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酿豆腐日记

请欣赏五华酿豆腐日记(精选10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1

“涯系客家人,涯爱客家菜……”这首歌说出了很多客家人的心声。没错,我是一个地道的客家女孩。说起客家美食那可是让人数不胜数啊,但一想起就让我流口水的还是这道菜——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是客家酿“三宝”之一,久负盛名,鲜嫩滑香、营养丰富,是我们客家人过年时的必备菜式。

酿豆腐前我们要先把肉剁成馅,并加上剁好的配菜。接着,将豆腐对角切成两半,用小勺在豆腐中间挖一个小坑,注意哦,不能太用力去挖,不然会把脆弱的豆腐弄烂;力度太轻也不行,挖的坑太小,放进去的料自然不会太多,应该适当地挖,放的馅适量也就好吃了。把馅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放入豆腐的中心,这项技术我跟妈妈学了几年也没学会。把肉放在挖好的坑后,就可以放到煎锅里煎了,煎的过程需要轻轻地翻炒,掌握好火候,大概1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以我们家的口味,这个过程中会习惯性的在汤汁中勾芡。这样就会使豆腐更入味、更好吃。

看!煲好的酿豆腐看上去金灿灿的,闻起来香喷喷的,令人垂涎三尺。咬上一口,豆腐与馅的香味融合在一起,让你回味无穷。

关于酿豆腐还有一个传说呢!以前有一对兄弟到一家饭馆吃饭,哥哥想吃肉,弟弟却想吃豆腐,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饭店老板想出了办法,建议将豆腐和肉合二为一,客家酿豆腐因此诞生。

听完我对酿豆腐的一番介绍,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尝一尝了?那就赶紧来一饱口福吧!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2

我们家乡过年都有酿豆腐的习惯,我们家今年回老家回得晚,但已经订好了一桌豆腐准备过年拜神用。

十分留恋家乡的美景,也十分爱恋家乡的美食节,佳肴伴美景,岂不乐乎?今年本是大年三十拜神的,但今年就在年二十九拜神了。豆腐要在年二十八晚上酿好,当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餐桌上酿豆腐,空气都变甜了,洋溢着独有的豆腐香。

家乡有一种说法,吃豆腐,即吃了福,因此豆腐也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

炸好的豆腐下午送过来,晚上就趁热乎酿,味道实属上乘。小心翼翼地掂起一块豆腐,轻轻地在嫩白的肚皮上割一刀,一条顺畅的裂口便自如地裂开了,准确地说,是弹开了,暖暖的热气,袅袅上升。用筷子夹了一小撮肉,稳稳地放在那白肚皮里,恰到好处的肉,恰到心窝的暖,都是过年仅有的难得。用手缓缓地滑过软糯的肉,虽然带着一次性手套,但当指尖接触红白相间的肉时,那股自然的热气从指尖侵袭到心窝,不由地喜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捏住豆腐炸过的两面,耐心地将肉融进豆腐的白肚皮中,看似简单,确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那决定了咬下去的口感是否饱满。

酿豆腐酿的是心,酿的更是一家人的情。

一桌豆腐很多,花的时间也是长的,但在充满柔情的谈话中,时间显得如此短暂,让人格外珍惜。平时总是以学业繁重为借口,不知错过了多少家人的关怀,或许,过年真的最幸福的事就是陪着家人了,细细品味闲时错过的柔情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啊!

将酿好的豆腐装盘,放进高压锅里蒸,蒸的时间是漫长的,因为要讲究入味。小时候的我总是喜欢拉着哥哥,拿张小板凳静静地坐在灶前,只是看着闪烁的火花,星星般闪烁,让人离不开眼。

曾经幻想跋山涉水,做一名远离市井喧嚣的侠人,在深山中建一草房,陪着家人赏日出日落,静听鸟儿啼鸣。但如今回想,发觉或许现在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每日陪着家人升起炊烟,谈笑逗乐,悟道:平凡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不然,平凡是福,平淡过日,只要家人快乐,一直守候,也是难得的乐趣。豆腐,豆福;福,融进了家人的关怀,融进了人间理想,融进了最纯净的爱。

蒸好的豆腐被端到桌子上,热气一点点散开,像极了袅袅炊烟。刚出锅的豆腐是透着最原始的豆子香的,一道道工序,用了心,便可返璞归真,回归原滋原味,品尝人间的福味。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3

它有着金黄色的外表,肚子里面有饱满的肉馅,它就是客家美食——酿豆腐。你们想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吗?那让我跟你慢慢道来吧!

