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日记

请欣赏大山深处日记(精选11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山深处日记 篇1

当我从报纸上认识徐本禹叔叔的时候,我就被他那自立自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他本来已经考上了公费研究生,可他却放弃了这个好机会,选择了艰苦的义务支教工作台,来到贵州山区教学。

那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在徐本禹到那的半年里,他没有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袜。有时,他为了省钱,竞然20多天没点蜡烛,而点起了煤油灯。但由于一直在昏暗的灯光下工作台,他那450度的眼睛更加近视了。

由于消息闭塞,他只能看陈年旧报纸;生活窘迫,他忍受着玉米饭和酸汤;生活上再苦再累,他都能坚持下来,但内心的孤独、寂寞却像毒蛇一样吞食着他的心灵,煎熬着他的意志,撕裂着他的痛苦。曾有两次在梦中醒来,泪水已经打湿了枕巾。他说:“这里太多的苦无人倾诉,太多的孤独与寂寞无法排解......还有那些可怜的孩子和穷苦的农民,我感觉很无助,感觉自己实力单薄......我多么希望能有个伴,和我一起走过这两年的历程,帮我排解孤独与寂寞......”

在这里,他最想念他的家人、同学和老师,但为了省钱,他半年只给家里打过一次电话。当孤独寂寞的时候,他总是拿出相册,一遍一遍地看,和照片上的朋友说几句话......

虽然没有工资,但他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他用400元为一位苗族老太太买了6000斤煤,把别人捐给自己的皮大衣送给老太太;给当地的两位孤寡老人买油来过年;经常资助班

上的贫困学生......

徐本禹――他是大山深处的一盏灯,把光和爱留给了山里的孩子们,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外界的一扇窗户,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大山深处日记 篇2

今天看了集电视,看到了大山那里的生活,他们艰苦一直很节俭但对客人毫无保留的奉献,工作又苦又累,换来的却只能维持当天的生活。

他们艰苦而又乐观,贫穷而自立,像小草一样平凡,艰难的成长,却开出了鲜花的颜色。他们每个人只是全国亿万人民的一员,却传传承了大家应该学习的精神。在他们家看不到什么值钱等东西,可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物价之宝,他们无私,他们真诚,他们用各种爱各种心,让客人感觉在自己家一样。他们普通渺小,但是他们将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传播。他们的力量弱小却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他们的生活要求不高,只要能生活下去就行了,他们不渴望什么,只求不生病,不发生天灾,没有一些税收,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最后也向一些生活在农村的致敬,因为你们种的粮食,养活了全国人民。不管自己是做什么的,当官的也好,开公司的也罢,都要吃饭,饭从哪里来。从农民伯伯种的粮食里来。农民们头顶烈日,脚踩在田里,每天弯着腰,从日出到日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累着,每年盼望着有个好收成。可是面对无情的天气,毫无办法,在我心里,你们是伟大的,是全国人民的救命恩人。

大山深处日记 篇3

我又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让我能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些许停留,去踏寻那乡间的小道,去感怀那纯真的童年,去品尝那淡淡的清香。我仿佛听到了小时候养的那条黄狗的叫声。然而,现在我还能感受到清彻的泉水引流入肚的清凉。我的祖父辈们都已经离开了这片曾经穷困潦倒的深山,而我也是在小学二年级离开这个村庄。对于村庄的记忆,我也许只能带来少许的回忆。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已刻上了这大山的巍峨与父亲的身影。

父亲是一个外表严肃但不善于言表的人,早年,他是一个铁矿的下井工人。他要很久时间才能够回家一趟看看我们。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像一座山,有山一样的威严高大。父亲也像一个清晨的太阳,带来阳光的温暖。父亲更像宽阔的大海,任由我自由自在的航行。

不知道从何时起,父亲从外面带来了一台收音机。除了手电筒,当时,这就是家里唯一的一台电器。它摆在那高高的柜台上。父亲怕我爱玩,还特意摆在了靠墙的内侧。怕掉下来摔坏了,然而,正是这台收音机,让我开始明白,原来世界有这么大,原来世界有这么多的精彩故事。而我也常常坐在父亲的大腿上朦胧地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充满时代背景的新闻。在我的记忆中,我总爱抓着父亲的双手问很多问题:

爸爸,你的手怎么这么粗呀?

