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文章

请欣赏家人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家人的文章1:唠叨的爱

文/詹宝

家人对你的爱多种多样。一个亲吻,一个动作或一件事,都蕴含着家人对你无限的爱。我的奶奶虽然唠叨,却是我最爱的人。

那天,我玩电脑游戏刚进入高潮时,奶奶却来了一句:“时间到了,该关电脑了!”我哪里听得进去?没想到奶奶生气了,硬是让我把电脑给关了。这会儿,我不愉快了,“砰”一下把鼠标往桌上一砸,走进房间里去。当我关门时看到奶奶那双不知是失望还是伤心的眼睛时,我深深明白,是我错了。我非常后悔当时的冲动,唉。我决定用各种方式来弥补我的过错。

这不,我一大早便偷偷起来干活,扫地、拖地等等。奶奶来到客厅看到这一番情景后,惊奇地问:“你这孩子今天是怎么了,怎么变勤快了?”我把奶奶拉到沙发上做好,然后惭愧地说:“对不起奶奶,昨天我不应该发火的,那是因为我一时的冲动,其实我是非常爱您的。”奶奶听了,把我轻轻搂入怀中,欣慰地说:“傻孩子,奶奶也非常爱你呀,以后别再这样了。”顿时,我感觉家里溢满了温馨,充满了快乐,再也没有烦恼。

我对奶奶的爱虽然不象奶奶对我的那样深刻、细腻,但却是我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奶奶,我爱您。

家人的文章2:绣源河畔草青青

文/马秀云

开春了,和家人去绣源河小玩了一下。那里水榭亭台,流水依依,曲回婉转,风光旖旎。虽然是早春天气,气温依然有一些冷,万物还没有从冬天的萧索里醒来,但迎面吹来的风已透露出了春天的气息,柔柔的,暖暖的,仿佛无限温情,包围而来,仿佛锦绣江山,铺展而去。不由人不心动一下,那被现实掏空了梦想的心也鼓舞一下,就像一个在万米跑道上疲乏到极点的人,忽然发现了终点的旗帜,不由人不鼓舞一下,勇气倍增,奋起直追。

这就是春天。万象更新。草长莺飞。欣欣向荣之中,带给人们无限欣喜无限希望。虽然是早春天气,还没有春暖花开的柔媚,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氤氲,但这荡漾于冰凌之上的春水,破土而出的春芽和萌动于枝上的春绿,点点滴滴,在一片黄褐色的底蕴里,更显出希望的星火燎原之势,春天的来之不易,和其脚步的坚定不移。就像爱有很多种,有一种最可贵,诗云君当如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世事无常已属无奈,何况一些悲喜剧人为制造。也许春天的可贵,就在于她来自于冰天雪地,却容纳万物,温暖万物,爱的博大,爱的坚定。

这就是春天了,无需春雷滚滚,只是悄悄释放一点破冰的温度,就有三三两两的几个不耐枯燥寂寞的年轻人,把靓丽的身影,张扬的笑容,印影与春天的画布之上。无需花开,无需雨润,就比花开鲜艳,比春雨动听。和着春风的旋律,让人感觉到生命原本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心原本应该是热情洋溢,满面春风。

可是心却常常蒙满了尘垢,纵然春风化雨,却融化不了冰冻的温度,扣不开紧闭的心扉,尤其是行走在春风中的时候,更觉得表情的麻木和心的僵硬。也许是老了。你看那边的几个孩子正用木棍挑着方便袋钓鱼,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不谙世事,未经风雨,天真无邪,满心欢喜。就像一群春天的精灵,那份春天的稚嫩都写在眼睛里。

真的是老了吗?还是选择逃避的理由。春天不会老,心会老吗?再往前走,是一群跳广场舞的老太太,《最炫民族风》的旋律裹着火辣摇曳的舞姿,看的人热血沸腾。只看她们脸上的表情,就让人忘记了现在的春寒料峭,还以为到了流金溢彩的夏天。最近全民健身的浪潮席卷全国,这群老老太太就是其中一群,身体好心情自然好,看她们一板一眼轻盈的翩翩起舞,就觉得自己在不上不下的年纪里有多尴尬。当她们用行动向生活索要精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程式化的禁锢了心情,找不到一个快乐的理由。

