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文章

请欣赏老伴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伴文章1:爱上集邮

文/周柳莺

老伴喜欢集邮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兴起集邮热潮时,他对邮票收集的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的三四本邮册,里面收藏的都是他从信封上剪下来的旧邮票。

那时,老伴四处寻找和收集信封上面的邮票,他经常坐在学校的传达室内,等着投递员来送报纸,主要是想看看学校往来的信件中,有没有好看的邮票。如果有,他就会找到收信人与之交换或购买,好心的同事会把邮票剪下来送给他,遇到珍贵的邮票,就花一两角钱买下来。多年积累下来,他的藏品越来越多。

从信封上剪下来的邮票,老伴要用清水浸泡20多分钟,将邮票和信封轻松分开后,放在玻璃板上阴干,然后用镊子夹起来放在集邮册中。碰到收集重复的邮票,他会把它们装入信封中,留着日后和其他集邮爱好者交换。老伴在与朋友通信往来时总会附上一句:家里有废旧邮票吗?请寄给我。在众亲友的支持下,他的邮票藏品日丰,还有不少珍品。

现在,收藏邮票通过预订就可以收集齐全,似乎没有当年四处寻找旧邮票的狂热。邮票是“国家的名片”,绚丽多彩的邮岫如同一本百科全书,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感受着方寸之间的艺术风韵。老伴常说,爱上集邮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收获。

老伴文章2:拥抱幸福

文/张宏友

近十几年来,我和老伴的生日,儿女们一直都清楚地记着,并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家里,以简单而又隆重的方式,为我们俩举办生日宴。这一举动在我们所住的小区里,早就“小有名气”;在亲朋好友中,也早就传为佳话。

我们有两女两儿五孙,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我们也为有子女孙辈们的孝敬,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前不久,在我生日那天,大女儿在家为我举办了生日宴。一大早,我就收到了生日短信,孩子们纷纷祝福我“健康长寿,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在安徽医科大学读博士的大孙女,特地赶回来,参加我的生日祝福宴,并带来了生日蛋糕。我的心胸就充溢着幸福感。尤其是收到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大一的小孙子的祝福短信和红包时,一种强大的暖流冲击着我的心房。孙子的奶奶在第一时间,和他进行了对话:“你给爷爷的生日祝福,爷爷高兴地收下了。红包就不收了,你自己留着买点吃的吧。”小孙子说:“爷爷奶奶,红包没有多少钱噢,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片心意!”孙子的奶奶在高兴而又“无奈”的情况下,收下了红包。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欣慰和喜悦。

幸福是一种感觉,儿孙们的孝敬和牵挂,是伸手就牵得到的幸福。拥抱幸福,心里必然是一片碧蓝。今年的生日虽过,可无数的瞬间却深烙在我的心头,在脑海里稍一回放,便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老伴文章3:腊腊

文/杜书文

腊腊是我老伴的姑表兄弟,已是花甲之年了,由于有着这层亲戚关系,他似乎觉得来我家是很自然的事。每次进了门总是“俺姐”“俺哥”地叫得响亮而又亲切。有时还带来一点乡下土特产,目的就是想求我们能帮他在西安找一份适合他这把年岁的零工。有了多次接触,我对这位乡下远亲,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意外的亲近感和同情心。这大约因为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所以他每次来,我都像对待自己亲友一样以诚相待。问问他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状况、子女状况、收成以及他在工地打工的收入、伙食情况等等。每次来都要留他吃顿饭,如遇特殊情况还留他住上一两晚。

从多次交谈和老伴的叙说中,我了解腊腊的命运是相当坎坷的:不到10岁就离开了母亲,基本上靠乞讨度日;12岁就跟村里人出外打工;成年后取了个哑巴妻子,又不幸得了伤寒,过早地去世了……交谈中,他除了叹息就是流泪,无奈与艰辛明显地写在布满皱纹的脸上。