爸爸看着我说:“我喜欢玩泥巴呀!”

爸爸,你的脸怎么这么黑呀?

爸爸认真地说:“那是我喜欢晒晒太阳!”

爸爸,那你的胡子怎么这么多呀?

爸爸开心地说:“留这么多胡子,就是想刺痛你的脸!”

简单的几句话,我信以为真。总以为爸爸也跟我一样那么淘气。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三个孩子以及深爱的妻子。整天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下矿井、当挑夫、爬电机车、扛大锤、开风炮,甚至拖着疲惫的身子从洞口爬了出来。不管外面是晴空万里,还是电闪雷鸣,他依然像一位战斗的勇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慢慢地,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刻画在时代的记忆里,他的每一份艰辛都雕琢在他身体的伤痕里。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顽强地做下去,直到我自己当了父亲,我才真正理解这位可爱的父亲,明白父爱的力量。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我们三兄妹还有母亲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过父亲了,离父亲回家探望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于是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总是说:“快了,快了!会回来的。”于是我经常跑到父亲必经的路旁去盼望着、思念着、等候着。这种等待是漫长与苦涩的,同时也是幸福的。

那个下午,天色变得灰暗,我家的那条小黄狗也尖叫起来。突然刮起了大风,风夹着飞沙刮了过来,远处那层峦叠翠的树林瞬间舞动起来,山雨裹着丝丝寒意扑面而来倾盆而下。顿时,屋檐上,天空中,梧桐下一根根线条划破寂静的村庄,汇集到小沟里弯弯地流向了远方。雨下过不停,在一个雷声过后,我猛然看到了山脚下一个模糊的身影,一个让我期待已久的身影。他在风雨中前行,在闪电中若现,在大山里弯延,在泥路里浪跄,无情的暴雨拍打着他的身驱,泥泞的路面阻碍着他前进的步伐。但他还是推着那二八自行车,背后驮着一件重重的物品前行着。爬过门前那二处斜坡,爸爸的身影越来越清晰了。

“是的,是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我尖叫起来。含着泪水我叫了起来。是高兴?是感动?是期盼?是忧伤?还是内心的激动。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还无法品尝到太多的感触。只见妈妈第一个冲了出去,爸爸在那里大声叫喊:“别过来,别过来。我回来了!”懂事的哥哥连忙去房间里拿伞出来,而我和妹妹看到这一刻时,或许是雷声的惊吓,还是雨天的等候,我俩伤心地哭了起来,期待着爸爸像往日一样那声声的安慰与抚爱。

父亲终于到家了,他湿淋淋的身上挂满了泥土,裤脚也破开了,眼角边的眉骨处胀了一大块。他双手抹掉脸上的雨水,妈妈心痛地递过了一条干毛巾让爸爸擦擦。细心的哥哥发现毛巾上带有暗红的血迹。于是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你这是怎么啦?”妈妈伤心地问。

爸爸:“没事,才刚学会骑自行车,在路上摔了一跤回来的!”

“那你怎么不知道休息一下再回来?”妈妈略带责备地问。

爸爸着急地回答:“在半路上才下的雨,我要着急赶回来!你看,我给儿子驮回来了一张大书桌。这回儿子再也不用在那木板上写作业了。”

爸爸此时卸下重重的货物,然后对我们说:“别哭了,我不是回来了吗?你看我给你们带什么来了?”我擦了擦眼泪好奇地问道:“是什么呀?”只见爸爸从工作包里拿出用油纸包好的一包东西递给我们,哥哥迅速地打开了包裹,里面全是用油纸包好的糖,太好了,好久没有吃过糖了。当时真的好开心也很回味。

爸爸紧接着脱下了外衣,看到他背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外伤,我赶紧上前一步仔细看看。只见一道姆指长的伤口深深的扎入他的后背,我忙问“爸爸,你痛吗?”。

爸爸笑着说“峰伢子,爸爸是男子汉,怎么会痛呢?”

妈妈伤心地哭着说“下这么大雨,你就别回来了嘛,我能带好这三个孩子!”

