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日记

请欣赏北京的胡同日记(精选26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

“卖冰糖葫芦啰!卖冰糖葫芦啰!”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你是否会想起大街小巷,以及那些把大街小巷就串联起来的北京胡同?

非常有幸,春假期间,我跟随旅游团走进了北京胡同。看似普通的巷子,可是如果你仔细去品鉴的话,就会发现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北京的胡同,有数百年的历史,胡同里的四合院,大部分建于清朝初期,规模宏大。轻轻触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能感觉到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那种神秘气息。

胡同,也叫里弄或巷,用于联结不同的居民区或四合院。其中的南锣鼓巷,是一条非常著名的胡同,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晚上都是人满为患,巷子里头儿卖的风铃、镜子、手镯、手链等等小玩意儿,生意好得不得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爆肚、炒肝儿、炸酱面等等北京特色小吃在这儿也均有卖,整条胡同飘着阵阵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我比较喜欢的有冰糖葫芦和涮羊肉。冰糖葫芦甜甜的、酸酸的,外酥里嫩,非常美味!涮羊肉味道微咸、肥肉几乎没有,嚼感十足,越涮越美味!

我曾想,一条普通的巷子是如何流传到今天的呢?也许,是人们喜欢这儿丰富多彩的玩意儿,或是这儿美味的小吃。也许,大多数人喜欢这儿是因为这里的热闹气氛,能带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回忆。也许,这就是胡同里那小小的狭窄地儿的奇妙之处吧。

行走在北京胡同,亲身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奥妙,实在过瘾!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2

“卖冰糖葫芦啰!卖冰糖葫芦啰!”听到如此的吆喝声,你会不会想起大街小巷,与那些把大街小巷就串联起来的北京胡同?

很有幸,春假期间,我跟随旅游团走进了北京胡同。看上去一般的巷子,可是假如你仔细去品鉴的话,就会发现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北京的胡同,有数百年的历史,胡同里的四合院,大多数建于清朝初期,规模宏大。轻轻触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好像都能感觉到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那种神秘气息。

胡同,也叫里弄或巷,用于联结不一样的居民区或四合院。其中的南锣鼓巷,是一条很著名的胡同,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天天晚上都是人满为患,巷子里头儿卖的风铃、镜子、手镯、手链等等小玩意儿,业务好得不能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爆肚、炒肝儿、炸酱面等等北京特点小吃在这儿也均有卖,整条胡同飘着阵阵香味,让人垂涎三尺。

我比较喜欢的有冰糖葫芦和涮羊肉。冰糖葫芦甜甜的、酸酸的,外酥里嫩,很可口!涮羊肉味道微咸、肥肉几乎没,嚼感十足,越涮越美味!

我曾想,一条一般的巷子是怎么样流传至今的呢?或许,是大家喜欢这儿丰富多彩的玩意儿,或是这儿美味的小吃。或许,大部分人喜欢这儿是由于这里的热闹氛围,能带给大家留下深深的回忆。或许,这就是胡同里那小小的狭窄地儿的奇妙之处吧。

行走在北京胡同,亲身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奥妙,实在过瘾!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3

暑期,妈妈把我带到北京游玩,初到北京,我就被胡同搞糊涂了。首先,我们要住的宾馆在大豆腐胡同里,连着这个胡同的其他胡同有报房胡同、小鹁鸽胡同……胡同的怪名字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要仔细探究一番。

上网一查,原来胡同的叫法是从元朝就开始了,据说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指“水井”。每条胡同形成后,人们通常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就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

北京的胡同大多以形象、植物、方位、官方机构……命名,我最喜欢的是形象命名的,比如:较宽的胡同,就叫“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等。我看到的胡同都是比较老旧的房子,但很多家的门口都种着小花,爬着藤、养着鸽子……感觉他们生活得悠闲自在,胡同深处藏着无数温暖的家。

北京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很多,但对胡同的认识让我很想将来有一天能在幽静的胡同里安家生活。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4

周五的晚上,星星在天空上不停的眨着她那小巧玲珑的眼睛,月亮伴随着进入梦乡的人在天边默默的微笑着,像一只小小的船挂在天边。忽然,一声哭声惊醒了已进入到梦乡的我。

我好奇地穿上衣服走出家门,寻找哭声的来源,我发现那个哭声是从邻居家传来的,当我走进邻居家,看到一位大约七、八岁的小朋友在不停的哭泣,而另外在安慰那位小朋友的就是经常和我们玩的大姐姐。我问了原因之后得知了原来那位小朋友的奶奶去送他的表姐了,她想找他的奶奶。但是不知道他的奶奶去哪儿了,哭声越来越大,不一会儿五六个大人和小孩从自家出来到这里,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一会儿大人散去,只留下了我们几个小孩,于是那位大姐姐说:“我们去帮她找奶奶吧,好不好?”大家走了几步,我就有点害怕了,不是我不想去,是因为黑洞洞的胡同真的很吓人,但是我不能不讲义气,便赶紧跟上了队伍。

很快我们走入胡同,胡同里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好像随时有什么怪物传出来。我们分成几队,两个人一组手拉着手,我和一位小男孩一组,我拉着他的时候发现他的手心出了很多汗,但我还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坚持的信念,他不时地回头,有时还胆怯地说:“我有点害怕。”我极力安慰的:“别怕,有我在。”听了我的话,他似乎已经坚定了信念,不再回头看了,也不再害怕了。终于,我们走到了目的地,我们找到了那先前一直在哭泣的小弟弟的奶奶。看到小弟弟不再哭泣了,我们高兴地离开了那里。这次,我们谁都不怕了,因为我们走过了一遍,第二次去尝试的时候就不再害怕了。

我的生活中,有许多我不敢做的事情,但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就会成功。第二次去做的时候就会更胆大,因为我们已经成功了一次!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5

北京作为“文化首都,世界名城。”它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同时也饱经了很多历史沧桑。就譬如那一条条简朴的胡同,背后则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卖糖葫芦喽,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哟!”目前漫步于胡同之间,依然可以听到这质朴的叫卖声。胡同里则是一排排青砖绿瓦,之后座落的则是一座座方正优雅的四合院,每家每户的四合院外整齐的排好两个厚重的石狮子,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家的兴衰史,这简容易单的胡同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呢?

