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同日记

请欣赏接受不同日记(精选12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接受不同日记 篇1

谁都不曾知道人生有多长,未来有多远,活在当下,享受自己所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好。但是在这隐隐不明的人生中,总有些被动迫使你归为相同。在平凡的人群中,丝毫凸显不了你独特的存在。你可能曾有过不同,但在生活的“胁迫”下,你的不同会被相同取代吗?

如果在一个教室里,其它人都穿着红色衣服,而你却在外面加了一件蓝色的外套,尽管你很冷,不想脱去,但你渐渐还是会受到教室里其它人的影响,或是指责,或是劝说……最后,你脱去了那件显眼又不显眼的淡蓝色外套,变得和他们一样,变成红色,变成了相同。

梦想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在努力奔向不同的未来,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前往。大家都认为“相同”是妥妥的,稳稳的,即使错了,也是一起错,那便是对的。然而,也有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虽然“不同”需要承担许多重大的风险,有可能输得彻底,但也会赢得更赞。

闲暇时,大家总是对标准答案侃侃而谈。最后或许是争辩无效,被迫工整地抄上那所谓的“正确答案”,在那背后,是被撇下了的自己的思考和被丢弃了的创新的想法。不同的作业本上却有着相同的满满的红勾,却只是照搬课本;而那些独特的答案却被无情的叉叉所覆盖。也许,这样的回答在某些人眼里,实在是离经叛道。但是这却是最真实的不同。可是,为了分数,为了成绩,我们不得不舍弃不同,但我们是否可以在大大的相同中让自己变为不同?

或许我们本来就不一样,有着不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想法。可是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只能迫不得已地“相同”。可能那种“相同”会让你忘了你的原则,你的个性,你的追求。你不一定能够适应它,不一定喜欢它。但你可以在不适应中慢慢适应,不喜欢中寻找喜欢,走着走着就能走向光明。这种光明不一定是标新立异的成功,起码也是带有经验的,稳妥的道路,可以在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次追求不同,那么这时还会有人来阻拦吗?就算你成功不了,也没有关系,你可以感谢那些不成功,那些挫折。因为那些东西让你变得淡定,从容,让你懂得了“相同”与“不同”。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经验呢?

生命,本是如此。在大大的“相同”中寻找小小的“不同”。“相同”是稳中求进,“不同”是点睛之笔。调整好你所驶小船的方向,也可以在闪闪发光中起航……

接受不同日记 篇2

生活中无处不停做差异,小到钟表与指南针的指针工作的不同,又如人与人之间特长的不同,大到不同地区文化上的隔阂,无一不是差异的体现。而人们往往会因这些不同产生争执,甚至爆发冲突,可此时,我们应该思考,差异应当被歧视吗?没有了一些差异,世界便能更好的运转吗?我想不然。

首先,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钟表与指南针,自诞生就是为不同的用途所设计;人与人有不同的天赋,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自然各有千秋;而文化间的差异,更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地域不同,条件不同,风俗也随之变化。这些差异都是自然产生。便也不分高下了。因此。差异理应被尊重。

然而,这些差异是否有益呢?

通常来讲,不同将发挥不同的作用。时钟与指南针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其中,时钟作为人类衡量时间的尺度,被沿用至今,而指南针为人指引方向,在众多领域发挥着作用。而他们的差异所在——指针的工作方式,却是它们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几百年前的英国,一群教徒被主流教派的人视作异端,不得以乘坐“五月花号”船逃至海上,来到美洲这个新大陆上居住,在此生活,便发展成最初的美国,此举使他们得以生存下来。由此可见,差异的确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有时,差异甚至标志着进步。几个世纪前的欧洲宗教掌控着权利,人们坚信着君权神授。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股新的潮流正在涌现:人们不再专注于神,是关注人自身的自由。这虽与当时的观念相去甚远,但他促成了文艺复兴,推动了文明发展。