事后,妈妈找来了草药师,给爸爸的伤口敷上草药,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经常能听到爸爸的呻吟声,能闻到爸爸睡房内那浓浓的草药味。长大后我听妈妈讲起才知道,原来那一次爸爸是骑自行车摔到了河里,差点就要了他的命。在河里挣扎着爬到了岸边。爸爸因此伤到了筋骨,然而,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他如此受伤的情况下能在泥泞的路上把重重的货物拖了回来。

是呀!这位深山的父亲,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用自己的身驱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妻儿的幸福。他无怨无悔地为我们付出,直到今天他依然惦记着我的成长。父亲是一盏明灯,在我迷航时,指引着我前行。父亲是那温暖的港湾,在我胆怯时,护佑着我的灵魂。然而,我们在享受父爱这份快乐的同时,我们却只身忙碌着。远离家乡的热土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也许,我们应该停下前进的脚步,去追忆那美好的岁月,去回味那有趣的童年。用我那宽广的胸怀,用我那有力的肩膀,拥抱这位慈祥的父亲。

大山深处日记 篇4

“嘀嘀嘀”,汽车一路鸣着笛,向黄林进发。一路上,油菜花田厚厚的一大片,一望无垠,仿佛是上天有意编织的金色挂毯,下面的芦苇杆和小草,增加了星星点点的绿色。种满牛奶草莓的田地是粉红的,草莓水灵灵的,露珠让它们更具诱惑力。在这心旷神怡的环境下,“瑞安一家人”绕进了深山老林,来到了“温州一家人”的拍摄场地——黄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色,在斑斑驳驳的树影之间,能找到山羊的影子,在路上我们就邂逅了好几次呢!它们不怕人,看到我们的车子驶来,也只是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便温婉娴静地去吃草了,偶尔撒欢似的“咩咩”叫几声。最可爱的是那些小羔羊,头上若有若无的犄角,嫩嫩的,软绵绵的,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怯生生地望着我们,四支细竹杆似的脚还在打颤呢,不过,一会儿便躲到母亲背后了。羊的吃相非常有意思:那样“沧桑”的脸,那样黄的牙,那样旁若无人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不紧不慢。它们那把胡须也随着节奏整齐地“东摇西晃”。

踏上古老的木桥,我们“深入腹地”。啊!蓝天百云下的黄林,显得分外妖娆。一些“悬浮”在水上的亭子,几头老黄牛,一小块一小块零零散散在半山腰的私家地,构成了大山中日常生活的经典画面。澄澈的湖面上停泊着几只竹筏,只需解开绳子,戴着斗笠,撑着一只竹篙,便能任意东西,独享天地之乐了。在船上低头一看,湖水清澈见底,绿中沾着一抹蓝,它们融合得竟是如此巧妙,让人不易察觉。湖底的鹅卵石也特别光滑,大自然赋予了它们奇形怪状: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在这境界里,林中一鸟一虫一兽的声响都听得清清楚楚,任意一个角色都可以加入这美妙的大合唱……

这些依山而建,傍水而栖的古老木屋,经历了多少世纪,在层层叠叠的峰峦上散发着古色古香,历史长河中,听那远古的琴弦在幽幽吟唱……

大山深处日记 篇5

在梦的河岸端坐,夜阑的时候,我是如此地思念贫穷的大山深处,那生我养我的地方。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风沙吹不老岁月,吹不老我对家乡的思念……”凄清的歌曲勾起我的隐隐思亲心,悠悠怀乡梦。

生我养我的地方,是个地地道道的山区,最适合她的形容词莫过于贫穷。除了很多光秃秃的高山和贫瘠的黄土地外,还有几条快要干涸的小河,蜿蜒在半山腰的崎岖小路和坐落在山腰黑色的瓦房。这是我的家乡所有的“财产”。

家乡的山像是高大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矗立在那儿,春去春又回,风吹雨打,丝毫不眨一下眼睛,好像是在站岗放哨,又好像是在监督家乡的人不许偷懒。

永久的干旱,山上除了寥寥无几的白杨树和柳树外,别无他物。尽管如此,但当你爬上家乡最高的那座山时,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梦想的心灵窗不再空荡。

家乡的黄土地是乡亲们共同的母亲。一辈又一辈的家乡人是吃着贫瘠的黄土地的奶长大的,最终还是回到她的怀抱中——黄土地上那一方矮矮的坟墓。

当大雁回归、布谷啼叫、天空泛白之时,辛勤的乡亲们便拉上黄牛,扛上步犁,带上种子开始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撒播希望,耕耘希望。

黄土地虽说贫瘠,但足够养活家乡人。因为家乡人为她们付出了太多,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顾她们。家乡快要干涸的小河是乡亲们心目中的龙王。祖祖辈辈都在那儿取水,一次次干涸,一次次挖一个新的洼地(乡亲们叫泉)。乡亲们喝着河水,赞叹一声:“这水真甜”!幸福的感觉已经能把“咸”说成“甜!”

