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文章

请欣赏父母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父母的文章1:那片海 父母恩

文/陈晨

我的故乡在东海之滨,我从小在海边长大。那一片土里土气的大海,曾是我家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曾是我年轻而贫穷的父母为了改善生活而搏击过的战场。

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宽裕。父亲读过初中,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做过赤脚医生,后来在乡卫生院工作直至退休。他一辈子不擅长干农活,也不会做家务,唯独对出海捕鱼具有一种先天的本领和爱好。

傍晚时分,父亲下了班,匆匆扒上几口饭,穿上截到膝盖的裤子,背起鱼篓,带上手电筒,扛起渔网,朝海边走去。母亲总是手脚麻利地为父亲烙上一张热乎乎的饼,让他随身带着,好在他饥饿难耐的时候及时补充能量。

遇到风雨交加的日子,我会央求父亲不要外出,他总是不以为然地说:“下雨天鱼都浮在海面上,看见手电筒的光亮就会游过来,鱼比平时要多。”而母亲则早早地睡了,轻轻地打起了鼾声。她要抓紧时间休息,父亲回来后,下半夜的事情都是母亲的事。

妹妹还小,也跟着母亲睡了。但我怎么也无法入睡,想象着父亲置身于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边,那样渺小,陪伴他的只有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一个大浪打过来,父亲站立不稳,险些摔倒在大海里……那种童年时的不安全感,直到成年以后仍然影响着我,让我没有来由地多思多虑。就这样等啊等啊,好不容易听到门口哐啷一响,父亲带着一身的风雨和海腥味回来了,我紧紧悬着的心瞬间落地,随后坠入梦乡,后面的事情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其实后面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那基本上都是母亲的活儿。母亲一骨碌爬起来,为父亲端上热腾腾的夜宵,让他暖暖和和地吃饱。当疲惫不堪的父亲怀着满足的心情上床睡下,母亲则把这些混杂在一起的鱼洗去泥沙,按照大小、种类一条条码在篮子里,然后清理好父亲的渔网。天蒙蒙亮的时候,母亲就会提起装满鱼的篮子,赶到集市上摆摊。

那一段时期,父亲和母亲都只睡半宿,第二天照样上班,从来没有耽误过。母亲那时年轻,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

母亲还给我讲过一段险些酿成大祸的卖鱼往事。那时候她正怀着我,离分娩不到一个月。一天晚上下着大雨,父亲出海捕鱼收获不小,足有十多斤。母亲固然高兴,但又担心着卖鱼的问题。母亲的身子已经很笨重了,父亲舍不得母亲冒雨外出,就说明天我去卖吧。但母亲知道,父亲素来面嫩,让他去集市卖鱼,他会羞怯尴尬得不知所措。第二天一大早,趁父亲还没醒来,母亲悄悄地起床,挎着装满鱼的篮子,步履蹒跚地朝镇上的集市走去。

在母亲记忆里,那天的雨真大啊。母亲挺着大肚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走到半路上,突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弄得满身是泥。恰好有位老者在家门口观雨,远远地看见我母亲摔倒在地,赶紧来扶,连声责怪我母亲不该在这样的雨天还赶去卖鱼。母亲笑笑说,眼看孩子快出世了,手头总要攒几个钱。

那位老者是位退休回乡的老工人,心地善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母亲篮子里所有的鱼,叮嘱我母亲早点回家休息。很多年后,母亲依然记得那位老者,记得他关切温暖的话语。我有时会打趣地对她说,您那时也太不当心了,要是摔一跤造成流产,岂不是一辈子后悔?母亲说,那时候的人哪有现在这么金贵?怀孕了根本不当一回事,照样干活,大家都这样。

每每天色大亮的时候,母亲已经从集市卖完了鱼,给我们做好了早饭,招呼我们起来吃。从母亲喜悦的神情里,我看得出父亲昨晚的收获肯定不少。有时候,父亲会捕到特别大的鱼,卖上一个好价钱,全家好几天都会沉浸在喜悦里。有时候,一晚上的收获不多,或者鱼很小,母亲也会把鱼收拾好,第二天一早东家送一点,西家送一点,剩下的留给家人改善伙食,屋里就会弥漫起一股鱼的腥香。偶尔会捕到鳗鱼,那就是童年时妹妹最幸福的时刻了。

很多年以后,有时与父母谈起当年捕鱼、卖鱼的往事。我说你们那时候真傻啊,冒着生命危险换来一点点小零钱,不可能指望这些钱脱贫致富,为什么要那样拼命呢?

