最美丽的。
一个人走在这条老巷子里,看着这熟悉的红砖瓦屋,多么美丽。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13
一个老木匠要退休了。他告诉老板,他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享受家庭幸福。
老板不愿意让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可以帮忙盖另一栋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大家后来都能看出来,他的心已经不在工作了。他用柔软的材料做粗活。房子盖好后,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了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给你的礼物。”
他又惊又羞。如果他知道他在为自己盖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做呢?现在他不得不住在一栋建筑很差的房子里!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漫不经心地“构建”我们的生活,我们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而是被动地应对,拒绝在任何事情上追求完美,在关键时刻没有做到最好。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我们已经被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木匠。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一颗钉子,加一块木板,或者竖起一堵墙,用你的智慧去建造它。你的生命是你生命中唯一的创造。你不能把它弄平然后重建它。哪怕只有一天可以活,也要在那一天活得美好而高尚。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命是自己创造的。”
以砖瓦为话题的日记 篇14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它不同于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不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不同于城市的纸醉金迷,不同于城市刻意打造的扭曲风景。
一进家乡,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淳朴的红砖黑瓦房了,看似杂乱无序,可这其实是有均匀规划的,每一栋房子占的地方,可都有一个简单、朴素的名字。这一栋栋的红砖房子,给山村增添了一份色彩。
想想从前,我们的房子还是泥土建的,没有城市房子的华丽色彩,没有城市房子的坚固材料,没有城市房子的高大,可它也是我们的一个家,可以抵挡风吹雨淋。
现在,我们换了房子,可我还会记得这个房子建成的来之不易。
记得吧!当时我陪着爸爸们来到山沟里,还有一些亲戚们。我们在山沟里,寻找一些可以作为修房子用的垫底的石头。
找了好久,我们来到一个山涧里,这里的石头很大很坚固,是一处取材料的好地方。
我看见爸爸和一些人在那里开始采挖石头,这可真是一个费力的工作!瞧见爸爸不时的围着石头团团转,有时用手托着下巴,皱一下眉头,好想在思考什么问题。
到了中午,爸爸们还没吃饭,我的任务来了,我回到家里,喊上姐姐们一起,将饭和一些水端到这里来。
中午过后,他们又开始了,挖出了石头,大家将石头按规划分好,然后去哪一根粗木杆,将带的绳子套住石头,两人一组开始合作,前一人,后一人,两个人一起将杆子往肩上一放,承受着巨大的重量,他们边走还会边喊着:一二一二的口号,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
回到家,已是黄昏,他们还要连忙的让石匠磨石头,第二天又继续工作 。
这样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是他们还是含着笑去面对,去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建出的房子虽它不同于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不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不同于城市的纸醉金迷,不同于城市刻意打造的扭曲风景。可它却有着家乡独一无二的淳朴风情。
这就是我的家乡——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