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计算机课程总结(精选8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1
为了推动校园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学校的领导下,我校积极开展了辅导学生参加比赛的工作。我们本着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现将辅导工作小结如下: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自接到比赛通知后,我校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从各个班级里挑选苗子为参赛选手。为了提高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扩大活动的影响,还积极让有兴趣参加比赛的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和参与活动的宣传工作。
2、组织培训,提高质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电脑制作的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电脑制作水平,我校将这个艰重的任务交给我,为了更好地展开辅导工作,我认真地对以往的获奖作品参读了很久,对小学电脑作品各个项目的解读、设计理念和创新思路分析,这样我就可以总结经验,正确领导学生去创作。学生也一边解读,一边思考,一边去构思,很快我们就进入了创作课程中。
3、创新主题,创新思想
我觉得这次我校每一个作品都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作品的选题和作品的艺术设计,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我都持着一个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创新思想,创新主题,创新技术,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电脑作品。如果仅是只有技术,没思想,没内容,那学生仅成为电脑工具。没有达到通过比赛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的掌握,更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很有意识地去辅导学生,把这几点放上辅导工作的指导思想。我校这次有3个作品,选题从“环保文化”内容创作的主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萌发出创意的火花。
通过这次电脑制作活动,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辅导老师的专业辅导水平还要不断提高。以后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相互交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希望通过这次电脑制作活动,带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电脑制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2
一、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规划
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1突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习部分进一步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
1.2采用分层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
河南高校的主要生源在本省,而河南又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农村的学生在河南高校中占据了一半以上,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甚至部分学生还是“零起点”,因此建议在新生入校时,进行一次计算机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建议采用分层教学法,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1.3构建信息技术的融合化教学
在已初步实现基本课程资源上网的基础上,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教学资源,探索学生融入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达到立体化教材的作用与要求,并作到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实现提供备课,学生学习,师生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
开发自学辅导课件,提高其智能化水平与网络化程度.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简单的自我测试,系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还可以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自动判断问题的原因,给出学习建议,建设辅助教师完善系统的知识库,提高课程辅导的层次与水平.
1.4完善教材及考核模式
融合国内外优秀教材长处与科学研究相关进展,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新大纲,编写《计算机文化基础》新教材,使之具有内容先进,重点突出,体系严谨的特色。
完善考试模式,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平时实践性考试相结合,加大了实践课在考核中所占比例,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各自专业领域应用结合起来,促进了素质教育。
2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通过科学研究,学历提升两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抓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实修订教学大纲,保持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2.1简化计算机入门知识的学习
对信息技术水平调查结果的研究发现,学生对一些日常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是有很多了解,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例如开机、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呈一定的阶梯分布,因此建
议简化计算机基础操作层面的内容学习,将计算机入门知识的重新学习改为加强学习,即针对以前初级阶段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学习。
2.2加强办公软件学习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通过学生对Word、Excel和PowerPoint软件的掌握情况的差异,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在前期已经不同程度得使用到办公软件,但其学习主要集中在基本操作特别是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上,对于Excel和PowerPoint软件以及办公软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缺乏系统化,这就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还应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
2.3注重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上网和网络浏览能力。但是,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从而完成各种工作。因此,在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应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知识的体系化学习外,建议将网络检索和信息处理等内容列为教学的重点,从而提高学生对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应用。
2.4增加数据库知识的学习
数据库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进行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在各种科学研究中,数据库技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对于数据库知识掌握较差,缺乏基础的学习,因此建议在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着重增加对数据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5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应用性”关系,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但是,目前分类分层次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专业大类的特色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中反映不够,各专业大类间教学内容区分度差,计算机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建议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让“基础”的知识为“专业”的应用服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医药学的结合点,从信息化为中医药服务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经验做法
教学条件建设
计算机教学机房
