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日记

请欣赏中国文字日记(精选10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字日记 篇1

饱经5000年风霜的悠悠华夏,留给后世无数的神奇。但似乎世人所知的,仅是长城和秦俑,然而我们的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另一个更伟大的奇迹:即便你走尽长城,也望不见它的源头;即便你点清了秦墓的勇士,也数不玩它的数量,那就是古老的中国文字。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几经嬗变,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由反趋间的过程。历经甲骨、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而终于发展到今天的楷书。

提起汉字的起源,人们不禁要想起到甲骨文。其实不然,远在6000年前大汶口的古人,已经创用了合体的“意符文字”。象形文字的创始期每个字都是一幅图画,都是一个用以形声、表意,乃至寄某种内涵和情感的符号,不如此汉字也就不可能在艺术殿堂中取得一席令人敬仰的地位。

甲骨文是商代的遗传。周灭商后,从殷墟中挖掘出来,才使得这些失落了3200多年的甲骨文重现人寰。

两周的文字称为金文,有因刻于铜器上而被称为“钟鼎文”。

石鼓文是先秦遗物,小篆的前身,古人曾盛赞其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

秦统一了文字,丞相李斯进行改革,诞生了“小篆”。小篆岁为优雅之文字,但书写缓慢,发展到汉代,他齐整匀圆的特点渐渐向方折的意趣上转化,随之,另一种文字?汉隶出现了。

汉隶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书体结构的古今分水岭。甲骨至小篆算出古文字结构阶段;隶书至楷书,以及从隶书中派生出的章草、今草、狂草,连同从楷书中派生出的行书,都属于今文字阶段。“汉隶”如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古人在书写汉隶中,发现隶书中的撇捺只具有装饰作用。为了书写更为便捷,就采用了回锋收尾,这样便形成了楷书。再加上以后的文字简化,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汉字发展史。

汉字的结构分为左右、上下、半包围及全包围等。又可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学习会起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声调,古人平仄两大类。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仄又分为上声去声及入声。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才使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汉字数目繁多,仅《中华大字典》中所收单字就有4.8万余个,其中音形相近的很多,因此而闹笑话的亦不在少。

汉字的形成及其发展,无不熔铸着历代先人的智慧与心血。汉字,作为世界文字中的一株奇葩,它将永远闪烁着红日般的光辉!

中国文字日记 篇2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着自己渊源的历史。而“彭”姓在我就读的学校算是比较少见,就算是这样,也不至于常有人把它写错吧,而且错一两次就好了,竟然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错下去。

忆我幼儿园时期,老师给我写毕业手册时,将我的姓“彭”字上的“士”写成了“土”。当时父母看了之后对这小错误不太在意,心想可能老师一时写错了。一直到现在我还后悔当初没有提醒老师。

进入到小学后,因我各方面表现优秀,所以获得很多证书和奖状。在自豪之余,我仔细一看,心里凉了半截:“彭”字上的“士”字又变成了“土”字,怎么又写错了,幼儿园和小学老师怎么出现了同样的错误!爸妈看到后也很生气:怎么老师们都犯了这种低级错误!

后来班主任换了,心想终于可以为姓“平反”了。但事与愿违,照样把“彭”上的“士”写成“土”。我很土吗?怎么每次都写成“土”呢!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种错的写法还在继续,但我已经越来越习惯了,可爸爸却火了:“找你校长去!”虽然是气话,但我却看出这错误的严重性。妈妈告诉我她同事20多年以来一直把自己的姓“彭”写错。

现在一翻开证书和毕业册,看到那错别字就有种说不出的难受:是“士”,不是“土”,明明是好写的字,为什么都把它错呢?“彭”字很难写吗?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如果这样被其他国家的人看到的话,肯定会说:“还自己国家的汉字呢,自己都写错!”我不是为自己的姓写错而伸冤,而是为国人的书写习惯而担忧。我知道还有很多汉字人们容易写错,我劝像我一样的读书人要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不能让这种风气流行于社会,误导众人。

对待汉字要认真,“彭”字难不难写,那就要取决于你的态度了。

中国文字日记 篇3

中国的文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个五一假期,爸爸妈妈带我一起自驾去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这里是甲骨文的发现地,也是全球第一座以文字为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我在这里大饱了眼福,学习到了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在展厅里,我看到了发掘出的龟甲,我不由得惊呆了,真的有一种“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感觉。在距离现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人们就可以用文字来记录事情了。甲骨文大多都是刻在龟腹甲上的,因为龟背甲太坚硬了,不容易雕刻,而龟腹甲很平整,也软一点容易雕刻。最初的甲骨是用来占卜的,只有君王才可以使用,后来人们才用甲骨文记事了。