制作酿豆腐所需的材料:豆腐、玉米、香菇、五花肉、葱。首先,把香菇、五花肉、玉米粒、香葱子剁碎。放点生粉和调料充分搅拌在一起,让馅料的香味彻底散发出来。其次,把准备好的豆腐切成大小均匀的小长方块,用筷子在豆腐块中间夹一道缝,为的是把香喷喷的肉馅放进去。最后,锅里倒入油,烧热,把酿好的豆腐放入锅中。煎成两面金黄,再加入少许清水,盖好锅盖焖上十分钟左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可以出锅了。刚煮好的豆腐嫩滑无比不能用力夹,不然会夹破。

夹一块煮好的酿豆腐放入嘴里咬上一口,油汁伴着香味仿佛一直流淌到了心里。表面酥酥脆脆,里面嫩滑无比,葱香更使豆腐增加了一番美味。豆腐早已吞下,香味却还留在嘴里,让你吃了一块,还想再吃一块。这种感觉,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这就是我家乡的特色菜肴——酿豆腐,你们想吃吗?想吃就赶紧来吧,我随时欢迎你们。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4

年三十,爸爸围上围裙,在厨房里“刷拉刷拉”地做菜,我和龙哥哥、妈妈一起,跟奶奶学做酿豆腐包。

酿豆腐包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有嫩嫩的肉——都剁成了肉末;一个个穿着金黄外衣的豆腐皮,闪着油光,看着就让人直流口水。

奶奶教我做豆腐包,先把豆腐皮撕开一个口子,把肉塞进去,一个豆腐包就完成了。

哈,太简单了,我立刻做了起来。先拿起一个软软的豆腐皮,撕了个口子,塞了一点肉进去。一个豆腐包就完成了。

我把豆腐包放进了盘子里。可是,奶奶又把豆腐包拿了出来,说了一串我听不懂的贵港话。多亏有了身旁龙哥哥做翻译,他告诉我,奶奶是要我把肉放多一点。我拿起豆腐包,使劲地塞肉,觉得筷子不方便,干脆使出“五爪金龙”,用手捞起一把肉就往里塞,我塞,我塞,我塞塞塞……妈妈提醒我:“豆腐包要塞破了。”我才把豆腐包放进盘子里,豆腐包变成了一个大胖子,网鼓鼓的肚子,嘴巴都合不拢了,胖墩墩地躺在盘子里。

这时,我再看奶奶,呀,好厉害啊!奶奶一下子就做了五六个豆腐包,可妈妈呢?她才做了两个。嗨,妈妈可要向奶奶好好学习了。

我们做的豆腐包要放到锅里煮了,我的心里可真激动。没过多久,一股清香就飘了过来。我和龙哥哥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热乎乎的香气冲进我的鼻子里。我用筷子夹了一个出来尝尝,又香又软,比汉堡包还好吃呢!

没想到,跟奶奶学做菜,这么有意思。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5

“民以食为天,柴米酱醋盐”。客家菜是广东三大菜系之一,而传统客家三大菜分别是:盐焗鸡、梅菜扣肉以及最传统的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久负盛名,鲜嫩滑香,营养丰富,是我们客家人的头道送酒菜,也是过年时必须上的菜式。

酿豆腐有两个传说,一说为(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应岭南少麦,思乡的中原客家便已豆腐代替面粉,将猪肉塞入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儿。因其味鲜美,于是成了客家民菜。

另一说,很久以前,有两个好兄弟,因在一次点菜时发生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豆腐,后来,聪明的店家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制作出酿豆腐。

正酿豆腐的豆腐一般是由黄豆做的,无任何添加剂,一般是用刚从自家田中摘的黄豆,新鲜,再把黄豆,放进石磨子里,与水一起磨,直至把豆榨出浆水,而剩下的豆渣可做粥等食物,再将豆水,倒入大锅里煮,豆腐也算成形了,但还是个半成品,把豆腐放在个容器里,用大石头压,压出剩余水份,然后,把豆腐成品切成一块一块,接着,便是重要的“酿”。

