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冬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初冬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初冬的散文1:初冬时节

文/七彩生活

立冬半个月了,今天是小雪节气,北方已然降雪,江南却是温暖如春。前几天降温早晚凉中午适宜,尔后下雨湿热,这几天艳阳高照天气晴朗,风有些大但空气清新仿佛秋天一样。

抓紧时间练车,基本上都在晚上进行,城市跑了几圈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希望尽早单独上路。先生陪练了一个星期又去西安,洛阳,华山了,车子交给我时焕然一新,知道我爱干净脏兮兮的可不喜欢呢,所以亲自洗车,连超市优惠的洗车卡都不用,哈哈,开心哦。

早晨出门精心着装,新手上路总要有点派头吧。绿色毛衫配同色圆点围巾,黑色短裙配棕色皮鞋,戴一幅风情万种的太阳镜,在保安的注目礼下酷酷地来到爱车旁,想我家“别克”都服役五年了,风吹日晒不容易呢,白露打在车窗上雾朦朦一片,用毛巾擦拭干净又打开了空调吹玻璃,准备完毕出发了。

经过六个路口,一个红绿灯和二个拐弯总算“处女行”结束,车子停靠在单位门口的马路上,下车同事和领导问候着,第一步顺利通过。

四点半下班,学生和务工人员很多,路口车水马龙小心翼翼,慢慢地靠近果断地通过,到家后把车停在标准的车位上,然后做点好吃的犒劳自己。

锅里炖着排骨黄豆汤,洗衣机里洗着床上的东西,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初冬时节一个人的江湖开始了……

关于初冬的散文2:初冬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还没来得急感受秋天,冬天就接踵而来,两场雨后,气温一下降低了许多。霜降刚过,天气突然就冷了起来。树叶纷纷落下,人们不得不纷纷关门闭窗、打开制热空调,添衣御寒。冷飕飕的初冬真的来了。

唐代诗人杜甫在《初冬》中这样描述,“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大意是初冬季节,城里的大姑娘、小丫头最知温暖,春夏是她们最早换上诱人的绣裙,初冬,是她们最先披上斑斓的风衣,围上迷人的丝巾,留给城市一道道、一缕缕靓丽的风景线。

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不知冷暖,单衣单衫单长裤,要风度不要温度。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惹的多少年老者眼热,年轻多好。公园里晨练的老人逐渐减少,个个包得严严实实,生怕中了风寒。于是家家户户试水压、通暖气,生炉取暖,准备过冬,成了普通人家寻常事。

初冬的乡村,田野麦苗青青,一望无际,树上叶子一片金黄,在冬日的暖阳照耀下,光芒四射。面对此景,多少农家少男少女,无不思绪万千,生活有限,宇宙无穷,外面未知的世界才最精彩。如今的农村,大部分盖成楼房,使用上了电褥子、电暖气或风斗烤火,已不在较多呈现土炕柴烧,炊烟袅袅的旧景象。

回想我三十多年前的学生年代,初冬,对我记忆最深。小学校操场上堆满像麦垛一样的数不清的冬储白菜、窖藏萝卜。教室、宿舍的冷,经常使我想到爹和娘送的“棉窝窝”(农家棉鞋)、热水袋。

今年初冬,虽然来的有点突然,但没有初冬的过渡,我们怎么能够欣赏到大自然赋予冬的严寒、雪的纯洁、冰的晶莹呢?其实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张照准:笔名:紫荆藤、紫金藤、山靑石、陌上迎春开等,文学爱好者,自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创作,在校文学社任过社长、文学总编等职务。现供职于临商银

关于初冬的散文3:初冬野菊

文/杨罗先

久违的双休,踏着冬日暖阳,走在沉睡的山间小径,我讶然于那一地的金黄。

冬阳越过高山,投下斑驳的剪影。高山无语,山坡倾斜季节的寂静,野菊花晃动稚气,晃动羞涩,躺在温暖的大地上,睁开明亮的眼睛。

山高水长,垂钓的老人目光盯着流水的中央。潮水退下,石头露出呢喃的鸟语,密林深处,野兽打着埋伏,微风,吹起野菊的芬芳。

一片接着一片的金黄,踩着诗歌的平仄,仿佛从远古的唐宋走来,走过高山流水,走过家国兴衰,清风盈袖,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福地。

