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独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独处文章1: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文/刘琼
年龄越大,越是喜欢安静,希望多一些独处的时光,多一份舒适与自在、从容与淡然,回归到恬静、质朴的生活深处!
时间是有限的,是宝贵的。我们将时间分配给工作、家人、朋友,还有无谓的人与事,唯有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太少。我们生活的城市太拥挤、太热闹,想找个地方静一静,却发现独处在这个城市是如此稀缺。
抱怨独处的时间不够,是因为自己不懂得逃离人群,不懂得拒绝邀约,其实自己在社交圈并不重要,不需要用无意义的社交活动来证明自己人缘好,性格好,受欢迎。
如今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繁华与喧闹,而最缺的是一方安静的小天地,所以对于不是那么熟悉的人没有必要装亲密、装熟稔,其实大家都很累。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太累了。”
聚会的场面越大,越是枯燥乏味。独处并不孤独,真正的孤独,是当你身处热闹的人群中,却没有一个真正懂你、关心你的人!
人生的最好色彩并不是热闹与繁华,应该是内心深处的平淡与安宁。选择独处,学会独处,收获另一番景象,领会生活简单安然的真谛,是成全自己,也是成全别人。
周国平先生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这样的境界,唯有独处时才能抵达。”独处应该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是灵魂生长、智慧提升的必要空间。
享受独处,因为可以花更多时间用书籍充实自己,扩大知识范围,提升文化修养,充实精神食粮。无谓的应酬更多是在消耗自己,真正的朋友不会浮于表面,即使不吃饭,不见面也是彼此惦念,彼此珍惜。对生活的期望我们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做高不可攀的梦,不争无端的事,不参加无谓的聚会!静下心,认认真真看一本书,丰富我们的心灵,将人生得与失之间,看淡、看开、看远!
享受独处,因为独处的状态是最舒服、最放松的,不需要小心翼翼、迎合迁就、强颜欢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满足自己心理上的愉悦。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独处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喜好和情绪,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自由自在!
享受独处,因为可以远离纷扰,可以静下心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审视自己,更好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作家马德说:“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蓬勃。”唯有独处,才能与自己的灵魂安静对话,才能打通人生的思想隧道,触及自己的精神灵魂的深处,并保持内心安宁!
享受独处,因为独自咀嚼生活的味道,内心踏实,充盈!随着时间的磨砺,让我们不轻易向他人倾诉,若是亲人、朋友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的困苦,会为我们担心、为我们烦恼。生活中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中不过是随手抚过的尘埃,人与人之间的经历不同、阅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多数人是无法体会我们心中的苦闷和快乐。在独处中自渡悲喜,这或许是我们难得的时机,或许是最好的疗伤方式!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回归自己,找到自己,或泡一壶茶,闻香品醇,悠然自得;或沐浴阳光,闭目沉思,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豁达;或看一场经典的电影,沉浸于电影的精彩情节,放松身心;或读一本书,听一小曲,写一段字,诗韵生香。独处,就是一个人的清欢!
岁月美好且短暂,愿我们在安静的时光中,用情生活、用心感悟,让我们的生命在独处、简约的清欢里悠然绽放!
