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北京胡同日记(精选17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胡同日记 篇1
我小的时候只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她是离我的家乡非常非常远的一个地方,几乎比天上的月亮还远。爸爸如果对我发脾气,总是会说:“克丽斯婷,你不听话,我就把你寄到中国去!”这真使我吓得发呆。
等到来了中国,我才知道,北京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城市,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像故宫、颐和园那样吸引人的名胜古迹,还有那么多的林荫路和公园。但我最喜欢的不是那举世闻名的天安门,不是那金碧辉煌的故官,也不是那雄伟壮观的长城,而是那一条条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胡同。
我最爱闲逛,北京的胡同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乍一看,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这每条胡同都有一个说头,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次我在胡同里穿来穿去,就有一种留恋过去的.感觉,好像胡同里有一个陌生的声音在讲述着一些古老的故事。好像路上的石头都要讲述一下自己的经历,好像我又回到了古代。
我喜欢北京的胡同,不只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这么多的遐想,更主要的是因为胡同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因为胡同里是鳞一般,短暂的一生中有过片刻辉煌的成就,而后潇洒地结束人生。日本人觉得刚刚开放就马上凋谢的樱花与理想的人生一样。所以日本人喜爱樱花。在日本,樱花一开,大家就欢呼雀跃,纷纷出去看花,坐在樱花下开酒宴,享受春天的生活。作为日本国花,日本人像爱国家一样爱樱花。
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文化古都,今后一定会变得青春焕发,欣欣向荣。
北京胡同日记 篇2
胡同是北京的文脉,是北京文化的根。假如把北京比作一个人,那胡同就是这个人的“血脉”。
小学六年级暑假之前,我还未到访过北京,却早已对北京的胡同心生向往,但对其的认识只有以上的只言片语,有幸,在同年暑假,我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场北京胡同游,从那将来,北京胡同便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惊鸿一瞥”,深刻于时光中。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庄严的,一草一木,一呼一吸皆有历史沉浸的气息。但当我进入胡同区,真的踏上那片土地,我感觉到的更多的却是静谧、和谐、安详更甚是些浓浓的烟火气,在那里,我感觉既陌生又熟知,首次体验到每一个将要去的地方,都是素未谋面的故乡”的感觉。
北京的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的,古旧的青石板有着几分江南的青秀齐整也不乏家乡这儿海岛独有些粗犷与大方,几处未与大地相贴的部方被时光悄悄磨得圆滑,上面覆着些许青苔,绿的悄然绿的暗淡。这可能就是导游口中“老街一年四季都充满生机”是什么原因。石板一块接着一块,延伸至远方,两边是一幢幢紧挨在一块时不时又露几个缝让行人畅通的古朴房屋,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家住与门店混杂着,热闹又喧嚣。
北京的胡同着实是多,过去就有俗语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从正午到傍晚时分,大家才不过走过了快十条胡同。不同于白日里的北京胡同,除去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傍晚十分的`北京胡同,多了几分温馨的韵味与“人气”。路旁不再是冰冷无趣的精品店,几个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下拉着家常,所有些人们在经历了一天的劳动后,都慢了下来,走出家门,老大家倚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纳凉,小孩们嬉闹着,在大大小小的胡同里穿来穿去。夕阳的余晖中,泛黄的绿阴下,还有青年漫步的身影。那时的北京,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简直“乖”到不可以。