打小儿大家一大伙子就住在胡同背后的四合院中,爷爷总对我说:“咱这胡同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咱这儿也不像那些高楼大厦外出要锁门,这条胡同的每家每户大家都视作亲人,忘记锁门也无妨。”是啊,每当中午的饭点在胡同里见面,大伙总会互相问一句:“吃了吗你呐?”这亲切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家人喊话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胡同里,几位爷爷奶奶便会坐在一块聊聊家常,说说笑笑,他们脸上虽已面脸皱纹饱经沧桑,但我却可以感觉到人与人之间丝毫没隔阂的那种声音,看上去十分温暖,这质朴胡同背后,保留了老北京的人美。

秋季一直老北京胡同最好看的的季节,秋风乍起,枫叶上金黄的枫叶好似精灵舞动通常卷起来,温暖的阳光也穿过枝叶斑斑驳驳散射在绿瓦红墙之上,枫叶飘落到胡同口的大井里,哥哥便会携带我到胡同口,用大网捞起落叶,清澈的井水映出大家稚嫩的面庞,别有一番风味。金黄的枫叶晒干后被大家制作成书签、叶画,保留下了大家纯真的童年。这青砖绿瓦背后,留有了老北京最好看的的景色。

新年则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拿源于己的绝活儿,有些负责酿腊八蒜做腊八粥,有些负责做豆汁儿驴打滚,我家则负责包饺子。这一天走在胡同里便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心意,这种文化也一直被流传到今天。到了晚上,哥哥会拉着我在胡同里放鞭炮,家会聚齐了亲人吃团圆的年夜饭,然后在一块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零点的钟声响起,爷爷携带大家兄妹两个为各家各户送上热腾腾的饺子,胡同里满是新年开心的祝福声,十分喜庆,胡同背后还保留了老北京的情美!

再听听这质朴的名字:帽儿胡同,水井胡同,新莲子胡同……容易的名字背后却藏着很多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似简而深的胡同被永久的保留下来,流传下它独有些特殊魔力。老北京胡同的韵味无穷、魔力无限!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6

我们家住在新世纪商城附近的胡同里,每天都有许多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进出很不方便。

最近,胡同口又多出了许多小商贩,本来就不是很宽的小胡同,现在变得更窄了。

早晨,这些小商贩就摆上了地摊。呵!有新鲜的蔬菜,好吃的水果,和菜市场比起来,毫不逊色。这么好的瓜果蔬菜,自然让人眼前一亮,于是,许多人都要在这儿光顾一圈,生意十分兴隆!

但是,这个“胡同口菜市场”却给我们增添了不少麻烦。

每天早晨上学,都要起得早一些,不是因为路远,而是因为怕在胡同口堵车。有时候,“菜市场”的生意一旦开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是想进进不来,想出出不去,而小贩们却依旧快乐的做着自己的生意。

晚上,小商贩们回家了,终于可以出去散散步了!可一看地上,到处都是被踩烂的瓜果皮、蔬菜叶,哎!真倒霉!

我想,这些小商贩可真是的,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也许他们还会以为自己是助人为乐呢。真希望有一天,小商贩们会明白过来,改正错误,让这个“菜市场”赶快消失吧!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7

每当我拿起心爱的影集,就会回忆起在北京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那还是我5岁时的事呢!妈妈带着我,同许多叔叔、阿姨一起到北京旅游。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城。下火车时,才凌晨5点,可是,在北京的胡同口,早已响起了热情好客的北京人的叫卖声了!胡同两旁搭出的小棚里也不时飘出一阵阵扑鼻的浓香。当时,大家都没有吃早饭,听说北京的刀削面最好吃,我们每人要了一碗。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没等我来得及说香,坐在我们旁边的外宾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你们北京的小吃真是太好了!”我很淘气,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说:“好!好!你们北京的小吃真是太好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就住在胡同中的一个小四合院里,天天都能在胡同中玩儿。胡同很小,抬眼一望,都是支起的小棚,那小棚子个个打扮得有浓郁的北京味儿,一块小地板上支着竹竿,竹竿上搭着白白的布蓬,白色围栏上写着鲜红的大字“北京小吃”。是那么精巧别致。

每天游玩回来,我都和同来的几个小姐妹一起去找卖面的大伯,听他说好听的北京话,吃他的刀削面,有时还帮着他叫卖呢。后来,妈妈特意给我和那位大伯拍了一张照片。

此后,每当我翻开影集,北京小胡同的情景就映入眼帘。我想:到了2000年北京会建设得更加美丽。那时,北京还会有这样的小胡同吗?还会有用竹竿支起一片情和爱的北京小吃吗?如果有,我一定再去找和蔼可亲的大伯,再来看北京的小胡同。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8

北京的胡同,历史久远,星罗棋布,早就听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北京的胡同宽窄不一,宽的敞亮,窄的幽深。听导游介绍,最窄的胡同当数钱市胡同,最窄处仅有40厘米,仅能容一个身材“苗条”的人通过。北京的胡同大多直来直去,但也有弯曲迂回的,导游说有个叫“九道弯”的胡同,共有二十多个弯呢。