母亲笑笑说,那时候的人都不富裕,左邻右舍也都差不多,我们家因为你祖父在你父亲6岁时就过世了,日子过得比别人家更艰难。不过那时候穷是穷,但心里始终有一个目标——把孩子养大。好在我们这里有大海,靠海吃海,总是比其他地方的人多一条活路,多一份指望。

是的,我家乡那片土里土气的大海,曾经给予我贫穷而年轻的父母莫大的恩泽和期许。他们从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打捞起一个个美好的期望,一步一步地朝着向往的明天艰难而又满怀希望地前行。

父母的文章2:陪着父母去旅行

文/胡海波

今年国庆长假,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老婆小孩去旅游,或是参加校友、球友的聚会,而是意随心动,决定陪父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父亲笑而不答,用眼光暗示母亲表态。母亲下意识地推辞说,国庆节人多,出去还要花钱,以后再说吧。我立即反驳道,附近走走,人不多的,你们都已过了七十岁,门票全免,景区可以长驱直入,再说,只有长假,我才得空陪陪你们啊!父母亲便不再犹豫,欣然前往。

公路沿途花团锦簇,树木青翠挺拔,微风送来阵阵桂花的香气,传递着秋的讯息。抬头望去,是颇为难得的湛蓝水晶天,不时有飞鸟欢快地掠过天际。苍穹之下,是一望无垠的金黄色田野,稻穗沐浴在阳光里,显得格外的风姿绰约,星星点点的人群正在田垄间干着农活。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局促,我们心情大好,父母打开了话匣子,兴奋地回忆起曾经上山下乡、农村教书的峥嵘岁月,再多的苦难现在都似乎变成了甘甜,话到兴头上,父母亲还相互调侃戏谑对方的陈年趣事。当我接过话茬时,他俩竟然话锋一转,团结一致,揭发起我的童年糗事,旷野里顿时回响起我们不羁的欢笑,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接近中午,天气有几分闷热,不免觉得人困马乏,于是,我提议先休息用餐再玩,可父母游兴正浓,异口同声地表示不累,等逛好某榜眼府邸后再说,大有一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干劲和气魄。这不禁让我想起大年初一带他们去苏州天平山、木渎古镇游览的情形。在古镇转了一圈后,我带父母去登天平山,山虽不高,但峭峻奇险、壁立千仞。因担心二老体力不足,我欲打道回府,父母却童心未泯,坚持攀登,一直爬到半山腰才悻悻然转身下山,父亲还自言自语道:要不是怕出汗受凉,登顶乃小菜一碟!有感于此,我写了首古体诗《早春行》:“乙未新春晴方好,堂上椿萱并繁茂。吴中胜境惹人醉,偕老同游惜时少。”父母引以为豪地将这首诗在周围的好友中传阅,赢得点赞一片。

返程的途中,父母渐入梦境,传来轻微的鼾声,夕阳的余辉透过车窗,洒落在他们脸上,营造出特别安详、宁静的氛围。我稳步开车,关严车窗,放轻音乐,尽量让他俩美美地沉浸在睡梦中,这一刻,角色似乎发生了互换,我俨然是家长,父母反倒变成了需要照顾的小孩。今年,北大女博士王帆在《超级演说家》节目上,动情地讲述她与父母的爱,最后一句话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直抵人心,令人难忘。于我而言,从小父母就供我读书,教我做人,带我游遍泰山、黄山、北京、杭州等名胜古迹,当我长大了,父母却老了……这是世间的自然规律,无需过多嗟叹,只要不缺席父母的衰老,多抽时间去沟通、去陪伴,我想,“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就一定不会发生。

父母的文章3:孝心相伴老来乐

文/刘刚

父母退休后,我把二老接到了城里。开始那几天,虽说对已贡献了几十年的乡镇企业有些恋恋不舍,但父母也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让闲暇恬淡的时光冲淡那份依恋。

二老每天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就去天台上整理那十几盆花草,父亲说,以前顾不上做这些事情,现在有空了就多伺弄。从天台上下来,他俩或是看看电视,或到公园走走,有时去楼下修单车的老师傅那摊位上聊聊天。父母脸上总是乐呵呵的,我与妹妹目睹这一切,也替他们高兴。