找不到快乐的理由,也许是还没有遇到一首让自己快乐的歌,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或者一个人,爱人,知己,良朋,准确说是另一个快乐的自己。其实快乐就像刚刚破土的草芽,初时稚嫩,不断生长翻新,很难理清它的脉络,捕捉它的原因。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永远引诱着有追求的人。它又像春天一样大公无私,无限的给予那些无私奉献付出爱心的人。快乐和幸福不同,幸福是一种状态,只要安于现状就是幸福,可快乐却像一个调皮的小姑娘,总是行踪不定喜怒无常,需要不断地去想去追去捕捉。从某种意义上说,快乐是另一种春天,所以每次踏青出游,人们总会在心里反复吟诵一句诗:陌上相逢否?

陌上相逢否?其实是想解放一个不再墨守成规的自己,邂逅一个无拘无束快乐的春天。

山水无情人有情,无论哪里的山水,哪里的春天,都像品酒,小酌怡情,大饮伤身。我们仍需安于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快乐,小玩山水,然后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去。

家人的文章3:雨中的麦积山

文/胡潇月

我和朋友、家人一起去了天水,我们来到了中国着名的佛像艺术宝库——天水麦积山石窟。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山,它耸立在山的中央,形状奇特,仿佛一个巨大的麦垛。山顶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松树,像是紧张的战士们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又像麦积山的一顶独特的帽子。山上整齐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300多个洞窟,窟中是那慈悲众生的佛像,还有用木板一层层搭建成的栈道,光是看着就让人害怕,极为险峻。这座山就是天水麦积山。

山间突然下起了大雨,仿佛从天边倾泻而下。麦积山上的松树变得绿油油的,那种绿是沐浴过雨水后的绿,水淋淋的,很是清新。还有旁边的山,原本的墨绿色已经更加透亮了,又有点蒙蒙胧胧,像巨大的透绿的屏障一样。雨飘洒在地上、岩石上、绿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山林里偶尔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雨声伴着鸟叫,成了这世上最美妙动听的乐曲。洞窟里的佛像们,仿佛也在欣赏着大自然奏出的乐曲,微微地笑了。

雨悄悄地停了,雾又悄悄地飘然而来。在麦积山的顶峰旁,像一条白龙,在山顶绕来绕去。又如同麦积山的一条白纱巾,有了这条纱巾,显得那样的舒适和有趣,给麦积山增添了许多生机。

我们正好爬到了麦积山最高处,雾向我们飘来,我忍不住伸手一摸,却什么也没有,倒是手上湿漉漉的,舒服极了。

我仿佛看到了石窟里的大佛们都飞到了云雾上面,进行一次雨后的游览。长期呆在仙洞里的佛们,似乎也没有好好观赏过这山中的美景,他们左瞧瞧右瞧瞧,议论山、议论树、议论雨、议论人,争相给这美景做评价和祝福。

雨后的麦积山,云雾笼罩着,更美了。我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那空气里飘来阵阵花香,清爽惬意。一丝清凉透过我的心田,让我彻底迷醉在这人间仙境般的麦积山了。

家人的文章4:家人闲坐,幸福左右

文/杨恋

今年除夕恰巧是女友本命年的生日,这让我十分烦心。往年她的生日大都在正月里,我先回家过年,然后再陪她庆祝生日。年年如此,爱情亲情两不误。

今年却赶到一块儿,是回家陪母亲过年,还是留在城里陪女友?我一直犹豫不决。

父亲过世多年,是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我拉扯大。如今,母亲年纪越来越大,我常年在外,只过年回家陪陪她。没到腊月,母亲隔三差五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回家。这样的话,每次都听得我心酸难耐。如果不回家过年,母亲一定很失落难过。我实在不忍心让年迈的母亲,守着一大桌年夜饭独自伤怀。