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我院在河南省内率先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全程在计算机机房中授课。我院所辖所有教学机房中的所有计算机全部接入了校园网,并投入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实现了学生从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直到参加考试,全程接触计算机,形成了边教学、边实践的讲授模式。从而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提高。
为了配合全程计算机机房教学模式,我院现设计算机教学机房9个,其中新校区6个机房,老校区3个机房。机房内配置方正、长城、联想品牌计算机,可提供近500名学生同时使用。基本能够满足全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要求。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各个层次在内的全校近万名学生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随着全校专业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计算机机房还在进行着逐年的建设。在增添新设备的前提下,我院还加大了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明确了在机房内的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的职责,规范了机房使用和维护记录的登记工作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吸取以往的经验将机房管理的更好,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做出贡献。
教学软件介绍
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全程在计算机机房授课,授课方式为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讲授、辅导和监控,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更加生动,管理更加快捷。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已经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成为当今教育技术手段的热点。
1、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1广播教学
可以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画面和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如:教师所备课程的课件、应用软件的操作过程)实时传送广播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
广播教学功能具有如下的特点:(1)电子教鞭功能,教师可使用电子教鞭对任何应用软件进行注释和讲解,达到辅助教学及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电子教鞭同时提供存储功能,教师可以存储所有讲解的画面,通过课件制作工具输出独立的多媒体产品,并随时调用该产品独立运行或分发给学生。(2)电子黑板或电子白板功能,利用此功能,教师可实现在普通黑板上的全部功能。
1.2语音教学
利用该功能,可以将教师机的讲课语音实时传送广播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当教师在口述讲解而无须学生看屏幕时,为了不让学生因看屏幕而影响听讲,在必要时,可强制学生机屏幕黑屏,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讲。
1.3转播教学
使用转播教学功能,教师可选定一个学生的屏幕及声音转播给其他学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屏幕监视
教师可实时监视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不用离开自己的座位便可在本机上观看到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情况。系统可对单一群组或全体学生进行多画面(最多8个)监视,也可以进行单一的循环监视。
1.5遥控辅导
教师可远程接管选定的学生机,控制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对学生远程遥控,辅导学生完成学习操作,利用这种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的交互式辅导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随时锁定或允许学生操作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
1.6分组讨论
教师可对教室内的学生进行任意分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文字、语音、电子白板进行交流,教室可随时插入任意小组,并参与讨论,小组内允许多个学生同时交谈。
1.7电子举手
学生使用电子举手功能可随时呼叫教师。教师可对举手的学生通过语音和文字随时应答和查看。
1.8网络影院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选定的学生播放VCD等教学文件,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
2、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学的特点
2.1多向互动性
多媒体网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可通过网络实现学生、教师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时,可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还可发挥网络的监控功能实行监控,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进程,并利用网络的辅导功能,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2.2资源的共享性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和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都将有很大的影响。
2.3运用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并多遍地进行复习,只要身边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到所要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E-mail等方式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给学生答疑。
2.4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而发展。
3、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3.1注意视听与思考相结合
教师在利用视听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防新的“注人式”教学,即用电教媒体“满堂灌”代替教师“满堂灌”现象的出现。
3.2注意形式与内容相匹配
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多种表现形式传递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但在教学形式上,多媒体的介入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一要考虑教学需要,二要考虑媒体特性,三要考虑实际条件是否允许。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3.3注意信息量适度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多媒体教学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使单位时间内能传递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发生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从而制约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3.4及时反馈
多媒体教学应根据及时反馈的信息,做到让学生当堂理解、消化和吸收,在课堂上做好形成性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课后练习也应及时反馈,不要拖得太久。
3.5课件设计
教学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辅助课件,供学生使用;一种是电子教案,供教师授课使用,即新型的“讲合环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功能,使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及交互功能得以充分发展,实现了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渠道。
网络平台的应用
校园网络的建成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展。目前,我院的教学机房已经全部实现了网络化。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变为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通过教学站点了解学生动态,展开学习讨论,注重对学生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知识的主动获取者。