历史的长河总是伴随着前进的浪花,在此之中,差异的出现也不曾落幕。我们应当正视并尊重参与,考虑他曾带来的深远影响。

接受不同日记 篇3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题记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智慧。就像梅有梅的高洁,兰有兰的幽香,竹有竹的坚韧,菊有菊的傲然。万物在世界上共生共荣恰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

回望中华五千年历史,“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各个学派即使对于当时的社会走向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使却又互相取长补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却并没有与传统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是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懦、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的局面,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多彩的体现之处。

再回首近代,一个个热血青年,一位位仁人志士为国家寻找富强的道路。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的“戊戌变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的“新文化运动”都是在一次次探求中国的出路,蔡元培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各个学派互相争论却又互相包容,处处体现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从而使得北大在当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巨大的作用。

现代以来,“和而不同”的思想更是在新中国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外交上,“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为中国的外交铺平了光明的前路。在文艺工作上,“双百方针”所体现的包容和谐更是促进了文学、艺术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特殊气质与对自己道路的坚持。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威望才得以生动体现。

正如黄炎培曾说过:“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做人,就是要在对待他人包容的同时,坚持自己内心坚守的准则,正如孔夫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值得所有人坚持和学习让我们摒弃雾和博弈的狭隘与偏见,用容纳、包容的眼光看待一切,让世界的花园里开满各种各样绚丽的花朵,让人类感受和而不同的美好。

接受不同日记 篇4

当我们仰望被漫天明星点缀的夜空时,是否会忽略一时被乌云遮住的皓月?是否会怀疑皓月的存在增添明亮?

听闻某动物园的养猴人每天都会在同样的地方放一串鲜美的香蕉,但每当有禁不住美味诱惑的猴子去抢香蕉时,总会遭到养猴人的毒打,久而久之,众猴不再有吃那串香蕉的想法了。一日,有一只不知内情的新猴子来了,他看到香蕉的时候就扑了上去,可是它遭到了猴群的围攻,而在那时,养猴人却没有看守着香蕉。

因为思维被僵化的模式禁锢,面对鲜美的香蕉也只能垂涎三尺。如果没有突破禁锢的特别,生活就只不过是在生存,并平庸下去。

在我们感叹世风日下后,和众路人一般戴上了冷漠的面具,融化成普通的一滴。可是,总要有人站起来呼唤世人的善良!特蕾莎修女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善良与大爱的本义。她不屑与世人一样披上伪善的假面具,她敢于用最真的自己去奉献所有,做那个与别人不同的自己。

被称为天使的特蕾莎修女用自己与众不同的爱去呵护在饥饿与死亡中挣扎的穷人!在车水马龙中,她会跪在人流中为素不相识的死去的穷人虔诚祈祷。在讥笑和白眼中,她依旧为那些围攻她的穷人谋求生存与幸福。如果所有人都制止她,在这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天使去守护穷人。

因为有人支持,特蕾莎修女才能在众人的不解中淡然处之。因为有理解,她才能勇敢的继续她爱的事业。因为有允许特别的人,她的光芒才会如此温暖。与众不同的她让这世界少了冷漠,多了亲近。

在那时,进化论还隐匿在神学的光芒下,日心说还没有取代地心说,无知又愚蠢的神学者想用火毁灭这违反自身利益的理论,但历史的车轮终于碾碎了错误的理论,让真理在阳光下盛开。时光流逝,会让沧海变桑田,但也让真理更加璀璨。

不要制止去拿香蕉的猴子,不争取不突破又怎么能获得美味?不要谴责为爱在冷漠中匍匐前行的特蕾莎修女,因为是你无法理解她的伟大。不要妄想用烈火泯灭新理论,时间会证明谁是谁非。

允许不同会让生活多一份美好,允许特别会让心灵的沙漠多一片绿洲,允许与众不同会使人类的认识更加先进。发展总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这是社会与人生的趋势,开怀拥抱与众不同,让生活焕然一新!