北京的美,游历过的人都慨叹,它将所有些情感都托付给了胡同。
北京胡同日记 篇3
“呦!王大爷,您忙着呢!”“嗯,忙着呢!小王,你这么早回来,带孩子吧!”“嗯,最近比较忙,难得有时间去照看孩子,淘淘长大了,没人照看可不行。”说罢,小王便忽忽忙忙地骑自行车走了,路上不忙和那些邻居们打招呼。
串子胡同历史不长,但人气儿旺,随处你都能见到人,不论是什么时候。早上来来往往的上班族,中午溜湾儿的大妈,晚上就更不用说了,小王一回家,只见一个小孩子在四合院里面奔跑,但由于跑得太快平衡没找好,摔在了地上。不错的',眼前的这个孩子便是淘淘,大名王学亮,当小王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在地上,万分心疼,跑过去一把抱起来,问道:“疼不疼啊?”“疼!”“没关系啊,揉揉就不疼了!”“来来来,奶奶给块糖。”这位说话的正是王大爷的老伴儿孙大娘,因为他们膝下无子,又恰好小王是孤儿,所以,孙大娘自然是把这爷俩当亲儿子和亲孙子一样,虽然不是一家人,但却是已胜似一家人了。就这样“一家人”活在欢声笑语之中。
十年过去了,孙大娘得了病,王大爷变卖了全部家当,给孙大娘治病,可钱还是凑不够,小王也给了钱,都希望孙大娘早点好起来,可天不遂人愿,孙大娘去世了。在她去世前,她对小王说:“小王啊!我这把身子骨我明白,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但是在死前,我想回一趟串子胡同,小王照做了,而孙大娘也很高兴。在那一天她走了,走得很安详。没过几年,王大爷也去世了,许多胡同里的邻居也都搬走了,而他们的愿望,都是想回去看一眼。
二十年过去了,胡同开始拆迁了,而小王也不再是小王成了老王,淘淘也长大了。一天,淘淘扶着爹回老胡同看了一眼,那里早已不现人来人往的景象,而墙上面红红的“拆”字,老王看了不住叹息,便回去了。那天晚上,老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那个胡同,看到了孙大娘和王大爷,他们笑得是那么安详……
北京胡同日记 篇4
每次来到北京的胡同,你都能看到新的事物。
这一次走胡同,我看到很多古老的房子正在被拆除。有座老房子的院门还还没被拆,依稀能看到过去建筑的样子。红色的大门,木门上的一层油漆都脱落,门上的铁狮子门环也都生锈了。墙上的窗户很破,碎了的玻璃上隐约可以看见以前的色彩。
有些房门边有一个牌子,牌子上记载着建筑的历史。有一栋建筑明显做过修缮,但依然保留着历史的气息。
走过这些建筑后,我们就到了胡同的深处。我们遇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的头发依旧乌黑发亮,脸上也看不出明显的皱纹。他正在用水清洗一些木头家具,一问才知道,这些家具居然是明朝的!这位老爷爷原来是一位收藏家!他家里收藏着很古老的车牌号、陶瓷和其他的古董。爷爷在讲述他的故事的.时候眼里都在发光。
我们被邀请去爷爷的院子里参观。他的院子里有一个宽大的花园,花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花园里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人进去后心马上就静了下来。
每一扇胡同的门背后都隐藏着很多历史和故事,北京的胡同真是充满着秘密和惊喜啊!
北京胡同日记 篇5
今天是大家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大家一就像前几日通常兴奋,兴奋里却还携带点不舍,路过天安门,急匆匆地瞧上一眼,来到什刹海的胡同口,这里与我想象中的热闹大不同,而是静谧的,甚至可以用清幽来形容。
两人结伴,排队有序乘上具备北京特点的人力三轮车,随着着悦耳的车铃声,车子驶入胡同,大家一边赏析着沿途的风景,一边听着张师傅讲有关胡同的故事,他告诉大家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来自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当时胡同最开始的意思是水井,大家的生活不能离开水井,打水的时候放木桶下去,就会“咕咚”的声音,这就是胡同的来由。大家环顾四周,凹凸不平的青石地板召显着它的历史,绿瓦红砖,阳光照在胡同里的几棵树上,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默默无言,宛若被太阳热的.说不出话来,胡同离得远远的了闹市,好似隔了世般。