把一块半肥半瘦的大猪肉挑瘦去肥,剁成末,这剁肉也是我儿时的游戏,再依个人喜好,放入香菇、或虾米、或大葱等,再使双筷子,,把猪肉“戳”进豆腐块正中处,这“戳”肉也有一定技巧的,不能将整块豆腐戳来放,不然煎出来的就孬了,最后,把所有酿好的豆腐放入锅中小火慢煎,火要适度不可大或小,豆腐煎至两面金黄,此时的豆腐可是香喷喷,金黄耀眼,但还在煲仔里焖一下,煲锅底可放大蒜苗、芹菜,全依据个人喜好,可在豆腐上放几片香菜,用来点缀所用,即可上桌。

酿豆腐一上桌,便“顾客盈门”,我家吃酿豆腐时,喜好沾上蒜末和酱油,这酿豆腐便有了些辣味和咸味,豆腐滑嫩,净白;猪肉味鲜,硬中带柔,柔中带刚,豆腐送入嘴中,滑溜,再咬一口猪肉,美味无比,真乃最佳搭配。

豆腐营养丰富,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律止渴、清洁肠胃,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猪肉用途多,用于温热病后,热退津伤,肺燥咳嗽,干咳痰少,咽喉干痛;补虚、润燥、润肌肤、止消渴。

豆腐的平淡,显出了客家人的淳朴,朴实,客家人不求于利禄,勤俭持家,这也是酿豆腐在客家文化上保留的原因之一。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6

逢年过节,我们客家人都会做许多传统的客家菜,如盐焗鸡、梅菜扣肉、煎酿蛋饺、炒腊肉、酿豆腐等,其中东江酿豆腐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一道菜。

或许很多朋友都不知道“酿”的意思吧?“酿”就是包入馅料的意思,将不同的食材巧妙地包裹在一起。客家人在坚守中融合,把酿豆腐做得出神入化,活色生香。

客家酿豆腐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总是闹矛盾。一年过年,大儿子买了豆腐回来,二儿子买了猪肉回来。母亲把猪肉剁成肉末,然后把豆腐弄开一个小洞把肉末塞进去,最后将包了肉的豆腐放进锅里烹饪,兄弟俩闻到阵阵香味,都咧开嘴笑了。母亲对兄弟俩说:“你们就像这豆腐和猪肉,只要你们团结起来,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好。”兄弟俩握手言和。从那以后,酿豆腐成了当地有名的美食,一代代传承下来。

要制作一道正宗的酿豆腐并非易事。首先要挑选肥瘦相间的夹心肉或五花肉,因为有点油脂的肉馅,口感香嫩,比纯瘦肉好吃。接着将肉剁成肉馅儿,然后放入适量的盐、酱油和胡椒粉,搅拌均匀。再把豆腐切成火柴盒大小的块状,用筷子在豆腐中间挖个洞,把肉馅塞入豆腐中。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暗藏玄机,豆腐质地软滑,吹弹可破,而客家人却偏偏要把肉馅包进豆腐里,所以不能放太多,但也不能放太少。多了会撑破豆腐,少了则影响造型和口味,这就很考验制作者的技巧了。将酿好的豆腐放入锅内,小火慢煎至金黄色,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用中火燜煮。十分钟后,把调好的酱汁加上淀粉,淋在豆腐上面,大火收汁,撒上绿油油的香菜点缀。一道外形美观、香气四溢的酿豆腐就可以出锅了。

金黄的豆腐包裹着鲜美的肉馅,看着都让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原本寡淡的豆腐里透着肉馅的鲜香,豆腐的嫩滑与肉馅的酥软,在流动的汤汁中完美交融。咸、香、鲜,各种味道囊括在一块小小的豆腐里,让人欲罢不能。

看似普通的东江酿豆腐,凝聚着客家人的聪慧和勤劳。豆腐的“腐”和“富”字读音相近,在客家文化中,酿豆腐象征着富贵,表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祝福!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7

每次回老家,我都非常喜欢品尝家乡风味食品—五华酿豆腐。

五华豆腐,有着美丽的传说。客家人的祖先原来生活在我国的北方,为躲避战乱、灾荒等而南迁,进入广东的大部分人在嘉应州定居下来,由于家乡不产小麦,没有面粉包饺子,于是有人把包饺子的方法变通一下,以猪肉、蔬菜混合剁碎做馅,以豆腐代替面皮,制成形状与饺子差不多的酿豆腐,蒸熟后吃,味道特别好。从此,酿豆腐在民间很快传开了。