独处文章2:河阳中秋月
文/风过无痕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在独处时,总爱回忆年少时的点点滴滴。春天粉红的紫云英、金黄的油菜花;初夏闪亮的水田、起伏的哇鸣;秋天清香阵阵的稻浪和红叶飞舞的小树林;而更让我时时忆起的,便是那一轮家乡的中秋月。
家乡凤凰古称河阳,因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风土人情中,融合了许多文化的元素。河阳桥畔的中秋月,在河阳文化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澈,那样圆润,那样光芒四射。
家乡中秋的那一天,一整天都要吃糖烧芋艿。母亲总是在前几天就把芋艿从地里挖出来,放在场院里晒上几天,然后在中秋的前一天,放进一个大口袋,用脚使劲地踩踏、揉搓。因为芋艿皮是不能碰的,一碰就手痒得难受,母亲就采用这种方法给芋艿剥皮。中秋,就在红糖芋艿的暖香中向我喜悦地走近,让我倍感中秋的温馨和融融的亲情。
家乡中秋的晚上,当一轮皎洁的圆月从河对面静静地升起,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一张小方桌上,放满了月饼、水果以及江南特有的菱角。在袅袅的清香中,一家人轮流着遥拜月亮,祈求家人的团团圆圆、和睦美满。然后,便在洒满银辉的院子里,一边品着自酿的菊花酒,一边吃着月饼和各种时令小吃。中秋月夜,小村沉浸在宁静和祥和中。此刻,我会久久地凝视着天上的月亮,在心底与月宫里的嫦娥、吴刚以及那棵银白色的桂花树说些悄悄话,我会想象着月宫的美妙和神奇,感叹着嫦娥的寂寞和忧愁。
听老人们说,在他们小时候,家乡的中秋,还有着许多的习俗。比如说,斋月赏月后,女人们还要结伴同行,踏八步、走三桥,以求一生好运。在村头、桥畔,在慢慢滑动的小船上,人们欣赏着满目清辉,一河碎银,会动情地唱起河阳山歌,那婉转古朴的歌声经过月色的点缀,更显得细腻、动人。“一拜月华上天堂,天堂里面放宝光。二拜月华照四方,四方万物得其昌。”“八月中秋湖桥月,摇船出行桥下歇。丝弦锣钹山歌起,月穿湖桥成三绝。”歌声回荡在宁静的旷野,融和进无边的月色,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乡情,让人生出无限的期盼和遐想。
河阳中秋月,以其亘古不变的脉脉温情,照耀着家乡这片凤凰飞临的福地,也照耀着我长大成人。长大后的自己,不再象以往那样无忧无虑,世事的艰辛,生活的琐碎,让我对每年的中秋更多了一种感慨,也对月圆月缺有了几多关注。每每读到张爱玲的文章,让我留下最深形象的便是那种种的月色,所有的剧情,都在月色中展开,而读者的心,也在月色中起伏。读多了月色,也喜欢凭栏远眺那一轮玉盘,体味那如水的光华。人活在世上,荣华富贵、名利得失只是过眼烟云,而以平淡的心境静看花开花落,才是人追求的本真。而淡淡的月色,便能让人在孤独中享受宁静,在宁静中感受孤独。这份孤独,是远离了世事纷争的孤独,是放下了一切欲望的孤独,也是最真实最平和的孤独。这份孤独,有着月的淡然,有着莲的清香,这份孤独,是快乐的源泉,是追求的终极。
于是,也常常想,家乡人,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以芋艿为主食呢。也许,中秋来临的时候,刚好是芋艿成熟的季节。而芋艿有着圆圆的外形,与中秋的月亮一样雪白圆润,因而,人们便把祈望和祝福融进芋艿中,要在品食芋艿中迎接中秋的到来。虽然,那些踏八步、走三桥的习俗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但芋艿却甜蜜着每一个不变的中秋,这也因着对生长这种美食的家乡土地的热爱吧。这块古老而丰饶的土地,是我们每一个家乡人生命的依托,精神的家园。
独处文章3:泥人
文/雨菲
每到独处时,就莫名的感伤。不知道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白。泥人的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像她说的那样,我是拥有了灿烂的童年,迷茫的现在。
没有她的高瞻远瞩,选择一份踏实的工作,比如公务员。就是毕业后回到家乡,进行一轮轮考试选拔就和古代科举选举人那样,捧上铁饭碗。我没有像她那样的意志。一连考几年,是我的错。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过的不如谁,一直以来,我不甘宿命,尝试了不同的工作,做了不同的选择,起起伏伏,可是也敢于面对失败打击,默默自己承受着自己选择的路上的风吹雨打,可是就在那个我闲的难受的下午,给泥人打了个电话,只是念起好久不见,略有思念,谁知却狠狠地刺痛了一下。
有时候就是太顾及别人的感受,却忘记了,原来我们还有一个自己,要对得起。
其实,完全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我就是喜欢,所谓的铁饭碗,我压根就没有看得起,所以才没去考,不是你认为好的事情别人就一定会觉得好,在否定别人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就对了,哪怕你的选择就是对的,就是无懈可击的,都不要自负到无人能及的地步。现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谁又是对是错呢?