霎时,张师傅身上那湿透了的白背心吸引了我的目光,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稠乎乎的空气仿佛凝住了,惹火的太阳照得他汗流满面,我的心触动了,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生活贫穷,靠拉车为生,天天辛苦干活,却换不来应得的回报,拉完客后也得不到一声谢谢,再想想自己,从小在爸爸妈妈的疼爱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懂啥是辛苦啥是累,真是惭愧极了。
徜徉在胡同里,看路两旁的房屋都刷上了青漆,有的地方青漆掉落了,露出了斑驳的墙壁,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一部凝固的历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就如此一点点地被高楼大厦蚕食着,仅有那些刻意保护的文物还比较漂亮,还有些只剩门前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和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昔日的繁华。
结束了胡同之旅,大家的游学活动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我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怀恋,相信我,北京,我肯定还会回来的。
北京胡同日记 篇6
“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人们常说,先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小说。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有院子与树,不拥挤也不僻静的”,而在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里。从车夫到鸿儒,从小贩到茶客,每一个北京人的真实生活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我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爸爸说他小时候住在西直门,妈妈说她小时候住在北长街,可惜我一出生就住在高楼里,然而在我上学前有幸住在了北锣鼓巷的一间小平房中,在那几个月里,我每天都穿梭在锣鼓巷周围的胡同中玩耍,算是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了亲身的感受。
萧乾在书中这样描写道,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每一条胡同都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老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
数以千计的胡同围绕在紫禁皇城周围,见证着几百年来紫禁城的朝代更替和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以来民俗的气息,这些胡同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我非常喜爱北京的小胡同,更喜爱小胡同中蕴含的风土人情。我为自己生活在北京而自豪。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书深刻地描绘出了积淀在胡同深处的文化,在此也向大家推荐此书。
北京胡同日记 篇7
老北京的胡同传承着历史的文脉,而南锣鼓巷是其中的一条老胡同。
人都说北京人不喜欢去著名旅游景点,但是我却对南锣鼓巷情有独钟,童年的记忆把它从海底推到沙滩上。
也许是4,5岁时,妈妈一下子兴致大发,说想带我去南锣鼓巷逛逛。那时的我,内心对一些事物都充满好奇。年幼的我猝不及防地与它相遇了。古老而呈灰黑色的四合院,幽静的街道,时有时无的树荫...... 这一切宁静的事物,让本来就喜欢安静的我,一下子对它的好感值倍增。这时的南锣鼓巷虽然安静,但他却也是丰盈的,是充满了古朴和人文化底蕴的。那颗寻找了许久安静的心与南锣鼓巷相遇了。那里,饱含了着浓浓的老胡同中的.那份自然和宁静。
如今,我也时常去南锣鼓巷。而每次去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我知道,在如今这个经济繁华的北京,那种景象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南锣鼓巷之旅,我一直期盼着,期待着在这数以万计地尝试中,我能在一瞬间中体会到那份宁静,哪怕只有一瞬间。
现而今,北京的发展迅速,而它的那种古老的味道却一天一天地沦陷。我赤脚也追赶不上它发展的脚步,前方是高楼林立,回头,渺无人烟。
但是,我怎么追也指不上北京发展的脚步,那次我与北京老胡同的相遇却永远在我心中无法忘却。它表面上已经停止了,但是事实上还在继续!