五华豆腐风味特别,由清纯的长乐水与豆浆精制而成,颜色洁白,味道清香,又嫩又滑,以“烧、咸、肥、辣”为主要特点。“烧”指趁热而食;“咸”指多放些咸味(如酱油),使味道稍微偏咸;“肥”指肉馅不要净用瘦肉,要用较好的花肉,煎煮时要多放些油,吃起来才有肥的感觉;“辣”是指进食时加上适量的辣酱。此外,还有一种食法,就是把刚起锅的酿豆腐加点辣酱,用油脉菜叶包上送进口里,更有其特殊风味,鲜甜芳香,嫩滑可口,让人越吃越爱吃。

家乡的五华酿豆腐美味可口,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都自己动手酿豆腐,招待亲朋好友也少不了这道菜;它深得海内外食客的好评,真是名扬天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至今还是客家人独特风味的上乘佳肴,仍然是客家人招待贵宾好友的 一道名菜!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8

“太好了!阿婆来了!又可以吃到酿豆腐啦!”阿婆是客家人,她的拿手好菜是客家传统美食酿豆腐,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

从我三岁起,阿婆就去带堂弟,没和我们住在一起。我一直想念着阿婆和她做的酿豆腐,每次给阿婆打电话,都会和阿婆说:“我想吃您做的酿豆腐了!”就因为这句话,这不,阿婆又大老远地跑来深圳,给我做酿豆腐吃。

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听见“哆哆”的剁肉声,走到厨房门口一看,是阿婆正在做酿豆腐的背影,出于兴奋和好奇,我扔下书包就跑去厨房,看阿婆怎么做。

阿婆麻利地和好肉馅,一手拿着豆腐,一手拿着筷子,身旁放了一个装满肉馅的碗。阿婆轻轻地把豆腐托起,用筷子快速地夹开一个小口子,轻轻捏开一个更大的口子,再夹一大坨肉馅往里一塞,一块酿豆腐基本就做好了。

阿婆做酿豆腐的速度很快,十分钟就做好了三十多个。然后,阿婆从柜子里拿出煎锅和锅铲,开小火,先往锅里倒油,不一会儿油就冒起小泡泡,再把酿豆腐有肉的一面放入油中。我站在阿婆身旁,饶有兴味地看着。豆腐刚放入油中便发出“滋滋”的声响,煎了大概十多分钟,整个屋子都弥漫着酿豆腐绵绵密密、浓浓郁郁的香气。

光有了酿豆腐还不够,还要有浓香的底汤。阿婆从购物袋里拿出两个西红柿、三个墨鱼干和一把香菜。先把西红柿仔仔细细地洗干净,切成薄片,再把墨鱼干放入沸水中泡软,切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最后洗净香菜,切段,配料准备好了。把西红柿和墨鱼干放在煲底,再把酿豆腐摆放在配料上,加水,水不没过豆腐,放一点儿鸡精和适量的盐,开中火慢慢煲。

煲大约十分钟,厨房中弥漫着西红柿与豆腐夹杂在一起浓郁的香味儿,汤汁“咕嘟咕嘟”地冒着,这时阿婆在面上撒了一些红曲——一种配料,用来提味儿和调色,关火前再撒上事先切好的香菜。

“酿豆腐来喽!”阿婆用家乡口音说道。阿婆给我盛了一大碗饭,白米饭压得密密实实,上面有豆腐,青菜,墨鱼还有煮得快融了的西红柿。我大快朵颐,阿婆看我吃得那么香,在旁边笑眯眯地说:“慢点吃,慢点吃,没人跟你抢!”我边吃边吧唧着嘴说:“好吃!好吃!”我把每一颗饭粒都扒得精光,还满足地舔了舔嘴巴。

这样朴实无华的一道菜,也许没有牛排那么西化,豆腐也不赖呀!也许没有燕窝鱼翅那么名贵,墨鱼也别有一番风味呀!在我的人生中,这不只是酿豆腐,还藏着的是阿婆对我的爱。这份爱是谁也夺不走,谁也无法改变,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9