目前,由我信息技术学院承担开发的计算机教学网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安排制作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全程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已挂在教学网上供全校师生浏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制作完成的这一多媒体课件。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曾经使用过PowerPoint、方正奥思、AutherWare、Flash等许多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但经过实践我们认为,以前所采用的课件大部分是触发性质的,也就是说,这些课件是"以教师为授课主体"时代的授课工具,对一个初学计算机者来说,不能自主操作这些课件进行自学。因此,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并根据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特点,针对所采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新版教材当中提出的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小问题,利用Camtasia3.02抓屏工具进行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抓取,制作视频文件,然后使用Dubit软件对抓取好的视频文件进行配音,最后利用Videocon软件将前期生成的AVI文件转换为RM格式文件,以方便网络传输。这样,制作好的课件既包括声频、视频,能够对计算机的各个操作步骤进行动态、连续的讲解,在学生点播学习时就像看电影一样,又能够利用校园网平台方便的发布使用。
课件制作完成之后,我们将之放在计算机教学网上,供学生在课堂实践练习时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点播学习;并且由于该课件已经发布在校园网上,接入校园网内的任意一台微机都可以浏览到该课件,方便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学生与教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我们专门开发了内部教学论坛,即教学BBS。课堂上,学生除了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以外,还可以通过教学论坛来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言论。由于允许匿名发言,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通过教学论坛,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住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
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组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的实践中,建立了学习网站,制作了电子教案,完善了题库,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实行了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突出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课题组通过多次研讨,明确本课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实现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将是课程组近几年实践中始终注意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是通过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来实现大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教育。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针对该门课程学习者的知识起点差异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如何成功开设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成为本课组的工作重点。我们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立体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学生人数较多,为加强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课堂讲授:我们制作了一套形式上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案,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并适当结合板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安装局域网和黑马软件,便于老师在实验课上能方便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收集、批改学生作品和对普遍存在问题利用进行黑马软件随堂演示等,且我校实验室均为开放式实验式,便于学生课后自主进行。
网络辅助教学:我们逐步研制了如课堂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件、教学录象、Flash辅助演示软件、题库、机考系统等网上教学资源,设立精品课程教学网站,
1)通过教学课件栏目,同学们能够在课后随时复习和加强课堂讲授的内容;2)通过特色教学栏目,使同学们能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内容;3)通过在线测试栏目,同学们能够进行自测训练,随时了解自已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4)“模拟考试”系统,给出了完全与实际考试一样的环境,通过模拟考试,学生能够了解试题的形式,难易程度,以及如何使用机考系统等;
5)学生作业展示栏目,则为同学们之间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丰富的网上资源,构造起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2、采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起点分层、内容分流”教学模式
采取了对每位入校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部分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开课以中等学生的起点作为课程教学起点,安排进度。低起点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先期上网学习,提升知识点后,进入大班学习(大班开课滞后);高起点学生自行上网学习,在网上教学资源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对以前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提升。因为对学生按起点进行了分流,课程教学内容的起点得到了提高,各主讲老师还可再根据班级整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3、“案例教学”、“精讲多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密切结合设计实例安排教学。教学中能根据所讲授的内容选择有实用性、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分析讲评,通过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作品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往往先通过某些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意义和原理方法后,让学生结合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绩表,要求统计及格人数、最高分等。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践,学习起来就有兴趣,相应的对制作Excel表格的操作就有更深入的掌握。精讲多练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基本知识介绍本章基本概念、方法,属于“精讲”内容。
2)课堂训练与基本知识配套的上机练习和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属于“多练”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3)自学内容是对基本知识的扩充。主要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在学时充裕时,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以扩充授课容量。4)习题这部分习题有别于课堂训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便于学生复习和总结所学内容。4、考试机制的改革
为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实行“教考分离”的教学机制,并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考试机制。要求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笔试及机试两者均通过才能拿到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几届试点,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了,每年我校学生“全区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通过率在全区名列前茅。
2.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
(1)课堂讲授与实验上机内容相对“分离”。改变过去将实验环节简单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补充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体系确定的教学内容,将两者在实际教学内容上相对“分离”,在教学组织上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将课堂内容与实验上机分离的目的有很多,既可以扩充课程的实际教学容量,又可以更好地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还可以有区别地采取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过去在课堂上讲授的Windows操作内容、Office操作内容以及Access操作内容全部转移到实验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进行学生作品评介。而在课堂授课的内容中增加了多媒体信息的数字编码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对实验上机课的内容产生了新鲜感和内容刺激。