北京胡同日记 篇8
一说到胡同,大家想到的一定就是晨练的老大爷,叫卖的小哥和两边破旧的小屋。但你想到的那些已经不是真正的胡同了。当你走进一个狭小而不起眼的胡同时,你会发现墙上精美而且质朴的石壁画,灰色的瓦片整齐划一地待在胡同两边的房顶上。
胡同里的春夏秋冬都是最美好的。春天里鸟语花香,夏天里绿树成荫,秋天里秋叶凄美,冬天里白雪皑皑。
胡同里的房子看上去很普通,但实际上很有讲究。
一般的`胡同分为两种:一种是活胡同,一种是死胡同。死胡同就是有头没尾,有一头被墙堵住了就是死胡同,但它可是孩子们的天堂,因为这里很少有车和陌生人。至于活胡同嘛,就是大家看到的那种中间有狭窄的小道,有时候电动车和游客们经常去的地方,会很杂乱。所以我还是更喜欢死胡同。
如果我是城市设计师,我会在胡同基础上改造,但不会将胡同拆除。因为那些墙壁、瓦片和石头都是历史的遗迹,它们都是有故事的。就比如有些门口的上马石,或者文武官大门柱头,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对于已经发展成商业街的胡同,我觉得他们应该有个属于自己胡同的特色,否则就像杨梅竹斜街,里面既有包子铺、小吃馆、咖啡厅、书店,又有小卖铺或者超市,已经失去了它自己原本的特色,所以每家店的生意并不好,游客来到这儿,已经找不到当年杨梅竹斜街的身影。
北京胡同日记 篇9
穿过熟悉的天安门,驶过600年历史的故宫,我们就开到了这次的目的地-大江胡同。大江胡同有非常多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里都住着不同的人,老师让我们去观察并且做采访。
我鼓起勇气去敲了第一家的门,但是被拒绝了,不过我并没有放弃,我去到了第二家敲了一敲门,出来的是一个老爷爷,他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老爷爷年纪很大了,头发已经花白。老爷爷说因为这个房子要重装,现在正在铺水泥,我们只能踩着一条独木板,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四合院。
这是我第一次去到有人居住的四合院里,想象中里面会是非常漂亮、高端、大气,可是在我眼前的是座破败不堪的院子,一边是快要倒塌的房子、凹凸不平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另一边是新建的房子,与旁边的老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院门和围墙还保存完整。院子里有一个遮阳伞,还放着沙发供人休息和聊天。
住在这里的是一个姓杨的'爷爷,还有他的夫人。杨爷爷说他就出生在这里,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四合院,他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70年。“70年!”我在心里感叹道,“好长的时间啊!”
杨爷爷告诉我们说,这个院子快要拆迁了,住不了几年了。我问爷爷“房子要拆迁了,您会舍不得吗?”爷爷说当然会啊,这是我从小到大生活的房子,里面是我一辈子的回忆。我想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肯定也会非常难过。爷爷奶奶还给我们看他们孙子们的照片,不知道他们长大了也还会记得爷爷奶奶生活过的老胡同吗?
我猜想以后这个院子可能会变成我们现在所居住的楼房,如果我是城市规划师的话,我会把这些胡同都保存,再把有缺陷的部分都修复好,再请这些居民们回到自己的家中来住,没有这些居民,胡同也就没有了灵魂。
北京胡同日记 篇10
从北京北新桥地铁站C口出来,在著名的胡大小龙虾所在的簋街附近,存在着一个有趣的胡同——石雀胡同!
出了地铁口,向左走,仿佛就与新时代隔绝,一切又回到了七十年代,全部都是代表北京的四合院,路上的行人稀少,也不知,到底是时间来的不对还是这里的四合院都改了的原因吧!
我的第一站:“祖母的厨房石雀客栈”,一进到这里给予人们焕然一新的感觉,外国的小资风格,让人们得到似家的'温暖,装修朴素,看不见任何华丽的装饰,却从朴素中露出了一丝丝无法用语言来赞美的华丽。这里有自己的池塘,水中的鱼啊,悠哉的游来游去。客房也是无与伦比的国外小资风格,没有一点瑕疵,一切都很精致、美丽。在那里,有一个用玻璃搭成的天台,天台下就有一个借着天台顶搭了一个玻璃屋,里面阳光普照,并且放置着那令国人骄傲的青花瓷与那紫砂壶茶具;天台上有竹编躺椅和各式各样的桌椅,来供客人们看书、喝茶,放松一下那旅途劳累的心情,让人们身心愉悦。
出了石雀客栈,我又来到了一个四合院门口,门开着,虽说这里有人居住,但这里的设计与民居截然不同,我的好奇心又在做怪,我悄悄地走了进去,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支支闪亮的手表,和那一位位在为手表包装辛勤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如同机械似的辛勤工作,我小心翼翼的走了出去,尽量不打扰他们。我长叹一声:“如此辛勤的人们啊!”