但女友这边怎么办?与她恋爱多年,基本上每个生日都陪在她身边,现在已经到谈婚论嫁的阶段,总不能让她落单吧。

正在我瞻前顾后时,母亲又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回家过年。接着第一次唠叨起我的婚事,说老大不小了,也该把女朋友带回家让她看看。听到这里,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把女友带回老家过年,不就两全其美了!既能陪母亲过个高高兴兴的新年,又可以陪女友过本命年的生日,多么好的办法!陪谁过节,这个困扰我多日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我长长地松了口气。

我告诉母亲一定回去,但没有提带女友回家的事,我想给母亲一个惊喜。打完电话,我约女友出来,说想带她回老家看看,她欣然同意,还去给母亲买了礼物,我心里暖洋洋的。

我和女友踏上了回家的火车。颠簸了一天,终于下车。我们走到村口时,远远望见母亲站在院墙边张望。我走近将女友引见给母亲,母亲喜笑颜开,一边夸赞女友漂亮,一边怪我没有提前通知。看着女友和母亲有说有笑,我心中两股叫“爱情”与“亲情”的暖流相融在一起……

闲暇的乡下,我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母亲和女友则在院子里择菜洗衣。我常常拉着她们闲坐左右,一起聊家常。就这样,我们把平民百姓的小小幸福,攥在手心,慢慢品尝。

家人的文章5:和家人一起才叫过年

文/黄磊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是这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同时也是每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从家乡到异地,从父母身边到组建家庭这一系列人生历程中,留下记忆最多的时刻。

我这44年,所有年三十都没有离开过父母,起码除夕夜的时候一定会在家里,而且一定会跟我的父母在一起。

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结婚之前我肯定是跟父母一起过。婚后因为我的家在北京,我父母家也在北京,所以我过年都在家里。也有出去玩的时候,但我都会过完三十和初一才离开。

我对2014年的春节印象特别深刻。那年,我家有了第二个小孩。过年的时候非常热闹,我的父母、妻子的父母、我跟妻子、我们的两个女儿,让我的父母跟妻子的父母有了一种子孙满堂的感觉。晚一点的时候,姐姐也带着我的外甥来了,那是我们家人口最多的一次过年。

过年就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一家人散落在各个位置——沙发上,厨房里,餐厅里,电视机前,麻将桌前,这样才像是过年的感觉。如果不能凑在一起,过年还有什么意思。

2014年春节是我做的年夜饭。我之前还列了单子,提前去菜场买菜。大概弄了二十几个菜,大家其实也不太吃得下去,但是过年总是要弄一桌子菜的,热热闹闹才对。

每一次过年,除了做年夜饭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采买年货。过年的时候总要买些鸡鸭鱼肉、海鲜之类的各种美食,觉得应该花点钱把家里面弄得喜气洋洋、物资丰富一些。买年货像是给新的一年存点东西,也带点新的气息。

每个人过年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愿意买上一大堆鞭炮在外面一通猛放,然后喝七天大酒,每天都是大鱼大肉;也有人选择跟爱人、家人一起,在海边静静地坐着,喝一杯冰凉的饮料或者一盏清茶,看会儿书,回忆一下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你可以安静地审美,也可以热闹地狂欢,根据你的身体,你的欲望,你的情感,你的性格……过年属于每一个人,它不需要有一定之规。其实我挺希望有朝一日“春晚”可以停下来,把除夕夜还给家庭。过年是一个非常私人、非常中国,属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内心,唤醒每个人童年记忆的温暖的节日。

在这样的节日里,每个人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守着家人,守着美食,守着自己。

好像这些年大家都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这是一个进步,还是一个遗憾呢?我觉得年味儿淡的原因可能是大家忙了。年前忙得不得了,顾及的事情特别多,年后又想着有一大堆儿事情要去做,并且随着年纪一点点地增长,对年也就看淡了。可是对于像我的女儿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来讲,年味儿并没有淡。而比起我们在一些文学作品里看到的,比如老舍先生的小说里面描述的老北京的年味儿,我们小时候的年味儿也没有浓到哪里去。

其实,年味儿淡不淡不在于是否讲老礼、老形式。微信上疯狂地发红包,一样有年的热闹。遗憾的是,各个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少,人少了,过年显得不热闹,倒是真的。