可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父母很少出门了,他们说过得很无聊,整天无所事事,东走西逛浪费时间。

这样一说,我顿时醒悟,爸妈是嫌日子过得不充实。我与妻子、妹妹商量:大家轮流陪一陪老人家。妻子做夜宵档的,上午不上班,每天清晨,妻子就陪父亲到公园散散步、打羽毛球;我每天下班回家,任务是陪他老人家下象棋;妹妹是做幼教工作的,性格活泼好动,晚上就陪爸妈到广场上唱唱歌、跳跳舞。遇到周末,我那一对儿女从学校回来,就由两个小家伙陪爷爷奶奶玩。我把这个计划告诉父母后,二老望着我们微笑点头,还夸我们有孝心。

没过几个月,父母又变得孤僻起来。有一天与父亲下棋,他心不在焉地走错了好几步棋子儿,母亲在旁也是长吁短叹的。妻子和妹妹叫他们去公园也不愿意去。周末,孩子们回到家,吵着爷爷奶奶带他们去少年宫玩儿,父母谎说身体不舒服,交由妹妹带小孩到少年宫去。只见二老坐在沙发上目光呆滞地盯着电视看,我在想,这是不是所谓的“老年焦虑症”,便过去问道:“爸,妈,你们哪里不舒服?”父亲不作声,母亲却像个小孩一样,把头低下去,很小声地说:“孩子,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件事。”我与妻子赶紧回答说:“妈,您有什么事,就说吧。”父亲缓缓抬起头来,望着远方说道:“我……我们想回乡下去。”我与妻子听后顿时明白了。

父亲说见儿女和儿媳妇如此孝顺,都不好意提出回乡下去的想法,怕伤了我们一番心意,不提吧,这城市里待久了确实也不是滋味。毕竟在乡下呆了一辈子,每天从乡里矿厂下班后,还伺弄老屋前后的庄稼地,看惯了泥土色泽,闻惯了草木的芬芳,到了城里小住半年总觉得不得劲。

父亲还说:“回到乡下,还可以种点小菜,养几只小鸡,跟邻居们拉拉家常……那里是我们的根!”

我深深懂得“落叶归根”的含义,更懂得父母对乡土深沉的爱。或许,回到乡下,父母才会更踏实。我和妻子商量后送父母回了乡下。

二老回乡下两个月后,趁国庆假期,我领着妻子儿女与妹妹回乡下探望。走进小院,只见父亲“咯咯咯”地叫唤着一群小鸡,正一把一把地将碎米撒在地上。母亲则在院子旁的菜地里给油绿的菜苗浇水。见我们回来,二老笑呵呵地搬出凳子,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喝着老人自制的橘梗茶,听他们讲着乡村趣事,整个院子都暖意融融的。

谈话间,我留意到二老非但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消瘦、憔悴,而且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说起话来口齿清晰,顺畅流利。父母说,在乡下就是他们想要的幸福。这里绿水青山空气好,养鸡种菜也不算累,平日里与邻居们聊聊天……望着他们侃侃而谈,我与妻子会心地笑了。临别时,我拉着父母苍劲的手说每个月都会回乡下看望他们的。父母高兴坏了,连忙说:“好,好,好!”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老人辛苦了大半生,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依托与慰藉。不束缚老人的思想,不剥夺老人追求健康快乐的权力,支持老人去做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孝。老人走到哪里,孝心尽到哪里,子女对老人的爱莫过于此!

父母的文章4:父母颂

文/芦蓬-王栋

我们的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对于我们奉献了他们所有的一切。从小为了我们的成长,奉献自己的劳动成果,供我们吃,供我们穿,我们所耗用的一切全是父母的,父母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创作者,也是我们生命的供养者。我们有缺点,他们帮我们改正;我们在外边惹了事,闯了祸,他们都宠着我们,给我们去处理;我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他们比我自己还高兴。而我们能做的呢?只是让我们的父母少生一点气,少操一点心,父母已经谢天谢地,心满意足了。