家乡蜿蜒崎岖的小路盘于山间。犹如一条沉睡的长龙。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祖祖辈辈的家乡人一天要走好几遍这条蜿蜒崎岖的小路,时间长了脚底下自然就踏出一条“长龙”。我也正是在这条“长龙”背上插上了梦想的翅膀,飞向属于我的“七彩桥”。

家乡的人很勤劳,很淳朴,很顽强。看到父辈们拉着牛走过一块块黄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汗水滴入泥土时,心里有种钻心的痛,我佩服他们扎根黄土地、改造黄土地的精神,并默默地承诺:一定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让他们少流一滴汗。

以前,家乡的人从来没有读过书,更谈不上识字。直到解放后,这里的人们才踏上了求学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父老乡亲如自己脚下的泥土一样朴实、厚道。乡邻间相处得很和谐,很少发生矛盾。

生我养我的地方,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您,我不得不暂时离开您,到外地去求学。离别是思念滋长的温床,请珍重,我那日思夜想的家乡!

大山深处日记 篇6

坑坑洼洼的山路,杂草丛生;破烂不堪的房子,逢雨便漏;这,是我对这个山村的第一印象。姑姑支教的地方就在这,我随姑姑来这住几天。

随姑姑走了一段路,来到了所谓全村最好的房子,一个小平房和一个还算整洁的小院子。房子很小,只有两个小窗子和一扇门,有20平米,远远走进,就听到一阵阵读书声。再近点,便可以透过窗户看到里面,年龄不一定的学生坐着破烂的桌子椅子,读的书本由线缝着,很挤,姑姑对我说,这所学校是村子里的人捐钱盖的。村里人帮忙做椅子桌子,跑三十公里去找书本,大家都很穷,但仍然努力见了这所小学。村子里的人告诉我说,孩子们以后可不能跟他们一样,他们要走出这穷山沟,去外面看看。孩子们是这个山村的希望。想起自己的不思进取,不珍惜学习的机会,与这里孩子们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相比,我羞愧不已。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整个山村,那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动听的声音。

在这个山村中,只有几个男村民,剩下的都是妇女,小孩,老人。他们的丈夫,父亲,儿子都在外打工,几年才回来一次。我住在一位老奶奶家,傍晚,老奶奶用历经沧桑的声音哼着安眠曲,哄她的孙子睡觉,那柔柔的声音里面包含着老奶奶对丈夫,对儿子的思念,这首安眠曲飘了很远很远,飘到老奶奶心里所牵挂的地方,那有她的丈夫儿子。好一会,老奶奶叹了口气,抱着孙子回了房里,望着那孤独的背影,我心里五味杂陈,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团聚是多么困难,想想自己,父母都在身边,但自己却不珍惜。夜深了,每个村民都在梦里,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结束了在山里的日子,回到了城市,这里有高楼大厦,没有残破不堪的房屋;这里有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没有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的路;这里有我的家人,没有山村里的离别之苦;这里有宽敞的教室,没有······在这喧闹的城市之下,谁会关注那些深山里条件艰苦的村民,谁会关注深山里的留守孩子······

我么们只关注自己过得好不好,却忽略了山村的贫苦;我们只顾讨厌上学,却忽略了山村孩子连学也上不成。

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山村,我们却选择忽略。如果我们重视这样的贫苦村子,去帮助他们,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不要再忽略那些大山深处的地方。

大山深处日记 篇7

当山尖钩住最后一缕阳光,家乡如同一幅水墨画:苍茫的天空下,几处古老的小村隐约可现;屋顶上缭绕的炊烟被悠闲的牛叫声扯得好远,好远。

岁月悠悠,似乎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经得起岁月的雕琢。只有大山,保持着原有的体魄,纹丝不动的伫立在那儿,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着岁月的痕迹,却依然雄伟挺拔,透着股刚强与坚毅。常听老一辈人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里的人都和大山一样可爱。记忆中,父辈们常常在山地里挥动着牛鞭,冗长的喊声在山与山之间回荡。