今年过年,我有个小愿望,就是和家人一起吃火锅,吃完后再一起调馅包饺子。包饺子的全套流程我非常熟练,从弄馅、和面,到擀皮、包、煮,我期待给一家人包除夕夜这顿喜庆的饺子。

家人的文章6:沉默是金

文/吕进

出差的时候,家人常常提醒:“别随便去称赞别人的东西哟!”这个嘱咐背后有好些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硕士学位授权点很稀有,更何论博士点了。1984年,西师外语系汉语教研室以方敬(教授)、邹绛(副教授)和吕进(待批副教授)为导师,申报硕士点。报点必须要有三个高职的导师,我是讲师,所谓“待批副教授”,其实是学校玩的花样而已。也许是方敬和邹绛的名气太大了吧,这个还有“待批副教授”的跛脚梯队,上报北京后,居然获准了,大家都很高兴。

三个导师在方敬家里开会商量,慎重一些,方敬是学校的副院长,太忙,由邹绛和我前去济南,因为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都有现代文学硕士点。先学习一下别人的经验,再规划我们的学位点。到山东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高兰;到山东师范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冯中一。两位导师极其热情,冯中一还陪我们游大明湖,并带上家里珍藏的法国餐具,在湖边宴请。

既然到了山东师大,邹绛和我都觉得有一个人必须看望,这就是孔孚。孔孚刚在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山水清音》,名声大噪,出版社副总编杨本泉是孔孚的伯乐。孔孚一生多艰,幼时干农活砸伤右手,只能靠左手生活。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在历次政治运动里都挨整。1979年平反后,应时任山东师范学院副院长的田仲济之邀,从《大众日报》调往山师,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新诗研究。正是在山师,孔孚发现:中国传统诗歌的重头戏——山水诗断了线,他立志要当“接线人”。《山水清音》问世,好评如潮,美国一家华文报纸甚至称孔孚为“现代山水诗祭酒”。

孔孚设家宴欢迎邹绛和我。在诗学上,我们是知音,席间交谈甚欢。我指着我面前茶几上的一个蚌壳造型的玻璃烟灰缸,称赞说:“孔孚兄,这个烟灰缸真是漂亮!”孔孚说:“我也很喜欢这个烟灰缸呢。”

告别济南,邹绛和我坐火车去北京,一大群山东朋友到月台送行。握别后,我们进了车厢。火车快要开动,孔孚突然从窗口给我递进一个用报纸包着的东西,说:“吕进兄,拿好啊!”火车开出济南后,我把报纸打开,天啦,是那个玻璃烟灰缸呀!怎么能夺人之爱呢,都怪我多话。

看来,沉默是金。英国人说:“生活是银,沉默是金。”日本人说:“沉默是花。”冬天的沉默推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雄鹰的沉默蕴含着力量与自信,而《论语》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就像美国作家杰克霍吉的书名《习惯的力量》一样,习惯有时是很固执的力量,烟灰缸一类的故事在我这里并未绝迹。

从1993年秋到1994年春,我在莫斯科大学担任了半年的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教育部同意的我的课题是:《中国新诗在俄罗斯的翻译、出版与研究考察》,莫斯科大学指定的我的合作教授是谢曼诺夫,这是一位着名汉学家,也是中国北京大学的客座。莫斯科大学号称是欧洲智库之一,它的办学方式和治学方式带给我许多启发。莫斯科大学也给了我暖暖的情谊,我和汉学系系主任卡拉别相教授签署了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莫斯科大学汉学系结成友谊单位的协定书。

我住在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在列宁山,而汉学系在克里姆林宫旁边,去那里要坐地铁。我一个月去几次。系秘书玛尔伽丽达是外交部的退休人员,一位善良、有风度的俄罗斯大妈,到过中国,但是不懂汉语。第一次见面,她问我:“教授,你是北京大学的?”我说:“我从重庆来。”她表示不知道重庆。我说,抗战时候中国的首都,你都不知道?她一脸歉意。每次一到汉学系,玛尔伽丽达就自作主张,四处打电话:“吕进教授来了,你们有什么事就来找他吧!”一次,我的助手来办公室谈帮我去图书馆借书的事。完事后,我发现系办公室的圣诞树很漂亮。玛尔伽丽达告诉我,这圣诞树是可以折叠起来的,装进一个就像衬衣盒一样的纸盒里。我听后大感兴趣:“哟,在中国我还没有见到这样的圣诞树呢。”