轻风在微寒中打着手势,野菊绽开闪电般的笑容。奔腾的爱恋,使这个躲闪的冬天,存下阳光稀释的倩影。

静谧的大山,紧紧抱着一抹乡愁,让从容的漂泊,在花开的声音里梦回故乡。

温馨的童话,惹出风的思念,一朵花勾起另一朵花的向往。寒蜂续写忙碌的神话,却不见了当年翩翩起舞的蝴蝶。尘埃之于净水,伤亡之于利剑,在咫尺天涯留足理性的距离。

我在夕阳里,再次忘了季节,周身弥漫的依然只是野菊的花香。

关于初冬的散文4:初冬暖阳

文/若愚

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早一些,还没来得及与秋天告别,就冷不丁的投进了冬季的怀抱,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周末难得清闲,本想睡到自然醒,欲修整下连日来加班疲累的身躯,可早晨不到9点,就被楼下一阵阵喧闹声惊醒,我揉揉慵懒的眼睛,推开一帘纱窗,清新而又带着一丝丝凉意的空气,拥着一道明亮而温柔的阳光如流光一般倾泻到我身上,微微跳跃着。我用手挡住阳光,阳光把手背照得红亮红亮的,晶莹剔透,手上的斑迹似乎已被涤除了似的。一转身,阳光照到床上,一床阳光绵绵的、柔柔的、怯怯的,带着一种娇羞的媚。卧室一下子亮堂了起来,空气中弥漫着轻柔、脉动的气氛,我心房瞬间被融化了,新潮一泻千里。这时,脑海里突然闪现那个阳光明媚的夏天,一池满满的荷花,红的、白的、绿的,妩媚绚丽,芬芳交错;鱼儿与乌龟欢喜戏耍,泥鳅时而翻腾到荷叶上,时而做几个深水潜,无一不是在自我炫耀技能……

冬天的清晨,格外宁净。走在小区的绿荫小道上,张开双臂仰面而立,忘我地、全身心呼吸着每一袭带着温度的空气、充分感受冬日阳光的明媚和温暖,轻松惬意,舒爽极了!初冬的阳光,暖暖的、绒绒的,舒适而温馨,心情愉悦,我忘却了所有疲惫和烦忧。

初冬的风景,有着别样的景致,清奇而素雅。小区里许多植被和树木已开始凋谢,但是那些松柏仍然昂首挺胸,悠然自得,风采不减当初;喷泉池水清澈见底,已没有此前的青苔绿植,也不见那般喜爱摇头弄姿的鱼儿;亭子里几位老人闲坐着谈天说笑,几个孩童无忧无虑地追赶着、嬉闹着;路旁的几株腊梅花苞刚刚露头,似在积蓄力量,等待展示风采的时机;不远处的花台,新添置了几盆小黄菊花坛,雏菊花苞欲放,大有欲扬先抑的气势;银杏树下的草坪铺满了青青黄黄的落叶,捡拾起一叶轻嗅,泥土清香与叶片的芬芳扣人心脾;远处一排排鲜艳夺目的枫树,分外惹人注目,它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偶有几声鸟鸣,激起心底阵阵涟漪……初冬暖阳,温柔细腻、饱满温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灵魂深处的静谧与富足,安宁与希望。

刹那间,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我静静的、舒坦地躺在一片温润、细滑的沙滩上,温暖的阳光沐浴着每一寸肌肤,感觉到它正在穿透一层层的衣裳,渗入肌肤、脏腑,阳光的香味——暖和、惬意、沁人心脾。我尽情地呼吸,却在不知不觉中醉了自己,眯起眼看到的是,那一缕缕冬日的阳光似春风般拂过大地、越过海洋、穿过森林、跃过山川,毫无声息的将温暖的气息洒向每一个角落,滋养着每一个生命,它柔和而又美丽,充满生机。自己就像一棵大树,正在享受着阳光的馈赠,或者是一根埋在土里等待发芽的小草,正在感受着阳光的恩泽,亦或是一头奔跑在沙漠的沙豹,正在阳光下奋力奔腾……

阳光是绝望中生命的再生之源,是希望的重塑之渠,是奋勇前行的力量支撑。我喜欢春天明熙的时节,更青睐初冬旭阳的娇媚;我喜爱夏的奔放与热情,更爱恋冬的恬静与安宁,那是焦躁后的沉淀,是希望的积蓄,不经历冬的寒冷,怎能有春的炫丽?