接受不同日记 篇5

当霸王骑着乌骓化作鬼雄,当虞姬将生命化为矛尖之蓝;当屈原幽思而作《离骚》,消失于汨罗江;当渊明自叹“守拙归田园”,日日无事而空吟,我不禁重新审视《论语》中的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善哉,孔夫子之论;善哉,好一个“君子和而不同”!

漫漫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文人墨客,他们从心底喊出了一句:“和为贵。”看古代历史。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县令。祁黄羊没有一丝犹疑,掷地有声地说:“让解狐去当。”晋平公大惊,解狐可是祁黄羊一等的仇敌。祁黄羊说:“你只叫我推荐心中的县令,他的确优秀。”君子之心如此宽容,推贤荐能,一句“和为贵”,国家得以强盛富邦。

再看近代历史。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世界反华势力,始终遵循着“和为贵”思想,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力挽狂澜。“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了会议的胜利召开,维护了各国间的和平,更重塑了一个大国的威望。君子之和弥足珍贵,搬开无为争执的绊脚石,一心向着理想冲。漫漫五千年,另一声雄浑的呼喊在我耳畔回萦。它说:“舍生而取义。”我们誓死也要坚守那份不同,那份即使别人不理解的对真理的执着。

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说他文章空洞无文,多少导师要他“不写三岁小孩的玩意”,他都以一笑而报之。终于,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轰动了世界,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发现海棠花未眠。”感动了多少心灵。善于保存心中的那份“不同”,让我们的个性有如“花未眠”。

再说沈从文。当人人埋怨的时代,他以自己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拥抱那古老的边城,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不让它受到尘世的玷污,让心以原始的状态存在。贫穷,落后,在他的笔下,蜕变成了一个水美、山美、人美的天地。坚守心中的家园。正如鲁迅所说:“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曰自由。”真理常在胸,君子善守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苏轼说:“人间有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相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见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挟持甚大,而其志远也。”这不这正是对君子和而不同最精辟的解释吗?

善哉,君子和而不同!

接受不同日记 篇6

鲁迅的文字如青铜古器,张爱玲的文字如雕花栏杆,沈从文的文字如明月流水,川端康成的文字如青花素瓷,梭罗的文字如冰心玉壶……化用那句名言:“有多少个作家,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

古今中外,多少个作家便有多少家格调。眼观现下,两个青年作家之文风迥然不同却经常被拿来比较——两方作家的忠实读者也因此经常攻讦另一方及他们的精神偶像。

没错,引起长久对骂战的两位青年才俊就是韩寒与郭敬明。两个人在文学领域内的影响力旗鼓相当,好几年以来,两人的大多数读者也从未接受另一方。

网络里充斥的对骂,现实中相互的攻击,难道韩家人和郭家人就学不会接受不同,和谐相处吗?

郭敬明写作文字的特色不言而喻:“上海依旧笼罩在巨大的灰幕之下,睫毛上若有若无的沉甸感,依然存在,眨几下眼,世界又变化了千分之一。”微妙的情感起伏、些许的感伤情怀,正是这种青春里迷惘忧愁的特质让多少人折服在他笔下。而他“青春文学领军人物”称号的背后,互联网口水漫山的地方,许多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用一堆装腔作势的非主流”、“伤悲春秋的郭四奶”等等五花八门的标签——都来自于一个团体,名曰“韩寒的粉丝”。

韩寒,一个许多高中生乃至成年人心中传奇的符号,高中多门科目挂红灯而后退学的学生,写出了《三重门》等厚重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一名被戴上“树人之魂”巨冠的青年作家。他的成才之路让青少年向往、成年人反思。而他的文字虽极善王朔之嬉笑怒骂,却对时敝也针针见血。可许多人讨厌他,称他为“没学历的臆想家”、“玩赛车玩成文学家的伪道士”……这其中有许多人有共同的名字——“郭敬明的粉丝”。

两位作家如此不同却因年龄相仿而被时常作为比较对象,久而久之,舆论氛围引起了双方读者的口水战。可是,敢问诸君,接受不同有这么难吗?