我们参观的胡同,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为繁华的都市平添了许多古色古香而又温馨、安静的韵味。有些胡同的路面用青砖或石块铺就,方方正正,像一块块被削平的豆腐块,赤脚踩在上面冰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路边有的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这对于我们这些南方的游客,就更显其魅力了。

傍晚的胡同则更有一番滋味。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里。人们纷纷搬出藤椅,拿着蒲扇到胡同里来纳凉,老人们闲谈着,儿童们嬉闹着,气氛很是融洽。

北京胡同虽然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是当我们走出胡同时,许多人还是不由得感叹:北京胡同风采依旧。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9

巷口有一棵迟迟不开花的胡同树,没人看过它开花的样子,也没人知道它是一棵什么树——题记

十三巷口今天的天很蓝,白云散成一丝一丝的飘洒在蓝幕,真像棉花糖一样,呼啦呼啦的就转了出来,甜甜的,白纱似的,童话般的。

莫妮告别了她可爱的小瓷兔爱德华,就踏上了鹅卵石铺成的青色古路,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隔照应出来一块一块奇形怪状的影子,童话般的。

莫妮踏着这些小石子发出哒哒的声音,和跳踢踏舞一样好玩,天蓝色的蕾丝花边连衣裙呼啦呼啦地鼓了起来,像一块小蛋糕,童话般的。

真是奇怪,这棵树真的好奇怪莫妮又走到了这个胡同口,她揉着金色的可爱卷发皱起眉头疑问道。

这是一棵拥有青绿色奇怪树干的胡同树,中间还有一棵很大很大的褐色树洞,这颗树洞在拥有夏季独特气息的风中显得孤独和寂寞。

莫妮突然上前,用小手抱住树干,轻轻对着树洞里说话:我告诉你一个秘密,爱德华,哦,就是我那只绅士的小瓷兔,他很怕黑哟,哈哈,是不是一个很大的秘密呢,你要帮我保守这个秘密哟,爱德华知道了会伤心的

从此以后莫妮每次走过胡同口都会告诉这颗孤立的胡同树一个小秘密,

胡同树的枝丫先是冒出调皮的小新芽,然后开出了淡白色的花朵,花瓣一簇一簇堆成了一个小球球,毛茸茸的可爱极了,就像一个个长着长耳朵小翅膀的小精灵,童话般的。

巷口有一棵充满秘密的胡同树,只有那个拥有小瓷兔的金发女孩看过它开花的样子,没人知道它不开花的原因,莫妮却知道,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你愿意和一件事物分享你的秘密时,它也会愿意和你分享它自认为最美丽的花朵。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0

老北京城里的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这话其实并不夸张。在胡同最繁盛的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有六千零二十九条,即使到了今天,经过城市重新规划与改建,也还有四千多条。这些胡同互相连通,组成了北京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听到这里,有人不禁要说了,胡同怎么能算是北京独有的呢?这种建筑南方哪里没有?是啊,上海也有“里弄”,但那一条条宽阔的小道,有如用尺子在纸上画出的线,过于工整而齐整;苏州也有著名的“小巷”,但那白墙灰瓦显得太文静温和,淡雅中少了些许带着市井味道的生活气息。如果说这些错综复杂的胡同是一张大网,这生活的味道就好比蛛网上的粘液,细细地看去,网上串着挂着的全是老北京的记忆,那些记忆有时真能贯穿人的一生……

童年的胡同无疑是最欢乐的。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可就能住三四户人家,一条胡同里该有多少四合院,多少户人家啊!再往大了说,胡同岂不是把北京分成了一个许多进的四合院,千家万户都住在里面。那么多的孩子,却能不挑时不挑晌地召集起伙伴,在不大的地界里玩起那些古老的游戏:滚铁环、踢毽子、翻花绳……跑跑闹闹,能玩上一下午。玩累了,悠长的吆喝声中便夹杂着几个舔着冰糖葫芦,互相嬉笑的清脆的童声。

北京的胡同里也不乏身影匆忙的上班族和学生。每天,他们都在清晨的微风中奔向单位或学校,又在夕阳的余晖中踏上回家的路。这些可并不一定都是路人。史家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小学、黑芝麻胡同小学,东城区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学校中有多少不是以所在的胡同命名的?胡同也的确通向不少小区和单位,这样的场景就不足为怪了。

大人和孩子回家的时候,老人们也开始了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古朴的红砖灰瓦的掩映下,爽朗的笑声便在胡同中回荡开来。有对弈的、打牌的、摇着蒲扇纳凉的、侃天说地的、舒筋活血的,不一而足。随着社区的兴起,也有老人去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使胡同中洋溢起一片欢声笑语。那飘散的笑声,就如同胡同本身,悠远而朴实……

北京的胡同自元朝发端,对于它名称的起源说法不一,在此不多赘述。元明清三朝之间,不少王公府第,名人故居也逐渐在其中现身,颇有独特的人文风味。所以胡同本身不仅是几十代上百代人点滴生活的象征,那斑驳陆离之中更带着一味历史与时光沉淀的馨香。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1

“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人们常说,先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小说。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有院子与树,不拥挤也不僻静的”,而在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里。从车夫到鸿儒,从小贩到茶客,每一个北京人的真实生活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我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爸爸说他小时候住在西直门,妈妈说她小时候住在北长街,可惜我一出生就住在高楼里,然而在我上学前有幸住在了北锣鼓巷的一间小平房中,在那几个月里,我每天都穿梭在锣鼓巷周围的胡同中玩耍,算是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了亲身的感受。

萧乾在书中这样描写道,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每一条胡同都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老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