你万事皆好,我不羡慕也不嫉妒;我万事不顺,也不会去哀求攀附谁,自己的路自己走,只要努力,我不相信会一路泥泞,退一万步讲,哪怕一路泥泞,我也欢喜我在路上收获的欢声笑语,还有两个人在一起的互相搀扶。
很多人会说,雨菲,你遇见的都是好男人。我想说的是,因为我从没把他们认为是坏男人,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坦诚待人,收获的才会是真心。付出和收获总是成正比的。
很显然,和泥人的通话很不愉快,现实的露骨的让人畏惧。那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模样,只能让人退而远之。
独处文章4:两棵枣树
文/戴维
独处时免不了要浮想联翩,尤其是感觉疲倦,不想看书,不想看电影,不想游泳,不想看微信,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唯一无法禁止的是思绪,是不知疲倦的思绪,是无法预料会飘向何处的思绪。只有思绪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信马由缰地,想到哪就到哪。我曾经无数次地试图控制这思绪,试图操纵这思绪,让它按我的意志,瞬间地去我想去的地方,想我的所想。但是,十有八九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不是在思绪驰骋中兴奋地失眠,就是在虚渺的思绪中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我也曾试图向前想,想象未来的美好,想象各种可以想象的奇妙,但是,思绪似乎更愿意回到过去,更愿意在曾经的经验里逗留。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愁,那所谓的Nostalgia吧。可是,我不喜欢乡愁的愁字,因为,我的思绪里丝毫没有愁,而是有一点眷恋,有一点怀念,更多的是回到了从前那个时候的对未来的憧憬。
思绪就是一幅幅画,那画的颜色随着经历而改变。几天前,上班的路上,蝉鸣不止时,我脑中的画是老家院子里的那两棵枣树。小时候,在树下纳凉,在树下读书,当月牙挂上树梢,邻居们闲聊的声音渐渐远去,蛙声呱呱,蛐蛐欢唱,童年的我想象的是大山外边是什么样的景象。
小时候,我喜欢写字和画画。写字没有成本,找一块方砖,磨平了,毛笔灒上水,可以反复地,任性地写。只有画画需要一点投入,或者买一盒蜡笔,或者买几瓶颜料,在用过的挂历背面临摹着各种英雄人物。那时,过年时,窑洞的墙上贴满了自己的画,省得花钱买年画。
因了这点爱好与特长,也是因为体弱,老师每每在劳动时照顾我去出版报,免去了许多苦役。但是,看着日复一日,永无止境的乡亲们的劳作,心中对种地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的恐惧。往往在夕阳西下时,痴痴地想象着山的那边是什么样子。
走出大山,来到省城,不用再担心朝出夜伏的劳作了,但是每年探亲回到家乡时,依然会对着面前的山峰发愣。往往会默默地翻动着心里的记忆,想着山那边的镇子,镇子那边的县城,县城那边的省城。
后来,来到这个岛国,就没有再回老家,每次省亲都是在姐姐家与父亲见面,那两棵枣树,那一座小院,还有窑洞里墙上那些褪了色的画,就成为永恒的记忆。
那两棵枣树中的一棵因年迈而枯了一半,另一棵则被锯掉了。父亲去世后,为了搭灵堂,为了给前来吊唁的亲友烧菜,乡亲们毫不犹豫地锯掉了其中的一棵。那一刻,我心如刀绞,气急地想说怎么不问问父亲就行动了。话到嘴边,扭头看了看停在侧房里的灵柩,才意识到再也无法跟父亲说话了。那一刻,从天而降的孤独,象泰山一样把我压到山脚。
此后,清明节扫墓,又回去过两次故乡。荒废的院子,长满了蒿草,窑洞的门面开始塌散,大门已经摇摇欲坠,祖上留下来的旗杆已经腐朽,大理石的旗杆座子歪斜在蒿草中,似乎在嘲弄着立在面前的“某庄第一家”的石碑。这座石碑据说是当地政府为了振兴旅游业而花公款所立。何年何月有谁造访这样的荒芜之地,已经不是笔者所能想象之事。
自此,思乡的乡也不复存在。可是,在梦中依然会梦到这两棵枣树,还有那夏日的葱葱郁郁,那冬天的白雪皑皑,那初秋的苦菜的独特的清香。不,那不是梦,而是无法控制的思绪,那思绪总要回到深山,从那里幻想着外边的世界。我很享受这样的思绪,感觉到浑身一阵活力泛起,血管里的血在突突地涌动,想象着大山外边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独处文章5:独处的日子
文/徐满元