(2)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实验环节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授课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实训采用专门设计的案例,学生操作为主,精讲多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推行“模拟项目教学法”,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例如,报纸刊物的艺术排版、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商场销售数据分析处理、企业工资管理、搜索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信息等等。
三、课程资源
四、成效对比
五、课程特色
1、完备的课程教学资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站的几个模块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服务功能。各类教学指导文件有利于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完备的课程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课程的自测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等级考试模块又将课程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了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空间和平台。
2、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合理地引入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3、科学的成绩评定机制。我们常说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手段”,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通过课程建设,我们将逐步落实的“343”成绩评定方法,具体就是平时成绩占30%,上机技能测试占40%理论测试占30%,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科学的,符合课程的特性,考试系统正式启用后,其中的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将都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存在问题
七、进一步设想和建议
经过任课教师的集中交流,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意见:
1、应该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多做一些讲解
我们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掌握基础理论更重要,但是考虑到有些学生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有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需求,故应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突出重点,并且把计算机基础理论讲得更细一些。2、加强最新计算机应用内容的讲解
现在的大众化计算机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计算机基本操作,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趋广泛,学生个人也对网络使用和网络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需要补充计算机的一些最新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3、加强计算机题库建设
应该加强计算机基础试题库的建设,在使用已有的ATA考试题库中的题目外,应该通过实际需求中的一些应用,加强教学试题的设计;对于上边提到的计算机基础理论题,应该增加计算机自测题库的建设,建议下学期把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安装到机房,使学生通过练习和测试不断提高。
4、建议任课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加强机房管理
实验室在课间操时间会有很长时间的真空时间(1、2节课后,3、4节课学生来的早),机房里有30多分钟的时间没有老师,实验员也不能在机房全程职守,所以建议学生按学号就座,加强机位管理,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5、增加实验室监控设备和手段
在实验室管理中建议安装监控设备,对实验室的教学情况和学生上机情况加以监控,可以有效震慑学生违反实验室规则的行为,也可以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安全。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3
20xx级机电1、2、动车班机械制图及CAD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部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在同学们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预定教学任务,下面进行本课程的总结。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计算机绘图课程授课计划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践课34学时,历经18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并进行了计算机绘图期末考查,绝大多数同学考查成绩都很好,没有不及格学生。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以机械制图为起点,以如何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机械图形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机械制图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理解AutoCAD的理论、观点,系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方法、技术,具备在机械加工中绘图的实际技能,从而胜任工程设计及CAD应用和开发的工作。
学生应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开发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图形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作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努力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课程教学中把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观摩教学等多种方法有机有序的结合,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制作了基本操作和实例紧密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枯燥的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全方位的自由互动交流。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动车组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课堂教学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增加了能力训练内容。采取技能培养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统一的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软件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人的努力,许多学生都爱学习计算机绘图这门课程,今后应更加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计算机的操作是我们必须掌握一门技术。由此,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为期四周的全员计算机技能培训,根据教师年龄和计算机技能基础分为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共有209人参与培训。本次培训,校领导带头参加,课堂上教师们认真听讲,气氛活跃,通过这次短期培训,大多教师都有较大收获。初级班教师学习了word、excel、powerpoint,学会用word编辑、制作一份试卷,用excel对学生成绩做一些简单分析及制作简单的ppt课件;中级班教师专门学习powerpoint软件使用,能熟练制作ppt课件;高级班教师则学习flash软件,学会制作简单flash动画并能独立制作课件。
通过这次短期培训,我们深深体会到: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等等,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全体参加学习的教师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5
当今社会,到处充满机会与挑战。知识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筹码,而计算机知识则更为重要。如何在本科函授这样一种形式下,学好计算机课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我谈一下学习感受,供大家参考。只想以此抛砖引玉,让大家对学习方法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利于学习。
一、感受与体会
1、基础很重要
实践证明,对文字、表格等的处理都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操作桌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一定的工具操作能力,学好这些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所以尤为重要!