春节时,家乡来了亲戚,我第一个便问到了腊腊,得到的回答使我异常震惊:腊腊在一年前已经死了。我脑子轰地一下懵了。他怎么会死呢?是得了急病?还是意外死亡?是受不了家中生活的压力?还是……一百个问号在我脑子里翻腾,但都没有得到确切的回答。记得腊腊最后一次离开我家是一年前的一个中午。那天他在我家吃完午饭,谈起这次进城找工作的经过,说:“来时只带了50元钱,几天来,住店、吃饭、交劳务所的介绍费,如果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该回家了!”腊腊说这些话,我们当时并未想太多,只当着一般诉说听听而已。当送走了以后,才忽然领悟到腊腊当时的经济状况,怕已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想到这一层,我赶忙下楼去追,打算送一些钱给他,但却没能追上。后来听家乡人说,他离开我家时,身上仅剩了两元钱,由于钱不够,中途被售票员赶了下来。那天正下着大雨,离家还剩一半的路程,他硬是淋着雨走了几十里路。我听后感到十分内疚,后悔自己粗心大意。

阳春三月,我和妻子去了乡下,才知道腊腊是在一次急病中死去的。原来它的血压一直很高,由于没有明显症状而未在意。他长期跟随村上的建筑队出外打工,因年岁大了,建筑队不想用他了,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也为了给家里多挣点钱补贴补贴,便拼命地干活,无论轻活重活从来不挑不捡,吃饭上也不讲究,只要吃饱肚皮就很满足。一天,他坐着手扶拖拉机,和一个年轻小伙到附近的镇子上拉水泥,在返回的路上,一头从车上栽了下来,就再也没有醒来。小伙没有经验,缺乏救护知识,硬是把他拖上车,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经医生检查为急性心肌梗塞,已无法救治。

听说腊腊的后事料理得十分简单,建筑队只认了很少的安葬费,家里因生活困窘,没有告诉周围的任何亲戚,也没有搞任何安葬仪式,草草地掩埋了。

腊腊的死让我想了很多。在当前人们都期望寿命不断延长的时代,如果他有一个相对宽裕而又和谐的家,如果他的病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治,如果……

老伴文章4:和儿孙抢微信红包

文/罗冬蕊

老伴去世多年,我习惯一个人生活,平常日子就那么几个同龄人一起运动、闲聊,生活圈子单调、狭窄。那日,小儿子心血来潮,居然建了个家庭微信群,将我拉了进去,并且手把手教我操作,没想这一玩我就上了瘾。

一进入微信,顿时眼前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年逾古稀,我竟和儿孙们一样,迷上了微信红包。微信红包,与现实中的利是不一样。它没有功利,只有娱乐,老少咸宜,且设有上限,金额随机。只要是红包,拆者皆有份,囊中羞涩不要紧,手头阔绰无所谓,多发与少发,迟发与早发,没人会理会。随着我加的微信群越来越多,我不仅抢红包,也积极地发红包,一个红包抛出去,哪怕金额只有几角、几分,只那么几秒钟时间,就被抢个精光。特别是家庭微信群里,看儿孙们那股子拼劲,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农村里老奶奶喂鸡:一把米抛出去,随即引来一大堆疯狂的觅食客,其速度之快,动作之麻利,令人眼界大开。

儿女正值壮年,常年奔波在四方,即使到了节假日,仍然难得一聚。偶尔打个电话来,也是简单几句问候便了事。如今有了微信,如果我想起哪位自己所爱的人或爱自己的人,打开手机,进入那个熟悉的微信圈里,无论天涯海角,一切犹在眼前。一声“奶奶又发红包啦”,伴着一个个熟悉而欢快表情,儿孙绕膝的感觉便有了,一个个都童心犹在,更有一种别样的温暖。儿女们都有孝心,我退休后的日子,偶尔说给他们一些钱,他们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加以拒绝。如今我把钱塞在微信里,效果就是不一样。在家庭微信群里,长辈给儿孙派福利,儿孙给长辈尽孝心,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繁文缛节。大家可以忽略年龄、容貌、性别等代沟,取而代之的是本色和常情,让一切显得轻松自然,图的无非两个字:“开心。”