数以千计的胡同围绕在紫禁皇城周围,见证着几百年来紫禁城的朝代更替和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以来民俗的气息,这些胡同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我非常喜爱北京的小胡同,更喜爱小胡同中蕴含的风土人情。我为自己生活在北京而自豪。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书深刻地描绘出了积淀在胡同深处的文化,在此也向大家推荐此书。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2

北京的胡同是一绝,星罗棋布,蜘蛛网样,胡同里有那北京灵魂的精神气儿。

北京胡同的精髓,还是在那默默无闻的地方。她如一朵娇艳的花,静悄悄地躲在墙角,自顾自地开,自顾自地自赏。漫步在北京的一角,我惊呆了:两排整齐的屋子,跟着冷风,蔓延向地平线,与远方的光阴与灰蒙融为一体。街边、墙角有花草,小小的,格外纤弱,寒风树立它的衣服生辉,它挺起腰板来了。屋子的砖都是灰色的,灰得跟山上的树干差不多。成片成片的灰色铺张开来,在空气间旋转、变幻、编织…… 四合院中有人“吱嘎”推开门,提着篮子,裹着头巾,戴着口罩,在太阳坐树枝时,出来了。像是被召唤,胡同中“吱嘎”声陆续出现,脱落了红漆的大门晃动了几下。北京一天的生活拉开了序幕,阳光揉进胡同中,灰色瞬间变得动人。

胡同挺长,有百米吧;住户挺多,和睦相处。这会儿,吃好了早饭,只有小孩子与妈妈在家里。小孩子趁不留意跑出了门,玩耍去了,灰色的巷子中闪烁着欢笑。

这只是千千万万胡同的一条,那千千万万的胡同,是有多么妙不可言?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3

走进小胡同里,一阵凉爽的轻风吹来,扑鼻的花香流进我的心芳。首先看到的是一棵1米左右的小树苗。瞧,它伸出胳膊,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再往里走,一棵棵柿子树映入我的眼帘,它们个个精神饱满,挺着高大的身躯,似乎在像人们显现它的能力。到成熟的季节,柿子树们都不示弱,都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它们高兴地甚至都咧开了嘴。爬山虎的叶子也在微风下轻轻摇动,闪着亮光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调皮的眨着眼睛。

走着走着,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奇异的树,树上开满了橘红色的大喇叭,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发亮,好像在宣告: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忽然我看到了一棵月季,只见它高傲的抬着头,那紫红色的小脸蛋望着天空,在风的吹抚下显得妩媚动人。我还看到了一株百合,细长纯白色的的花瓣,中间相嵌着那橘黄色的花心,是那样的纯洁高贵。它那婀娜的身姿,仿佛在诉说着远古女神的传说……

再往深处走,看到的是花椒树,花椒树的叶子小得可爱,茂密的叶子挤来挤去,像调皮的小孩子一样拥在一起,它们玩得可真开心,叶子深处接满了如火一般的小果实,它们一簇接一簇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真好看。花椒树的后面还有一些枣树结满了如玛瑙一般的枣子,看了直让你流口水。

我快乐的度过了一个下午,踏上了回家的路。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4

也没有什么比在北京胡同走走更惬意了。

有人说,柏油马路多宽,比胡同强多了。

人们偏见胡同,不公平!你瞧瞧柏油马路那沥青路,地像龟裂似的,味儿,太俗、样儿,太土、还那样盛气凌人,像自己非常标志!真是劳民伤财!抬头是路标,低头是白线,太死板了。

走在胡同,上边是绿树倾泻下的绿荫,隐隐约约,旁边有青石块砌的墙,色彩程度不一,脚下踩的是石头印出的路,路面有的深,有的浅,多么温柔,有微风流动,连带着生意人的吆喝声,都是原汁原味。运气好?有可能会遇上卖糖葫芦的,竹串上有红的山楂,有棕的山药,有橘的橙子,一串一串,五颜六色,真是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花五块钱买下一串,又香又甜又脆,边吃,边走,再加上胡同的凉爽,太舒服了!

胡同千变万化,有的宽,有的窄,有的长,有的短,它是柔和的,不同柏油马路一根一根的,而是像妈妈的手,轻抚四合院,很慈爱,因为是它最开始孕育的北京,它是北京的母亲啊!北京人的性格也同胡同一样温柔、大气,因此胡同是北京的标志,它神圣!伟大!

让我们去依恋胡同吧,它是北京最后的见证,那么京腔京韵的事物已经为之不多了!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5

胡同是北京的文脉,是北京文化的根。假如把北京比作一个人,那胡同就是这个人的“血脉”。

小学六年级暑假之前,我还未到访过北京,却早已对北京的胡同心生向往,但对其的认识只有以上的只言片语,有幸,在同年暑假,我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场北京胡同游,从那将来,北京胡同便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惊鸿一瞥”,深刻于时光中。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庄严的,一草一木,一呼一吸皆有历史沉浸的气息。但当我进入胡同区,真的踏上那片土地,我感觉到的更多的却是静谧、和谐、安详更甚是些浓浓的烟火气,在那里,我感觉既陌生又熟知,首次体验到每一个将要去的地方,都是素未谋面的故乡”的感觉。

北京的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的,古旧的青石板有着几分江南的青秀齐整也不乏家乡这儿海岛独有些粗犷与大方,几处未与大地相贴的部方被时光悄悄磨得圆滑,上面覆着些许青苔,绿的悄然绿的暗淡。这可能就是导游口中“老街一年四季都充满生机”是什么原因。石板一块接着一块,延伸至远方,两边是一幢幢紧挨在一块时不时又露几个缝让行人畅通的古朴房屋,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家住与门店混杂着,热闹又喧嚣。