依本人之见,韩郭两位并不具有完整的被比较的要素。而且,喜欢一方,不代表就需对另一方进行口诛笔伐,不代表接受另一方的不同是一件多么错误、不入流的事情。退一万步而言,作为远观者的我们,并不需要成为当今社会“站队效应”中的积极分子——面对被媒体炒起来的“两家之争”,就必得选择一方以表明自己具有独立人格及选择“高尚文格”的能力吗?韩郭之间其实有大片空白的中间地带,供和我一样的人驻足。驻足于间,去冷静地接受两种不同的作家之人格与文格。

或许,从一件文坛里小孩子们的争吵可以让人真切悟到:多少事情,学着去接受不同,会创造无尽的和谐美妙。

接受不同日记 篇7

或许你已习惯这样的场景:在遇到某个问题或看到某条新闻时,你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引来一片反对之声。虽然不是第一次,可你却仍然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应对。其实,比起一场面红耳赤却毫无结果的争吵,你更应当从容大度地坐下,哪怕是在心里对人们说:

“你可以与我不同。”

你可以与我不同,因为你不可能与我完全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又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与信仰。也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人文世界的美丽风光,赤橙黄绿青蓝紫、甲乙丙、ABC……这些差异不必要统一,也不能被统一。另一方面来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需要不同意见的修正,集众人之长以发展自己,人是如此,一党一国更是如此。“你可以与我不同”是各人修养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雍容大度的体现。

你可以与我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些自由,少了一些压抑。对异己者的宽容与尊重,更让我们心平气和,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民主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胡适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无容忍则无自由。”“国民无道德则国家无道德,国民不自由则国家不自由”。可见宽容异己不仅是个人的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因为民主正是意见不相同的人平等地分享同样的权力,而这样的分享是建立在每个人都牢记“你可以与我不同”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态度,是自由的前提,是社会的进步。

你可以与我不同,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中。年轻气盛的青年,往往应学会容许他人的反驳,不应拍桌子怒骂,更不应该动拳脚,而可将伏尔泰的名言写在案头做座右铭:“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将来为人父母,也不必一定要将孩子塑造成同自己完全相同的人,教他四书五经礼义廉耻,却不必教他和自己一样的行为方式,他如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就教他单纯一辈子。如此看来,做到这一点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强烈的道德使命感往往比宣传说教更能督促我们。

“你可以与我不同”,一句简单的话,在生活中是与人相处的艺术,在社会中却意味着民主自由的氛围。它朴实易懂,却未尝不能作为性格培养的目标,为人处事的方针。了解它的含义,学习它传达的态度,人民将更自由,祖国将更和谐,世界将更多彩。

接受不同日记 篇8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题记

如果向水中加水,又有谁能食呢?如果只有一种音调,又有谁能听呢?晏子这个浅显的比喻,却道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诚然君子之间就像是阴阳八卦图中的黑白两鱼,两鱼有着看似截然不同的特征,但他们游动的`身体却组成了世间最完美的图形——圆。

历史上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是熟谙这个道理的。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怀着“报国济世”的梦想,在面对那个风雨飘摇的宋朝,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王安石认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而司马光却认为“祖宗之法有何谬误,只是现在实施地太失败了,只要励精图治,就能让大宋保持千秋万代,为何一定要变祖宗之法。于是两人成了政见上的死敌,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就极力反对,甚至不理政治,闭门写《资治通鉴》。而私底下两人却是好友,都是对对方有着足够的敬佩。当王安石临死前,就告诫叶涛(王安石的弟弟的女婿,很受王安石器重),“若学诗,当师苏子瞻,一点浩然气,干里快哉风。若为政,当师司马光,葵花向日倾,清廉两袖风……”可惜叶涛最终却没有放过司马光,追贬以死的司马光的官职,不提也罢。

古人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在我们新中国也不乏遵循这一原则的典范。1955年,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面对着不同国家间的不同利益,就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立场,使得大会开得异常顺利,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而今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而不同的原则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这一准则,会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越磨越亮。