现在的很多教育思想,说什么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哪有这样的朋友?不图任何回报的供应你二十多年,不要说为你操心受累,你惹他们生气,就是仅仅物质上的供应,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基本上是每个月两千元至三千元,二十多年,不图任何的回报。什么是朋友?朋这个字就是手里提着礼物的意思,友就是两只手握着。朋友就是提着礼物握手,有酒有肉是朋友,没有物质利益的交换哪来的朋友。如果现在再有这样一个人不图任何回报的,一个月给我两千块钱,供应我二十多年,我有什么错误他都包容,缺了什么伸手就要,我还不懂事老气他,什么都为我好,什么从我的利益出发。最后还给我取个媳妇。可能不是很和我的想法,但是绝对是为了我的一生考虑,是他认为不错的。真有这样的一个人,给我做这些,他让我做什么我都做,我天天给他磕头,让我娶谁,我娶谁,哪怕是个瘸的瞎的聋的哑的,为了报恩,为了让他高兴,我都要。何况他一定会给你找一个他认为不错的。实际上,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吗?我们的父母多么的伟大!我的父母英明神武,与父母相比,我什么都不是,我们太渺小了。

我现在想一下我年轻的时候给父母说的很多话,做的很多事。哎……,我简直感觉到,我罪孽深重,太不懂事了,太让父母伤心了,完全是为了自己的任性。不仅没有考虑父母对我的养育,付出的那么多辛苦,操了那么多心,也完全没有从家庭的整体发展出发,太不懂事了。自己觉得自己上了几年学,多认识几个字,就瞧不起父母,感觉自己水平多高,父母什么都不行。实际上呢?自己干啥啥不行,出了事还得父母给你兜着。我现在想一想我小时候,为了我们的生活,父母受的那个累,吃的那个苦,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我父亲身体是很单薄的,从来没有上过一百一十斤,母亲就一米五五都不到,就这样两个人,顶壮劳力天天摽着干活,很多的病都是那时候落下的。为了供我上大学,四处去借钱,愁到什么样子!没有父母咬着牙受那个累,我还能上大学,还能有现在的工作。我现在挣钱,还觉得自己累,什么压力大。与父母比一下,我受的累还叫累吗?坐办公室里挣钱,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月月发钱。我现在要是有父母当年奋斗的一半的劲,我要比现在混的好的多得多。现在我看到苍老枯瘦的父母,还在太阳底下地里干活,我真想抱着父母哭一顿,真是太对不起他们了,真想对他们说:孩子我错了,以前不懂事,惹你们生气了,让你们操心了。我一定好好工作,再不让你们操心了,一定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为了孩子的婚姻将自己的毕生积蓄全部拿出,而且还要借好多好多的债,累到什么程度都要还,只要不是实在过不去,不会分给你的。你能够结婚,最大最大的奉献是你的父母。你还不懂事,非要按照自己的心思去找,找什么共同语言,看上眼的,找回了让父母生气。自己已经让父母养了二十多年了,好不容易可以自食其力了,最后再按照自己的所谓的自由啊,那个什么自主啊,的那些破烂思想,找个对象来气父母,再让父母为你操心,给你养孩子,一辈子得不到一点休息,全搭你身上了。

我们仔细想一下,那些所谓的共同语言、风花雪月、浪漫啊,与父母给我们的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相比,算个屁!那就是几年冲动与噩梦。为什么非要自己找?自己找的就好吗?真不见得啊!父母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啊!再加上他们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在家庭生活方面的经验教训,给你找的对象,从你的一生的角度考虑,绝对比你在学校里、社会上混几年,在性激素比较充沛,让一些个甜言蜜语冲昏了头脑,让一些个海誓山盟迷失了方向,那个劲头都上来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要正确的多的多。自由恋爱纯属胡闹,为了几年的朦胧感觉,辜负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恩,而且以后几十年的家庭生活幸福程度还很难说,成本和代价太高了。

父母的文章5:父母是不想被遗忘的一代

文/郝文龙

妈妈今天特意拿着手机来到姥姥家,让我教她怎么用微信。

让我教她玩微信,是妈妈一直以来的愿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对互联网特别感兴趣,总是想到网上看一看。

妈妈平时用的是一部国产黑色手机,屏幕和一块橡皮差不多大小,十二个已经磨损的数字按键整齐的排列在屏幕下方。有些按键时而失灵。显然不是什么智能手机,但是与小灵通相比,进步之处在于可以使用数据流量简单浏览一些网页。