脚步轻缓,慢慢地踏,转过烟袋斜街才真的进入了胡同区,嘈杂声被抛于身后,氛围变得宁静,风轻轻的吹,时光慢慢地流淌。路旁是成荫的绿树,茂密的绿叶层层掩映,午后的阳光从几个小小的叶缝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偶尔,回响起一两声鸟雀啁啾与蝉鸣,声音着实清脆,衬的氛围越加的安静,那声音渲染着夏季的活力,与轻风亲吻,荡漾开去,听在耳边,软在心里。离得远远的闹市的胡同,大概是北京这座都市繁华外表下,柔软内心的展示,是它日渐老去的青春,是它毫无保留的送给大家全部的情话。如此的北京里的如此的胡同,既像是垂暮之年的老人,又像是朝气蓬勃的少年,若真要讲解,那便是成熟沉淀与活力朝气是相通的。走在如此的胡同中,守着清幽,大家哪个也不说话,只不过静静的迈着步子在小巷中穿梭,尽管不认路,也没地图,但所有人都淡然自若,毕竟北京的胡同儿可都“透着气”呢。“瞎走”,让旅途有多了几分探奇的乐趣。

北京的胡同着实是多,过去就有俗语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从正午到傍晚时分,大家才不过走过了快十条胡同。不同于白日里的北京胡同,除去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傍晚十分的北京胡同,多了几分温馨的韵味与“人气”。路旁不再是冰冷无趣的精品店,几个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下拉着家常,所有些人们在经历了一天的.劳动后,都慢了下来,走出家门,老大家倚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纳凉,小孩们嬉闹着,在大大小小的胡同里穿来穿去。夕阳的余晖中,泛黄的绿阴下,还有青年漫步的身影。那时的北京,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简直“乖”到不可以。

北京的美,游历过的人都慨叹,它将所有些情感都托付给了胡同。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6

今天是大家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大家一就像前几日通常兴奋,兴奋里却还携带点不舍,路过天安门,急匆匆地瞧上一眼,来到什刹海的胡同口,这里与我想象中的热闹大不同,而是静谧的,甚至可以用清幽来形容。

两人结伴,排队有序乘上具备北京特点的人力三轮车,随着着悦耳的车铃声,车子驶入胡同,大家一边赏析着沿途的风景,一边听着张师傅讲有关胡同的故事,他告诉大家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来自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当时胡同最开始的意思是水井,大家的生活不能离开水井,打水的时候放木桶下去,就会“咕咚”的声音,这就是胡同的来由。大家环顾四周,凹凸不平的青石地板召显着它的历史,绿瓦红砖,阳光照在胡同里的几棵树上,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默默无言,宛若被太阳热的说不出话来,胡同离得远远的了闹市,好似隔了世般。

霎时,张师傅身上那湿透了的白背心吸引了我的目光,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稠乎乎的空气仿佛凝住了,惹火的太阳照得他汗流满面,我的心触动了,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生活贫穷,靠拉车为生,天天辛苦干活,却换不来应得的回报,拉完客后也得不到一声谢谢,再想想自己,从小在爸爸妈妈的疼爱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懂啥是辛苦啥是累,真是惭愧极了。

徜徉在胡同里,看路两旁的房屋都刷上了青漆,有的地方青漆掉落了,露出了斑驳的墙壁,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一部凝固的历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就如此一点点地被高楼大厦蚕食着,仅有那些刻意保护的文物还比较漂亮,还有些只剩门前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和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昔日的繁华。

结束了胡同之旅,大家的游学活动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我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怀恋,相信我,北京,我肯定还会回来的。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7

大家常说北京那是“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北京的胡同也确实如俗语里说的如此,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胡同还真不少,胡同有宽窄、长短、大小之分,叫法也不同,有些叫胡同、有些叫巷;胡同都是以居住为主,也有商业化的和功能型的,譬如“功能型的”车辇店胡同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孔时停放车辇的地方;“商业化的”南锣鼓巷是当时有名的富人居住区。

最有趣的就是胡同名字的起源,如黑芝麻胡同原名“何纸马胡同”,由于这里曾有一个何姓人以糊纸马这一行业为生而得名;寿比胡同原名为“臭皮胡同”,只因此胡同有一熟皮作坊而得名。

走进胡同,大家不仅能够看到很多有趣的名字,还可以看到很多历史,譬如方家胡同里的循郡王府、秦老胡同里的清内务府总管明善的“绮园”、沙井胡同里的清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宅邸;还有名人故居,如后圆恩寺里的茅盾故居、雨儿胡同里的齐白石故居,还有细管胡同里的作曲家田汉故居等,这部分都仿佛让我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封胡同为“历史见证者”也是当之无愧的!

看啊,胡同是多么有意思呀!光这几个方面就能被人足足品味了。改天有空,我还要去胡同里好好遛遛,品味品味北京胡同里的韵味,去看看胡同中的历史,探索这部分人物背后的故事。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8

穿过熟悉的天安门,驶过600年历史的故宫,我们就开到了这次的目的地-大江胡同。大江胡同有非常多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里都住着不同的人,老师让我们去观察并且做采访。

我鼓起勇气去敲了第一家的门,但是被拒绝了,不过我并没有放弃,我去到了第二家敲了一敲门,出来的是一个老爷爷,他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老爷爷年纪很大了,头发已经花白。老爷爷说因为这个房子要重装,现在正在铺水泥,我们只能踩着一条独木板,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四合院。

这是我第一次去到有人居住的四合院里,想象中里面会是非常漂亮、高端、大气,可是在我眼前的是座破败不堪的院子,一边是快要倒塌的房子、凹凸不平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另一边是新建的房子,与旁边的老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院门和围墙还保存完整。院子里有一个遮阳伞,还放着沙发供人休息和聊天。

住在这里的是一个姓杨的爷爷,还有他的夫人。杨爷爷说他就出生在这里,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四合院,他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70年。“70年!”我在心里感叹道,“好长的时间啊!”