2、循序渐进
整个学习过程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如计算机的起源、发展、windowsXX、xp的桌面操作、电子表格等,使自己能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掌握他们的'使用技术。
3、学以致用
在学习时始终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要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各个命令孤立地学习上;要把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让自己对命令能有深刻和形象的理解。
4、熟能生巧
word作为文字操作专家,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熟练文字操作的命令。要强迫自己做几个综合实例,分别详细地进行文字编辑,使自己可以从全局的角度掌握整个编辑过程,力争使自己学习完word之后就可以投身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二、学习建议
1、常见问题要弄懂
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推脱,那么问题就越堆越多,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2、有比较,才有鉴别
容易混淆的命令,要注意使自己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3、养成良好习惯
规范操作。我的体会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匪浅。
学无止境,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和归纳,一定能找到最佳学习方法。感谢陈老师的悉心教导。通过这次短暂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6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改革的基本过程
1、课程调研
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合班讲授+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100多名学生集中在阶梯教室上理论课,再上机实践。
一是人多听课效果不好;二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相隔时间较长,导致学生遗忘知识点,需要在实践课上重新跟随教师学习。
改为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
一是每班人数在30-50人之间,能确保听课效果;
二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学生跟随教师边学、边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考核方式也坚持“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思想,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取消了“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开放式、全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即在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布置项目设计,每个项目设计包含该模块的知识点,根据每个项目设计完成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综合学生期末实践操作为总成绩。
2、课程开发标准与论证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依据形成的课改方案,通过同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家反复论证,开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考核评价、学习情境设计等。
3、教材开发
(1)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选用
自20xx年开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成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以来,先后使用了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高职高专的专用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理论知识详尽,但实践操作相对较少,特别是案例部分往往脱离实际,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所学计算机知识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关系。从20xx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启动开始,该课程选用了由本校资深教师编写的教材作为过渡,并开发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校本教材。
(2)教材设计理念
根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课改课程内容标准,本课程确定了以项目教学为主框架,以案例贯穿每个知识块,以结合专业特点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新教材结构。力求让学生能够以教材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快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就业打好基础。
(3)教材的开发
20xx年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在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人员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教材一套。该教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4、课程资源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往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及实训指导书,以往的课程资源单一、运用简单,现已落后,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求异创新、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因此,课改小组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上下了很多功夫,更新和拓宽课程内容与功能,建立了全面、综合、多变的课程资源模式。
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实训指导、电子课件、教案、习题库、案例库、网络学习系统、考试系统等。丰富的习题库和案例库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网络学习系统包括:所有教学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提交作业、在线交流、单元自测、等级考试自测、新技术文章等功能。网络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和协同学习提供了平台。可以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密切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另外,计算机是一门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在网上及时更新新技术文章,以确保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考试系统可以根据教师预先设定的时间、分数、题型自动组卷,并且根据评分标准自动评分。
5、课程实施
依据本门课程的改革方案,我们在20xx级和20xx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我们选择教师的标准是:应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必须有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需求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意愿,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改革成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的,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自改革以来,在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得到教务处的鼎力支持,使得该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新课程标准
通过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调研和访谈,毕业学生调查、在校学生调查等,完成社会需求分析。与企业专家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完成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确定学习领域,选取学习情景的载体,校企合作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完成学习情景设计,根据学习情景完成教学场景设计,开发了课程标准。
2、发表论文五篇
20xx年在华章发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验分析》,20xx年在知识经济发表了《分层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上的应用》,20xx年在科技信息发表了《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20xx年在长春教学学院学报发表了《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20xx年在活力发表了《浅谈在课程改革中对高职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认识》。