我的肚子又在提醒我,一天的旅程结束了,再见了石雀客栈,再见了令我难忘的石雀胡同。
北京胡同日记 篇11
我慢慢地走进了大江胡同,胡同的东侧是一座座民国味儿的的建筑,建筑旁边的围墙用青砖砌成,中间有着镂空图案,有的是半圆形,有的是三角形,清晨的阳光从空隙中穿过,在地上画出了一个个美丽的图案。
再往前走深一点,慢慢就有了卖东西的人,卖冰棍的,买汽水的,甚至还有卖烤串的。商家们大喊大叫着自己的优惠折扣,一个比一个吵,就如过年了,放了最大号的鞭炮一样。另一边,大柳树下,几个大爷正在乘凉,随着清风的起又落,落叶也随风飘动,挂到了太阳底下,就额外明亮;挂到柳树下,就如变色龙似的,变成了黑色。
行人们匆匆忙忙地赶过去,又赶回来,顺道看到啥就买点啥。商家看了看自己的挣的钱,微微一笑,骑着电动车、自行车,一排排地归家了。
中午的胡同,奇热无比。
太阳悄悄升起,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中火热地照耀着。孩子们见不让踢球的人都走了,喜出望外,于是拿起了花边的足球,叫上小伙伴们一起踢球。天实在热的不行,就如火炉中的煤炭一般燃烧着,孩子们买了根冰棍,一边流着汗踢着球,一边又舔着冰棍享受口中清凉。冰火两重天,谁吃谁成仙。这就是王牌冰棍绿舌头,你,值得拥有!
北京胡同日记 篇12
这里曾是我的家。我、爸爸、爷爷,我们一家都曾与它发生过或难忘、或温馨的故事。
小时候我就觉得,家在的胡同可以通向任何地方。无论是大路还是小商店,这条胡同仿佛拥有魔法一样,可以通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个胡同叫做五道弯胡同,正如它既形象又生动的名字,它真的有五个拐角,最终通向大路。而我家就在第一拐的尽头,是个小小的四合院。
转过拐角,是一条十五米左右的`小道。两侧的房顶上都铺着摇摇欲坠的瓦片,脚下是“此起彼伏”的砖头路。第二拐开头有两个圆形的石墩子,半镶在墙壁里。一个躺着,一个立着。犹记得小时候,还没有石墩子高的我,嚷嚷着让妈妈把我抱上“瞭望台”,装模做样的四处查看,再从高处跳下。那是小孩子的乐趣。如今我已经长大,再经过那里时,只会听爸爸说起那石墩原来是某某家用来磨面的,然后仔细努力去辨认那石墩上已然模糊不清的花纹。
第三拐很短,不过五六米的样子。但在那本就不宽敞的过道中间,直挺挺的长着一颗菩提树。夏天时我经常从小商店买一根冰棍,跑到那棵有着宽密枝叶的树下去吃。但这棵树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小麻烦。爸爸有一次在经过这里是跟我说过,在他小时候,他和同学经常骑车经过这条胡同。有一次骑车,他在拐弯时没想起来这里还有一棵树,就那么直挺挺的冲了过来,竟然生生从树和墙壁之间的缝隙中穿了过来。事后回想也是一身的冷汗。
胡同传承记忆,传播文化,传递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俗。这就是我曾经的家,五道弯胡同里的故事。
北京胡同日记 篇13
在安静的胡同里,风吹着,一座座大门紧闭着,树荫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丝毫不减这里的寂静。偶尔有几个人来往,走出家门,又慢慢走回去。(人生活的从容)是不是传来远处路上的汽笛声。
胡同的建筑很古老了。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凹凹凸凸的墙面上长满了青苔。石墩上的花纹已经不明显了,木门也变得破烂不堪。胡同里的老房子很多都被翻新了,但也有些老房子依旧没有改变。
我们走过了改造后的西磨坊胡同。墙更白了,墙上的砖明显变新了,屋檐下的雕花更清晰了,壁画也被重新刻画过,整个胡同看上去崭新又整齐。
还有一些胡同变成了商业区。我们走到杨梅竹斜街,那里有很多小店铺,有的卖旗袍,有的卖花,还有一个古老的书店,据说在民国时期就是书局。整条街看上去既古老又充满着现代感,我们还在一家咖啡店喝了咖啡。