杨爷爷告诉我们说,这个院子快要拆迁了,住不了几年了。我问爷爷“房子要拆迁了,您会舍不得吗?”爷爷说当然会啊,这是我从小到大生活的房子,里面是我一辈子的回忆。我想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肯定也会非常难过。爷爷奶奶还给我们看他们孙子们的照片,不知道他们长大了也还会记得爷爷奶奶生活过的老胡同吗?

我猜想以后这个院子可能会变成我们现在所居住的楼房,如果我是城市规划师的话,我会把这些胡同都保存,再把有缺陷的部分都修复好,再请这些居民们回到自己的家中来住,没有这些居民,胡同也就没有了灵魂。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19

“旧货来卖喽!”又是那一声声吆喝,丁当的声音响彻整条小小的胡同。

清晨,推开锈迹斑驳的大门,踏进铺满落叶的胡同,望着长满青苔的石墙,沿着那条熟悉的轨迹,又回到了我小时候最爱的那条胡同。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古老而朴素的气息扑面而来。“阿嬷,我来看你了!”望着侧躺在太师椅里,两鬓斑白,轻微打着盹却面目慈祥的老人,时光也似乎为此微微驻足。心里涌起一股微妙的感觉,住在这里,真好!阿嬷微微睁开眼,见是我来,不禁坐直了身子,“阿娃,你来了也不说一声,我这里也好做些你最爱吃的炖糕,这么久了,也就你惦记着我这么个糟老婆子,一来就会来看我……”“阿嬷别乱说,你人这么好,谁都想和你亲近。好久都没喝到阿嬷泡的茶了,阿嬷的茶最好喝了!”“呵呵呵,你这丫头就是嘴甜。”阿嬷家里种茉莉花,她泡的花茶也是有种独特的馨香。阿嬷娴熟地泡茶,花瓣在水中纷飞打转,水中清晰地倒映着阿嬷院子里的一颗青葱的大树。微抿一口清茶,清香立即在口中弥漫,让人舒服地眯起眼睛,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啊……

告别阿嬷,沿着小胡同悠闲地散步,耳边传来各种小贩或近或远的吆喝,传来老人收音机里的醇厚的咿咿呀呀的潮剧,阿伯们闲来无事聚在一个小院里下象棋,即使不用走近也能感受到他们正激烈厮杀的紧张气氛。突然,“将!哈哈,你输了!”耳边传来开朗的大笑声,不由得会心一笑,这里真是有无限的乐趣和韵味啊!

小小的胡同,承载着无数人童年美好的回忆,韵味极深,或许只有老人才能真正体会个中情趣。

小小的胡同,大大的温情。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20

我的家乡是北京。

我在这里出生、长大,满眼的高楼大厦,科技非常发达,人们离不开电脑、手机这些电子产品,生活节奏也非常快,从而缺少了许多人文气息。我很想了解一下老北京的样子,但是当我到了王府井、金鱼池这些地方,看到的却都是经过翻新的建筑,而那些老胡同也都成为了旅游地点。好在我家有一本翁立写的《北京的胡同》,在这本书里,我找寻到了一些老北京的影子。

胡同其实就是街、巷、道的通称。胡同是北京特色,也是这座城市的脉络,你可别看不起这一条条不起眼的胡同,它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你知道吗,老北京有一句关于胡同的话,就是老人们口中常说的:“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意思是说北京的胡同多的数不清。

北京现存最窄的胡同是小喇叭胡同,它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还得侧着走呢。而复兴门内大街和复兴门外大街又是最宽的,最宽处达100多米。

老北京时,胡同有着各种各样有趣的名字,有的一直延续到现在,有的则被改成更加富有内涵的名字。比如阳光胡同以前叫羊肠胡同;敬胜胡同以前叫口袋胡同;耀武胡同以前叫做羊肉胡同……

过去的北京是一个温暖、有趣的地方,在街上常会看到走街串巷叫卖小商人,一句“哎嗨,冰糖葫芦嘞!”就把几个孩子引得推门而出,跑着、笑着出来买上那么一根,舔着甜甜的冰糖高兴的像是过年了。

那种情景再也不会重现了,我们再也不会被一根糖葫芦感动了,而我的愿望是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保护这些古老的遗迹,让我们在休闲之余也去感受一下爷爷奶奶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成为一个真正了解北京的北京人。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21

胡同,是北京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到了北京,自是要好好去走一走胡同。北京多的是胡同,它们藏身在闹市中,在一座座高楼大厦的背后,它们悠长的影子延伸着。北京可真是一座不一样的城!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可是傍晚时分刚到一条胡同,我看到的却是一副热闹的景象: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上,一点点的金色光斑镶嵌在胡同里的一片片青砖灰瓦上,使胡同马上看起来熠熠生辉。那青青的石板就这样一声不响地躺在家家户户的门槛前,上面还印着些许年轮的痕迹。人们都搬出了藤椅,坐在胡同里攀谈。两个老人家坐在木桌前,摆一个棋盘,拿一副象棋,便能大战个几十回合。旁边更是饶了一大圈围观的人,大家都顾不上什么“观棋不语”了,你一言我一语的来“支招”,胡同里不时传来老人们议论的声音。还有几家的小孩儿,聚在一起看人家做棉花糖,或是冰糖葫芦,手中紧紧攥着几张钞票,脸上流露出急不可耐的神情,似乎恨不得自己也加入到做小吃的行列中。也有几家妇女,倚在四合院的墙上,悠闲地拉着家常。难怪不少当地人都说:北京城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老北京的味道全都汇集在胡同里了。