经过时代的进步,人们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玉器上、竹简上,后来有了造纸术,汉字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字的书写由大篆小篆发展成隶书,然后演变成楷书,后来又慢慢进化为现在的简化文字,看着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我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一次的参观,不仅我增长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到写好汉字的重要性。因为中国的文字不仅着很悠久的历史,也蕴含着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展示了中华民族先祖们的智慧。我们一定要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递下去。

中国文字日记 篇4

昨天下午我们去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主要参观了解了了解了两种文字,分别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它出土于商代后期商王国都城所在地——河南安阳殷墟。百年来在这里先后发现的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代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模型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

甲骨文和她的发现地安阳殷墟一起,揭示了3000多年前一个强大王朝背后的故事。威严的宫殿、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灿烂的文字成就,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文明。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金文应用的年代有1200多年。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方折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圆笔多,转折圆。和甲骨文相比,字形变化更加多样。

在众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金文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事件的记录,以及对祖先及王侯们功绩的颂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

看过这些文字之后,我感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我不禁自叹,没来文字博物馆之前我对这并没有什么了解,但现在看过之后,我突然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字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啊!这种感觉就像井底之蛙从井底跳出来的那种感觉。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内心在不停的赞叹着。

中国文字日记 篇5

我们中国通用的文字是汉字,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我认为,中国的汉字就像一个个奇妙的音符,一句句普通话就像是动听的旋律,两者能组合成世界上最美妙的乐章。

中国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简简单单的笔画就能构成千千万万个神奇的文字。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精灵,每个精灵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喜”让人眉开眼笑,“怒”让人横眉冷对,“哀”让人愁眉苦脸,“乐”让人眉飞色舞。一个“人”字就能体现出世间百态:善良的人、丑恶的人、高尚的人、邪恶的人、勇敢的人、怯懦的人……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有着响亮的音节,更有着深深的含义。

有一次语文测试,老师念了十个词语,结果我错了两个,到公布答案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将“文明”听写成了“闻名”,将“条理”听写成了“调理”。读音相同而文字和含义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体现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

每当我们说起“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想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要扁担绑在板凳上……”这些朗朗上口的绕口令时;每当我们读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平仄相对的诗词时;每当我看到“天连水尾水连天”这些正读倒读意思都不变的语句时;每当我看到张贴在家家户户门口的对联时;我心里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叹:多么奇妙的中国语言文字啊!

中国的语言文字就像魔术师,因为它变化无穷,充满着神秘魔力,所以它吸引了全世界的人们。正如歌曲里唱的“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写一手漂亮的方块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文字日记 篇6

那是去年阳春三月里的一天,我同父母一同驱车来到向往已久的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带着敬畏的心情走进了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洗礼。

从远处看去,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正门口各立一只造型奇特而夸张的凤鸟,广场中央矗立着以甲骨文“字”来设计的字坊,真是匠心独具。从字坊通向主题馆的道路两旁是有二十八片青铜甲骨组成的碑林,形态各异,有的像云朵,有的像花瓶,有的像贝壳……

通过安检来到一楼的“一片甲骨惊天下”展厅,我不由地惊呆了,一排排展台和大厅四周的墙壁上布满了刻着甲骨文的甲骨、卜骨,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见证了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和璀灿的文明,述说着中国文字的源远流长。二楼里面是大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足以让今人汗颜的艺术水准诠释着古人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三楼展厅陈列着故宫收藏的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真迹,平日里仅仅被我们当作工具的文字,在大师笔下字字珠玑。

“哦,原来‘吃’字的甲骨文是这个意思啊。”在博物馆里,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并发出会心一笑。

最让我心仪的既不是甲骨文残片,也不是镇馆之宝的司母戊方鼎,更不是梦幻般的4d影院,而是多媒体厅里那些互动性的游戏,电子翻书、看形状猜偏旁、看形状猜成语等等令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人气最旺的是打字比赛,四台连在一起的电脑屏幕上同时显示一篇同样的短文,最先录完者获胜,游人们在欢笑声中顿感身心愉悦。