三里河公园是我们的最后一站。这是一个建在胡同里的公园,据说这里在元代时是护城河的泄洪区,后来慢慢废弃了,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房子,后来又在这里建起了公园。虽说是公园,但其实是依胡同而建的,胡同里也还有居民在生活。这里的生态很好,水里游着黑天鹅,天上飞着鸟儿,鸭子一摇一摆地在水边行走。风吹着水边的'垂柳,十分好看。
如果我是城市设计师,我会在改造胡同的时候,保留原来的文化。比如,我会在商业区建一个胡同博物馆,介绍胡同的发展变迁。我还会增加胡同的绿化,因为胡同里只有房子太单调了,需要植物来装饰。我还希望把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住宅区绿化很好,整洁安静;商业区热热闹闹,方便人们的生活需求。希望未来的胡同,不只是游客的胡同,还是老百姓自己的胡同。
北京胡同日记 篇14
看惯了小家碧玉的苏州园林,眼前兀地现出气势磅礴的宫殿城门;听惯了温婉如玉的吴侬软语,一下子转为字正腔圆的气贯长虹;吃惯了江南小镇的家常菜,这次却端上来一碟热气腾腾的饺子。如此大的转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跌宕起伏,让我有些适应不过来,但我知道自己的的确确地站在了皇城脚下。
一直想去领略紫禁城给人的震撼,走走孟姜女曾经哭倒过的长城,游览处于北方的南方园林——颐和园,逛一逛八大胡同,尝一尝冰糖葫芦,走一走长安街,看一看天安门,驻足在宋庆龄的故居前,停留在郭沫若的宅邸中,感受我们的首都,触摸它的文化脉搏。
来到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路宽。四通八达的.,不似苏州巷子的九曲回肠,也不像上海高架的纵横交错,它是直的、通的、畅的,看了就让人心里舒适。北京的人也像北京的路,心胸也是宽的,不论走到哪边,只要你稍稍皱皱眉头,就会有北京人热情地指引你,让你丝毫没有在异乡的感觉。去的那天是大年初二,我们来到亲戚家,年味儿还是那么足,桌上摆着瓜果糖仁,茶水总是温的,暖气使家里暖和得甚至忘了外面是零下的严冬。听他们讲昨儿个守岁,大家都等着凌晨的梆子声,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煮饺子、放鞭炮,庆祝着“炮竹声中一岁除”。
北京的路,北京的人,我们一踏入北京就能领略到他的宽阔与豪爽;而北京的胡同,却是北京的另一面,需要你去细细品味。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北京巍峨的紫禁城、北京不平凡的历史,却忽略了北京性格的另一面,它是安详的,也是宁静的。当你惊叹于鸟巢、水立方的现代化新北京时,别忘了,在巷子里,在胡同中,还藏着个老北京,在那儿静静地看着北京的变化呢。
老北京的胡同,胡同里的老北京。
北京胡同日记 篇15
北京胡同可以说是北京物质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而在这一条条胡同中又有着一个个不起眼的人物,引领人们感知胡同之美。他们是谁?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骆驼祥子》吧?祥子是什么职业呀?对,没错,他是一位人力车夫。
他在本次游学活动中,学校特意为我们请来了北京唯数不多的车夫。让我们去深入胡同,理解胡同的文化。但我必行,我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就好比我所乘坐的这两黄包车,骑车的师傅就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这是怎么回事?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我与我的好友小丁共乘一辆车。这对于车夫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我与小丁都有些许胖,加在一起,对于一个健壮的年轻人载着我们都是件很辛苦的事,更何况是年老的车夫呢?再说我的车夫……(啪!别剧透)