对北京的胡同,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家家户户四合院的门。现在的城市里,大多都以小区的防盗门加自家门口的两扇大铁门为标配,让人觉得城市的几分冰冷。而胡同却不一样,家家户户都只有门楼处的一个大门,从门里一眼就能望到四合院的内景。没有冰冷钢铁的困囿,但是胡同的人们却担心治安问题。胡同口戴着红袖章巡逻的老伯伯总是给人一种安全感,街坊邻里的相互守望更是胜过最牢固的防盗门。“远亲不如近邻”,胡同就像一条纽带,把街坊们牢牢的系在一起了。胡同里的孩子们一起去上学,周末一起在胡同里奔跑;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看报纸,回忆着当初的往事。妇女们也围在一起,说些家庭里里外外的琐碎小事。这都是老北京城里的邻里情啊,胡同把大家连接在一起。“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千千万万的胡同,连接成了北京城的文化脉络。

而这,或许就是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吧。

在胡同里转了半天,发现如今的胡同身上留有不少岁月的痕迹:凹凸不平的青石板积着水,四合院的铁锁也锈迹斑斑。听胡同里的老人家说,胡同确实是在一步步衰落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搬到公寓里,而出售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四合院。有些胡同的四合院已经从住人的院落变成了民宿或文物了。胡同的热闹还能维持多久,谁也说不准。许多老北京在呼吁:多留些胡同给后代吧!但事实却是,胡同正一步步被城市的繁华所吞噬。有人说,这很正常啊,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

但是,城市的发展必然要以新建筑的产生和旧建筑的消亡为代价吗?胡同不仅保存着北京的历史记忆,更应该代表着北京的文化个性。如果没有了胡同,没有了红墙,北京还是北京吗?漫步京城,探寻胡同中的一砖一瓦,就像细细品味北京的百科全书,这本书里记载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心灵状态和内在的文化精神。

好好爱护这些幸存的胡同吧,它们可以留住城市里的乡愁。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22

我读过《将军胡同》这本书。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鱼美人的故事》和《铁苍狼》这两个故事。

有钱人家,平时就可以买鱼美人进行观赏。没有钱的人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买来给孩子玩一玩。有一次,将军胡同的家里进了三名鬼子,秀儿在外面听到了玻璃被砸烂的声音,鬼子走了以后。秀儿到卧室里去看,居然放鱼美人的鱼缸被打烂了。往地下看去。地上有个红东西。发现地上这个东西是鱼美人。秀儿特别的伤心。

将军胡同培养出来的一只铁苍狼,将军胡同带着他经常去抓獾子,一天秀儿的大舅被日本人抓了起来。正在逃跑。看到了将军胡同。将军胡同让铁苍狼把他们的警犬咬住。于是,铁苍狼向日本军的猎狗扑过。的日本人用石头砸铁苍狼。苍狼依然不放。就那样壮烈的牺牲了。他们的狗还被咬着,日本人怎么搬也搬不开。

读过《将军胡同》这本书后,我感到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无论是谁,有钱人家,没钱人家,都要收到外国人的压迫,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23

看遍了高楼大厦,再来感受这红砖小房;坐遍了汽车飞机,再骑一骑这老式自行车;走遍了千山万水,再来温故这美好的岁月胡同。

——题记

这是三条像双胞胎紧紧靠在一起,便外貌相似的小胡同,很小很窄,小到毫不起眼,窄到最多只能够两个人并肩走。

胡同内外大不相同,就像两个世界。胡同里空气清新,有着专属于自然的清香,知了喊着热,鸟儿唱着歌,更是使气氛热闹了起来。而胡同外则不同,汽车的鸣笛声轰轰作响,闹的人心烦意乱,胡同里的人过着慢生活,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着;胡同外的人过着快生活,他们行路匆匆,不会因为风景而刹车停住脚步,胡同内外的区别可真大啊。

胡同不仅自己就像一个小世界而且他还是有着漫长岁月的胡同。一直都住在这条胡同里的里奶奶用苍老却又地道的兴化话说:“我一直住在这儿,话说起来,这小巷子呐比我都大呢!我家在这儿都住了几代了。这胡同一直在兴化。城里拆了那么多地方盖大楼,大概就剩下这三个靠一块儿的小胡同没动手啦!我们住在里头倒也过的清闲。在家里种种菜养养鸡,每天早上就到后面的菜市场卖点青菜萝卜,也快活的很。这胡同里都是我们这些个年纪的老人,有事没事拉拉家常,散散步,别提有多惬意了!这地儿啊,虽然没你们外头什么大楼好,但咱在里头也高兴!说实话,这胡同真是老了,拿砖头恨不得都被晒脆了呢!”

蝉鸣未停,岁月未满,无论兴化这座城未来如何,这三条胡同都在。岁月胡同,并没有停下记录岁月……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24

在安静的胡同里,风吹着,一座座大门紧闭着,树荫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丝毫不减这里的寂静。偶尔有几个人来往,走出家门,又慢慢走回去。(人生活的从容)是不是传来远处路上的汽笛声。

胡同的建筑很古老了。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凹凹凸凸的墙面上长满了青苔。石墩上的花纹已经不明显了,木门也变得破烂不堪。胡同里的老房子很多都被翻新了,但也有些老房子依旧没有改变。

我们走过了改造后的西磨坊胡同。墙更白了,墙上的砖明显变新了,屋檐下的雕花更清晰了,壁画也被重新刻画过,整个胡同看上去崭新又整齐。

还有一些胡同变成了商业区。我们走到杨梅竹斜街,那里有很多小店铺,有的卖旗袍,有的卖花,还有一个古老的书店,据说在民国时期就是书局。整条街看上去既古老又充满着现代感,我们还在一家咖啡店喝了咖啡。