家乡的人是最真的。他们都是朴实的庄稼人,心中没有一丝邪念。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老茧束在红玫瑰的骨朵里,孜孜的咀嚼着爱情的酸甜苦辣;他们不会给自己披上厚厚的伪装,留给世人一张深不可测的蒙娜丽莎的面庞……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劳动着,他们不是伟人,但他们好似伟人;伟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显得伟大。是他们挽起了生命长河的狂澜;他们描绘出了锦绣山河的轮廓;他们谱写着永恒生命的赞歌……

山里的生命是最有活力的,因为这里充满了生命的颜色。绿色永远是生命的主题,只有在大山深处,才能看到这么多纯真的绿,才能真正领略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生命,什么是韵味……

山里的夜是最美的。独自坐在山坡上,身心沉浸在野花的香味中。月亮被山托起来,缓缓地爬上树枝芽,轻穿过浮云,银色的纱幕垂了一地。微风轻拂着面颊,凉丝丝的,静静地凝视着那深邃无垠的夜空和闪烁着的群星,听虫儿一波又一波的歌唱。每个夜晚都是一部典籍,叙述着山里人的勤劳;每个星星都是一个神话,演绎着山里人的坚强;每一缕月光都是一根情丝,连通着山里人的心灵……

山里的地域是最净的。这里从未受到外界的喧扰,从未产生恶劣的事物,这片土地有永恒的芬芳,它比冰还要晶莹;比雪还要圣洁;比钻石还要璀璨。它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方无暇的风土人情,净得像人们头顶的那片蓝天;净得像人们清澈的眸子;

净得像人们心中的一汪清泉……

在大山的深处,有着太多人不该失去的东西,他们都以最原始的状态存在,从未被打乱。最真的泪水、汗水、忧愁、笑容都在这里悄悄记载,它们取之于天然的生命,真诚的人生。既然我们从这里走来,那么,就让我们返回“大山深处”,去寻找我们曾经遗忘了的天真、淳朴、热情、纯洁的自我。

大山深处日记 篇8

初晨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我独自一人,戴上帽子,背起行囊,来到了大山深处。

微雨刚过,林间的晨露还在一滴滴地落下。伸出手,去触摸那嫩绿的枝桠,我感到丝许清凉。地上的泥泞,一如既往地黏人,我想,它们大概都有一个心愿:去远方旅行。

走到一棵树前,坐在它那粗壮的树干上休息,微风拂过脸庞。这已经是一颗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树了,树干上沟壑纵横,正仿佛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脸上布满的密密麻麻的皱纹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时值正午,本该是难耐的。走在林间,却有着秋一般的凉爽,树林阴翳传来蝉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这究竟是在演奏着盛夏的交响乐,还是在为生命的最末尾演唱一首豪情万丈的笙歌?结局还是曲终人散,却莫过于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的悲哀。

林中少有人来,这无疑成为了疗伤圣地,每逢心情不佳,我便可以为自己放一天假来到此地。没有人打扰,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想些事情,或想到极其悲伤、倍受打击之时,我会趴在岸边将头猛的冲下去,去感受窒息,去发泄。无聊之时,我会躺在树干上看着天空中的那一朵朵皎洁的云朵,看它的变幻,有时我竟可以痴迷地看一个下午。云,从小给我的感觉是神秘的,它是天的宠儿,拥有着飞翔的能力,每天都是无拘无束了,尽管我长大了,已经知道了云的形成过程了,但我还是向往云,每当我看到它时,我便会内心充满温暖,烦恼也会被削弱很多了。

夕阳西下,火烧云如期而至,天地间一片粉红,如同仙境。我把手伸入溪水中,任凭着它的冲刷,连同冲去的,还有那说不尽的离愁。 直至傍晚,山谷间寂寥无比,我如同归真一般,踏上了回家的小路。