冬日的暖阳是一份希翼、一份澄净,更是一份期盼与希望。愿每个人人生路上,即使风雨,心中皆有暖阳

关于初冬的散文5:初冬的雨

文/郎英

淅淅沥沥的雨丝又在轻敲窗扉,片片红叶还在枝上埋头思念,一阵风轻轻拂过,落叶飘舞,打着漩跳上一曲华尔兹,优雅地投入大地母亲的怀里。仔细聆听,细细密密的雨声,似在温情诉说,落下一个个潮湿的吻。

小区里的常青树木,在这细雨的滋润下,倒显得几分青翠。远眺,那些挂满金黄色叶子的银杏树变得更加清亮,羞涩迷人,从内而外透着从容优雅,风韵卓越。远山迷濛,河水静谧,伫立、凝望,体会初冬的矜持稳重,宁静安详,浮躁喧嚣的心便归于平静,让人忘了一切纷扰。此时,忽感时光雕琢下的我,变换着不同的气息,也许多了一抹老沉,也许盈了一丝清淡,又或者带着满满的自信……昔日那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无限愁绪,已渐渐离我而去。

坐在阁楼上,循着雨韵,凝眸烟雨茫茫。细如琴弦的雨丝,拉在天地之间,任由微微的风轻轻拨弄千年的古筝。那筝音犹如桥下潺潺的流水,孤鸿飞过时的几声清啼,以及易安的婉婉叹息;犹如薛涛的浣花小笺,一朵淡淡的兰花,静静地开放在遥远的夜空。它的曲调是那样的醇厚、通灵、柔和。心,由寥落变为平淡。这大自然的乐章弥漫在天地间,轻敲在心坎上。穿越几千年的雨,美丽不老,灵魂不灭。

时常想,大自然里很多的风景都懂得悦己而乐,不会压着性子,装着样子。这雨也是,温柔时就催开花满树,让鸟儿为它谱曲;发恨时就摧落花满地,让蝶儿为它哭泣。而人呢,难有这样的真实。我们听雨年年,懂得了什么叫察言观色,什么叫独善其身;懂得了人生无非水流,却又谁也做不了洪水。常常是如这初冬的雨,涓涓细水,柔弱而又寥落,顺了繁乱的沟渠,流向哪里,会路遇什么,不知天意,随它而去。但我们总希望不要迷失了最初胸心绚烂的自我,在杂草丛生之下,结一些水到渠成的缘,把那些惨淡的景色、艰辛的奔波,演绎得清静神采并且悲苦释然,让愁绪倏来倏散,如此平淡无奇的生活,甚好。

其实,苦痛和磨难会被岁月一丝一缕拉长,而美好的时光却是那么干脆利索。然而没有什么需要刻意怀念,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一蹶不振。成熟的人正如这初冬的雨,经过春的温情、夏的炽烈、秋的缠绵,到冬已变得成熟内敛,不急不速,泠泠叮叮。那些积蓄已久的情感,就这么飘飘洒洒一回,不掩饰不躲闪,慢悠悠地顾自下着,直到气也消了,怨也解了,心也舒坦了,就适时收手,止住那“滴滴答答”的雨声。

这雨呀,更似一首情诗,扰着我的心,湿了久未蘸墨的笔,湿了久未遇水的墨,更湿了望穿秋水的眸。雨的柔情氤氲了如烟往事,雨的情思缱绻了诗意年华,雨的浪漫唯美了这如歌岁月。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不再翻卷。捧一本书,听点轻柔的曲子,再迷迷糊糊跌入时光的幻觉,掩了眼皮,沉沉地睡去。梦里一袭烟雨拂面,世浮躁气,也就被梦里的微笑消解掉了。