妈妈有时会捧着那个黑色小手机看新闻,眼睛盯着那个小小的屏幕,目光有些呆滞涣散,我从中看出满满的全是无聊和空虚。

妈妈一直在很努力的使自己不落伍。和家里人闲谈时,她会不失时机的向别人讨教什么是微信什么是wifi,怎么用wifi上网;家庭聚会时,妈妈十分积极的参与到大家关于国内外时事政治的讨论中,很乐意对政治问题发表一些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观点,或者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可供探讨的新闻热点话题;妈妈也关注一些娱乐明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妈妈在餐桌上说的:我还认识张靓颖呢。

前两天妈妈同学聚会,我也去凑热闹。我观察到那些叔叔阿姨用的几乎都是智能手机。当他们谈论微信如何如何的时候,妈妈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听罢,不知哪来的灵感,从嘴里挤出一句:来,亲们,干杯!

我的心莫名的为此颤抖了一下。其实“亲们”二字只是妈妈为了弥补一种心理落差的急中生智。

教妈妈上网,用微信,这是我上高中时的承诺,但一直拖拖拉拉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妈妈偶尔也会有些委屈的埋怨道:你也不教我上网……

眼下我要走了,此事才逐渐被提上日程。想到新24孝行为标准里将“教父母学会上网”列入其中,这一点我是有愧于妈妈的。

妈妈企图以此寻找一种再次年轻的可能,试着让灵魂不被湮没在这样一个悸动的年代。

不甘被时代一点点消化掉,这是一个女人对岁月近乎偏执的反抗。

父母的文章6:向父母打小报告的人

文/胡运玲

那天接到母亲的电话,她张口就说:“昨晚你几点睡觉的?不能总是熬夜,身体熬坏了。以后再半夜不睡,让我知道了,你小心点啊!”母亲嗔怪道。我连声应着,一再保证,母亲才挂了电话。

放下手机,我在想,这个打小报告的人是谁呢?我熬夜的痕迹,无非是在网上暴露出来的,我猜想,肯定是那小子告了我的状。

我打开QQ,双击那小子的头像,弹出对话框,我开门见山问:你向咱妈打小报告了吗?

他毫不避讳:是又怎么样?天天半夜不睡觉,挂在网上,我劝了你又不听,总有人能治得了你。谁让你小时候总告我的状呢!

那个小子是我哥,没想到他现在也学会以牙还牙了。其实,小时候,经常跑到父母面前告状的人,是我。

哥哥历来顽皮,总是三天两头闯祸,尤其是在学校,跟男生打架,往女生书本里偷偷夹死去的毛毛虫,被老师罚站……都是常有的事。而我就成了在学校监视他的人,把他的一切劣行报告给父母。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吧,他虽然年长我两岁,却因学习成绩不好,屡屡留级,最后留到跟我一个班级。

每次他得罪了同学,我见到人家都很难为情,好像得罪人的人是我。每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我都感到无地自容,好像我也参与了他的劣行,毕竟我们血脉相连,毕竟我们是一家人,自然也就荣辱与共了。虽然每次老师批评完他,总要说一句“你看看你妹妹,你怎么就不向她学习呢?一个娘胎里出来的,怎么考试就一个正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一呢?”老师似乎在用这句表扬我的话,把我和哥哥区分开来,但我还是羞红了脸,为有这样的哥哥而难过,我把头低得更低,而哥哥倒无所谓地把玩着手里的弹弓。

每天放学后,我总是按时回家,他不知跑哪野去了。而先回家的我,要么是在父母的追问下,要么是我主动打小报告,把他今天在学校闯的祸端告知父母。母亲只是叹气,父亲则气得火冒三丈,常常是哥哥一踏进家门,迎头就是父亲的一顿狠批,甚至有时是一顿打。

那天,哥哥在校跟一个男生打架,拉扯中,对方摔倒磕掉了门牙。回到家,我把此事告诉了父亲,其实就算我不说,他也会知道,因为不一会儿,那男孩的妈妈领着男孩找上门来了,没进门就破口大骂。其实那时哥哥还没回家,但对方不信,以为我们家人故意把哥哥藏了起来……

哥哥回来后,父亲抄起早已立在门口的棍子,迎头就打。哥哥是个犟脾气,他不哭也不辩解。哥哥的鼻子流血了,母亲护着哥哥,我抱住父亲让他别打了。哥哥瞪了我一眼,那一眼令我害怕,更愧疚。