接受不同日记 篇9

在现代社会中,“和”是社会生活中的“和睦”、“和气”,是国家层面的“和谐”、“和平”,也是人与自然众生共处的一种状态,“和”似乎成了追求的主旋律。

《说文解字》中如是解释“和”:“龢,调也。啝,相应也”,造字的初衷是“以声音相应,协调地跟唱或伴奏”,继而引申出“和谐”之意。由此可见,“和”的本意并不是一味应和。正如《论语》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不是隐藏人的缺失而展现出的“一团和气”;也不是消磨掉个体的独特性,将其肢解装进社会的框架;更不是群体因为心存恐惧或毫无主见而选择圆滑附和,造成千人一面的假象。相较一潭死水的庸君盛世,百家争鸣的战国才是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个体的差异带来国家的生机和繁荣。

当人们在既定框架中推崇“和”时,也就从另一方面否定了“不和”的价值。在固有观念中,“不和”代表着极端、灾难和恐惧,然而,有时的“不和”即是挣脱时代和社会枷锁的开创者。当主张改革者逆先王之道,反时代之潮流,提出变法而引发巨大争议时,正是这样的“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当人们为了伸张自己的正当权力而抗争,不甘屈服于强权或惯例而因此产生冲突时,正是这样的“不和”让权利有了生命的根基;当个人以科学和艺术的正途去冒犯强势群体、挑战权威时,正是这样的“不和”让发展在逆境中求生。被批判和被攻击也许是这些“不和”最初难以杜绝的宿命,但它们在血雨腥风中重生。

由此可见,“和”与“不和”不是两个既定的概念,更不能简单地分为非黑即白的两个对立面,没有了二元对立的格局和随之而来的戾气,没有了阻断理性思考的高墙,那么就会形成“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的社会。

真正的“和”是与自我和解,人要想走远就要学会卸下包袱,在超越自我、挑战未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悦纳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正如尼采所言“克制是苦事,不和解的人睡不好”;真正的“和”是社会形态的不同,美人之美,共存相生,互学互鉴,个体的差异性才能使社会多姿多彩;真正的“和”是世界的融合多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只有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拥抱世界的和谐统一。

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

接受不同日记 篇10

就像在大海中找不到两朵相同的浪花一样,世间不可能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那风景里,我纯然是一个陌客,游走在灵魂的山谷中。必然,两颗灵魂相碰撞、相互接纳,互相接纳,便可迸射出最美的火花,这便是爱。

蔺相如乃为文官,文采超群,才气不凡,且大有谋士风范,精明睿智。廉颇乃一国大将,杀敌报国,英勇无比。蔺相如屡得皇帝赞赏,廉颇心生不悦,与相如轿相遇,偏不给相如让路,还生恶言诋毁相如。相如都不予理会,人问相如为何如此忍气吞声,他只是淡淡地回答:若我与他不和,那别国不是有机可乘了吗?廉颇听后,负荆请罪,“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蔺相如有如此气度,接纳廉将军的傲慢与偏见,而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也能真诚相待,卒相共欢。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接纳不同,就是接纳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别人感受到了你的真诚,便也会倾心回报。

“爱就是为不幸者分担不幸的痛苦。”这是薇依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以爱为恒心的法国思想家。她虽出身于一个家境不错的中产家庭,但她拒绝安逸的生活,她去工厂,去和最底层的人民接触,体验从未感受到的压迫和凌。辱。她的愿望很简单,她想让每一个工人都吃饱饭,因为她理解作为一个下层阶级的工人的痛苦和艰难。她把自己的补贴分发给穷人,拒绝几乎所有物质的东西,她爱别人胜过了爱自己。而她自己最后却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和长时间的辛劳累倒了。薇依这样一个女子,用爱践行着自己的一生,感受着最底层人民的痛苦。接受不同,就是用爱去体验他人与自己的身份、环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骄不作。