关于初冬的散文6:冬游唐山寺

文/丁德芬

初冬第一天,微雨的周日,午后的丝丝寒意包裹了整个身体,内心却被一个地方深深吸引,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唐山寺。

一方庙宇,隐于深山,多次毁于兵燹,饱经风雨。千年之后,香客不断。究其原因,不得不让人想起历任四川、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陆军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周馥以及其族人。

唐山寺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城南十六公里的官港镇秧畈村,群山环抱,鸟语花香,绿竹掩映的放生池,清澈见底。闲暇之余的你,无论是只身前往,或与友人同行,皆能体会一种世外桃源的境界。乡间道路,曲折蜿蜒,黄色砂砾铺就的路面,没有泥泞,偶尔经过的水坑,溅起一串水花,将白色车身换个色彩。探寻唐山寺,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都显露出与周氏家族无法割舍的渊源。

由于上午有事耽搁,所以我们去唐山寺的时间,选择在下午。今日之行,与其说是陪家人观景,实则却是为了研究会开展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抵达唐山寺时,忙活了一个上午的研究会同仁们,此刻仍在埋头苦干,我们也立即加入其中。

自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推进。最近接到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余华林先生的邀请,下月将在北京举办一场题为“纪念周馥诞辰178周年暨周氏家族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讨会”。周氏家族绵延五代,经久不衰,但凡是对晚清历史有钻研的专家学者,都会痴迷于这个家族的研究。而作为身在异地的东至学者余华林副教授,更是有着强于别人的情感。而作为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不仅欣然受邀,更深感有必要做些什么,为这样的一个专题研讨会添色。于是,研究会的同仁们牺牲双休,冒着细雨,不顾寒风肆意,对记录着唐山寺始建、重建的各式墓碑进行拓片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同心协力,一张张拓片逐渐完成,小心的摆放在右侧空出的床上,清晰的字迹,或清秀或遒劲,详细呈现了周家数代为唐山寺所积攒的功德无量。

周氏先祖周访,因避其武则天代唐称帝之乱迁居,自此一脉在此生息繁衍,更有繇、繁迁于城东纸坑山,离开此地却不忍家庙荒废,舍宅而建唐山寺。时隔多年,官居两江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周馥,回乡探望病重母亲,一声慨叹“贫不克养,贵则亲

亡,于世怎能心安”之后,便是居家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周馥不仅解决林地纠纷,还发动当地乡绅捐资,将历经战乱毁于一旦的唐山寺予以重建。

就在今年的十月份,唐山寺迎来了三尊大佛的开光仪式,周馥元孙启晋先生,不顾古稀之劳顿,从北京赶回故乡,并为唐山寺赠送了其祖父周叔迦的《周叔迦佛学论着手稿》,此情深重,代代相传。

天外依旧下着毛毛细雨,在等待师傅拓片的间隙里,准备收拾返程时,陪同家人往新近开光的唐山寺走去。林间的树木,早已被深秋喷上了调色剂,路旁的那棵红枫,昨夜的秋风摇落了大半的叶子,一场从秋下到冬的细雨,为他们更添了几分灵动,虽绕满了树脚,却无意感受即将的逝去,反倒昭示着下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关于初冬的散文7:初冬的雨

文/高永军

初冬的第一场雨,不约而至。

早晨起来,站在窗前,突然就发现楼下的地面上水汪汪的,小雨细细的从天上飘下,窗外的白杨树被风吹的摇摇晃晃,树下,一地落叶,被雨水打湿。

住在密封性很好的楼里,晚上竟然没有听到下雨的声音,这两天也没有关注天气预报,想必这雨是从昨晚上就开始下了。

初冬的雨不同于春天的雨,春天的雨如郭德纲的相声门票,一票难求;初冬的雨不同于夏天的雨,夏天的雨如美猴王的筋斗云,来去匆匆;初冬的雨也不同于秋天的雨,秋天的雨如怨妇的眼泪,下起来没完没了。初冬的雨就这样不慌不忙,细细飘落,淋湿头发,夹着寒风,打湿心灵。