后来从同学口中得知,哥哥打那个男孩的原因,是那个男孩说了一句我的坏话。得知真相的我,更是愧疚。从此再没向父母打过哥哥的小报告,就是父亲逼着问我,我也不再说他的半个不字。

接着就小学毕业了,我们考入了不同的中学。再后来,考入不同的大学,去了不同的城市,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更没有小报告可打了。好像从那时起,我们兄妹就像两个分道扬镳的人,交集的点越来越少了。如今只是在电话或QQ上聊几句。不由怀念起小时候,那时候虽有争执,虽然我总是告他的状,他总是假装生气地点我的额头,但那时的兄妹情是那么丰满而鲜活。

有一种兄弟姐妹情,叫作向父母打小报告。谁不曾告过谁的状呢?

父母的文章7:午夜惊魂

文/童美淋

啊!趁着父母不在家,我打算今晚好好放松一下自己。看了一会儿电视,一不小心,时针已经指向十二点了。“哎,下次可得注意了。”我一边嘀咕,一边走向卧室。

打着写会儿作业再睡的主意,我坐在书桌前昏昏欲睡地看着题目,猛然听到一声响,我快速打开大灯,搜寻了一阵,什么也没有。关了大灯继续坐下,我心中缓缓浮起一个疑问,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我又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声响,我又立马打开大灯,当然这次依旧什么都没有。我深吸一口气,关上了大灯干脆不做题目了,就干坐那儿发呆。我打了一个哈欠,忽然发现房间的门正以极缓慢的速度打开,开了一道小缝隙后,它就不动了。我想去掩上门,可发现自己的脚就像被钉子钉在了地上一样,难以移步,而且背上冒出了一些冷汗,我调整呼吸,努力告诉自己什么也没有。我迅速关上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上床,忙将被子盖好。可内心的疑惑依旧促使我偷偷看着门边的动静。果然,过了一会门又开了一条缝隙,同时,一个生物探出了它那尖尖的脑袋,原来是小老鼠呀!这个家伙将我吓得不轻!

看来,晚上在家可得乖乖听话,可不能侥幸偷懒,否则,自有“惩罚”到来。

父母的文章8:只要你快乐

文/奉天女检

近来,对父母子女到底该是怎样的关系思考很多,也留意观察了周围许多父母、子女为彼此相处问题的困惑,看了许多过来人的交流和经验之谈。

当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便对孩子开始了期盼,期盼他健康成长,有美好的前程,孩子便也承载了父母沉重的希望。父母在期盼与希望中含辛茹苦、却乐此不疲地养大孩子,不知不觉也滋生了对孩子的控制欲,希望孩子按着自己的设计成长,完成自己未境的心愿,并以此作为快乐和幸福的目标。当孩子渐渐长大,未能如父母所设计的模式成长时,父母与孩子也开始了矛盾和冲突,父母的失望和焦虑积聚,孩子的逆反和冲撞频现。如果双方或哪一方能很快反思自己,摈弃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模式,问题会很快解决,否则,就会挣扎在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因为,血缘的关系是最亲近、最无瑕,最不能分离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可能象对其他人那样,“拂袖而去”“一走了之”。

作为父母也许需要走出一些误区:不要以为你无条件地生养了孩子,孩子便该无条件地服从你所有的号令;不要以为你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便试图包办孩子的终身,你只负责孩子最初的教育责任,仅限于对孩子认知的引导和道德的指引,随着孩子智力和思想的逐渐成熟,该给孩子思考和成长的自由和空间;不要以家长自居,而应该是孩子最可依赖的朋友,这一点最为重要,却被相当多的父母所忽略;不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要做他自己,只要他快乐,他所做的便条件支持和接纳!

一个月前儿子生日,没想好送他什么礼物,便只送了祝福!这半年多和儿子的交流不比从前多,偶尔的微信也只是三言两语,但沟通似乎顺畅了些。应该主要是我放下了很多,不再要求他这样那样。现在的我彻底醒悟,孩子大了,他真的只属于他自己,他的人生由他自己去谋划和安排吧,作父母的只是给他生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扶助,在他想自己打理自己的时候,就给他自由吧。即使有曲折,也是他该经历的。我们能做的便是相信和等待!说不定哪一天,他会成长得让你刮目相看,他会成熟得让你意想不到!

孩子,只要你快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