大山深处日记 篇9

黄昏时分的大山就像一个舞台,山是帷幕,落日是灯光,余辉是色彩,牧笛、狗吠是乐曲,农人是表演者,一切都是显得井然有序,在生活的长河里匆匆上演,又匆匆落幕。16岁的孙子与年迈的奶奶坐在家门口眺望远处的风景。少年侧过脸问:“奶奶,你累了么,我扶你进屋歇着吧?奶奶:“奶奶不累,奶奶还要趁现在能看的时候多看几眼。”少年突然意识到奶奶确实已经老了,或许哪天就会死去,于是,“死亡”这个名词直在他脑袋里乱窜。少年:“奶奶,我能问你一些问题吗?”奶奶:“嗯,你问吧,奶奶听着呢。”少年:“奶奶,人总会死去,那人为什么还要活着?”奶奶怜爱的抚摸着孙子的头:“傻孩子,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会死才会懂得生命的可贵,而人会生育后代,你们就是新的希望啊。”

少年的额头蹙成一团:“可是奶奶,人不都怕死么,我一想起人死后就要住在一个黑乎乎的地方就害怕。”奶奶:“在你出生前,这个世界没有你,你死后,这个世界依然没有你,你只是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然后又回到了你的本真…”少年迫不及待,“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不去害怕呢?”奶奶挪了挪身子,淡然地说道:“人其实怕的不是死亡本身,是怕和这个世界分离开来,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所以顺其自然,努力去生活才不会后悔。”他看看祖母的脸,依旧迷茫,转头望向远处,他看到了扛着锄头、赶着羊群归家的农人。

少年:“奶奶,你看那些叔叔伯伯,每天起早贪黑,忍受各种煎熬,他们很苦,不是么?人不都是趋利避害的吗?活的如此艰难,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奶奶呵呵的笑了,露出残留的牙,皱纹如亘古的长河,“生命只有一次,谁都应该珍惜。承担痛苦才配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辛勤耕作,可是内心却快活,你看,庄稼长得好,娃儿也健康成长,如果让他们离开他们的土地和亲人,才是真正的苦。”少年:“奶奶,如果面对困难时,我坚持不住了,我要怎么办?”祖母想起孙子今年就要满十六岁了,他马上就要走向社会,迎接生活的险滩。奶奶侧过脸,眼神犀利而又坚定:“孩子,困难是因为人的存在才被称为‘困难’,它再强也强不过人。当它向你逼近时,你不能退缩,而是要直面它。那年你爸才三岁,你大伯十岁,你爷爷就去世了,那时候闹灾,真的是苦啊,你爸爸和伯伯经常是饿的‘哇哇’哭,有时候我真恨你爷爷,那么狠心的丢下我们娘儿仨,可是我总不能丢下自己的娃儿不管吧,我只能狠下心,坚持住,你爸爸伯伯他们也懂事,经常帮着我干活,成绩也好,慢慢的也就不觉得日子苦了。

现在想想,真庆幸那时候坚持下来了,要不然我也不会懂得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所以孩子,爱和勇气才是活下去的基础。并且在解决它的过程中获得快乐,那样你才不会觉得累。”少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那个从小就对自己极其严厉,而在自己生病时日夜守候在床边的妈妈。同时,他看见红日跳进了山谷,大山深处,一条道路通向了远方……

大山深处日记 篇10

今年暑假很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子——一斗水村。

它位于焦作市东北四十多公里的修武县云台山镇,我们从郑州开车2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这个位于太行深处的小山村,因村西北处有一水泉,泉眼是一天然形成的巨石,全口大小如斗,一年四季清泉不断,所以这个村就被命名为“一斗水村”。

一斗水村是南北走向,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或两三家一处,或六七家一片,各家房前屋后都有不同种类的树木,在夏天的时候,枝叶茂盛,只有走进这里才会看到房屋,“有山有水有树林”也成为了一斗水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一斗水村,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些古老的石头房子。村之中每家每户盖的都是石头房子,其中现存明清时期的石头房有数十间,全部由石头精雕细琢而成,其门窗、椽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李家大院正门,李家大院和贾家大院是保存得最完整的民居。李家大院建于1845年,贾家大院建于1850,建筑面积都为三百多平方米,均历经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

这一天中午吃了农家饭,有炖土鸡,红烧野兔、清炒野木耳、土鸡蛋炒西红柿。这里的菜都是在村中种植的无污染绿色蔬菜,鸡、兔等也都是当地的土鸡,土兔。饭后我们在石头老屋里休息,屋子里并没有空调和电扇,但是却有着自然的凉爽。

一斗水村的人口并不多,走在村中的小巷可以感觉到这里的清静和安逸,绝对是避暑的好去处!