已跨过五十岁门槛的我,父母、岳父岳母都早已驾鹤西去。而宝贝女儿也于五年前就到北京上大学、读研究生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家里寒暑假以外的时间就剩下我和妻子互为彼此的影子,寸步不离、相伴相依。
终于迎来了一个温暖似阳春的秋冬之交的风和日丽的双休日,妻子与邻居家的姐妹约好,一起随旅行团去省内某景点游玩去了。于是,我便有了少有的独处的日子。耳边也情不自禁地回响起张爱玲的妙语:“上帝创造了男人是为了使他孤独,而创造了女人是为了让他更孤独。”但无论如何,我必须面对“独处”这个现实了。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平时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式生活的我,好长时间未曾下厨了。特别是今春以来,为了我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与读书写作,与我同龄、在某央企工作的妻子提前五年办理了退休手续,专门在家照顾起我的生活起居,我就几乎绝缘于各类家务了。尽管妻子在离家前一天已将荤菜烧好、蔬菜及调料都洗净备齐,但毕竟还得系上围裙,执锅操铲。好在当年“上有老下有小”时也曾下过厨,故“重操旧业”起来尚得心应手。荤菜自有微波炉相助,两分钟加热即大功告成。爆炒青菜、芹菜炒豆腐干也都一蹴而就,不在话下。炒毕,将三菜及一碗米饭,还有切好放在米饭上蒸熟的一碗红薯(这都是电饭煲的功劳)整齐排列在一起,用手机拍张照片发到“家群”里,顿时赢得几个金光闪闪的“赞”字。加之有下厨前于书房觅得的一首自我感觉良好的小诗助兴,一个人午餐起来也照样兴致盎然。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叔本华则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才是自由的。”由此可见,群居与独处各有各的妙处。
独处的日子,最适宜做花蕊,那花瓣自然就是一本本打开的书籍。那一个个方块汉字就像你的一个个知心朋友,随即化作一只只小蜜蜂,为你酿造着惬意有加的蜂蜜,让你无论是嘴巴还是心里都甜意四起。书籍真是赛过红颜知己,只要你愿意与她接近,她都永远不会抛弃你,而且总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从夕阳西下到挑灯漂白四壁,她都愿意含情脉脉地把你搂在怀里,直至伴你走进甜美的梦乡。
独处时,自己就是自己的一堆燃烧的篝火,尽管长嘴长舌,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即使燃烧成灰烬,也可抛却袅袅轻烟的牵挂,去冷静地思索与尘土的血缘关系。难怪周国平说:“独处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真是言之有理,非有识之士难有此等见地。
因平时忙于教书育人,习惯于双休日不下楼于家读书写作的我,独处起来自然也是心安理得。但人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两栖类动物:既安享于“静”这块大陆,又对“动”这块水域念念不忘。因此,即使是独处,也要弄出点“动静”来。于是,电脑、电视便自告奋勇地前来相邀——读写间隙、茶余饭后,或打开电视听听新闻、看看节目,或启动电脑浏览网页、查找资料,都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消遣方式。于是乎,读书写作、电视电脑便分别成了我独处时“静”与“动”的双翅,助我飞越独处之时空。或者说,它们两两组成一双筷子,帮我夹起了独处的日子,让我细细慢品,个中滋味,也实乃独特而难忘——其将成为一支点燃的蜡烛,永立在我记忆的小巷里,照亮那只属于它的某个角落,即使落满历史的灰尘,亦无怨无悔。
尽管独处的日子只有短短的两天,可其恰似我的双眼,让我看清了独处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他们也仿佛我的两个挚友抑或近邻,在向我异口同声地诉说着相同的感受:“家务活这头以时间为食的怪兽已被你妻子凭借勤劳与贤惠将其驯养成了心爱的宠物,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教书、读书、写作。”其所言极是,这大概就是多年前的一首歌里所唱的:“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吧!