微信红包,虽然乐趣颇多,但也有弊端。小孙子刚上初中,从早到晚嚷着要微信红包,而且数额不能低。得手之后,不是把钱它花在零食上,就是每天和同学们在群里发来发去,影响了学习,还加深了近视。

元旦跨年夜时,当着众儿孙们的面,我以小孙子为范本,给大家上了一堂教育课:“你们玩微信红包,我不反对。但不能过分,特别是某些人,一天到晚泡在上面,红包没收到几个,时间全浪费了。要知道除了微信红包,你们还有工作、学习,节假日还有跨年演唱会、联欢晚会,还有年夜饭。抢微信红包,只是生活里一个很小的方面,就像平日里讲个笑话一样。”

于是那天晚上,家庭微信群里便出现了一堆趣怪的表情符号,外加一句:“谢谢奶奶的话!这是今年春节您给我们最好的红包。”

老伴文章5:乘复兴号 何远之有

文/于锡强

去年11月,我和老伴在上海儿子家小住,恰逢儿子休年假,又是旅游淡季,他提议说:“我们乘‘复兴号’到北京旅游好吗?”我和老伴都说好,于是,我们从上海虹桥火车站乘坐“复兴号”前往北京南站。

走进车厢,立刻感到“复兴号”比“和谐号”宽敞些,对啊,记得我从报纸上看到:列车高度从3.7米增高到了4.05米,座椅加宽了2厘米,过道加宽到1.02米,并且车厢内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入座后儿子和老伴忙着用手机连上无线网络,而我注视着车厢电子显示屏上的时速数字,驶出站台后只见数字不断飙升,最终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变成了350!“复兴号”时速达到350公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我这个经常坐火车的老乘客,怎能不感到兴奋呢?

上世纪80年代,婚后我每年春节都要带着孩子乘火车去上海探望岳父母,那时乘车是一桩相当头疼的事。春运期间候车室拥挤不堪,好不容易检票放行了,裹挟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之中,被推推搡搡地挤进车厢,大堆行李和乘客塞满了车厢、过道,扑面而来不仅是浑浊的空气,还有呼朋唤友的大声叫喊、小孩哭叫声,别提多闹心了。记得90年代初我出差去北京,要坐20个小时的火车,又因镇江不是始发站很难买到有座位的票,上车后没有座位只好站着,车厢门口、过道全是人,入夜不少人就在座位下面铺张报纸然后就蜷缩在里面睡觉。我是过了蚌埠才找到座位坐下,下车后感到浑身疲惫。我从纪录片中看到中国乒乓球队访问日本,乘坐的是新干线“子弹列车”时速高达200多公里,它和寿司、樱花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从东京到大阪仅耗时2小时20分。观后我就在想:不知啥时候在中国也能乘上这样快速的火车啊?

改革开放以来,列车的运营速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年后经过六次提速,我国旅客列车的最高时速也达到了200—250公里,2000年我又一次出差去北京,时间已大大地缩短,但仍需10多个小时。

斗转星移岳父母先后离世,我儿子在上海工作了,我仍要年复一年频繁地乘车往返在沪宁线上,可喜的是新时期国家加速了高速铁路的建设,多条高铁相继建成,从镇江到上海开通了动车、高铁,时间一下子缩短了近一半,我别提有多高兴了,经常关心高铁提速的消息。2017年9月21日,由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京沪高铁“复兴号”提升时速为350公里,这个消息对于我们这些退休经常外出旅游、探亲的人来说增加了获得感。

一路遐想,窗外的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切换成京郊连绵不断的高楼、宽阔的道路以及源源不断的车流,耳边也随即响起柔和的广播声:“旅客朋友们,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南站马上就要到了……”看了下表,是下午1点28分,全程只用了4小时28分,比过去最快的那几趟车又快了许多。乘车的时间缩短了,旅游的时间增加了,我们出站后乘地铁入住在网上预订好的旅馆,放下行李就直奔天安门广场,感受首都新时代的新风貌。

老伴文章6:拍张婚纱照

文/刘浩然

我与老伴是在1975年结为夫妻的,至今已41年了。

有一次,我们去老妹家做客,看到墙壁上挂了一张她夫妻步入老年时照的一张婚纱照。我老伴很感兴趣,问老妹: 你们什么时候拍了一张这么漂亮的婚纱照?老妹笑着回答: 去年这个时候拍的。

回家后,我老伴就缠着我,也要去拍张婚纱照,我说: 这么老了!结婚都41年了!还拍什么婚纱照?结果,她很固执地说: 正因为41年了,至今都沒拍过一张婚纱照!我才想嘛!