我们上车没过多久,才在胡同里转悠了几个拐弯,就听到师傅气喘吁吁了。我的好友小丁是一个热情之人,而我虽不是热情之人,但也不喜欢看人难受。于是我们决定让这位师傅靠边休息一下,但师傅掌着车盘,不停下,也不减速。
后来,在小丁逼问下,师傅告诉我们他不久前骑车出了点事故,他的肋骨断了三根。虽然现在手术后康复了,但身体大不如前,也不太敢卖力,骑车久了,就很累。而且,听他说来,他的好几位车友身体状况都不乐观,但是为了每天多拉几趟,大家都起早贪黑,卖力干活。
我和小丁想说几句安慰车夫的话,但我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我如鲠在喉,我终于真正懂了杨绛在《老王》一文中的那份“愧怍”。我也终于懂了老舍笔下祥子的那份拼搏。
原来世界上有些人不像我们一样可以衣食无忧,他们甚至生病了也要出来赚钱,只为了生存下去……
我通过这一次的活动,才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
北京胡同日记 篇16
北京的胡同是一绝,星罗棋布,蜘蛛网样,胡同里有那北京灵魂的精神气儿。
北京胡同的精髓,还是在那默默无闻的地方。她如一朵娇艳的花,静悄悄地躲在墙角,自顾自地开,自顾自地自赏。漫步在北京的一角,我惊呆了:两排整齐的屋子,跟着冷风,蔓延向地平线,与远方的光阴与灰蒙融为一体。街边、墙角有花草,小小的,格外纤弱,寒风树立它的衣服生辉,它挺起腰板来了。屋子的砖都是灰色的`,灰得跟山上的树干差不多。成片成片的灰色铺张开来,在空气间旋转、变幻、编织…… 四合院中有人“吱嘎”推开门,提着篮子,裹着头巾,戴着口罩,在太阳坐树枝时,出来了。像是被召唤,胡同中“吱嘎”声陆续出现,脱落了红漆的大门晃动了几下。北京一天的生活拉开了序幕,阳光揉进胡同中,灰色瞬间变得动人。
胡同挺长,有百米吧;住户挺多,和睦相处。这会儿,吃好了早饭,只有小孩子与妈妈在家里。小孩子趁不留意跑出了门,玩耍去了,灰色的巷子中闪烁着欢笑。
这只是千千万万胡同的一条,那千千万万的胡同,是有多么妙不可言?
北京胡同日记 篇17
“卖冰糖葫芦啰!卖冰糖葫芦啰!”听到如此的吆喝声,你会不会想起大街小巷,与那些把大街小巷就串联起来的北京胡同?
很有幸,春假期间,我跟随旅游团走进了北京胡同。看上去一般的巷子,可是假如你仔细去品鉴的话,就会发现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北京的胡同,有数百年的历史,胡同里的四合院,大多数建于清朝初期,规模宏大。轻轻触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好像都能感觉到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那种神秘气息。
胡同,也叫里弄或巷,用于联结不一样的居民区或四合院。其中的南锣鼓巷,是一条很著名的胡同,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天天晚上都是人满为患,巷子里头儿卖的风铃、镜子、手镯、手链等等小玩意儿,业务好得不能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爆肚、炒肝儿、炸酱面等等北京特点小吃在这儿也均有卖,整条胡同飘着阵阵香味,让人垂涎三尺。
我比较喜欢的有冰糖葫芦和涮羊肉。冰糖葫芦甜甜的、酸酸的,外酥里嫩,很可口!涮羊肉味道微咸、肥肉几乎没,嚼感十足,越涮越美味!
我曾想,一条一般的巷子是怎么样流传至今的呢?或许,是大家喜欢这儿丰富多彩的玩意儿,或是这儿美味的小吃。或许,大部分人喜欢这儿是由于这里的.热闹氛围,能带给大家留下深深的回忆。或许,这就是胡同里那小小的狭窄地儿的奇妙之处吧。
行走在北京胡同,亲身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奥妙,实在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