独处文章6:迷茫时读书,烦躁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文/洞见·握书姑娘
1
有人说,经常读书的人,书一放下,就会以美好的气质出现,举手投足间都充满着自信与从容。读书像是一剂温柔治愈的良药,总能在你迷茫时给你指引、在你困惑时给你答案。
有位书评人分享过自己的故事。有段时间,他一直感觉不太幸福,每天都在纠结一个抽象又复杂的问题:怎样才能过得幸福一点儿?苦苦思索无果之后,他选择了读书。他恰好读到了一本解读幸福的书,让他一下子想明白很多问题。
尝到读书的益处之后,他把读书的习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去。他说:“读书让我成为半个生活专家,许多让人头疼的生活难题,我基本都有办法搞定。”读书能让人将书本里的知识变成脑子里的智慧,继而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情。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你在读书上花的每一分钟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你读过的每一页书都在默默塑造一个更好的你。愿你迷茫时多读书,用文字疗愈自己,用智慧武装生活。
2
有句话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副好身体、一份好心情、一个好心态。”运动恰好能给予这一切。
有位网友讲过自己的经历。他自从创业以来,一心扑在事业上。钱倒是赚了一些,但身体却大不如前,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气短乏力。他还常常感觉烦躁,总和身边人吵架,日子过得越来越糟。
因为总听人说运动的好处,他于是狠下心来开始健身。每天哪怕心情再差,也会雷打不动地锻炼一小时左右。坚持一段时间后,一系列神奇的连锁反应发生了,最直观的是他收获了一个健硕的好身体。同时,因为运动让他整个人充满活力,他也总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用温暖的微笑面对他人。
他说,“以前,下班后我把时间都花在了应酬、撸串、玩手机上,而且心里总有个想法,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哪还有精力动弹。现在,即便再忙,我也不忘运动,因为它给我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看过这样一段话,“久坐不动的人,身体系统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时常运动的人,则更像是一汪流动的清泉,干净澄澈。”所以,无论心情多么烦躁,愿你也能抽出时间去运动。
3
人生就像赶路,如果一直匆匆向前,很容易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真正清醒的人,反而懂得适时停下来,为自己的人生按下一个暂停键。
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习惯于觥筹交错,但一个人如果毫无独处的时间,便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内心、失去思考的能力,变得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
偶尔停下脚步,找到一个和自己相处的机会,反而能让我们找回内在的力量,回到最本真的生活。静下心来思考,是认识自己最好的途径。愿你也能偶尔停下来,于独处时思考,寻一处清欢,觅一份豁达。
人生宝贵,愿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迷茫时多读书,烦躁时勤运动,独处时深思考,自信坚定地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独处文章7:和自己独处
世界太吵,节奏太快,目标太远,过程太长……总有许多的不如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亲爱的,别急,让自己先静下来吧,试着和自己独处。
通常,我们害怕一个人独自呆着,害怕孤单!
孤单让我们手足无措,让我们伤感难过,让我们觉得自己可怜兮兮。
其实不然,独处,是倾听自己的最好时机。
独处,能够让我们放松,这一刻,我们是最真实的自己。
独处,也能够让我们放下,这一刻,停下来,看看走过的路;
独处,能够让我们放弃,这一刻,看清楚自己想要的,才知道如何去追求。
人往往都是孤单的,我们能依靠的最终只有自己。再爱你的人,也只能陪你一程,而不能永远搀扶着你。所以,很多决定要由你自己来做,很多事情要由你自己来承担,很多时候我们注定孤单。
那么,找一个时刻独处,清空满满的负荷,确定自己的方向,这样,才能够轻松上阵,也才能够走得更远!