大山深处日记 篇11

他是师范大学的学生,品学兼优,每学期拿着最高的奖学金。课堂上,是他埋头认真地做着笔记;图书馆里,是他隐没在一排排的书架中;校园里,是他抱着资料匆匆走过。他大四了,许多学校争着以高薪聘请他。

师范开展活动,到山村支教一个月,他报名了。只是,一个月后,他留在了那里。

他的家只是在一个小乡镇,他的父母不过是普通的工人。他的家,并不富裕。他的父母省吃俭用,只为他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只为他能走出这个小乡镇。他们的那个小镇,太闭塞、太落后了。他们很欣慰,为他们这个唯一的孩子,他已经不是一株需要父母庇护的小树了,他已经可以坚强地面对一切风雨了,他开始那么的优秀。可是他们不理解,他们不需要他的供养,他们只是希望他有个好前途,可以走出去。他们知道他要留在那个山村时,他们很生气,他们哭了、骂了,然后,坚决地拒绝了他的一切解释。

可他,还是留下了,带着一肚子的泪水,留在了那个比他们那个小镇更闭塞更落后的贫穷的小山村里。

红砖垒起的教室,破旧的桌椅,很暗的白炽灯,除了校长,就没了别的老师,很少的孩子。于是,他教着所有的孩子。

他的房间很小、很暗,一张床、一张桌子、一盏台灯,桌子上是堆得很高的备课笔记,是孩子们的作业,还有,是研究生的课程。他来时,考取了学校的研究生,只是,他没有回去。

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唯一与外界的交流就是通信和一个月一次的进城,而每次进城都得翻几个小时的山峦。

每次进城,他都会去书店,给自己买学习资料。他会去文体用品店,给孩子们买书包、笔记本、笔,会买彩色的粉笔,只是每支都会写到很短很短。他会买篮球、羽毛球、皮筋,教孩子们玩,和孩子们一起玩。他还会去超市,给孩子们买好多好多他们没见过的好吃的。

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的起床,然后整理好教室,就站在学校门口,等着孩子们一个一个地到校。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有时,他还会到路上去接那些孩子们,甚至背着他们走过那崎岖的山道。每天放学后,他会和孩子们一起,上他们家,给他们补课,帮助他们家人干活。经常,他还会带些钱去。

他的钱,是他积下的奖学金。可是,现在,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只是,他的小房子里那个村民留下的盛鸡蛋的大篮子,却从未浅过。

每个星期,他都会收到很多很多的信,是他的女朋友和同学们寄的。随信一起的,还有汇款单。同学们总是想办法筹款,节省着自己的生活费,抑或在学校里募捐。

他的女朋友是他的同学,在一所学校里实习,一个月一千多元的工资。每个月,她总是会在给家中寄去一部分钱后,留下自己的月生活费400元,然后把剩下的500元全部寄给他。她还会给他寄学习资料,寄最新消息。孩子们也总会收到一个姐姐的礼物。他总是想起分别时泪眼婆娑的消瘦的她,想到眼角湿润。

一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了一张汇款单,从家里寄过来的,3000元。一年来,他没和家里联系过,更没有往家里寄过钱。每每想到这,他总觉得对不起开始衰老的父母。汇款单上附言:孩子,好好干吧,给山里的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支持你的爸爸妈妈。泪水,弄花了汇款单上那温馨的字迹。

转眼,两年已经过去了。这天,阳光很明媚,绵延的山越发青翠。他的女朋友和同学们来了,帮他提着行礼。他要走了。师范破例为他保留了两年的研究生资格。

学校,重建了。明亮宽敞的教室,崭新整齐的.桌椅,也新增了几位当地的老师,他们也开始有明亮宽敞的房子住了。学校的孩子们,也开始多了。

他忍着泪水,默默地看着这个崭新的学校,看着学校门口那咽着苦涩的泪水的所有的孩子们、老师们和村民们。

他转过身,再次踏上了那崎岖蜿蜒的山路。学校门口,流了一滩泪水,而那山道中,也留下了一路泪珠。

回到学校后,他才知道,同学们早就帮他建立了一个个人网站,是关于那些孩子们的。他们一起申请了一个基金,名字就叫“爱在大山深处”。他们,在帮助着更多的大山里的孩子们……也有更多的人,在一起帮助着那些孩子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