走进文字博物馆,就如同走进一条浩瀚的历史长廊,走进一座博大厚重的文化宝库。出了文字博物馆,大家纷纷感叹没见过的字太多,不认识的字太多,生活中常用的几千字,放到文字博物馆里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离馆时已近黄昏,暮色中那座标志性的字坊被灯光照得格外醒目,好似一位伟岸的巨人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走来……

中国文字日记 篇7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没有了它,可以说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科学家们哪来讨论?哪来我们的电脑,电话……甚至可以说我们还在山顶洞人的生活方式。文字,让我们环游在它的世界里,感受到语言的美好和韵味。所以,学好说话和写好文字是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人生大事。

回想起小时候无知的我,真的可以让人笑掉大牙。因为小时候的我很喜欢读儿童书,所以认识很多字,大人们常常会夸奖我是个乖孩子,可是“乖孩子”也是经常会犯下一种“没有期限”的错误。

记得那是的我上小学一年级,在看一本故事书,它的题目是《小气的猪》,慢慢开始沉浸其中,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看见“吝啬”这个词语,我不知道这个什么意思,就赶忙跑到正在看电视的爸爸旁边,问:“爸爸,这个词语什么意思啊?”爸爸看见我又来问问题了,高兴地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小气。”我好像得到什么宝贝一样,蹦跳着回房间去了。到了晚上,姐姐他们一家人来我们家吃饭,妈妈很喜欢姐姐,就把好吃的,又是最大的鸡翅先分给姐姐,然后一个个分下来,最后才轮到我,我看见自己的鸡翅只有姐姐的三分之一,而且碗里还有更大的,这使我很不高兴,就站起来大喊:“妈妈好齐墙(吝啬)!”大家吃到一半的饭都停止了,很纳闷地看着我,爸爸问我:“你说的齐墙(吝啬),什么意思啊?”我很自豪地说:“你上次不是告诉我这个词就是小气的意思啊!”爸爸恍然大悟,紧接着就是一阵大笑,这个笑在我的眼里持续了5分钟,终于发话了:“小笨蛋,这个词读吝(lin)啬(se),不读吝(qi)啬(qiang)!”听到这个,别的人也开始笑了,不知道他们笑的是我的天真还是我的愚蠢,反正当时我是红着脸,低着头跑进自己的房间,并且拿出那一本让我出丑的书,用端端正正的字,把它们标上了拼音。

自从这个时候起,我心里暗暗地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认识的字更多,当然这只是我小学时的志愿,而现在,我想要学好语文。

翱翔吧,我这只正在巢边挣扎的雏鹰,不要管自己羽毛有没有长齐,不要管自己力量有没有聚集,只要有信心和毅力能学好这个简单的飞翔,我想,有多大的困难都不会放弃了吧!

中国文字日记 篇8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今天,我有幸来到这里参观。

博物馆外观古雅、视野开阔,馆内设施十分现代化,超大屏幕、触摸屏,衣着帅气得特种保安、讲解员,管理有条不紊、非常到位。该馆有四层,馆内藏品非常多,是国家级的博物馆,感觉十分气派。这里没有一般浏览地的拥挤,一切让人看了都非常舒服。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面“雄伟”的墙。所谓雄伟,就是因为三面墙上,每面都刻着甲骨文,还是金色的呢!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七扭八歪,有的字像只碗,有的像一张桌子……这些神奇的汉字,看得我眼花缭乱,晕头转向。

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分四层,第二层是汉字游戏,有电子书,描红三字经,汉字拼图……。我最喜欢玩汉字拼图。刚开始,不知道怎么玩儿,我很烦躁,调来调去的,本来拼好了这一块,为了把那一块挪对位置,刚拼好的,又乱了,还得重新拼。“乱七八糟的,怎么拼啊?”我有点着急。“你别急嘛!我们先把这一块挪开,看下面的隐藏文字!是‘钟鼎’,我们快找找‘钟鼎’这两个字!”姐姐告诉我。“哦,找到了,在这儿!”我按照姐姐说的找出“钟鼎”这两字。“我们先把它调好位置,再……。”我渐渐熟悉了,觉得这是一个开发智力的小游戏,很不错。后来,我们又玩了电子书,我用手一挥,书就自动翻过去一页,等你观看。好有趣呀!