几个月后,我要回国了,系里召开送别会。我致答词后正准备下台,卡拉别相说,别忙,别忙,还有一样礼物呢。他递给我一个纸盒,里面就是那颗圣诞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汉学系居然割爱,让我把办公室的这棵圣诞树带回中国。

家人的文章7:颠覆的劳动

文/By唐南若

2015年的夏天,我和家人在张家界的山上兜兜转转,下山的时候要走很长一段石梯,虽说是下坡,但还是触目惊心。石梯窄而陡峭,一步步走下去,腿异常的酸痛,到最后不得不数梯数来分散注意力。数了几千级也还没完,越走越绝望,硬是靠着几瓶红牛撑到了最后。

第二天早上醒来,几乎不敢走路,脚踩在地上跟踩在针尖上似的,我自个揉了好久,不行,于是干脆躺在床上,懒得走动。躺着也没事干,昨天下山的很多情景实在令我印象深刻,一波波地潮我空虚的大脑涌来。我实在招架不住,渐渐困意绵绵,眼皮耷拉,就像那个大爷说的我走路没精神,焉不拉几,我说我很累还能站起来就不错了,然后他就肩上扛个人从我面前走过,明明看起来比我还累。

他是抬轿子的,大概五十多岁,长年日光的暴晒让他皮肤起一层刚烈的油光,脸上像带着化不开的汗水,都快凝结成块成脂肪了。身上黑黑的,看着怪显老。他不是很胖,相反还有点瘦,不知道那竹竿一样的手压上百斤的重量总让人担心会折断。幸好他其实很结实,一身铜皮铁骨仿佛在火里淬过,然后又用锤子凿出来的。

我们初遇见他的时候他蹲在轿子旁边跟伙伴说话,我差点就坐了上去,跟他聊了几句后想想还是算了,看他每天好几趟从山顶跑山脚,还是载客人的时候不吐个累。我年轻,身子挺硬朗,想想觉得在他面前坐轿子我都丢人,就道个谢自个儿继续下山,临走他还不忘给我挥个手。

大概又走了几十分钟,我实在不行了,腿颤抖得厉害,就蹲在路边直喘气。蹲了会儿,听到回头路传来刚朗的回声,我眯起眼,迎着太阳光看去,那个老人——我这样称呼,和他的伙伴扛着个轿子飞快地下山,因为路窄,所以需要吆喝着请前面的游客让一下路,然后轿子才能过去。我觉得这也很正常吧,大家让一下就是了,他们辛苦也不容易。

我很讨厌一些张扬跋扈,目中无人的人,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却肆意地厌恶与嘲讽,好像他们高人一等。老人快要走近我的时候,一个很胖的小孩被他母亲拉着,飞快地跑远,让路,像躲避一个瘟神。

可惜老人低着头,他只是诚诚恳恳地看路,所以不知道这些。

但这正是弯道,路终究还是太窄,人挤人的时候难免会挨碰,这没什么。老人光着上身,也许是他有汗渍的上身蹭到胖小孩的衣袖,那小孩立马像炸了毛的猫似的,眉头皱得两只小眼陷到肉里。母亲走过去,故意挡住路,把脸蹭到男孩衣袖上,用手使劲揉搓,做作得好像上面有什么肮脏的毒素。

男孩的衣服其实并不是多么值钱,老人开始急了,他抬起头,但一句话没说,反而我在一旁焦急地跺脚。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妇人突然故意亮起嗓子,高声地破口大骂,像是什么事情发生了!我在一旁先是无比震惊,但随后演变成不可抑制的愤怒与疑惑,那句“你就一个抬轿子的撞着人你赔不起!这么破个饭碗我随便让你滚回家……”刺激得我大脑一片空白。

我不敢想象老人听了会怎样,内心会怎样想,但老人紧紧抿着嘴,胸膛不停地起伏,我想愤怒一定像血一样涌上喉咙。我急切地想在人群中找到评判是非的眼,我分明确信一定会有人职责那个妇女:她儿子啥事没有好着呢身体倍儿棒。