看着这雨丝飘落,突然就有些伤感,不知不觉间,冬天就到了,可是,秋的概念还深深的扎根在我心间,我不想秋天就这样急匆匆的走掉。

曾经的秋风秋雨,秋天的美好景色,秋的硕果累累,留给我太多美好的记忆。可是,现在冬天来了,冬雨来了,秋天的一切痕迹,将会被冬雨冲涮的干干净净。

冬雨飘零,将我的思绪拉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一路平安走来,是上天的恩赐,更是家人的福荫。人的一生,能够无病无灾,衣食无忧,工作顺利,家庭和睦,确是幸运。但岁月无情,我们既留不住岁月,更抓不住青春,忙忙碌碌间,时间从手边滑过,青春已逝。就像这突如其来的冬雨,在你还来不及思索之际,就扑面而来,宣告了冬天的到来。

初冬的雨,是冬天派出的第一批访客,他试探性的问候我们,轻轻地告诉我们,放弃幻想,不要再留恋秋天了,秋天已经渐行渐远。

初冬的雨,夹着微微的寒风,他告诉我们,冬天已至,冬雨过后,将会更加寒冷。

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冬天,踩着初冬的雨水,行走在冬的门前。冬雨,寒风,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无论你愿不愿意,冬天———来了。

初冬的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蓄积了万物过冬的营养,也让我们开始静下来认真思考后半生的路该怎样走。

我相信,当冬天过去,春天到来,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好时节。

关于初冬的散文8:圆梦

文/廉涛

已是初冬时节,塞上的温度已降至零度以下,今天是难得的暖阳天气,早晨10点钟,我和朋友从榆林市区出发,沿榆绥高速,顺着无定河道一路向南。河道两边的山不算高,光秃秃的,一抹黄褐色,河水显然已进枯水季节,成了细流,河畔上的包谷已经收获,但包谷秆还成片成片地留在地里,农民们正忙着将套种在地里的大白菜用架子车一车车地拉回家,储备着准备过冬。

看着窗外的景象,听着原生态陕北民歌,我的思绪始终是路遥《人生》里巧珍和加林的形象与眼前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相互交织着……

知道路遥是从电影《人生》开始的,那是1984年,我在县城复读高中,正经历着四年高考屡试不第的惨淡时光,电影里加林不甘向命运低头,一心要挣脱黄土地束缚的“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韧劲,善良温柔美丽的巧珍对知识青年加林痴痴的爱,曾使我泪眼朦胧,在我心中掀起了无限的波澜,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影响我事业和爱情的精神坐标。正是这一年,我终于“金榜题名”,如愿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城市——西安。作为一个有着文学情结的青年,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在这座城市能见到这位写出如此深入我骨髓作品的作家,看看他的模样,希望能从他的身上汲取耕耘文学的灵感,可惜始终没有这样的机会。1992年,路遥过世时,我正在深圳参加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四川籍同学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你们陕西的路遥死了。”我顿时蒙了,心想怎么可能呢?他还那么年轻!我的脑海里又迅速浮现出电影《人生》的画面,可晚上广播电视里的新闻很快便证实了这一消息。此后的日子里,每到路遥的诞辰和忌日,从媒体上总能看到大量纪念路遥的各种活动和文章,我都要一一读过。三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梦想着能有机会伴着电影《人生》的主题曲,到陕北,到路遥笔下的《人生》描写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到巧珍和加林倾诉衷肠、依依惜别的那座石桥上看看……今天终于能如我所愿了……

车子在绥德四十里铺下了高速,驶往清涧方向,路上的标识不是十分明显,导航器也不灵了,只好不时地停车问路,好在路人都十分热情。我们一边按路人的指引,一边查看事先在网上下载的行程路线图,向路两边寻觅着。突然,我看到路边一个别样的建筑,上面赫然写着“路遥纪念馆”5个大字。“到了!”我兴奋地对朋友喊道。

路遥纪念馆坐落在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210国道东侧,与路遥的故居隔路相望,纪念馆门口一座昂首负重前行的牛的巨大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我急不可耐地请朋友为我以此为背景留影,照片的远景恰好把马路对面半山腰上的路遥故居尽收其中,两全其美。

我对朋友说,请个导游吧,也许能听到路遥当年一些别样的故事呢!不料,正在院中洗衣服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周末,我们不接待。”我只好趁她忙碌时到接待室找另外一个工作人员,她看到我恳切的样子,说:“你们大老远专程来一趟不容易,那就破个例吧!”