当灵魂与灵魂相遇、交融,会升华出一种叫做思想的东西,这种思想是不会在它所诞生的地方消失的,它以散在的形式存在于爱的世界,在适当的时候,又凝聚为声音。这是一种新的声音,也是对过去的升华。接受不同,就是领悟灵魂的交融,感受思想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充溢着爱的因子。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改变谁或是改造什么,而是在于接受他人,接受不同,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闪耀出个性的光华。接受不同,总是与爱相随。

接受不同日记 篇11

大海一望无际,波澜壮阔;山峰巍峨挺拔,崎岖险峻,大海和山峰的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雄伟带来的惊艳。大树是枝繁叶茂的,可以给鸟儿们提供安身之所,小草虽然弱小得多,但也可以有绿草如茵,让昆虫们自在嬉戏。小草与大树是不同的,但他们同样为自然做出了贡献。

人与人间的差异如同树叶一般,世上是寻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的但每一片树叶都能光合作用,提供氧气。人也一样,即使背负着万千差异,也各有各的价值。

司马迁惨遭宫刑,但他接受了自己命运的不同,忍辱负重,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蒂芬霍金身患帕金森综合症,但他接受了自己不同的人生,孜孜不倦的钻研科学,成为了轮椅上的科学巨人。

命运对他们是不同的,但他们都认清了现实,接受了不同,顽强而倔强地把不同转化为伟大,把不同作为不断前进的动力,超越了众人,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成为人们心中的榜样。

如果说伟人的不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那平凡人的不同呢?他们的不同促进了社会和谐美好的发展。

环卫工人在城市的角落中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早出晚归,用双手擦拭着城市干净的面容。他们与我们是不同的。他们穿着橘色马甲,我们穿着校服,他们不畏炎炎烈日,冰寒雪冻,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受不到任何风吹雨淋,接受着教育。当我们面对他们时,我们只看到了这些不同吗?我们因为这些不同而对他们充满不屑吗?不,我们应该接受他们的不同,将手中的纸团扔进路边的垃圾箱,向他们展露我们充满敬意的微笑。他们的不同成就了城市的整洁。他们同样是社会的一员,为社会的发展不辞劳苦地工作着。

交警、医生、老师和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不同,他们维持着交通秩序,承担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教书育人……每一种身份,每一种职业的不同都像是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只有有序地组合起来,才能谱出最美的乐章。正是有了不同,才有了美妙的旋律。平凡人的不同才构成了社会的温馨。

接受不同,理解每个事物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让社会更加和谐!

接受不同日记 篇12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相同的人格。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接受不同,和谐相爱,让世界更精彩。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短板的故事。木匠在制作木桶的时候由于材料有限,制作出了一个略有缺陷的木桶,这个木桶有长板有短板,因此人们用它提水的时候往往只能把水装到短板的高度,这样提水效率就慢了不少。于是,长板就对短板有了意见,对短板说:“都是因为你拖了我们后脚,我们不需要你,你走开。”短板也不甘示弱地说:“没有我短板,你们就是废柴。”终于,在激烈的辩争之下,短板寡不敌众,离开了。自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用这个木桶吊水,不久,长板们就被扔到了灶膛里,但他们悔之晚矣。

是的,如果长板早点醒悟,不要因为自己的一寸之长就瞧不起短板,那他们也不会被人们抛弃了。

虽然长板和短板之间有不同,但他们是一个整体,只有他们在一起共同努力奋斗,才有可能提高效率,服务于人们。长板不能看不起短板,当然,短板自然也不能骄傲,因为他们离开了彼此都是“废柴”。

不管是在任何领域都是一样的,别人的不同就是你的缺失,而你的不同也构成了别人的缺失,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同,取长补短,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各个国家对世界的期望是相同的,但是处世方式却是受到习俗、条例等限制的。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适应这个大家都认可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接受不同。

没有黑人劳动力,经济生产无法如此迅速发展,没有白人的智慧亦是无法减轻劳动强度,所以离开了任何一个人种都是不可以的。我们以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体格构成了这样一个和谐多彩的社会。

接受不同,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接受不同,让每个人每个事物的价值都能得到充分展现,让世界和谐相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