3、编写教材一套
20xx年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在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人员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教材一套。该教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4、通过本门课程改革,申报省级科研项目一项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课程组全体成员在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上都有了迅速提升,于20xx年4月申请了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已结题。
5、教师、学生纷纷在各项赛事中名列前茅
学生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国家比赛中频获佳奖,累计奖项有:参加“20xx年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IC3)海峡两岸赛”总决赛荣获季军奖1项;参加“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20xx年C调的华丽-H3C杯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师组个人赛二等奖1项。参加“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三、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并非尽善尽美,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新教材还没有完全跟上计算机知识的发展速度。
2、由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如何让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与时俱进仍是一个难题。
3、由于开发的教材主要参照本校开设课程的课时设计的,是否能通用、且适用其他高职类院校还需调研。
4、学生课余自主上机学习的环境有待改善。多数大一学生没有自己的计算机,我校业余开放的机房还远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上机,学生不能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
5、现有好多班级是不同专业合班上课,在课改过程中,难于实施“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6、学生学习起点差异较大。现在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学校、家庭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学时已经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了。这些学生在进大学时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知识。这样就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或者感觉太浅显,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感觉很深奥,很多内容很难理解。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现做如下打算:
1、通过参加培训、参加实践锻炼等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还可以准备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料,及时更新实践内容,以把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学生。
2、进行及时、深入地专业调研,以便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与时俱进。
3、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可以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该课程以及对课程中每个知识模块达到的水平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水平情况,申请相应模块考试,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7
眨眼一个学期过了,在这一学期中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上机的实际操作,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及应用,收获颇丰,虽然之前自以为对计算机的都有了解,但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了解的还是太少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而通过这一学期计算机的学习正好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掌握的不是很好,但以后我会通过不断地练习去慢慢掌握。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通过结合自己本身有了几点总结:
1.眼高手低,重在实践;
现在计算机的普及,使大家对计算机都不陌生,平时的工作学习中都有所应用,使大家都自认为对计算机了解很多,但是学习计算机不是只是单纯的会上网,会聊天,而是对计算机本身的特性的掌握,包括对计算机的简单理解、办公软件的应用、常用工具的熟悉、网络技术的掌握等。在实际学习中对一些,应用操作理解起来很困难的,从整体上很把握应用软件,不是仅仅靠阅读书本上的知识就能知道的,我们平时不仅要多做练习、记笔记,还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只有平时多多应用,才不会忘记。
2 .丰富知识,学习交流;
要多了解相关知识,多思考,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使学习、生活、工作的资源消耗大为降低。我们是新一代的人用的'都是高科技,也随着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工作、生活。不过有时也要动我们的脑子,要个人亲身去体会,去实践,把各项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记熟,做熟。同时遇到难题多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很多时候自己摸索半天,不如老师同学提点一句,更多的学习交流是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手段。
3. 提高能力,打好基础;
在学习计算机时授课老师深入浅出,让我们自己积极动手操作,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个同学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学习了办公软件,主要有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常用的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技巧,同时也学习了一些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方法,相信这次学习,会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电脑时能够得心应手。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老师不仅采用操作演示的办法,而且还为我们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我相信在这里学的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以后这将伴随我一生的工作学习
同时在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同学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要利用网络资源去教学。计算机教学它不仅节约了很多时间,还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资源,让我们能随时随地观看各国各地优秀教师的课堂,从而吸取经验,总结教训。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来充实我们的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也渴望能够多学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我相信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我们懂的也会越来越多。
计算机课程总结 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计算机的操作是我们必须掌握一门技术。由此,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为期四周的全员计算机技能培训,根据教师年龄和计算机技能基础分为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共有209人参与培训。本次培训,校领导带头参加,课堂上教师们认真听讲,气氛活跃,通过这次短期培训,大多教师都有较大收获。初级班教师学习了word、excel、powerpoint,学会用word编辑、制作一份试卷,用excel对学生成绩做一些简单分析及制作简单的ppt课件;中级班教师专门学习powerpoint软件使用,能熟练制作ppt课件;高级班教师则学习flash软件,学会制作简单flash动画并能独立制作课件。
通过这次短期培训,我们深深体会到: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等等,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全体参加学习的教师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