三里河公园是我们的最后一站。这是一个建在胡同里的公园,据说这里在元代时是护城河的泄洪区,后来慢慢废弃了,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房子,后来又在这里建起了公园。虽说是公园,但其实是依胡同而建的,胡同里也还有居民在生活。这里的生态很好,水里游着黑天鹅,天上飞着鸟儿,鸭子一摇一摆地在水边行走。风吹着水边的垂柳,十分好看。

如果我是城市设计师,我会在改造胡同的时候,保留原来的文化。比如,我会在商业区建一个胡同博物馆,介绍胡同的发展变迁。我还会增加胡同的绿化,因为胡同里只有房子太单调了,需要植物来装饰。我还希望把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住宅区绿化很好,整洁安静;商业区热热闹闹,方便人们的生活需求。希望未来的胡同,不只是游客的胡同,还是老百姓自己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25

北京作为“文化首都,世界名城。”它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同时也饱经了许多历史沧桑。就比如那一条条简朴的胡同,背后则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卖糖葫芦喽,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哟!”现在漫步于胡同之间,依旧能够听到这质朴的叫卖声。胡同里则是一排排青砖绿瓦,之后座落的则是一座座方正典雅的四合院,每家每户的四合院外整齐的排好两个厚重的石狮子,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家的兴衰史,这简简单单的胡同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呢?

打小儿我们一大家子就住在胡同背后的四合院中,爷爷总对我说:“咱这胡同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咱这儿也不像那些高楼大厦出门要锁门,这条胡同的每家每户我们都视作亲人,忘记锁门也无妨。”是啊,每当中午的饭点在胡同里见面,大家总会互相问一句:“吃了吗您呐?”这亲切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家人喊话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胡同里,几位爷爷奶奶便会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笑笑,他们脸上虽已面脸皱纹饱经沧桑,但我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丝毫没有隔阂的那种声音,显得十分温暖,这质朴胡同背后,保留了老北京的人美。

秋天总是老北京胡同最美的季节,秋风乍起,枫叶上金黄的枫叶如同精灵舞动一般卷起来,温暖的阳光也穿过枝叶斑斑驳驳散射在绿瓦红墙之上,枫叶飘落到胡同口的大井里,哥哥便会带着我到胡同口,用大网捞起落叶,清澈的井水映出我们稚嫩的面庞,别有一番风味。金黄的枫叶晒干后被我们制作成书签、叶画,保留下了我们纯真的童年。这青砖绿瓦背后,留有了老北京最美的景色。

春节则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有的负责酿腊八蒜做腊八粥,有的负责做豆汁儿驴打滚,我家则负责包饺子。这一天走在胡同里便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心意,这种文化也一直被流传至今。到了晚上,哥哥会拉着我在胡同里放鞭炮,家里会聚齐了亲人吃团圆的年夜饭,然后在一起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热闹的“春晚,”直到零点的钟声响起,爷爷带着我们兄妹俩为各家各户送上热腾腾的饺子,胡同里满是新年快乐的祝福声,十分喜庆,胡同背后还保留了老北京的情美!

再听听这质朴的名字:帽儿胡同,水井胡同,新莲子胡同……简单的名字背后却藏着许多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似简而深的胡同被永久的保留下来,流传下它独有的特殊魅力。老北京胡同的韵味无穷、魅力无限!

北京的胡同日记 篇26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这句话真说出了咱北京的一大特点。我家就住在城东的一个名叫东营房的小胡同里。当然,这条胡同只能算九牛之一毛了。

咱北京胡同的名字也叫绝。什么耳朵眼胡同,小半截胡同,笔管胡同,九道弯胡同……多么形象!用不着身临其境,就能知道这些胡同的样子。火药局,白纸坊,弓匠营……说的是老辈子这地方干哪一行的多,像我所住的东营房,当年一定是驻扎军队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好多胡同的名字里知道一些北京的历史知识。

我爱这些胡同言它们虽不宽敞,但车辆不多,来来往往的人都看着眼熟,再加上胡同口“站岗”的那些戴红箍儿的老奶奶们,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在胡同里生活,用不着担心重大交通事故,失窃的可能也很少。你想,胡同里要是进来一个生人,谁不去多打量几眼、问个明白呢?街坊胜过最牢固的防盗门。我爱这些胡同。它们是我们的乐园。放学后,摆上两个书包当“大门”,就可以举行一场男孩间的小足球比赛。女孩子用石块画几个方格,就可以“跳间”,画一条横线,就可以夹包。不管是跳绳还是踢毽,都占不了太大的空间。只要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可以兴高采烈地玩到天黑,家长从来不会千步。我爱这些胡同。同学间有什么事,交流起来特别方便。这道题不会做了,上隔壁同学家去问问,用不着让人家从“猫眼儿”里把你看个够,换上施鞋才放你进去。今天他病了,我就能及时把假条带到学校,用不着麻烦家长。同学们放学后聚在一起,在胡同里老槐树下天南地北地海聊一会儿,便觉得这一天过得有收获,有意义。

我爱这些胡同,胡同里头故事多。电影电视里好多吸引人的作品,背景都是北京的胡同。什么《城南旧事》、《四世同堂》、《夕照街》、《渴望》……离开了咱这胡同,作家们就少了一半生活。我写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没离开胡同,是胡同给了我用不尽的生动的作文材料。

我在胡同里生、在胡同里长大。我爱北京的胡同。就算后来我搬进新建的楼房,我依恋胡同的心也不会改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