我怀着难以言表的渴望之情随工作人员走进展厅,展厅里珍藏着路遥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影像、视频等实物资料和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各类文字作品,还有国内文学界的名人们对路遥去世的悼念之词。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从“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6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为文学而奋斗的一生。听完讲解,向工作人员道完谢后,我对朋友说:“我再仔细看看。”

大厅只有我一个人,从文字到实物,我一句句、一件件细细地看着,生怕露了什么。驻足在《人生》《平凡的世界》相关实物前,我似乎一下子感受到路遥写作时开阔宏大的视野、深沉睿智的穿射历史和现实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耐力;似乎感受到了他“生活如何贫困,环境如何艰辛,灵魂却一定要高贵”的精神;似乎看到了一位把生的尊严看得比生的过程更重要的强者的身躯……路遥以卓尔不群的人生态度,在迫促的生命旅程中树立了一道独异的文化人文景观和意志精神景观,而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赞誉,他却显得如此的冷静、如此的谦逊——“面对澎湃的新生活激流,我常常像一个无知而又好奇的孩子怀着胆怯的心情,在它回旋的浅水湾里拍溅起几朵水花,而还未敢涉足于它奔腾的波山浪谷之中……什么时候我才能真正到中水线上去搏击一番呢?”看到路遥自传里的这段话,我便真真切切地明白了路遥之所以成其为路遥,能成其为中国当代文学殿堂里一道夺目的文学景观的缘由了,也真真切切理解了一个文学家去世若干年后,人们为何对他绵绵哀思、痛心不已的缘由了。

就在我驻足沉思之时,展厅进来了一家人,小男孩约摸10岁左右,他边看边大声读着展板上的文字介绍,我摸着他的头问:“小朋友,喜欢路遥?读过他的书没?”“喜欢,他是大文豪,看过他的小说《人生》,写的都是我们陕北的事。”我又接着问:“为啥喜欢看他的小说呢?”小男孩憨憨地摸着头笑着说:“能给人鼓劲!”是啊!路遥的作品能给人鼓劲,孩子说得多么朴素、多么实在啊!这便是好的文学作品的恒久力量,这便是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的贡献。

不知不觉我又看了一个半小时,临出大厅前,我在留言簿上写道:“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为文学而献身的人们。”出了展厅,我径直向马路对面半山腰的路遥故居走去,可惜故居院门锁着,我只好站在紧临院墙的一个高处看个究竟。这是一个典型的陕北院落,四孔窑洞,院内有三棵枣树。路遥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7岁时他被父亲带到延川过继给了本家大伯,大伯母没有儿女,对路遥倾注了全部的母爱。路遥从延川一步一步走上了人生的辉煌,也一步一步走上了文学的不归路……看着我专注的神情,朋友说:“都半下午了,你的肚子就一点不饿?”我这才觉得肚子似乎在咕咕地叫,便笑着说:“今天是圆梦之旅,有精神食粮呢!”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琢磨着路遥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致辞里的一句话:“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我想,这恐怕就是成就路遥的真谛,也是我们最应该向路遥学习的最宝贵之处了……

关于初冬的散文9:安祥的初冬

文/枫林主人

今天坐公交出去,正是阳光饱满的午后,因为这趟车快到终点,车上没什么人。自己找个靠窗的位子坐了,心里却假装着要到一个很远且又不大情愿的地方去。在缓慢的车流中,人容易心焦,惯常在这个城市开车或坐车的,都有安慰自己的办法,我这个也是。

阳光正暖,透过明净的车窗落了一身,含蓄,恬然。它的温和在初冬时节,会暗暗的生出一种情调,这情调说不出究竟,它仿佛更近于意念中的松驰,让人不急于想怎样,或不知道要怎样,总之,身处于这样大团的明亮里,坦坦的,不腻烦。在严寒到来之前,在因严寒使人变得缩紧,静默之前,这情调颇让人觉得奢侈,又可珍爱。