是啊!在那个年代,别说送彩礼, 轿车迎亲, 高档婚宴,就连起码拍张漂亮的婚纱照都没实现。的确,她嫁给我的时候,不仅沒有举行过高档豪华的婚礼,而且连一套像样的房子都沒有,更沒有想过去拍张婚纱照。

我俩是在我父母所在地衡东县城结的婚。那一年,正好涨洪水,从衡山火车站去衡东县城的公路被大水淹没,客车停开。我们与岳父、我老伴的姐姐提了口皮箱(唯一的嫁妆) 步行几十公里,来到县城我父母家。当晚,就在县城举行了既简单但又非常热闹的婚礼,父母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亲戚朋友,都参加了这场婚礼,当时估计有两百多人 。新房尤其简朴,面积很小,是临街租的一间仅几平方米的房子,家具很简单但很经用,一张棚子床, 一张五屉柜, 一张书桌。沒有彩电、空调和冰箱,只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和三五牌座钟,尽管这样,我们的心啊,感到非常温暖!非常幸福!非常快乐!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眨眼我们就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期间,我们共同打造来之不易的港湾,有个幸福的微笑,也流过不少的汗水和眼泪; 有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也有失去至亲的痛苦;有温存,也有争吵,但“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 吵过以后又更加恩爱。

我老伴沒什么文化,但人长得非常漂亮。在当时是我们企业里一支花,有很多人追求过她,她都置之不理,偏偏选择了比她大八岁长相一般的我。婚后全靠她支撑这个家,这是因为我在企业滚爬了几十年,工作经常变动,既当过老师,又在企业各部门当过中层领导,在八十年代初又被提为企业领导,基本上没有尽到当丈夫的责任,当父亲的责任,所以至今,我总感到对不起她!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她总是安慰我; 每当我被人误解甚至被人非议时,她总是站出来为我排解; 家务事我更不沾边,她安排得整整有条,她的的确确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如今我们都老了,看见儿辈们结婚时,婚庆那么热闹,新娘披上洁白的婚纱那么漂亮,硕大的婚纱照挂在墙壁上,简直是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美极了!呆极了!帅极了!她是那么羡慕,又是那么向往,难怪她缠着我一定要去拍张硕大的婚纱照!想到我们一路牵手走过来的一切,我感动了!我同意了!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满足老伴这个要求!

于是,我们在儿辈们的陪同下,走进了婚纱照相馆。等了近一个小时,老伴披上了婚纱从化妆间走了出来,我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她简直漂亮极了!好像她又回到年轻的时候。后来,当我换上西装,俩人手牵着手,面对面地站在灯光下,摄影师举起照相机,“ 咔嚓 ” 一声,我们终于拍了张婚纱照。瞬息之间,仿佛我俩手挽着手走进婚礼的殿堂,在一片祝福声中,我们陶醉了,陶醉在甜密的幸福的生活之中……

老伴文章7:老伴的幸福

文/施子文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话可真说到我老伴了。

老伴一向体弱多病,1985年下岗后,自找乐趣,一下子买回20多只小鸡,从此,小鸡就是她的宝贝。喂食喂水讲时间次数,嫩菜叶切成小条,太阳不能晒多了,还要我去挖蚯蚓。我说:“你这哪里是养小鸡,简直是养宠物”。

小鸡长得很快,一只只毛绒绒的像小狮子一样人见人爱。依据特点,老伴给它们配上了恰如其分的外号,漂亮的称“猫头鹰”,贪吃的叫“好吃婆”,不听话的是“调皮鬼”。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还没进门就听见“你出去,你到底出不出去?”以为有人吵架,原来是“调皮鬼”死活想赖在屋里,一会儿跑到墙角,一会儿躲在柜子下面,老伴拿棍子赶,我帮忙才赶出去。