但更多不明真相的人赶来,尽管老人也在尽力辩解,但人们看到那妇女衣着不菲,而老人只是个抬轿子的,竟然没有睁大他们的双眼,而是自然而然将矛头指向了老人,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一个抬轿子的还不认错”这种嘟囔。

这件事僵持了很久,最后一开始我和一块看见事情经过的几个中年人和轿子上坐的那个腿脚不便的人出来一起调和,这件事才算了结,但无疑是给下山的路增加几分压抑的气氛,一番好心情也被打破,讽刺的是内心愤怒的狂涛让我分心,以致一直机械地走到山脚。

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我逼着自己看完。我想那是嘲讽、瞧不起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和人群被遮盖的双眼。

可我不知道,那位老人,他最辛苦的劳作,忍受着我们甚至无法坚持完一趟他却要每天跑四五趟的劳累,你没看见他被热风吹干的汗渍,没看见他走得皴裂的布鞋和因为常年流进汗水而发浑浊的双眼吗?我不知道这样一位凭着自己的劳动,拼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的来吃饭的人有什么值得嘲讽。而我更难以理解的是那个妇人自诩的在老人面前的高人一等,我从来不知道靠双手劳动的人之间有高低关系,如果那个老人是一个偷懒的轿工,坐在地上像一个乞丐甚至不理睬你对他生意的照顾,那么他是值得痛骂。可他没有,他勤勤恳恳地把走不动的人运到山脚,难道这有什么值得瞧不起的吗?没有,靠双手吃饭,靠劳动吃饭,这应是最应该尊敬的,无关薪水,无关职层。

如果能把劳动比作成颜色的话,那么我想这张调色盘已经颠覆了,倾倒了。

寒冷的冬天,因为太疲倦而倒在木板上睡的建筑工人,几年心血修建起得大厦却没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黎明前的黑暗,就醒来,要为城市的脸庞扫去尘埃的清洁工,曾几何时还受到被人在面前丢垃圾的屈辱。还有耕作的农民,来到城市因没多少文化而丢脸,可他们的劳作,不知这份“文化”要多少个春秋才学得来的。

我羞愧于曾经的幼稚而引起的对他们的偏见,他们的劳动,撑起了时代的基石,若是没有,不知要如何才能诞生如此绚丽的文明。我可以把劳动比作色彩中的三原色,由三原色诞生了色彩世界。可我不希望人们认识了华丽的色彩,就认为三原色是朴拙庸俗的,相反,应该怀有一份敬意。

就像劳动的色彩不等于卑微的色彩,还是那句老话,靠双手吃饭,不丢人。

家人的文章8:品茶

文/张云平

家人带来了明前的新茶,洗净茶杯,慢慢冲饮,只见那一片片芽叶在袅袅的水气中渐渐舒展开来,先是棵棵直立,继而悠悠的沉蕴下来,那茶色也渐渐的转为清冽润泽的淡绿,一如杯底的碧嫩叶尖。

茶,逾古而弥新。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确考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人们开始饮茶,但在古代的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茶的记载。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齐武帝时,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年间,一位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茶叶从中国传往世界,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古人讲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从茶的流传便可印证,人无分南北,大家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有着惊人一致的认同呵。

李白、白居易、苏轼、陆羽、郑板桥……古往今来为茶而痴醉终生的仁人贤者数之不尽,茶的美好究竟在哪里呢?历来人们以春茶为贵,试想小小茶树凛然承受一秋一冬的摧折与磨砺,不屈从于造化的辣手,在初春寂寥的天地间,料峭的清寒中抖擞精神,以柔嫩的芽叶怒放出脉脉生机……当这样的香茗入于口中时,随着那清冽的绿意清香充斥于心间的恐怕还有一份超越物我分野、独立命运之外、不屈于生死的共鸣吧。“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曾国藩晚年自嘲和自勉的对联,“一团春意思”可说是人生的点睛,是经历大是大非之后,在灵魂深处看到的光明俊伟——这与春寒早茶的意蕴又是何其的相似啊!