北京的空气,我以为这时节的才好,较于春的扬尘和夏的潮湿,它固然有些干燥,但却是清朗又辽远。到了隆冬时分,虽比现在益发纯净,然而凛冽的北风,又不免使它显得生硬,甚至于无情。在寻常的街头,暖意的阳光因了这空气,常会带着一种明快的橙色,洒在如蚁的人流与车流上,使匆忙的他们,看起来全都透着一股子安祥。无处不在的它,仿若神明的目光含着慈悲,安抚着这座镶玉攒珠的精巧之城,平素只懂得削尖了脑袋往聪明的泥巴里扎根,生得像支鲜藕的人,也仿佛甘愿抹掉肚子里的小孔,平服的相跟了这慈悲,傻傻的向安祥里去。

这种安祥的意味不仅闹喳喳的春夏没有,严肃的深冬也没有,它远离欢闹而不至于寂寞,接近萧瑟却不寂清,算得上泰然自若,像半个欲俗未俗的僧家。它能出落到如此安祥之态,若要我替它想想,该是一种不赊不欠的情形。它的明暖疏朗,非是借了夏的余温,亦非秋的尾凉,这原本就是一段奇美,只不过是它自己挨着个四时不靠的角落,平静的等了来。凡这种奇美的东西,定然不是一屁股坐下来就不走的,不似冬夏这两位大人物,寒了热了的,总要在人间闹个半载数月的才算完。它此番的安祥,亦不过是凑了初冬的巧儿,于此打个尖儿罢了,决不会久作淹留。

行走于此的人,如果稍加留意,就能够在道边的槐丛,或是古老的灰色墙基一带,看见或寻味出一种淡然的蓝。这种蓝过于稀薄,须得冷眼一抬的遥望,若走近它时,反而不见。它不是尘埃,亦非茫然的雾霭,它只是相对于橙味的阳光,并在阳光背后,幽凉自生的冷色的调子。铺泻于满眼的阳光,让初冬的空气,变得安详,它却在阳光无法照到的树影里,墙根下,楼宇的阴面,淡淡的息卧,无形的飘浮。

在这样晴好的天气,假如站在正阳门北望,可见红墙如带,螭吻飞插,黄顶似海,它除了自身的大气磅礴,还有阳光带给它的明艳与安祥。这时如果又到它的北面去,站在景山向南回望,这一片茫茫宫宇,又蓦然变得森然而阴晦,风过处,苍柏摇冠如问,檐声呜鸣若诉,而那种幽独孤绝的蓝,就隐隐的布散于此,仿佛久凝千年的地气,飘陈如练。

这蓝,怕也是一种情调,待要我细细的说出它的究竟,就如同阳光之温和所带给的情调一样,亦又不能。我所知道的,只有这个安祥的初冬,和初冬时节,这一片阳光里的安祥。

关于初冬的散文10:初冬锦屏山

文/侯启辉

初冬的锦屏山,微风萧瑟,漫山翠绿。应朋友之约,我们相邀齐聚锦屏山游览一番,觉得很长时间,没有到过锦屏山,总觉得很新鲜。

到了进山门,穿越人工湖、鹿鸣苑,行过影视城。我们来到影视城,见到宽阔的锦阳关广场,中华礼仪修心中心,中华礼仪博物馆等处,雄伟的锦阳关浓缩在这里,成为影视城的一个亮点。听人说起《谍战锦屏山》、《诗礼锦屏》在这里完成拍摄,全球直播的祭孔大典,不久前在这里举办,可谓影响深远。

不知不觉到了小南天门,我们开始登山之旅。走在登山石阶的路上,一路蜿蜒曲折拾阶而上,茂密的森林,古老的藤条,野葡萄架处处可见。

穿越茂密森林的台阶,看到了路南侧迎仙门映入眼帘,巨大的“寿”字映入眼帘,苍劲有力,雄伟挺拔。一块立石,天然生成,像是一块无字碑,传说女娲同伏羲氏游历锦屏山时,招来补天余石嵌于龙壁之上,并曰“三山不媲锦屏秀,拙墨岂堪染重九,补天余石钳龙壁,无字胜书江河流。”从此女娲无字碑令人们引起无思遐想。无字碑只有让人猜测、评说。