学会和自己独处吧,这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独处文章8:河阳中秋月
文/顾丽虹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在独处时,总爱回忆年少时的点点滴滴。春天粉红的紫云英、金黄的油菜花;初夏闪亮的水田、起伏的哇鸣;秋天清香阵阵的稻浪和红叶飞舞的小树林;而更让我时时忆起的,便是那一轮家乡的中秋月。
家乡凤凰古称河阳,因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风土人情中,融合了许多文化的元素。河阳桥畔的中秋月,在河阳文化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澈,那样圆润,那样光芒四射。
家乡的中秋节,一整天都要吃糖烧芋艿。母亲总是在前几天就把芋艿从地里挖出来,放在场院里晒上几天,然后在中秋的前一天,放进一个大口袋,用脚使劲地踩踏、揉搓。因为芋艿皮是不能碰的,一碰就手痒得难受,母亲就采用这种方法给芋艿剥皮。中秋,就在红糖芋艿的暖香中走近,让我倍感亲情的温馨和融融。
晚上,当一轮皎洁的圆月从河对面静静地升起,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一张小方桌上,放满了月饼、水果以及江南特有的菱角。在袅袅的清香中,一家人轮流着遥拜月亮,祈求家人团团圆圆、和睦美满。然后,便在洒满银辉的院子里,一边品着自酿的菊花酒,一边吃着月饼和各种时令小吃。中秋月夜,小村沉浸在宁静和祥和中。那时,我会久久地凝视着天上的月亮,在心底与月宫里的嫦娥、吴刚以及那棵银白色的桂花树说些悄悄话,我会想象着月宫的美妙和神奇,感叹着嫦娥的寂寞和忧愁。
听老人们说,在他们小时候,家乡的中秋还有着许多的习俗。比如说,斋月赏月后,女人们还要结伴同行,踏八步、走三桥,以求一生好运。在村头、桥畔,在慢慢滑动的小船上,人们欣赏着满目清辉,一河碎银,会动情地唱起河阳山歌,那婉转古朴的歌声经过月色的点缀,更显得细腻、动人,让人生出无限的期盼和遐想。
河阳中秋月,以其亘古不变的脉脉温情,照耀着家乡这片凤凰飞临的福地,也照耀着我长大成人。长大后的自己,不再像以往那样无忧无虑,世事的艰辛,生活的琐碎,让我对每年的中秋多了一种感慨,也对月盈月缺多了几分关注。每每读到张爱玲的文章,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种种的月色,所有的故事,都在月色中展开,而读者的心,也在月色中起伏。读多了月色,也喜欢凭栏远眺那一轮玉盘,体味那如水的光华。
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以芋艿为主食?也许,中秋来临的时候,刚好是芋艿成熟的季节。而芋艿有着圆圆的外形,与中秋的月亮一样雪白圆润,因而,人们便把祈望和祝福融进芋艿中,要在品食芋艿中迎接中秋的到来。虽然,那些踏八步、走三桥的习俗已经与时光同逝,但芋艿却甜蜜着每一个不变的中秋,这也因着对生长这种美食的家乡土地的热爱吧。这块古老而丰饶的土地,是我们每一个家乡人生命的依托,精神的家园。
独处文章9:独处,带给你内心的富足
文/柳絮私语
曾经有人问过我:“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我回答说:“也许很多人都会害怕一个人的感觉,因为那对他/她来说,意味着孤独和寂寞。但对于我而言,独处恰恰是一种最好的享受。”事实上确实如此,在许多黑暗时期,这样的独处带着我越过了无数的险滩暗流,并且使我拥有一种内在的安详。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许多人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全然没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独处的美妙,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认为神经不正常。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独处就是离开了人群脱离了社会,意味着孤独和寂寞,有谁会愿意忍受孤独和寂寞呢?这是人们在常识上犯下的又一个错误。之所以有这样的混淆,是因为许多人不能正确了解孤独与独处在本质上的不同。孤独,是因为内心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缺乏温暖的一种痛苦,是被动接受的情绪;而独处,则是一种自觉屏息内心的浮燥,让自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其带来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独处,是一种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依稀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无知的人,闲暇是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爱默生也说过:“世上最艰巨的任务是什么?思考。”思考从哪里来?从独处来,没有独处就不会有深刻的思考,两者密不可分。这是一种性情,一种境界,一种意愿,一种真实的美丽,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
两千六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曾经说过,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物。看看我们如今的生活,各种物质充足,应有尽有,比之前人过犹不及,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内心惶恐,忐忑不安?是因为人们的眼里只有外面世界的繁华热闹,却没有耐心静下心来学会独处,学会对事物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的观察,没有学会怎样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许多人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我只能说这是一种愚痴邪见。如果今天的麻醉真的能让你得到解脱,为什么还会继续痛苦?明日的忧愁又当如何了断?
除了正常的工作学习之外,人们多数时间习惯于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对未来的思虑中,因为对过去种种有诸多的不满或留恋,因为现在是如此地艰难,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希望未来的处境会有改善,此中又不禁要产生种种幻想和恐惧感,烦恼油然而生。有些时候,由于过于关注将要发生的事情,于是整夜地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对未来的担忧和疑虑毁掉了现在,而人们又做不到不去想它,因此未来有时又成为现在的阻碍。回忆与憧憬,过去与未来互相交织,五味杂陈苦不堪言。到底是什么打破了心中的平衡?又是什么驱使我们不断地追忆过去,住在过去,被过去所淹没?