每当得到茶品,总喜欢深深地吸上一口,一股来自于田野的广阔的香气仿佛就随之浸润到身体里去。这样一种香气清而不浊,淡而弥久,让我们虽居一室之偏亦能感受到厚土的新鲜质朴与清澈欣喜。茶中有最清雅的植物气息,最醇厚的大地滋味,让人由不得喜茶之馨香,爱茶之颜色。茶,名人高士喝得,草根平民饮得,淡淡悠远的味道随水气氤氲蒸腾而上,沁心浸骨却绝不浓肥厚俗;秀雅清淡之柔条蔼然沉于杯底,稚拙祥和却毫无媚俗之意。明代张羽诗中曾写兰花:“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茶、兰品格竟有如此相通!

不畏风寒,蕴天下之春,茶可通梅花之品。清雅幽香,蕙质天真,茶亦有兰花之德。茶香纯正,茶质清远,馥郁袭衣,从容有格,茶之品在清在淡在和在久,茶之美在神在心在魂在灵。人们饮茶的同时恐怕也是在期许与自己心中那个清澈的灵性相遇吧。宋时林逋在《茶》诗中写道:“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无人识,闲对茶经忆古人”。一茶在手,与今古贤者神交,共品人生清味,共享一世春意,凡饮者如何不醉?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作为国人既有茶经可以拓性,又有茶德可以炼心,历练一生,茶之美亦可伴随一生。

家人的文章9:家人之间:小事不争,大事不责,遇事一起扛,事过不翻账

文/每晚pumpkin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家庭的温暖,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幸福程度。

互相体谅,才能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齐心协力,才能应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一个家庭最好的相处模式,莫过于:小事不争,大事不责,遇事一起扛,事过不翻账。

俗话说,牙齿和舌头都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在一起过日子争吵更是在所难免。

如果凡事要争个高下,论个长短,随便哪一件小事都可能掀起一番矛盾争执。

幸福的家庭,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着不较劲的智慧。

有句话说得好:所谓的好关系,都源自一个人的包容和迁就,以及另一个人的适可而止。

要始终记住,一个家庭中,亲人比道理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感情比计较重要。

面对生活中的小事,懂得各退一步,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遇事不能冷静地去解决问题,只顾得上责备对方,这种沟通方式,在心理学上叫做“异化的沟通方式”。

当一个人情绪上头的时候,深藏于内心的关心,很有可能变成了脱口而出的责备。

正确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呢?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在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有家人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坚强,并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

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绊绊,在问题面前的反应,是一段关系的试金石。

当错误已经发生,后果已经造成,一味地发泄情绪,指责对方,不仅无法挽回损失,而且还容易激化矛盾,让对方更加懊恼。

一万句“都怪你”,都不如一句“我陪你”。

张开双臂拥抱对方,彼此温暖,互相鼓励着走出困境,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要知道,这世界上从来没有最正确的理,只有最真切的情。

一位作家曾说:“家是一只小小的船,要载我们穿过那么长的岁月。”

人生,总有猝不及防的意外。

家的意义,就是在风雨来临之际,为我们建起一个避风港。

在一起互相打气,抱团取暖,福祸同享同担,再大的困难也变得没那么棘手,再难熬的绝境也有转机。

陈年旧账,就像是“案底”,时不时被人提起,就像是一次次在伤口上撒盐。

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这样的“攻击”。

再温柔的爱人,也会在一次次旧事重提后变得面目狰狞。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长久的诀窍,就是别翻旧账。翻了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一个更难过一个更恼怒罢了。