五千年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改变到现在的文字,不知经历了多少变革,只有看过展览以后才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走出了博物馆,我心里非常高兴,它让我为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而骄傲,也为我上了一堂丰富的历史课。

这次难忘的安阳之旅,将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终身难忘。

中国文字日记 篇9

也许是天性使然,从小就对文字非常敏感,直到后来的钟爱和今天的酷爱。

记得儿时,冬天太冷很少到外面玩,家里也没有像现在儿子一样有这么多玩具。那时家里有一本很老旧的书,叫《农村实用手册》,每天反反复复的翻看,看里面“弥足珍贵”的插图。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却不知道是表达的什么意思,就问哥哥姐姐们这个字念什么,只要他们告诉一遍我就会记住。渐渐的认得很多字,也可以朗读姐姐一年级的课文。如果哥哥借回一本小人书,那简直就是无价之宝,千遍万遍也看不够。至今,还收藏几本发黄的小人书。

上学后,对生字的记忆是全班最扎实的,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词语造句也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本在班里宣读的,后来老师宣读的就是我的作文,在那小小年纪里,我的虚荣心就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上中学时,就看了大量的小说。那时读张抗抗、张贤亮、哲夫、丛维熙、冯骥才、梁晓声等,后来读老舍、巴金和路遥等人的作品,也有外国的像《简.爱》、《基督山伯爵》等等。就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像有一种无形魔力一样吸引我,常常手不释卷。

现在觉得,文字有一种任何形式也无法取代的魅力,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也做不到。它具有超强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冲击力,对人的灵魂、思想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段文字,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一篇短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看法甚至行动。钱钟书说:“文字就是那么一堆,看谁有本事将之堆砌成有深度的句子,集句成章。”

文字的表达有太多的形式,这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底蕴和遗产。汉晋辞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诗歌、散文、小说、杂文,形成现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各朝各代,千古名篇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唐诗宋词,古韵悠扬,琅琅上口。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小桥流水的婉约,有愤世嫉俗的呐喊,有人生悲歌的咏叹;散文优美,如歌如画,含蓄婉转;檄文如电,铿锵有力,振聋发聩;杂文如箭,深刻锐利,一针见血。而小说,则是一部人生命运的交响曲,交相辉映。无论你阅读那一种,都会经历一次精神的超脱与心灵的洗礼。从这些方块字里面,我们能感觉到人类最高级的享受。

现在的网络时代,一些莫名其妙的网络语言已经把中国古老文字这块瑰宝糟蹋的不成体统,不知是谁发明了那些令人费解的词汇,还冠以时尚、流行或者酷的说辞。百家讲坛里,于丹的《论语·心得》已经在宣告人们对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及不要忘记老祖宗的训教。建议80后、90后的后生们,回归正统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化。喜爱我们的文字吧,因为它具有超凡的魅力。

中国文字日记 篇1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素有“文明古国”之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往今来,语言文字一直伴随国家的发展。

汉字,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先人一代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当我们写下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一定会感叹汉字的奇妙,“横”“竖”“撇“捺”……

简简单单的笔画,却组成了成千上万的文字。

一个“喜”字,便让我们笑逐颜开;一个“怒”字,便让我们怫然作色;一个“哀”字,便让我们黯然失色;一个“乐”字,便让我们开怀大笑……

面对我国那丰富多彩的文字,可现在的青年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时尚、潮流,这就是我们中小学生的追求。在我国已经出现了乱用繁体字,乱写火星文,这是对我国文字的严重破坏。

我国的文字以历经沧桑,600多年的文字演变:从原始的甲骨文,到后来的象形,又到近代化的繁体字,到现代完美的简体字。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学好我们国家通用的文字吗?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啊,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中国话的魅力可真大,“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每当吟唱起这几句歌词,心里都是无比的自豪,当我们正入神的听着这优美的中国话,更能深刻的认识到许多人都说起了“英国话”。

是的,英语是国际语言,在与外国人交往交流时,使用英语是必须的,但在我们中国,你必须说好中国话。

有的人半中半洋,在汉语里插上几句外文;有的人说话语序混乱,把好好的中国话说的不土不洋;有的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

却在说不好中国话的同时,以外语为重,还说什么适应潮流;同学们,让我们都学好中国话,说好普通话

破坏国家语言文字的问题已经出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不能袖手旁观,在学校“写规范字,说普通话”,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用语言文字描绘我们的大千世间。

“与语言文字同行,创祖国美丽明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