一种叫内结的东西束缚着我们,当心思凝成霜,结成冰的时候。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味、所触、所想,给心灵系上了贪爱、嗔恨、骄慢、愚痴、成见、执着、猜疑、嫉妒和自私九种内部的使结,它们能差使我们左右我们。在这九种内结中,最根本的是愚痴。愚痴就是缺乏觉照缺乏观察,是所有内结的根本。但常常最先被提及的是贪爱,当有人常常念叨“过去我的生活怎样,过去我的所爱怎样“的时候,这样思维,他就被贪爱所束缚,有了贪爱就有了渴求,这渴求的感觉就使他执着于过去。
过去的阴影是真实的,这些阴影是我们心中的结,它有时静止地睡着,有时在我们心中猛然地产生强烈的晃动。不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内结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识深处,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能够令我们的思想、说话和行为出错,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假如我们能静下心来独处,并学会内视——对你的内心进行观照,我们将不会被卷进对过去的痛苦中,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当我们领会到心中的内结在暗中支配我们的时候,就能看到过去实际上也存在于现在之中,再回望过去时,就能对过去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就不会被它所淹没,因为我们的双脚能站稳在现在这一刻。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倦、不快乐和不满足,在这些日子,即使我们努力地接触其他人和社会,也不会成功,越是努力,就越是失败。这时候,我们需要暂时停止频繁的社交活动,回来接触自己,独处一些时间,对自己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入的观察。当我们认识到一切过失皆由心起,就会亮起正念,不让贪念、愤怒和妒忌所障蔽,就能转化自己的内心,转化过去,更清晰地看待事物。
独处的意思,并不是说让自己的思维散乱,天马行空地四处游荡。何谓独处?它的意义应该在于,对自我的省视中,学会放下对过去的思忆,对未来的幻想,回归当下。“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要明白,事实上过去和未来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由这些意识产生出来的幻象,时刻干扰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觉察,安住在当下,即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仍然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觉察,完全安住于当下,即使生活在拥挤的市区,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这是与世间万事万物乃至与自己更高层次的交流。多数人会认为交流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其实不然。当我们同蓝天、白云、绿柳或者玫瑰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语言来交流,而是体认和接受这些事物,并感受它们所带来的温暖,从它们的存在中学到许多东西。独处的真正含义是,让自己生活在正念当中,而不是要把自己同社会割裂开来,假如我们体悟了独处的精妙,就能更好地同他人和社会进行交流。
假如我们生活在没有正念的生活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同自己没有过很好的交流,同其他人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
学会独处,就是学会如何生活在正念当中,以正念来让自己安住于当下。给自己时间和空间,你可以从洗衣、拖地板、清洁房间、沏茶、看书等等一切你愿意的事情开始,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你的镜子,你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内心,并与自己作一次深入的交谈。当你遇见自己时,你会发现,现在种种的不堪,是因为对过去以及未来的执着,忽略了当下的美丽。
一个内心饱受过去与未来摧残的人,即使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也不会快乐。倘若懂得放下过去,回到当下,安住于正念,内心世界将不再贫穷,只会越来越富足,充满了喜悦、安详、智慧和慈悲。即使在你对面的人内心贫乏,你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对方,使别人有机会出离脆弱。佛陀,是觉悟者,时刻安住在当下,轻松自在,安稳不乱。他的内心永远是富足的——自在、快乐、富有智慧和慈悲。无论是坐在灵鹫山的岩石上,还是在迦兰陀竹林中,或者是祗树给孤独园他曾经的茅栅中,永远是那么安详、自足,默然少语。
独处,可以使你的心如白云一般轻盈,如明月一般亮澈,可以转化你的内心,转化过去也可以转化未来。使它们在你眼中不再那么黑暗。独处,使你内心变得强大,能让你懂得活在当下的美妙,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与世界交流。独处,还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宁静和快乐的源泉。
独处文章10:独处的人生
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也许有一个检验方法,那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自沉思的时候,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自己与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独处是一种精神境界。
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害怕寂寞,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也许去忍受太长久的独处和寂寞也不提倡,但是要能独处,并从独处中能品味喧哗后的人生,那才不是个空虚的,虚弱的灵魂!