产蛋季节很有趣,每天两个鸡窝没空着,“张三”没起来,“李四”在旁边等着,“王二麻子”等不及,干脆挤在窝边,叫哇,啄哇。有的下完蛋就跳下来,不声张。有的生怕主人不知道,“咯,咯,咯大咯”叫个不停。大公鸡不知是捧场还是讨好,昂起头扯着嗓子接应。一时间热闹非凡,大有震耳欲聋之势。傍晚,老伴把蛋捡在瓢里让我看,“今天有6个”。望着她那喜悦的样子,我心里很舒畅。便继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谷,糠,菜叶子,一样样的往家里搬。

1994年6月,女儿当妈妈了,老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故意问她:“你是去黄州引外孙,还是在家里养“宠物”?她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的方案是两全齐美”,到女儿那里招呼一段时间,你在家帮我把鸡喂好”。一个“帮”字感动了我,就同意了她的方案。

外孙半岁时,她娘俩决定放在家里,我坚决反对,“孩子太小不能断奶”。老伴说“吃牛奶是一样的”。2:1,我输了。这样,老伴无忧无虑地实施她的“两全其美方案”。一天到晚,忙前忙后,忙里忙外。喂饱了外孙再喂鸡,鸡安静了,哼着“黄鸡公,尾巴拖,三岁伢,会唱歌”摇篮曲,哄外孙睡觉。外孙哭闹时就唤鸡陪着玩。望着老伴很累的样子,我没有袖手旁观,主动当好配角。

外孙三岁多,要回黄州上幼儿园,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老伴却早早的情绪低落。走的那天,我送上车转来,她在家嚎啕大哭,我不解的说,“老伴啊,老伴,你么这苕,这几年还冇磨够,你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她边哭边说:“你晓得么事,我吃再大再多苦心甘情愿,“两全其美”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听她这么一说,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苕。是我没读懂老伴。

我想,在日常生活中,幸福并不是神秘的名词,也不是深奥的理论,幸福就在身边,就在每时每刻,得到别人的关爱固然幸福,那么为幸福去辛辛苦苦更幸福。

老伴文章8:“囚禁”与大爱

文/一缕阳光

大年初一,我跟老伴从湖北抵达上海。由于到达很晚,没有惊动子女们,宾馆休整一夜,以蓄良好状态。

大年初二,刚刚起床,两名警察和三名全副武装的白衣人员,精准的找到我们的房间,堵在门口,生怕我们逃跑了似的。尽管看到了警察证件,我们还是有被绑架的感觉。经简单解释沟通后,按照指令,我们上了一辆大巴车,警车为我和老伴开道,向着大海方向开去。

大巴车上,警察和白衣人员对我们进行了验证明身,询问、登记、签字、手印,中规中矩,严肃的让人窒息。活了6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大海边上的一个宾馆。一下车,映入眼帘的震撼场景:警车,医务专用车摆放了十来辆。警察、白衣人、保安、自愿者足有50来人忙个不停。警车和医务用车,进进出出,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拧着大包小包,都汇聚到了这里。有文字提示的大小标志牌,从宾馆外场一直挂到五层楼房的每层过道,每个房间。人们走路的间隔都限制在一米以外,警戒线拉了一道又一道。带着红袖箍自愿服务者不断的提示着各种须知。

看到这阵式,神经一紧张,我汗毛都竖起来了。经过疏导,进入房间后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即来之则安之。

接着,我们平均分配到了口罩,毛巾,牙刷,洗衣粉等等生活用品。特殊需要还可填写一张表格。小宝宝的尿不湿,奶粉;女生们的必备品;老人们的降压药,等等都是免费提供。

宾馆的条件相当不错。三楼上落地大窗视野非常宽广, 一望无际的大海就在楼下紧密相连。今天风平浪静。蓝天白云,把飞机折射的格外明亮。楼下的海堤上仍然有串流不息的轿车、摩托。时而也能看到按奈不住的男女大堤上闲逛,估计是附近海边的人群。他们甩眼过来,疑似着这么多人怎么住在平时无人居住的宾馆?警察、保安把宾馆围了个水泄不通。