逢年过节的时候,客家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酿豆腐这一道传统的菜式。在我的家乡却有一个不知是真是假的说法:每个孩子都要酿过豆腐才算长大。

天微微泛着白,层层青山慢慢被漆上颜色,在我们家的天井里,已经有人开始忙碌了。刚刚磨好的豆腐被抬了进来,大姑仔细地切着每一块白嫩的豆腐,豆腐在晨曦下闪着温润的光彩,放在砧板上微微颤动着,这样的豆腐,一看就知道是正宗的客家豆腐。

早上吃完早餐,大家便开始忙碌。家里一片热闹,妇人们剁豆腐馅的声音,灶里柴火烧得噼啪作响的声音,孩子们玩闹的声音,交织成一片淳朴的,只属于农家人的'交响乐。待到豆腐馅剁好之后,才是主角的出场。馅里放着粉色的猪肉、棕色的蘑菇、绿色的青菜,光是馅看上去就会让人食指大动。

接下来就是填馅了。小孩子们一拥而上,每个人都手持一双筷子,跟着自己的妈妈学着“酿”豆腐。这也是一项需要细心、耐心的工作。握住豆腐的时候,需要用虎口轻轻地捏住,力度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让豆腐滑落也不能掐碎豆腐。眼看着我捏碎了一块又一块豆腐,周围的大人们不由得打起趣来,“你看你弄碎了这么多豆腐,万一我们晚上吃不饱怎么办?”我赌气似的撅起了嘴,小心翼翼地捏起一块完整的豆腐,用筷子戳了一个小洞,轻轻地把馅料塞了进去。“哇,你看看,虽然肉有点少,但是总算是一块完整的豆腐了,到时候料最少的肯定就是你的豆腐啦!”大家不由得笑了起来。

最后将酿好的豆腐先煎至金黄,再回锅焖煮,这道客家酿豆腐就大功告成了。吃起来外焦里嫩,味道十分浓郁。

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很短,却很温馨。酿过了豆腐,在表面上意味着你的厨艺技能是有水准的,但在深层意义上却能让你知道,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让你自由、幸福的时刻。因为这种时刻也最能体现对家乡的怀念和牵挂,无论你走多远,你都还是客家人。

所以酿过了豆腐,体会到这种和家人团聚的幸福、自由,你才算长大。

五华酿豆腐日记 篇10

真正的好豆腐,必须是手工的,从开始就得虔诚。一定要颗颗黄豆滚过手心,粒粒得坚实饱满。它们睡在水里,酿夫就得睡在一旁,豆子一个气泡吐出来,酿夫的梦就要拐上一拐。得趁着豆子喝足水睡的正香,把它们赶到石磨上,一粒一粒榨出浆。什么豆腥味,挡不住,酿夫正逍遥这鲜活里。直到三番五次翻腾浇进模,点上火,酿夫再披了豆腥睡去,等天亮起。

这样的豆腐架上车,蒙层晨雾到市上,布一掀就亮了人的眼,那些机器做的,根本瞧不上,必须是这样的,冒着热气,忍不住要拿起刀切上一片生着吃。

酿豆腐,不可谓不是大师。

若拿着这份“酿豆腐”的专一劲儿说别的事,让我很难不想起被称为“豆腐大师”的小津安二郎。小津的电影就像豆腐,入口无味,吞下去再回味却满口生鲜,他的电影大多是在拍家庭,儿子长大离家,女儿长大出嫁,或者干脆在拍家庭的日常,并且大部分坚持用胶片拍摄,老式剪辑,色调平和,声音也坚持用现场的,他从来不管外面的数字电影发展到了哪一步。对角色更是“顽固”,一场戏要演员演上几十次,直到脸上浮现出厌烦,他才会开机去拍,这才有他要的生活质感。和别人一样长的片子,单是拍摄就要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这样“酿”出来的电影,让人看了初觉无味,但日后在想起又觉得妙不可言。单是这“酿”的精神,已然是大师了。

那我自己何尝不是一块豆腐。我既是豆腐,又是虔诚的酿夫,这一天一天,便是一颗一颗黄豆,帮我便以万事为磨,把这一天天生榨成汁水了去,马虎不得,不虔诚不得,自己的时光塞进磨里,豆腐酿得好不好全在我。只能够“酿”,才酿得出一块自己的“好豆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