由此而上,我们欣赏到了原始的森林,多种树木丛生,古老而沧桑,攀登在台阶之上,秋后的落叶积成一片片,厚积薄发,踏着原始森林集落厚厚的树叶行走,感到脚下软绵绵舒服,好像真正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大自然的温馨。一片片落叶的上面,我们不时地发现又黑又圆的野生软枣,遍地可见,捡在手上,果实由于清风吹拂滋润,我们尝了尝,甜蜜而感觉洁净,可口而而天然绿色,我分给同来的客人,送入口中,一股天然的清香沁入心脾,清新的感觉流遍全身。

迎着陡坡拾阶而上,盘龙错节古藤条,古老的树木在初冬秋季节已落叶归根。我们又一次来到龙泉井,这是锦屏山上百看不厌的泉水井,由于全年大旱,降水稀少,龙泉井清水依稀可见。

沿石阶攀登,如登泰山十八盘,到了老君堂,看到了五百年30多米高的银杏树。初冬季节,落在地面的银杏叶,犹如黄金铺满地面,踏着黄金又是一番感觉,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处在山中之峰巅,微风轻吹,空气清新,心旷神怡。老君堂瞻仰老君塑像,入老君洞,游览深不可测老君洞,神秘莫测。里面灯火通明,蹊跷古怪,石床壁洞依然犹在,传说开山始祖韩阳成住所,现成为长阳洞的旅游景点。

从老君堂上行,一块块石碑保存完好,记载了锦屏山、老君洞的变迁。来到文昌阁,文昌帝君塑像威武壮观,好像正在批阅考试试卷,随来的小朋友给文昌帝磕头,表达了自己金榜题名、学业有成的愿望,人们开玩笑地说,给文昌帝磕头,这辈子考上了。

从文昌阁上走,我们看到了昔日申元公司落成的木质阶梯,已经腐朽段落。过去的山顶餐厅已经陈旧,现在正在整修,“锦屏独秀”几个大字树立山顶,如意钟依旧在山顶上,郁郁葱葱的侧柏展现在人们面前。

沿着上山的青石路西行,看到了在苍松翠柏绿荫下的开山始祖韩阳成和他的大弟子刘来广的墓地,清晰的记录着数百年开拓锦屏山道教事业的艰辛。西行,见到碧霞元君祠的正门灵应宫,两侧对联金碧辉煌。上联曰:“脉衍泰宗何处洞天福地”。下联“神来华岳环山被甘雨和风。”横批“霖雨苍生”。里面是青龙白虎二神守门像,再进里面北侧便是泰山行宫的正宫殿,里面塑有碧霞元君塑像、眼光奶奶、送子娘娘,院内两侧龟驮碑,其中有一块龟头已脱落,像是文革期间留下破坏的遗迹。

出门见到古戏台,见到古山楂树,这里传说是张生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沿着茫茫草原,南行,顺着羊肠小道南向到达三蹬崖,悬崖峭壁,令人生畏,远望高山连连,美丽山河尽现眼前。南望众山环绕之中,有一奇特山头,山顶奇特,山腰被螺旋式的围绕一圈,格外奇特。此时,时过12点30分左右,下山还需要多时,我们整理思路,立马回行,北向锦屏山牌坊,穿越28株汉柏,但见昔日的锦屏山差转台塔院,已通开道路,直通下山台阶,沿着石台阶,观赏两侧周围的蔚为壮观的绿色景观,可见大自然之美,真乃天然氧吧,远望小东海、再观三德范村落,但见三德范村庄依稀可见。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沿着石台阶而下,有归心似箭感觉,感觉到到达锦屏山牌坊实在是遥远。下台阶,终于从茂密的森林中看到了牌坊的影子。

在牌坊前宽敞的停车场上,坐上车穿越弯弯的森林公路大道,出了进山门,才松了一口气。沿途见到了刚落成的华东核桃研究中心专家楼,汇友核桃基地、百丰生态园、锦屏山庄生态园,古村三德范又在向你招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