翻旧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是每翻一次,感情就多一道裂缝。

有时候,我们总会把礼貌留给外人,把脾气带给家人,把和气分给别人,把责备全给爱人。

要知道,家庭不是战场,家人不是敌人。

愿我们以爱之名学会让步和包容。

遇小事不计较,遇大事不责难,难事来了一起扛,事情过了就放下。

唯有如此,才能把家庭经营得温馨红火。

家人的文章10:燕

文/半文

燕,是家燕,是家人,似亲人,自来自去,可随时来,可随时走。想起时,“唧”一声:我来了。或“唧”一声:我走了。不打招呼也没问题,反正去了会来,来了会去。燕归来时,像一支黑色的飞镖,倏一下,一头扎进屋子。去时,亦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唧”一声,没了踪影。过去,我家老屋的门楣上,开一道扇形的门,专供家燕来去。家燕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因为是自家人,一家人在一起就不必客套。要一家人在一起还要拱着手:“你先请!”“不,你先请!”那就很累。所以,我不喜欢相敬如宾,不喜欢举案齐媚,那是夫妻的感觉,不是亲人。夫与妻在一起,是要过到忘记是夫与妻,忘记相敬如宾,忘记举案齐眉,由爱情转为亲情,由情人升级为亲人,过得像一家人。好,那才是真夫妻,是老夫老妻,是相偎相依。

我喜欢一家人在一起的自然而然。重要的,是一家人,是在一起,像一只燕与另一只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与燕在一起,可以比翼齐飞,可以上下翻飞,可以低声呢喃,可以飞,可以不飞,自然而然。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美好的,是自然而然。《邶风·燕燕》,男子站在春天的风里,看“燕燕于飞”,十分美好,又十分痛心。因为一只燕与另一只燕要分离了,他要送他的妹妹出嫁。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之子于归,远于将之。”“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妹妹要出嫁,哥哥去送嫁。送到郊外,送到远方,送到南方,送到南方以南,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堪别离又不得不别离。“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此刻,男子的内心是疼痛的,隐隐地痛,被别离的手紧紧地攥着。

男子是国君,一国之君,他的父亲去了,母亲去了。现在,他的妹妹也要去了。要去到南方,南方以南。我不清楚,那南方以南在哪里,只知道,那是遥远,对于古时来说,或许是永远。“别时容易见时难”,此一去,或是经年,或许,是一生。高处不胜寒啊!此时,谁能体味男子心中的疼痛与苍凉。“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寡人”二字,在电视电影中听来,如何的高高在上,如何的惹人艳羡,但此刻,只有无尽的苍凉。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妹妹,纵后宫佳丽三千,纵环肥燕瘦,纵鲜花环绕,站立高处,男子的内心依旧孤独如一盏夜灯。“寡人”,是孤寡之人,是苍凉之心。男子怀抱着一颗苍凉的心,送妹妹去南方。

送了一程,又一程。长亭,短亭。芳草,天涯。但纵然搭长棚千里又能如何?男子不想放手,又不得不放手,只能默默挥手。一挥,再挥,三挥,高高地举着手,高高地踮起脚,把目光拉长,再拉长。手够不到的地方,可以用目光去够。目光够不到的地方,可以用思念去够。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终于,成了真正的寡人。茕茕孑立,男子的疼痛,别人无法感同身受。即便踮起脚,即便伸长脖子,即便登上高台,目光,总有尽头。终于望不见了,男子泣涕如雨。

现在,窗外是冬日暖阳。我却穿越三千年的时光,想到在春天里,在微风里,在燕燕于飞的郊野之上,男子面向南方泣涕如雨的画面。需要怎样的疼痛,才会让一个男子、一个国君、一个高高站立的寡人,泣涕如雨?

每看“燕燕于飞”,男子的内心便充满了独自前行的力量,收拾涕泪,虽万千人,吾往矣。所以,我把燕子定位为“亲人”,在我认识的所有的鸟中,只有燕子可以登堂入室,进入人类的家庭,像亲人一样。我说是亲人,不是情人。在过去,华夏先民更看重血缘,血浓于水,血亲重于姻亲,天伦先于人伦。所以,《燕燕》惜别的,不是妾,不是妻,是妹妹。

往后余生,天涯相隔,思念相连。燕燕于飞,可承载相思,亦可穿时越空,去到南方,南方以南。亦可从南方飞回,回到男子眼前。

于是,每当燕子从南方归来时,我们说:春天来了!

识鸟:燕,人们最熟悉的鸟类之一,又名乙鸟、玄鸟、鸷鸟、鷾鸸、游波、天女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有20属79种,我国有4属10种,以家燕为代表,钱塘江流域为夏候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