虽然没有“铁窗”,但人们都非常的自觉,防疫观念十分坚强,谁都没有越雷池半步。有什么需求,只要大喊一声,自愿工作者应声而到。毎层走廊里都有全天候值班白衣天使。

宾馆的“客人”们只能在各自房间与电视、手机为伴。中央电视台的防疫报道,钟南山、李兰娟的专题讲话,成了我们的必看节目。一日三餐按需分配,端吃送喝,也不要一分钱。工作人员还建个群,在群里我看到了湖北老乡,还有上海人,东北人,北京人,日本人……这些人们都没闲着。会写的,不会写的,冲动之余,还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什么的自娱自乐。当然更有动听的是祖国的花朵的哭啼声和奶腔笑声。

运气还好,十四天以来,反复核酸,没一个人 “中标”。人们从不习惯到习惯,人身虽然受到限制,但每天收获的都是满满地温暖与关怀。“客人”们每天在群里谈到最多的一个共同话题:中国的制度,中国的力量,才是战胜瘟疫的根本保证。在这个国度里,我们太幸福了!

宾馆楼下,风儿温柔的抚慰着绿色幌来幌去,向我们招示,希望和自由就在不远的将来!湖北的我,仍然在阳台上享受着大海推来的力量,太阳赐予的温暖,风儿抛来的信心!大海、太阳和风儿贴在我耳旁:我们陪着,病毒不敢骚扰你们,耐心14!

两周的隔离大期总算到了。招手、微笑和盯瞩,就成了我们与警察、医务人员、自愿工作者分别方式。

老伴文章9:老伴的拿手好菜

文/张学斌

春节,我和老伴去上海儿子家过年。儿子说,他和儿媳两家共有13人,春节准备聚一下,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老伴便自告奋勇在家里烹制她的拿手菜。

腊月二十九,老伴一大早就开始张罗,准备了炸藕夹、腊肉蒸咸鱼、青椒炒卤牛肉片、油炸肉圆、蘑菇炖土鸡、红萝卜烧羊肉、莲藕排骨汤、清蒸武昌鱼等18道菜。

老伴将藕洗净,先切成二分厚的圆片,将拌好的肉泥塞到两片藕中间,沾上淀粉放到油锅里炸。炸时火候是关键,不能炸得太焦,焦了带苦味,也不要炸太嫩了,嫩了不脆不香,吃起来口感不好。

腊肉蒸咸鱼,上海人一般不会腌制。而老伴腌制的咸鱼不咸不淡,颜色也耐看。做这道菜也简单:先切几片肥腊肉,放在切成方块状的咸鱼上面,然后放到饭锅里蒸半个小时就成了。

青椒炒卤牛肉片的制作要繁琐一点:先将牛肉洗净切成大块状,放到自制卤水罐里,卤到八成熟捞出来冷却后,切成小薄片,再将青椒片放油锅里炒一下,下牛肉片混合炒半分钟,一盘香喷喷的青椒炒卤牛肉片就出锅了。

年三十夜,两家人围坐在长方桌上,热热闹闹,品尝老伴炒的湖北菜,个个赞不绝口:“亲家母的厨艺不错呀,炒的菜真好吃!特别是藕夹、咸鱼、青椒炒卤牛肉片这三道菜,太好吃了!”老伴听了乐滋滋的,我心里也漾起一阵阵愉悦的涟漪。

老伴这个人闲不住,平时特别喜欢看中央一套的“天天饮食”节目,做饭炒菜也讲究,营养搭配,荤素结合,不搞大杂烩。

说实话,老伴平时在家随便炒几个小菜也是很可口的。有时亲戚们来做客,我说在外面订一桌,亲戚们总是说,老伴烧的饭菜不比餐馆差,而且又便宜又好吃。

每当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的美好记忆,都是由老伴的拿手好菜开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